幸运,幸运电影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

幸运,幸运电影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

一、乐凯,乐凯胶卷似乎缺点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建构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像摄影艺术中对“身体”图像呈现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1979年《大众摄影》杂志复刊至2019年四十年以来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摄影图像本体研究和语境研究,对身体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进行归纳和总结,意图结合摄影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中的艺术观念、技术要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身体如何存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中,身体作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视觉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下,身体作为图像本体的建构对象,如何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导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谓的“身体”,既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身体”,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身体”,更不同于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观念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基本上指的是摄影艺术中所呈现的“身体”,或者说主要是摄影艺术中关于身体的图像。《大众摄影》的复刊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为前提,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摄影艺术的观念及其实践也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基本同步,所以“身体”在中国摄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样态及阶段: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媚态摄影中的身体、观念摄影中的身体以及数字摄影中的身体。这五种样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呈现,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标准,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刻画“社会主义新人”,呈现身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身体的呈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暗房技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媚态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楼、照相馆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大众对自己身体的展示和表达的欲望,促进了“媚态摄影”的发展;观念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得益于观念摄影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从传统影像中脱离出来,身体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媒介得以表现;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艺术从“照相”演变为“造相”,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中对身体进行多元化的表现,数字摄影时代,伴随着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观念发展,出现了数字摄影中的身体呈现。通过对《大众摄影》复刊四十年来以上几个方面“身体”视觉的具体艺术现象和摄影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对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观念、形态及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演变的梳理与总结,提供具体的案例及其借鉴。

李云鹏,潘丽娜[2](2021)在《照相机演变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发明照相机开始,到19世纪中叶照相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再到单反相机、数码相机直到今天手机摄影的普及。通过照相机将近200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给了我们发人深思的启示。

辛玥[3](2019)在《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初,胶片摄影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为艺术的创造、记忆的承载与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在当今时代,数字化摄影占据了摄影的主流市场,对传统的胶片摄影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其产业迅速萎缩,近乎消亡。在此现状之下,保护胶片摄影,关键在于当代化的传承。笔者将以胶片摄影为研究对象,从当代艺术的语境出发,通过走访实践、文献阅读、实例分析以及跨学科思考,对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进行探究。本文所指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再现,而是在传承中为胶片摄影赋予当代意义与当代活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摄影技术愈加智能与简便,但也由此产生了大批量程式化、机械化的作品,人们开始对这些思想空洞的作品感到麻木,这种社会现象为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机遇,当代艺术包容、宽广的艺术观念更是为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空间。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指出了研究的目的:胶片摄影的保护;意义:丰富当代艺术语言、抵御艺术创作不良风气;创新点:以当代的视角传承胶片摄影。第二章叙述了胶片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上的历史演进、摄影的数字化以及当代胶片摄影所面临的困境。第三章探究了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价值,分为审美趣味、文化形式、工匠精神三方面进行探究。第四章探讨了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方式,阐述了胶片摄影对摄影艺术培养的重要性,并将重点放在探究传统胶片摄影的创新运用,以及结合当下的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创新融合。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胶片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存在当代传承的价值,拥有当代传承的方式,因此具备当代传承的可能。胶片摄影的传承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有助于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关梅[4](2013)在《论胡道静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文中认为胡道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新闻学研究尤其是地方新闻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在外敌入侵的战争环境下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新闻界、由“文化学者”转变为“新闻战士”的爱国、进步新闻人。本文以“新闻人胡道静”为中心,围绕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活动,梳理脉络,提炼要点,力求客观、整体地呈现其新闻实践活动的历程和特征、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期对“新闻领域的胡道静”有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展示,为丰富与拓展我国新闻史人物研究尽绵薄之力。本文由绪论和四章正文组成。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回顾相关研究成果、介绍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是对胡氏家族文化背景、胡氏先辈报刊活动及胡道静求学之路的研究。