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刘绍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保持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确方向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同时,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过程中,伴随着中国社会重建和社会秩序重塑,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也完成了社会治理方式上的转变,确立了执政党、国家、社会互构互渗的三位一体的领导模式,构建了一个社会主义单一制架构,成为推进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机制。无论是成功的实践,还是痛苦的教训都充分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中国各民族团结的坚强领导者,民族工作仍必须坚持和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道路,这是实现中国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发展繁荣梦想的根本保证。

下一步建设思考 如何让广大教职工愿意使用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如何让系统的数据成为学校大数据库的一部分,防止信息孤岛?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持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确方向的关键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问题作为普遍的世界性社会现象,历来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国共产党向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构建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人民和谐幸福等国家大局来考量,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毛泽东把国家、人民、各民族三位一体作为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1]邓小平以“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为前提,以发展与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和小康社会目标。江泽民提出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和其他各个方面团结的思想,强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三个离不开”等思想。胡锦涛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切入点,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交融互动,展现时代主题、现实依据和治理方略,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2]“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3]党的十九报告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整合的高度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5]由此看来,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完善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团结开创未来,理想凝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实际,从团结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到建立新中国,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深刻把握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将马克思的民族团结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政策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等民族团结的措施不断深入,国家治理的方式逐渐现代化,促进民族团结政策、意识、观念与社会结构、经济交往、文化心理等的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不断加强,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政策。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经济,可以总结为“一个关键五个基础”,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民族团结的关键,建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机制是民族团结的政治文化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这些基础成为推动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互动交融情感纽带,这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如实”“感一”精神相互生发,通过现实实践与世俗交际形成落实个体与国家的身份想象,促成国家、单位(组织)、个体的同融互镜,推动中华民族、各民族、个体同融互构,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的结果和运动,发挥传统文化的政经、文教、身心一体等策略。消弭各民族(族群)、宗族、乡土等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考量而带来的生态崩解的危险性[6],保证生态系统的互动良性运转保证其个体获得国家身份想象的能力,从而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共同构建稳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共同体。随着各项民族团结措施的不断深入,构建了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和谐互动的对话机制,个体、各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之间不断同心同构,以文化、情感的力量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凝聚人心、共识到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家国的情感体认不断加强,逐渐形成超越政治的文化精神共同体,完成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想象的体认。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营造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保障体系,其实践理性与世俗精神的结合,构建了一个民族团结交往交融的立体互动的领导模式,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发展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和实践是成功的,其中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到“中国梦”的视域当中,深刻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时代命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继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核心与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二者合一的特性,使中国社会治理与政党紧密相连。在大革命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放弃工农武装的领导权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工农运动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的领导,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基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后来把革命工作逐步落实到统一战线工作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广泛的文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成为凝聚人心的中心,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早在1942年就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942年9月,在《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关系的决定》中,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建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与领导党的地位不断巩固。突出的特点是从局部执政变成了全面执政。

因此,遵循职业院校自身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建立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进行动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制定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融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依托民族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启动政策机制、宣传机制、动员机制、意识形态机制,加强民族利益协调,维护少数民族的权利,打破民族隔阂和对立,重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秩序,逐渐构建起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形象和认同机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系列措施,建立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体系。一是确立统一的单一制多民族国家原则,构建了社会主义单一制的国家结构框架。二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系列原则,把民族平等与法律平等结合起来,确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通过制度和政策倾斜,制定优惠和帮扶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等,使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三是加强党的领导。1956年的中共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并正式使用“执政党”提法。毛泽东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9]”在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的宪法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写入了党的领导。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在当代族际政治整合体系中,的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意味着整个民族政策体系就没有完善的空间,需要对民族政策进行局部审视和调整。“这些调整可能包括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易于强化民族意识的具体民族政策的调整、与民族平等精神相悖的具体政策的调整。”[10]我们应该着眼于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民族团结调整民族政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的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全面部署,突出强调“要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继续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提高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16]。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强调,“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17]”将执政理论建设研究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有序的推进。同年8月22日,胡锦涛又加入了“执政环境”。2009年10月,习近平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强调:“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8]。由于民族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民族地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核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历史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从中原到边疆,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地凝聚最广泛人心,集合最广大的人力和物力,广泛地发动群众,带领各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一是从理论上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到毛泽东科学定义“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8],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担当,开启智慧,发动工农运动,空前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积极性。二是从提出“党指挥枪”到民族地区逐渐建立党组织,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在革命根据地,针对民族地区土地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开展行之有效地土地革命,坚持和发展同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建立民族工作组织,开展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实现了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活的引领和社会的统合,逐渐在民族地区取得了领导权,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12]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13]很难想象,在一个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国家,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同样也很难想象,在一个社会治安不好、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地区,人民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以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要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以新的历史条件和客观事实为转移,坚持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意识形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维护好民族团结,实现意识形态的整合,把握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中国民族实际问题,找到适合我国民族团结前进的方向,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缩小各民族、各地区等之间的差距,逐步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进入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

