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旅游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社区,主题公园开发
社区旅游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邓瑞民[1](2019)在《基于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以大鹏半岛主题公园建设可行性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则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主题公园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选取自然环境承载和人工环境承载2大系统的13个指标,构建了大鹏半岛社区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坝光、新大和西涌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根据以上3个社区现状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大鹏半岛主题公园开发建设规模与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叁个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适度承载状态,但各单项资源承载指数相差较大,其中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各社区水环境容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情况,交通设施与环境基础设施均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河流水环境容量无承载空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和交通设施不完善成为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系统运用于旅游开发研究范畴,可为研究区域产业准入和结构优化提供科学标准。(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20期)
董伦红,黄韶红[2](2018)在《广东省茂名市澳内海社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茂名市澳内海社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建设及市场需求,以滨海旅游资源为基础,提出了拟构建由4大类旅游产品组(休闲度假、渔业体验、户外休闲、节庆赛会)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从休闲渔业旅游、节赛事活动游、休闲度假游、亲子休闲游四个方面对当地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议:建立与完善管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现代渔村建设;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12期)
王东焱[3](2016)在《基于CVM法的傣族园社区旅游资源间接使用价值评估及其补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景区的开发建设不再只是独立完成,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而旅游业在满足游客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旅游需求时,乡村中国、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也使乡居民族社区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其结果是,从单纯的景区、社区,向社区—景区一体化发展,从最初的社区自主经营(社区集体和居民个人经营)到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开发商或政府共同经营)构建,在此过程中游客、居民、景区开发公司形成“叁足鼎立”的状态,在利益问题中互相牵制,也因利益冲突产生矛盾,而利益的直接体现是旅游收入及其分配,这也必然要求对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估算。纵观国内外研究,关于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研究较少,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其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估算,从游客支付意愿与居民受偿意愿入手进行测算,得到的结果是:游客愿意将其所支付门票的25%作为补偿返给居民,居民的受偿意愿则为门票价格的32.5%;同时将此比例与现行门票分成比例作比对,提出协调游客、居民、景区公司利益关系的建议,为傣族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从选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入手,阐述了资源价值评估的主要理论,如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和竞合理论;以及本研究采用主要方法:即条件价值法,从游客支付意愿(WTP)和居民受偿意愿(WTA)两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傣族园景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状况、开发管理模式、利益分配方式演变及社区居民的参与形式,旅游感知等方面分析研究傣族园的旅游开发现状。运用WTP和WTA方法对傣族园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得到WTP值为景区门票的25%,WTA值为景区门票的32.5%,然后将游客支付意愿与居民受偿意愿比例结合门票收入计算具体的数值,得到2011年至2014年的游客支付意愿值分别为5837098.12元、6877542.45元、5360981.25元、7285270.5元,2011年至2014年居民的受偿意愿值则为7588227.56元、8940805.17元、6969275.62元、9470851.65元,而门票分成价值每年定额为2720000元(8000元户年×340户),比较得出门票分成数额与WTP、WTA值相差较大。而傣族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合同规制、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事务部协调职能及第叁方力量的援助等方式进行旅游开发中的有效管理。本研究虽运用条件价值法进行了傣族园旅游资源间接使用价值的研究,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估算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只有消除影响才能得到较为完全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2)
聂祝兰[4](2016)在《西递景区社区参与程度及满意度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安徽西递景区,自开发旅游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然而随之而来的如资源保护、利益冲突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其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即是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满意度、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程度及满意度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可以为今后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参与满意度、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西递景区社区参与程度及满意度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研究表明: (1)经济、政治层面、文化与环境层面的社区参与程度均与社区参与满意度之间有着显着的正向关系。(2)社区参与满意度对旅游资源保护有着正向显着性影响。(3)政治、文化与环境层面的社区参与程度对旅游资源保护有着正向显着影响,经济层面社区参与程度则对旅游资源保护态度有着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的假设验证,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方面提高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及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为西递景区未来发展旅游业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5-01)