旨在展示胡道静之所以走上抗日救亡新闻前线的外在和内在动因,分析胡道静进入上海通志馆后走上新闻学研究道路的多重原因。第二章,是对胡道静新闻实践活动的研究。本章主要研究胡道静从1938年4月主编《通报》至1948年10月《正言报》被查封这段时间里的新闻实践活动。具体又分为抗战时期的新闻活动和抗战胜利后的新闻活动两个阶段进行。通过对胡道静新闻实践活动的回顾与相关报纸的内容分析,还原其作为一个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爱国、进步新闻人的新闻实践活动历程。第三章,是对胡道静新闻学研究活动的研究,其中胡道静的新闻史学研究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在对胡道静的新闻史学研究、新闻理论及实务研究的相关着述进行研读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内容、视角和观点,进而归纳出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第四章,是对“新闻人胡道静”的历史贡献及现代隐喻的研究。胡道静的历史贡献也是他新闻学研究中的独特之处,而这些及其所折射出的学术精神“隐喻”对当代新闻学研究者颇具启发与影响。结语,是对全文研究结果的归纳。着重指出,胡道静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无党派背景的新闻工作者,在外敌入侵的社会环境中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坚持对新闻学尤其是上海新闻史的研究,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李天娇[5](2011)在《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顾客需求取向日益多元化,寻求产品信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接触的产品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在此多重不确定因素背景下,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优异顾客价值,成为众多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传播信息产业日趋发达的今天,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媒体在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媒体使用与顾客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企业和营销学者的共同关注点。媒体自身无好坏之分,只是取决于企业的媒体选用策略,也就是说,企业选用恰当的媒体策略就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反之,企业使用不合理的媒体策略就会获得效果小甚至产生反效应。目前,在营销策略实践中,大部分企业在选用媒体进行营销推广时仍存在许多问题,对媒体的有效使用缺乏清晰地认识,主要表现为:媒体使用意识薄弱、使用目的不明确、媒体选用不科学等。同时,企业成败的案例也引起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考虑:在高速发展的物质经济和信息技术下,如今的顾客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媒体使用与顾客价值创造的关系是怎样的?媒体使用对顾客价值的创造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哪些媒体使用最能创造顾客价值?企业应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来创造最大的顾客价值?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有助于企业清晰当今顾客价值变化的趋势,了解如何选择最优的媒体形式创造优异的顾客价值,对企业营销管理者制定恰当的媒体使用策略提供借鉴。基于以上的研究目的,本文梳理了媒体使用、顾客价值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文献,结合当今媒体发展现状,对媒体使用和顾客价值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划分,并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媒体使用与顾客价值创造的关系路径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讨媒体使用类型与顾客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最后还结合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现状和决定因素,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基本策略,并给出策略的制定步骤,以期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与归纳。首先,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出发,将媒体分为电波媒体、印刷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四大类,并分别对这些媒体的内涵与构成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并列出媒体理论的研究现状。接着,结合劳特朋的4Ps理论、载瑟摩尔的可感知价值理论、科特勒的可让渡价值理论、格隆罗斯的顾客价值过程理论,根据当前顾客价值的研究趋势,本文对顾客价值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并将其划分为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依据大量文献的归纳与现代顾客价值的变化趋势,我们对三个顾客价值的构成维度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其中,功能价值构成要素为顾客对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和技术方面的感知;情感价值构成要素为时尚、归属、认知;社会价值的构成要素为象征、道德。最后,对国内外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文献进行综述,针对西方的研究热点,对我国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方法提出建议,同时,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为下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据。第二,构建企业使用媒体与顾客价值创造的AHP关系模型,并给出详尽关系分析与机理解析。首先,对企业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进行探讨。在对电视媒体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电视媒体进行宏观与微观维度划分,由于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属性与发展规模对电视媒体宏观维度进行定向选择,而无法对其微观维度做出定性选择,因而我们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微观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企业选择合理的媒体形式;在清晰AHP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特点与研究步骤的基础上,以“企业使用电视媒体与顾客价值创造的关系”为调查目标进行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从三个顾客价值与电视媒体微观维度的角度,建立企业使用电视媒体与顾客价值创造的AHP关系模型,分析得出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路径,选出优选路径,并对优选路径的作用机理进行详细的解析。其次,按照对企业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思路,分别对企业使用广播媒体、报纸媒体、网络媒体创造顾客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分析得出,企业创造顾客功能价值的最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告知性广告、广播媒体的专题栏目广告、报纸媒体的插版广告、网络媒体的搜索引擎,其次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广告、活动促销广告、广播媒体的普通广播广告、报纸媒体的专版广告、网络媒体的直接网络广告;企业创造顾客情感价值的最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广告、广播媒体的特约赞助广告、报纸媒体的专版广告、网络媒体的博客,其次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公共关系广告、广播媒体的专题栏目广告、报纸媒体的嵌入式广告、网络媒体的搜索引擎、论坛;企业创造顾客社会价值的最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公共关系广告、广播媒体的新闻式广播广告、报纸媒体的嵌入式广告、网络媒体的论坛,其次优路径组合元素有: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广告、广播媒体的特约赞助广告、报纸媒体的专版广告、网络媒体的博客。第三,提出具体营销策略。结合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现状,如有些企业对使用媒体的意识比较薄弱,有些企业使用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使用目的,有些企业选用的媒体组合不科学等等,从媒体和企业角度探讨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常用品、特殊品以及非谋求品的顾客价值需求和媒体要求,我们从理论与实证研究回归到企业实践层面上,制定出了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基本策略,并给出制定步骤,以期对企业使用媒体策略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本研究基于现有理论和文献的总结分析,从企业与顾客关系研究为出发点,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企业使用媒体和创造顾客价值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二者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剖析,完成了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的优选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然而,由于时间、能力以及论文篇幅所限,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还未涉及,或者已经在论文中进行了分析但尚未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未来的研究继续探讨。

