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特征论文_宛良伟,吴奎,王伟,加东辉,王启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响应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辽中,特征,荒漠,因子,西北地区,长白山。

响应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宛良伟,吴奎,王伟,加东辉,王启明[1](2019)在《辽中南洼旅大16-3地区走滑型源-汇体系发育特征及沉积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关于源-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伸展盆地中,而对走滑型源-汇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辽中南洼旅大16-3地区为例,综合钻井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该区走滑型源-汇体系发育特征及沉积响应。研究表明:研究区源-汇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受走滑作用控制,表现为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局部物源体系的发育,释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制了有利汇聚体系的形成,走滑水平位移造成源-汇体系的横向错动。局部物源体系和有利汇聚体系的耦合控制了旅大16-3地区东叁段砂体富集,源-汇体系横向错动造成该区东叁段砂体迁移迭覆且期次明显。本文研究成果有力支持了旅大16-3油田的勘探评价,对于走滑相关沉积盆地源-汇体系及砂体预测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6期)

单凌飞,丁颖慧,王双蕾,张默实,韩航[2](2019)在《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光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第叁纪孑遗植物,在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异形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是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分析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性状特征,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不同形态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胡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叶片形态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随着胡杨树龄的增长,其叶片的长/宽比值、比叶面积和叶片厚度逐渐减小,而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叶干重数据增大。(2)胡杨成熟期阔卵圆形叶具有较高光合活性,通过提高P_(nmax)以增强光能利用率,使其在干旱荒漠区高温、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与光合速率;幼树期条形叶具有较宽的光能利用区间,能够在弱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幼苗期条形叶具有较低的α与相对较高的LCP、LSP及P_(nmax),主要归因于其较高的比叶面积,高效光捕获面积使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上述结果是胡杨在不同光环境下形成的适应性反应和生理生态机制。(3)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于胡杨不同形态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定量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3](2019)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降水增加的适应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对照(CK)、增加5%(W_5)、增加10%(W_(10))、增加15%(W_(15))、增加20%(W_(20))、增加25%(W_(25))]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测。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及其萌发总密度随降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W_(20)、W_(25)下萌发密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萌发物种数较对照(7种)依次增加2.6、2.0倍;5~10 cm土层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无论降水增加与否,0~10 cm土层伊犁绢蒿、木地肤、毛梗顶冰花均有萌发,且降水增加显着促进伊犁绢蒿、木地肤、串珠老鹳草、毛梗顶冰花的萌发。随降水量增加,0~5 cm土层伊犁绢蒿可萌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且降水增加≥20%处理相似性高于降水增加≤15%处理。降水增加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萌发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Patrick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0~5 cm土层较5~10 cm土层增加明显。土壤种子库可萌发种子密度具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受空间取样位置及降水的交互影响。综上所述,降水增加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种数、种子萌发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导致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增加,有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4](2019)在《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1997—2012年间5种植物和4种动物的春季物候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动、植物的春季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其中山杨花期和蝶类初见时间显着提前.(2)1997—2012年,不同动、植物物候发生所需0℃以上积温不尽相同,观测的植物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最高((358±104)℃)、杞柳(Salix liugencii)最低((9±7)℃).(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蕊,王慧,李栋梁[5](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郭天斗,赵亚楠,周玉蓉,王红梅[6](2019)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选取封育草地、放牧地及不同灌丛年限(22、12、3年)和间距(40、6、2 m)的柠条灌丛地(Caragana korshinskii),开展草原–放牧–灌丛引入中土壤呼吸、水分、碳氮、微生物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灌丛引入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土壤呼吸响应表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灌丛引入后土壤呼吸减弱,不同年限灌丛地与封育、放牧草地无显着差异(P>0.05),但随间距的缩小差异显着(P <0.05)。土壤有机碳在封育、放牧草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随着灌丛年限的增大和间距的缩小而降低;全氮在封育草地都较高,而放牧地含量较低,随着灌丛年限的增大和间距的缩小而增加,但差异不明显(P> 0.05)。灌丛引入使各菌群数量显着增加(P <0.05),但在间距最小(2 m)时显着降低。随着灌丛引入土壤微生物量碳降低,且随年限增长而增加,而在生长到一定年限又随间距的缩小而降低;土壤呼吸熵(qCO2)随年限的增加而减小,随间距的缩小而增大。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量碳正相关,且与土壤水分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数量负相关,其与放线菌数量显着负相关(P <0.05)。