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青枯病论文_崔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辣椒青枯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辣椒,土壤,砧木,可湿性,鉴定,喹啉,雷山县。

辣椒青枯病论文文献综述

崔俊峰[1](2019)在《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属细菌性病害。植株受害的典型症状为初发病时仅个别叶片萎蔫(从顶部开始),傍晚可恢复,之后逐渐扩展,不能恢复,青枯而死。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茎秆折断后变为褐色,用于挤压有乳白色的黏液溢出。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置在商洛市商州区黑山镇辣(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曾泉,史国英,农泽梅,叶雪莲,胡春锦[2](2018)在《一株甘蔗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对辣椒青枯病的生防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目前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重点已逐渐转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而筛选获得高效且稳定的拮抗菌株是生物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作者从甘蔗品种CP85-1508的茎基部组织分离获得一株甘蔗内生细菌,菌株命名为TCP2011036。平板抑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菌株TCP2011036对辣椒青枯病菌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性对菌株TCP2011036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大小3~5mm,边缘整齐,光滑湿润,中间具乳状突起;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TCP2011036与沃氏食酸菌(Acidovorax wautersii)同源性达99%以上;以食酸菌属8个不同种食酸菌作为对照菌,测定了所有供试菌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菌株TCP2011036的生理生化指标与Acidovorax wautersii基本一致,而与食酸菌属其他种存在显着差异。综合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TCP2011036鉴定为沃氏食酸菌(Acidovorax wautersii)。通过盆栽接种试验初步测定菌株TCP2011036对辣椒青枯病的实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菌株能较好地抑制辣椒青枯病的为害,同时对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种TCP2011036处理的对辣椒青枯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2.8%,植株的株高比对照增加17.5%。本研究证明甘蔗内生细菌TCP2011036菌株在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胡春锦,农泽梅,史国英,叶雪莲,曾泉[3](2018)在《两种PGPR菌剂对辣椒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种重要的细菌性土传病害,该病害的防治一直是个难题,化学防治或者抗病品种选育等尚无理想的防治效果。近年来,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重点已逐渐转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作为控制土传病害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引用外来土壤习居菌,从而调控植物的微生态环境,达到抑制植物病害的目标。因此,获得高效拮抗菌是生物防治的基础。植物根际促生长细菌(PGPR)是存在于植物根际的一类兼有促生和生防功效的根际自生细菌,利用PGPR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方向。作者在前期研究中,从广西特色作物木薯和甘蔗上的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了大量PGPR,通过菌株的功能评价和筛选,发现部分PGPR对植物细菌性青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从中选择了4个功能性互补且相互间无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复配,制成了2个防治辣椒青枯病的生防菌剂:A11(菌株来源于木薯PGPR)和B11(菌株来源于甘蔗PGPR)。本文对这两种PGPR菌剂进行了防治辣椒青枯病的小区试验,以确定菌剂的田间实际应用效果。辣椒种植在前茬作物为甘蔗的土壤中,起高垄种植,并于辣椒移栽前在垄内接种辣椒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eaurum),以保证田间有一定的病原菌数量;PGPR菌剂的使用方法:以终浓度为2×10~8cfu/mL的菌剂溶液进行灌根,每株100mL,移栽初期连接种2次,间隔7d;而后在辣椒开花初期田间出现零星发病时调查记录青枯病发病情况,并再次施等量相同浓度的菌剂进行防治处理,连续3次,每次间隔10d,于最后一次处理20d后(辣椒结果后期)调查记录辣椒青枯病的发病情况。根据两次调查记录结果计算菌剂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如下:A11菌剂在辣椒开花初期以辣椒结果后期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95%和51.69%,而B11菌剂在两个不同时期的防治效果则分别达到81.58%和67.87%。(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傅慧珍[4](2017)在《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枯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可危害多种作物,尤其是茄科作物。近年来,嫁接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生产上对抗性砧木需求量大,开展青枯病抗性砧木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鉴定青枯病菌,用青枯病菌对砧用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表型,再结合田间自然病圃接种试验,筛选出不同抗性亲本进行双列杂交,分析抗性杂种优势,探讨砧用辣椒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构建F2群体,采用分离分组混合分析法(BSA)筛选SSR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辣椒抗青枯病砧木育种提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特异性引物Y2/OLI1对从感病辣椒植株上分离的青枯病菌总DNA进行PCR检测,得到特异条带,回收PCR产物进行测序,经过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得到长288bp的序列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EP1(登录号为CP015116.1)具有99%的同源性,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茄科雷尔氏菌,表明采用引物Y2/OLI1进行PCR扩增能够有效准确检测辣椒青枯病菌。2、对15份砧用辣椒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显着。其中有2份种质表现高抗(HR),1份种质表现抗病(R),3份种质表现中抗(MR),1份种质表现感病(S),其余表现高感(HS)。田间病圃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种质F06、G16、D16、D36的抗性水平分别为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与室内接种鉴定一致。3、以病情指数分析抗病性杂种优势,四个不同抗性砧木种质组配的12个F1组合中,有2个组合(D16×D36和G16×F06)表现负向超高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16.6%;有 5 个组合(D16×D36,G16×D36,G16×F06,F06×D16 和 F06×D36)表现负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其余组合表现正向超中亲优势,占参试组合数的41.7%。表明辣椒砧木对青枯病抗性的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在选配亲本时,选择抗性水平相同的双亲可选育出抗性强的杂交组合。4、以抗青枯病种质F06和感青枯病种质D36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分别获得正反交F1代、F2代,经分析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表明砧用辣椒种质F06对青枯病的抗性表达受细胞质基因调控,并存在加性效应。5、采用群体分离法,构建抗感青枯病的F2分离群体,进行SSR和ISSR分子标记筛选研究。从113对SSR引物和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1对SSR引物(R105)和2条ISSR引物(UBC803和UBC876),经F2分离群体验证,获得1个与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相关的标记Q76,遗传距离为7.30cM。(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凤香[5](2016)在《预防辣椒青枯病从播种开始》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疾病,其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病菌存活较长时间,主要通过植株茎部的伤口侵入,移植、松土等农事操作,以及昆虫等伤害造成的根部伤口都可引起土壤中细菌侵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迅速。 辣椒青枯病初期症状,(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6-03-18)