蔡萌[6](2011)在《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文中提出众所周知,1976年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始终扮演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摄影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回顾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摄影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传统视觉经验的改造。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摄影所起到的作用视而不见,从而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盲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当中,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品种”。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的高度关注。今天,随着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者是双(三)年展中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断言,未来,缺少摄影研究视角的当代艺术史将会是一部有问题的艺术史。本文主要是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再解读,其中,以“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发生在近几年的“摄影复古运动”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具学术价值。从摄影与社会现实、摄影与艺术两个角度上展开观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特殊时空背景下,通过叙述和概括出摄影如何作广泛介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和社会建构的整体语境当中;中国人如何通过摄影重建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反思“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场运动的成就得失,进一步指出“摄影复古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对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所发展出的独特认识过程,建构出一种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的摄影的理论框架与写作模式,进而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正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1976—1989年,着重分析摄影如何从一种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变为到底层的民间叙事;第二部分将目光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力求对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始末做深入的描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对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整理与思考。最后为结语。

徐海江[7](2009)在《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文中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导致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如何使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对英语教师和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探讨如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途径是翻译。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思想、信息和文化知识的传递,不能正确传递文化差异的翻译会变成无效的翻译,因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本论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现状。研究证明跨文化交际学对从事外事翻译、外贸、旅游、外语教学、文化交流等工作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发现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尤其是关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也应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接着论文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拓宽高职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当前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论文分别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剖析各自的现状和问题,明确指出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紧迫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作者把重心放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上,我们侧重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除了传授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之外,还重点训练怎样翻译习语,怎样翻译商务广告、商标、商号、外贸函电、商务合同、商务说明书等商务语篇。论文论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六大文化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探讨了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五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借用和套用。最后论文通过“商标翻译”实例来论证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本文能帮助英语教师(包括作者本人)反思文化教学观,明确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促使我们英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杨林光[8](2008)在《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趋于多样化,客户需求个性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断将新的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及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当今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法码。如何有效地运营客户这项资产,对它进行使用、维护、开发并使其增值,对企业有积极作用。本文以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为背景,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旨在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开发、获得和保留客户,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对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公司在客户管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后面各章节论述作好铺垫。其次针对该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从客户关系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识别和选择一定区域内的有价值的客户,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交换关系为背景,通过客户购买行为分析,通过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CLP)预测来研究客户关系价值,将客户划分为黄金客户、银质客户、铁质客户、铅质客户,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出了客户保持策略,进而进行客户满意度测评和提出培养忠诚客户的方法。从技术支持方面,提出了CRM系统模型。最后针对河北莱佛士公司客户管理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包括培育组织文化,确保战略协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支持等方面论述。