(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陈永前[7](2019)在《强远震前钻孔体应变潮汐响应及同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和代县4个台站的钻孔体应变资料,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法对2008年以来13次强远震的潮汐响应和同震响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应变潮汐因子对应地震都有多则半年,少则几周的异常期,且不同台站对同一次地震的潮汐因子响应形态也不一致;4个台站在11次强远震中记录到了同震响应,其中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突跳为主,其余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波动压缩为主。(本文来源于《山西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汤连生,巫燕萍,赵占仑,赵璐,陈浩昆[8](2019)在《循环荷载下土体动应力响应特征及pH值变化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循环荷载下土体内动应力响应特征及pH值变化对动应力累积效应的影响,对不同pH值花岗岩残积土进行了室内循环荷载试验。通过试样内埋设应力盒的方法,实时测得不同pH值试样内动应力响应值。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土中动应力和累积变形都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加载时,酸碱处理过的试样峰值应力显着增大;卸载后,碱处理过的试样残余应力也增大,且碱性越强,峰值应力和残余应力增长的幅度越大;碱性试样的动应力和变形均大于酸性试样和未经酸碱处理试样;动荷载下土体内部的附加应力滞后于应变,应变又滞后于外荷载。酸碱度的差异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应力响应有较大影响,实际工程中应对此问题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向前,方静,路战远,赵小庆,任永峰[9](2019)在《种植密度对夏播油莎豆光合特征及光响应影响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明确夏播油莎豆分蘖后期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油莎豆夏播种植提供实践基础。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个种植密度下油莎豆分蘖后期的光合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莎豆分蘖后期2种植密度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净光合速率2个峰值均以12.5万株/hm2处理的较大,其值为12.16,9.49 [μmol/(m2·s)],分别比14.3万株/hm2处理峰值时的净光合速率高出了0.25%,13.93%;12.5万株/hm2处理的日平均气孔导度比14.3万株/hm2处理高0.94%。胞间CO2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日平均胞间CO2浓度表现为14.3万株/hm2>12.5万株/hm2。蒸腾速率呈倒"V"形变化,日平均蒸腾速率大小为14.3万株/hm2>12.5万株/hm2。利用非直角曲线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以12.5万株/hm2处理较大,为19.87[μmol/(m2·s)],比14.3万株/hm2处理高4.97%。模拟的暗呼吸速率12.5万株/hm2处理较大;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均表现为14.3万株/hm2>12.5万株/hm2。综合分析2个种植密度下的光合性能变化特征得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夏播油莎豆的种植密度以12.5万株/hm2较好。(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10](2019)在《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2月期间,选取气候条件一致、石漠化等级不同的纳朵洞主洞(地表潜在石漠化)及其附近小洞(地表中度石漠化)进行了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的洞穴滴水的理化指标(pH值、电导率EC、Ca~(2+)与Mg~(2+)等)及其洞穴环境特征(温度、CO_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①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pH均值分别为7.8,8.2,夏季主洞CO_2浓度是小洞的4~5倍,说明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滴水pH值高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而洞穴的CO_2浓度则相反。②纳朵洞主洞洞内年平均气温16.6℃,而小洞观测点年平均气温为13.0℃,主洞(石漠化程度低)比小洞(石漠化程度高)更好地响应地表多年年均气温(16.2℃),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气温和滴水的电导率较石漠化程度低的变幅大。③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Ca~(2+)质量浓度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8~75 mg/L和30~53 mg/L,说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的Ca~(2+)离子浓度相对偏高。(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响应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第叁纪孑遗植物,在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异形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是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分析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性状特征,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不同形态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胡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叶片形态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随着胡杨树龄的增长,其叶片的长/宽比值、比叶面积和叶片厚度逐渐减小,而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叶干重数据增大。(2)胡杨成熟期阔卵圆形叶具有较高光合活性,通过提高P_(nmax)以增强光能利用率,使其在干旱荒漠区高温、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与光合速率;幼树期条形叶具有较宽的光能利用区间,能够在弱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幼苗期条形叶具有较低的α与相对较高的LCP、LSP及P_(nmax),主要归因于其较高的比叶面积,高效光捕获面积使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上述结果是胡杨在不同光环境下形成的适应性反应和生理生态机制。(3)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于胡杨不同形态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定量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响应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宛良伟,吴奎,王伟,加东辉,王启明.辽中南洼旅大16-3地区走滑型源-汇体系发育特征及沉积响应[J].中国海上油气.2019

[2].单凌飞,丁颖慧,王双蕾,张默实,韩航.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光响应特征[J].生态科学.2019

[3].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4].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蕊,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

[6].郭天斗,赵亚楠,周玉蓉,王红梅.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J].草业科学.2019

[7].陈永前.强远震前钻孔体应变潮汐响应及同震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19

[8].汤连生,巫燕萍,赵占仑,赵璐,陈浩昆.循环荷载下土体动应力响应特征及pH值变化对其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9].张向前,方静,路战远,赵小庆,任永峰.种植密度对夏播油莎豆光合特征及光响应影响的研究初报[J].北方农业学报.2019

[10].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J].人民长江.2019

论文知识图

卡洛夫-牛津阶测井相模式图兴马潜山构造位置图行星齿轮1轴承间隙为0.5mm时S-P啮合...完全相变情况二下0sF的路径选择于奇6井寒武系合成地震(叁维)记录图旺苍立溪岩飞仙关组叁段沉积序列

标签:;  ;  ;  ;  ;  ;  ;  

响应特征论文_宛良伟,吴奎,王伟,加东辉,王启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