吴肖淮[5](2016)在《社区参与民族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了社区在非遗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将社区作为世界遗产战略的维度之一。可见,社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无限潜力,因此培育与挖掘社区参与非遗有效保护已成为研究议题之一。然而,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遗产资源进入市场消费,在“生产——消费——保护”的产业运行环境中,社区的参与运营能力、自身权益保护能力、与利益相关者博弈能力等诸多方面暴露出权利失败、机会缺失与力有不逮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旅游增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结合对社区参与非遗旅游开发案例的长期观察与追踪研究,提出了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研究框架。研究构建了以社区参与为主线,确保社区最大决策权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区主导型”参与模型,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与评价机制叁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理论构建,并以海南五指山番茅村黎锦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区别于社区增权成为保障社区参与的主流观念,本研究认为“智慧赋能”是增权实现的前提条件,而且增权维度需结合社区参与的不同环节区分为资源赋权、制度增权、智慧辅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社区参与的叁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与述评,研究指出各模式在不同的案例地或成功或失败,究其根源在于增权维度的匹配或错位。最后,结合非遗旅游资源的特点,本研究认为智慧辅权是保障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必要力量,构建了社区主导型参与模式,并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与优化社区的参与机制。本研究对既有社区参与理论中的社区增权维度进一步划分,提出了保障社区主导型参与模式实现的决策保障、能力提升和制度维护叁方面机制建设。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社区,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具有实践意义,也对社区参与理论在如何增权这一细分问题上做了理论创新。在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应结合案例地的长期跟踪,对社区主导型参与潜在的问题进行持续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3-01)
程丽娟,李英杰,代青青[6](2015)在《旅游资源整合背景下社区居民感知研究——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正逐步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且旅游资源整合产生的诸多影响中,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南太行景区,基于实地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统计。研究和分析资源整合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有利于南太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5年09期)
锡林[7](2015)在《旅游资源开发对牧区社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全球化浪潮包含着一种同质化的趋势,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被“标准化”的挑战。与此同时,旅游者对异域文化“差异性”的追求却与日俱增。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对于追求异域风情的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成为地方政府开发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催化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相继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出现了开发旅游资源的高潮,但这种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的行为对当地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继承、环境协调发展有重大影响本论文以阿巴嘎旗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对农牧社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4)
孙璐[8](2015)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旅游业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公地悲剧"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是由于社区公共资源具有负外部性、社区旅游资源产权的公共性质和社区旅游资源价值具有不可分割性等原因造成的,并给出了改进和防止"公地悲剧"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5年14期)
尹正凤,何茜,李旭[9](2013)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及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塘社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全裸裸重唇鱼、白眉长臂猿、大树杜鹃、桫椤等珍稀动植物,奇特的地质资源造就了丰富的地热能源,并且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更好地保护和宣传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大塘社区经济发展,文章从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3年06期)
王德刚[10](2013)在《保护旅游资源与社区利益是重要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法作为一部综合法,不仅仅强调保障公民的旅游权利,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样也要求要“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对各类文化遗产、自然资源要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对于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和区域个性等社区利益要充分尊重。(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3-06-14)
社区旅游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茂名市澳内海社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建设及市场需求,以滨海旅游资源为基础,提出了拟构建由4大类旅游产品组(休闲度假、渔业体验、户外休闲、节庆赛会)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从休闲渔业旅游、节赛事活动游、休闲度假游、亲子休闲游四个方面对当地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议:建立与完善管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现代渔村建设;实施区域联动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旅游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邓瑞民.基于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以大鹏半岛主题公园建设可行性分析为例[J].广东化工.2019
[2].董伦红,黄韶红.广东省茂名市澳内海社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南方论刊.2018
[3].王东焱.基于CVM法的傣族园社区旅游资源间接使用价值评估及其补偿机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聂祝兰.西递景区社区参与程度及满意度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6
[5].吴肖淮.社区参与民族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6
[6].程丽娟,李英杰,代青青.旅游资源整合背景下社区居民感知研究——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
[7].锡林.旅游资源开发对牧区社区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8].孙璐.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
[9].尹正凤,何茜,李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及潜力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3
[10].王德刚.保护旅游资源与社区利益是重要原则[N].中国旅游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