楼朝明[9](2008)在《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基于利益群体的分析视角,以中美企业之间在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例,着重关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内外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使跨国并购这一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进而影响政府部门对外资并购政策的制定过程。论文第一章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就经济安全因素对美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以及中资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为以后讨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提供了事实背景。第三章主要分析中美两国内部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利益群体,为第四章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第四章关注的是利益群体因素对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政策的作用过程,并研究了利益群体卷入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过程的福利影响。第五章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跨国并购事件上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利益群体可以发挥边际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国家经济安全”的旗帜来最大化自身利益。第一章首先提出了在现实世界的跨国并购过程中所出现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并对“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新古典学派与新重商学派这样两派观点。新古典学派强调跨国并购是市场行为,基本不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影响。而新重商学派特别强调跨国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认为应该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严格地限制。这两派学者对现实世界里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没有深入地剖析,因此本文提出用“公共选择”理论为上述现象进行补充解释。第二章分析经济安全因素对美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以及中资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跨国企业并购活动以波澜壮阔之势发展。2000年以来美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主要有爱默生收购安圣电气、美国IDT并购新涛科技、新桥基金控股深发展、柯达收购乐凯股权、AB集团收购哈啤、凯雷投资收购徐工机械、花旗牵头财团收购广发行股权等。总的发展趋势是美资企业在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并购活动越来越多,跨国并购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中国国内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成为美资企业并购的重点对象。其中美国柯达收购乐凯股权、新桥基金控股深发展和凯雷投资收购徐工机械案引起中国内部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此相对,2000年以来中资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案例有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海尔美国公司竞购美泰克公司、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华为公司参与并购3COM公司等。获取技术、品牌和战略资源是中国企业对美并购的重要动因,并购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并购领域有多元化的趋势。而联想收购IBM PC部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及华为公司参与并购3COM公司案引发了美国对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关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美资企业对中资企业并购处于主动态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较深,说明了美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中美企业之间的跨国并购过程大多数是市场行为,证明新古典学派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有些并购案例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有关联,说明新重商学派对经济安全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作为“公共选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群体的经济理论进一步表明了个人行为是受利益群体影响的。所以第三章讨论了影响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政策过程的利益群体。美国的多数跨国公司以及少数中国大型企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居于优势地位,成为放松跨国并购政策的积极鼓吹者。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分权制的实行,大量地方国有企业成为跨国并购的接受者,而一些急于出售的美国企业也站在欢迎跨国并购的行列,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另一方面,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和美国传统产业在世界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受到跨国并购带来的威胁,成为限制跨国并购政策的拥护者。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都是新古典学派,强调世界经济的自由开放,对跨国并购基本持赞同态度。限制跨国并购的声音在美国是新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发出的,在中国则主要来自新重商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跨国并购对本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9·11事件后,经济民族主义在美国媒体的渲染下有了更广的群众基础,从而影响到美国民众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中国国内媒体的言论自由度逐渐扩大,经济民族主义潮流在中国媒体和民众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国会议员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当选概率,成为传递利益群体声音的重要渠道;而中国地方政府出于税收最大化的考虑,支持跨国公司对本地企业的并购。这意味着利益群体对于跨国并购政策的制订可能发挥边际性的影响。按照集体行动的逻辑,小规模利益群体可能在游说行动过程中更加有效。第四章研究的是利益群体因素对中美企业跨国并购政策的影响。