佃锶佳,范鸿雁[6](2015)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对辣椒青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常用药剂20%噻森铜悬浮剂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2 760~3 450 g/h m2,每667 m2用药量500 L,每株药液量125 m L,在辣椒青枯病发生前或初期灌根防治,效果较好;末次施药后7 d的防治效果为54.65%~68.60%,持效期较长,在试验药剂处理范围内对作物安全,未发现药害,可以在辣椒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5年11期)

文家明,李碧平,杨俊[7](2015)在《雷山县辣椒青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雷山县辣椒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影响当地辣椒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做好辣椒青枯病的防治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笔者对雷山县辣椒青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09期)

史忠良[8](2015)在《辣椒青枯病生防菌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辣椒青枯病内生拮抗菌,为辣椒青枯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拮抗效能的测定从辣椒青枯病发病区健康辣椒植株体内分离对辣椒青枯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并通过形态鉴定、16S r DNA同源性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辣椒青枯病发病区健康植株体内分离筛选到1株对辣椒青枯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CQW菌株,初步鉴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结论]为辣椒青枯病防治提供了资源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8期)

董利红,吴昌伟[9](2015)在《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青枯病是辣椒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病害,各地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流行蔓延快、危害时间长,损失惨重,已成为辣椒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和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辣椒青枯病发生后往往造成大面积减产减收,导致菜农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影响菜农种植积极性。现将辣椒青枯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发病症状病株多在辣椒开花后显症,初期仅顶部叶片萎蔫下垂,下部叶片出现凋萎,最后中部叶片也凋萎,(本文来源于《上海蔬菜》期刊2015年02期)

[10](2015)在《辣椒青枯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尾号为3182的用户问:辣椒从顶部枝叶开始萎蔫,后整株青枯而死,这是什么病,该怎么办?专家解答:防治辣椒青枯病可以结合防治疫病进行,定植时用50%乙膦铝锰锌加77%多宁或50%DT按每千株用药各500克,加10倍的细干土拌匀,穴施、定植,防治效果良好;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以用农用链霉素、可杀得、多宁、喹啉铜、叶(本文来源于《农业知识》期刊2015年02期)

辣椒青枯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辣椒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目前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重点已逐渐转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而筛选获得高效且稳定的拮抗菌株是生物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作者从甘蔗品种CP85-1508的茎基部组织分离获得一株甘蔗内生细菌,菌株命名为TCP2011036。平板抑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菌株TCP2011036对辣椒青枯病菌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性对菌株TCP2011036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大小3~5mm,边缘整齐,光滑湿润,中间具乳状突起;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TCP2011036与沃氏食酸菌(Acidovorax wautersii)同源性达99%以上;以食酸菌属8个不同种食酸菌作为对照菌,测定了所有供试菌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菌株TCP2011036的生理生化指标与Acidovorax wautersii基本一致,而与食酸菌属其他种存在显着差异。综合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TCP2011036鉴定为沃氏食酸菌(Acidovorax wautersii)。通过盆栽接种试验初步测定菌株TCP2011036对辣椒青枯病的实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菌株能较好地抑制辣椒青枯病的为害,同时对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种TCP2011036处理的对辣椒青枯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82.8%,植株的株高比对照增加17.5%。本研究证明甘蔗内生细菌TCP2011036菌株在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辣椒青枯病论文参考文献

[1].崔俊峰.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19

[2].曾泉,史国英,农泽梅,叶雪莲,胡春锦.一株甘蔗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对辣椒青枯病的生防潜力研究[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胡春锦,农泽梅,史国英,叶雪莲,曾泉.两种PGPR菌剂对辣椒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效果[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傅慧珍.砧用辣椒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D].广西大学.2017

[5].张凤香.预防辣椒青枯病从播种开始[N].农资导报.2016

[6].佃锶佳,范鸿雁.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对辣椒青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蔬菜.2015

[7].文家明,李碧平,杨俊.雷山县辣椒青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5

[8].史忠良.辣椒青枯病生防菌的分离和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董利红,吴昌伟.辣椒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上海蔬菜.2015

[10]..辣椒青枯病的防治[J].农业知识.2015

论文知识图

辣椒青枯病植株症状辣椒青枯病辣椒青枯病病状图辣椒青枯病病株ng.1城d记p聊cr讨...辣椒青枯病病株:辣椒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实验Fig3-6...

标签:;  ;  ;  ;  ;  ;  ;  

辣椒青枯病论文_崔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