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外国公司欲并购的美国公司如果涉及到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产业,该项并购将受到特殊的审查,执行审查任务的机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全面的经济安全战略,而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更使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对并购案的审查过程中必须考虑民众的意见。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2003年中国新领导人的亲民态度使得中国商务部在审批跨国并购案时更加重视来自民间的声音。当国内生产者利益群体的游说活动与上述因素结合后,跨国并购过程可能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2003年美国柯达公司试图对中国乐凯胶片公司进行并购,导致中国学术界对于此案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大讨论,最后柯达公司只获得20%的股份。2004年12月中国联想公司宣布收购IBM PC部门,由于美国国会议员提出“并购交易会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这一交易展开了深入的安全问题调查。2005年中海油公司试图收购优尼科公司的事件经由媒体高度曝光后,引发美国公众的强烈对立情绪和国会的普遍担心。美国国会批准了能源法案的修正案,使美国政府对中海油并购的审查时间延迟了近2个月,最后导致中海油被迫退出竞购过程。同年,当美国凯雷投资公司试图收购中国徐工机械之时,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利用因特网的“博客”工具等媒体,提出该并购案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从而影响到中国政府对美国凯雷公司跨国并购方案的审批,并加快通过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本章还研究了利益群体以“国家经济安全”为旗帜来影响外资并购政策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如果利益群体参与政策制订过程的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同时存在,那么群体数目与福利损失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分布。因此,影响跨国并购政策制定过程的利益群体数量增加,可能使得作为博弈结果的并购政策带来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了就经济安全因素和利益群体因素对跨国并购政策的影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论证,第五章以企业跨国并购是否上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因变量,以跨国并购金额大小和股权比例多少、母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好坏程度、并购涉及产业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是否有利益群体卷入等为自变量,采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以确定哪些因素会使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计量分析表明,利益集团的卷入会使跨国并购被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政治高度的可能性增大;跨国并购涉及的产业敏感度越高,越有可能出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本文的结论(第六章)是: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经济大国而言,经济安全因素与利益群体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跨国并购的市场行为过程被政治化。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对外跨国并购时必须注意“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对外资并购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设置适当的限制是必要的,但具体的政策应该依据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均衡来决定。中美两国之间可以通过加强对话机制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以争取跨国并购给母国和东道国带来双赢的结果。

段刚[10](2008)在《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化的世界里,任何可以用数字化方式来实现的活动都被计算机所代替:社交有网络、媒体变成电子。作为依靠传统方式实现影像功能的柯达公司彻底转向数码化业务已是其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柯达在中国走过了30年,成立的合资与独资公司有十几家,投资金额数十亿美元,建立了庞大的胶片影像帝国。在数码化浪潮的冲击下,柯达的发展战略几经周折,最终从原来的胶片影像帝国逐渐朝向数字化公司转变,所经历的过程丰富而曲折。柯达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早期,面对竞争采用了稳扎稳打的办法,通过多种手段逐渐成为了中国影像市场的领军者;在市场发生变化、新的技术潮流喷薄而出时,未能坚持以变应变的策略,试图维护旧的模式,导致了自己在数码化大潮中的落后。柯达在转型过程中发生在公司内部的变革与发展方向的几次修正,以及公司在转型以来的财务状况,反映出这个世界着名企业面对变化时的彷徨、犹豫、衰落与自救,过程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在本文中,第一章分析了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环境;第二章分析了其实施转型的动因;第三章描述了转型的实践过程;第四章探讨了伴随其间的配套措施。全文通过对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3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尤其对近五年来柯达公司转型之路的分析,探讨了柯达公司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决策问题,以及公司对外部环境变迁时的应对手段,利用许多第一手资料翔实记录了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历程,希望能够为国内相似传统型企业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二、乐凯,乐凯胶卷似乎缺点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凯,乐凯胶卷似乎缺点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形神兼备”艺术理念
        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
        二、“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现实主义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均衡式的人物身体构图
        二、仰式的人物身体视角
        三、大红色的人物身体色彩
    第三节 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技术建构
        一、聚精会神的特写
        二、神采奕奕的光质
第二章 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实验性”摄影
        一、现代主义思潮与人物摄影的“实验”
        二、“实验性”摄影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实验性”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裸体的视觉呈现
        二、开放式构图与“不完整”的身体
        三、黑与白的提纯与抽象
    第三节 “实验性”摄影的技术路径
        一、拼贴与叠加
        一、高调的“留白”
        三、低调的“留黑”
第三章 媚态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媚态摄影与身体的“媚态”
        一、服饰装扮下的身体“媚态”呈现
        二、道具置景下的身体“媚态”表现
    第二节 身体的“美化”
        一、柔光魅影下的身体“美容”
        二、色彩喧哗下的身体“改造”
    第三节 身体的“景观”
        一、时尚的“写真照”
        二、被消费的“女郎”
第四章 观念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观念”的登场
        一、观念的概念:观念艺术与观念摄影
        二、“身体”与“观念摄影”
    第二节 身体作为媒介
        一、摆拍——身体的“表演”
        二、自拍——身体的“镜像”
    第三节 观念性的“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身体的“挪用”
        二、身体的“复制”
第五章 数字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身体的呈现
        一、“数字化的身体”
        二、“美图”下的身体呈现
    第二节 “私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私密化”的身体表达
        二、身体的“视觉日记”
    第三节 “照相”与“造相”
        一、从“照相”到“造相”
        二、多元化的身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照相机演变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照相机的兴起及根源
二、照相机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单反相机变革
四、数码相机的作用
五、手机摄影革命
六、照相机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一)只有在基础科学、材料研发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新产品的研发
    (二)具有革命性创新的产品,最初研发的产品往往极不完善
    (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红海血拼中,企业不一定死于竞争对手
    (四)新产品研发使产品精益求精是市场开发的基础

(3)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
    1.2 文献综述
        1.2.1 胶片摄影的研究现状
        1.2.2 概念理论的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胶片摄影的发展与当代现状
    2.1 胶片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2.1.1 胶片摄影的技术产生
        2.1.2 胶片摄影的艺术演化
    2.2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2.3 当代胶片摄影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 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价值
    3.1 独特的审美趣味
        3.1.1 妙手偶得的艺术效果
        3.1.2 精妙多变的工艺手法
    3.2 多元的文化形式
        3.2.1 复古潮流的涌动
        3.2.2 小众文化的兴起
    3.3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四章 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方式
    4.1 辅助摄影艺术的专业培养
    4.2 传统胶片摄影的创新运用
        4.2.1 传统胶片摄影情怀化共鸣
        4.2.2 传统胶片工艺实验性创新
        4.2.3 传统胶片业态小众化发展
    4.3 胶片摄影的数字化创新融合
        4.3.1 数字化后期与创作
        4.3.2 网络化交流与展览
        4.3.3 前沿科技交互性融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品集

(4)论胡道静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家庭背景和开端
    第一节 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家庭背景
        一、胡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治学思想
        二、胡氏先辈的报刊活动
        三、胡道静的求学生涯
    第二节 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一、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出发地——上海通志馆
        二、胡道静第一篇新闻学论文:《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
        三、胡道静走上新闻学研究之路的原因
第二章 胡道静的新闻实践活动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1938-1945)
        一、“孤岛”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新闻界概况
        二、胡道静新闻实践活动的开始——主编《通报》
        三、从参与培养抗日新闻人才到在“大中通讯社”编译新闻稿件
        四、“孤岛”时期的最后奋斗:在《中美日报》和《大晚报》
        五、避难浙皖:在《东南日报》(金华版)和《中央日报》(屯溪版)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的新闻实践活动(1945-1948)
        一、抗战胜利与《正言报》的复刊
        二、《正言报》的来龙去脉
        三、胡道静担任《正言报》总编辑及时间考证
        四、“转向另一条道路的批评者”——《正言报》之言论分析
    第三节 胡道静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一、身为爱国新闻人,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坚持奋斗
        二、身为进步新闻人,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大声疾呼
        三、身为职业新闻人,注重新闻活动规律
第三章 胡道静的新闻学研究
    第一节 胡道静的新闻史学研究
        一、胡道静新闻史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二、胡道静新闻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胡道静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研究
        一、对人类早期新闻传播活动起源的探索
        二、对“新闻”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规律的深化研究
        四、关于科学技术与新闻事业发展关系之研究
    第三节 胡道静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成就一部“良好的新闻史”为研究目标和动力
        二、重视对上海地方新闻史的系统研究
        三、精心设计并实施系列个案研究
        四、注重科学技术对新闻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 新闻人胡道静的历史贡献及现代隐喻
    第一节 新闻人胡道静的历史贡献
        一、初步构建了上海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框架体系
        二、第一个预言“电视新闻”时代即将到来
        三、为后人研究上海新闻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第二节 新闻人胡道静的现代隐喻
        一、新闻人必须具有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心
        二、新闻史学研究必须注重开拓选题及理论体系的创新
        三、新闻史学者必须具有科学的研究观念
        四、新闻史学研究既需要踏实苦干又需要广开眼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5)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2.1 有关企业媒体使用研究文献的综述
    2.2 有关顾客价值创造研究文献的综述
    2.3 有关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研究文献的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
    3.1 电视媒体内涵的界定
    3.2 基于企业使用角度的电视媒体维度的划分
    3.3 企业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价值路径的分析
    3.4 企业使用电视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解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使用广播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
    4.1 广播媒体内涵的界定
    4.2 基于企业使用角度的广播媒体维度的划分
    4.3 企业使用广播媒体创造顾客价值路径的分析
    4.4 企业使用广播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解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使用报纸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
    5.1 报纸媒体内涵的界定
    5.2 基于企业使用角度的报纸媒体维度的划分
    5.3 企业使用报纸媒体创造顾客价值路径的分析
    5.4 企业使用报纸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使用网络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
    6.1 网络媒体内涵的界定
    6.2 基于企业使用角度的网络媒体维度的划分
    6.3 企业使用网络媒体创造顾客价值路径的分析
    6.4 企业使用网络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解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策略的研究
    7.1 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现实状况的分析
    7.2 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决定因素的探讨
    7.3 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基本策略的制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主体建构:"新时期"摄影(1976—1989)
    第一节 "新时期"摄影的开端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滥觞
        二 革命现实主义摄影的终结与画意摄影的兴起
    第二节 新潮摄影:自我重建与自由表达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兴起
        二 思想解放思潮激荡
    第三节 新纪实摄影:底层叙事与社会观察
        一 社会现实与纪实摄影
        二 问题意识与群体观看
第二章 纪实与观念:摄影的双重演进(1990—2000)
    第一节 作为社会实践的纪实摄影:社会变革的摄影见证
        一 西方冲击:新观念与新视角
        二 本土策略:态度与立场选择
        三 模式拓展:主题与典型要素
    第二节 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新摄影美学风格的建构
        一 "观念"之争:"观念摄影"的命名
        二 摄影的缺失:"观念摄影"的表现主题
第三章 生态建构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2001—2010)
    第一节 传统重建与认同的危机
        一 视觉经验的改造与再造:以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为例
        二 记忆的追溯:在重拾红色记忆中建构本土摄影传统
        三 认同的危机:反思作为生态基础的摄影教育
    第二节 行进中的节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摄影的复古:重建与照片的关系
        二 溢出的边界:摄影的摄影
        三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四 纪实与观念的融合:"景观摄影"
结语 建构与重构
附录1 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10)
附录2 1986年芜湖会议部分发言录音整理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写作目的
    1.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手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第三章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3.1.2 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3.1.3 跨文化交际意识测试研究及分析
    3.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现状
        3.2.2 解决问题的方案
    3.3 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
        3.3.2 翻译教材存在的问题
        3.3.3 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四章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4.1 跨文化交际内涵
    4.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4.3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4.4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4.4.1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任务
        4.4.2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目的
第五章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5.1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5.1.1 地理环境
        5.1.2 历史文
        5.1.3 宗教文化
        5.1.4 思维方式
        5.1.5 价值观
        5.1.6 风俗习惯
    5.2 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5.2.1 直译
        5.2.2 意译
        5.2.3 音译
        5.2.4 借用
        5.2.5 套用
第六章 商标翻译教案设计
    6.1 商标翻译教案头
    6.2 商标翻译教学设计
    6.3 商标翻译教案讲义
        6.3.1 案例一
        6.3.2 案例二
        6.3.3 案例三
        6.3.4 案例四
        6.3.5 作业布置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st Paper
附录 2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附录 3 张新红等编着的《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目录
附录 4 丁小丽,程华主编的《商务英语翻译》目录
附录 5 谢金领主编的《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目录
附录 6 车丽娟等主编的《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目录
附录 7 汤静芳主编的《商务英语翻译》目录
附录 8 张培基等编着的《英汉翻译教程》目录

(8)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概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专业数码冲印行业现状与分析
    2.1 数码冲印行业的总体状况分析
    2.2 专业数码冲印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 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与诊断
    3.1 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3.2 河北莱佛士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
    3.3 河北莱佛士实施CRM 的必要性
第四章 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改进方案
    4.1 制定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目标和流程
    4.2 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内容
    4.3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
第五章 河北莱佛士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建议
    5.1 培育组织文化
    5.2 确保战略协调
    5.3 调整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4 加强技术支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及其研究
        一、(个体)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及其研究
        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经济安全观
        三、新重商学派的国家经济安全观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一、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二、跨国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四节 简单的评论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一、简单的评论
        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第二章 经济安全因素对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的影响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大趋势
        一、全球跨国并购的历史趋势
        二、中国的跨国并购趋势
        三、美国的跨国并购趋势
    第二节 美资企业对华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
        一、美资企业在日用品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二、美资企业在机械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三、美资企业在电子和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四、美资企业在银行业的跨国并购
        五、美资企业在互联网行业的跨国并购
    第三节 中资企业对美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
        一、中资企业在日用品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二、中资企业在家电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三、中资企业在机械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四、中资企业在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跨国并购
        五、中资企业在互联网信息业的跨国并购
        六、中资企业在能源业的跨国并购
    第四节 对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案例的评论
        一、美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带来的“国家经济安全”隐忧
        二、中资企业在美并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逐步显现
第三章 中美两国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利益群体
    第一节 关于利益群体的理论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
        二、利益群体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节 美国国内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利益群体
        一、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美国企业利益群体
        二、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美国思想者群体
        三、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美国媒体
        四、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美国国会
    第三节 中国国内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利益群体
        一、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中国企业利益群体
        二、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中国思想者群体
        三、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中国媒体
        四、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中国地方政府
    第四节 利益群体影响跨国并购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一、关于利益群体之间为争取政治影响而竞争的理论
        二、国内生产者与外资生产者之间的寻租竞争模型
第四章 利益群体对中美企业跨国并购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选择经济学关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一、经济政策制订过程的成本-收益分析
        二、利益群体寻租理论
    第二节 中资企业对美跨国并购引发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一、美国政府的外资并购政策
        二、美国利益群体影响经济决策的途径
        三、联想对IBM PC 部门的并购卷入“安全门”事件
        四、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引起的经济安全恐慌
        五、华为公司参与并购3COM公司引出的“安全”问题
    第三节 美资企业对华跨国并购引发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一、中国政府的跨国并购政策
        二、中国利益群体影响经济决策的途径
        三、柯达公司收购乐凯胶片引发的“产业安全”讨论
        四、新桥控股深发展导致对金融安全问题的关注
        五、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引起的“博客门”事件
    第四节 利益群体卷入中美跨国并购政策过程的福利影响
        一、利益群体参与并购政策制定过程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二、利益群体参与并购政策制定过程对社会公平目标的影响
        三、对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行动的正确认识
第五章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的Logit 模型
        一、Logit模型的一般含义
        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的个体数据Logit模型
    第二节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的数据
        一、与美国企业有关的跨国并购事件
        二、与中国企业有关的跨国并购事件
        三、其他国家企业之间的跨国并购事件
    第三节 对Logit 模型的估计和统计检验
        一、对Logit模型的估计
        二、对模型的统计检验
    第四节 对Logit 模型的含义解释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利益群体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上的边际影响
        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上升
        二、利益群体对并购政策的边际影响
        三、中美两国利益群体影响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企业跨国并购中注意“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二、政府允许利益群体参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立法
        三、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增加双边投资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后记

(10)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的背景
    2 研究的目的
    3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的结构
1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分析
    1.1 柯达公司概况
    1.2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3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环境
2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动因
    2.1 柯达公司原先在中国的业务及战略
    2.2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3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实践
    3.1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转型构思
    3.2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各个步骤
    3.3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
4 柯达公司在中国实施战略转型的配套措施
    4.1 新产品战略的确立
    4.2 组织结构的重构
    4.3 企业文化的重塑
    4.4 市场战略的调整
结束语
致谢
注释索引
参考文献

四、乐凯,乐凯胶卷似乎缺点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D]. 张洁. 上海大学, 2021
  • [2]照相机演变路径探究[J]. 李云鹏,潘丽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1)
  • [3]胶片摄影的当代传承[D]. 辛玥.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4]论胡道静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D]. 关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5]企业使用媒体创造顾客价值机理的研究[D]. 李天娇. 吉林大学, 2011(08)
  • [6]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7]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 徐海江.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8]河北莱佛士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杨林光. 天津大学, 2008(08)
  • [9]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D]. 楼朝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 [10]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探讨[D]. 段刚.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幸运,幸运电影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