第一,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分裂主义国民族分裂主义活动日趋活跃,“疆独”、“藏独”等分裂主义势力横行边疆,严重危害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008年拉萨发生了“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发生了“7·5”事件、2011年发生了多起藏区僧人自焚事件、2012年新疆和田的“6·29”劫机事件、2013年“6·26”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袭击案、2013年“4·23”新疆巴楚暴力恐怖事件、2013年“10·28”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等。另外,在内蒙古存在策划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蒙古国和内蒙古统一的“三蒙统一”分子;我国的朝鲜聚居区则有来自境外的“大韩民族统一”思想的渗透。同时,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成分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分配和利益结构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伊斯兰革命思潮泛滥,isis(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猖獗等影响,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各民族的相互团结和共同繁荣,才能更好地整合中国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正能量。

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视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才能推动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加强舆论疏导,确保网络安全和网上良好秩序,确保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安定。

第二,完善的党的领导是建立健全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主线。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协调民族关系上质的研究,忽视了对民族关系量的研究。民族关系的量化研究应该是一种趋势,特别是经过量化,一些具体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得到解决,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年3月29日,国家民委出台)指出,我国将建立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对涉及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建立应急预案。2008年6月23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正式成立。2012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关系分析评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能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确保国家安全我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年4月24日,中国正式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俗称“国安委”、“中央国安委”。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

食蚁兽除了拥有长长的吻部,还拥有一条和它们的身子差不多长的大尾巴。想知道这条大尾巴有什么特殊作用吗?扫码回复“食蚁兽”三个字,即可查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以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政府主导,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政策,把解决民族问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进步。

1.2.1甲组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协助患者保持头偏向健侧体位位,应用穿刺点构造明确肌间沟臂丛神经的方位,设定神经刺激仪的初始电流为1mA,有肌肉刺激后逐步调小至0.48mA,若肌肉还有刺激运动则推注盐酸罗哌卡因(0.5%)2ml,后再调至1mA患者若肌肉刺激运动消失,则缓缓推注15ml罗哌卡因(浓度为0.5%),推完药物后拔出穿刺针;观察患者麻醉效果;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

第三,把完善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一是要从提高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民族团结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能力。二是准确把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科学理论武装的核心精神,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对危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控制、处置与消除。我们只有大力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本地区和谐稳定水平,才能坚决抵住国外任何敌对势力的渗透,确保社会和谐平安稳定。三是我们要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提高广大群众对稳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宣传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用共同的理想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释疑解惑,提高认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第一,经济工作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领导经济工作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上至全党全国的伟大事业,下至每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14]。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当然,民族地区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从区域特点出发,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工作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动社会发展,加大扶贫解困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为各民族平等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使少数民族群众所从事的传统产业逐步升级,使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革,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的教学改革多次被领导提及,并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的综合成绩也有所上升。

第二,党的领导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阶级、阶层、集团、中央、地方、政府、公民等等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政治和意识形态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分化。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就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局部和全面的关系。江泽民指出“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15]在党的领导,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福利服务需求。要推进救灾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加强与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效能,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努力提高灾害救助水平。要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和灾民救助款物规范化管理制度,切实做到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各项救助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发展慈善公益事业,逐步健全社会扶助体系。要认真落实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鼓励城乡各类慈善组织发展。

四、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思想多元化和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层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逐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思维转变,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执政方式的完善,领导模式也由一元化领导逐渐向“思想、政治、组织”的领导模式转变,党的领导的方式和途径不断的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2012年7月出台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013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试验地设在大兴农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田区,该地区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质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4.42%、碱解氮161.4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131.25mg/kg、PH值6.3,耕层 20cm。前茬为老稻田,秋旋耕。

③Guba,E.G.,& Lincoln,Y.S.,Effective evaluation,JOSSEYBASS,1982.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执政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就以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为自己的使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进步,把解决民族问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近代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逐渐提高国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动了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在民族地区执政体系中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利用法律、行政、社会等手段,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转型,充分发挥治理效能,在全社会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整合社会和凝聚人心,建立多层次的人员、族际和社会、国家等有效沟通交往交融机制,推动人的意识、心智和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内化互溶,构建培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结构模式,推动共生互动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建立有效发展模式,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第二,必须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制度创新推进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顺畅、灵活、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才能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具一种渗透力和扩散性,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和现代意识的觉醒,促进一种无可争辩的综合优势,形成共同推动我们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的建设。二是构建党内民主的科学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实现党内权力的有效制约、规范党内权力运行的民主化方向的根本保证。三是构建党的执政能力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推进执政能力评估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确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构建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就是党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政党只有对执政特点和规律的有深刻认识,才能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推动政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才会夯实党的生存基础,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实践证明,一个政党能否执政,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关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所体现的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纵观党的历史,在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在革命和建设处在重大历史关头,注意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理论思想指导,把握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促进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进步为动力,激发活力和创造性,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党建的旗帜,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同时要自觉运用包括现代管理学、组织学等先进科学方法,不断推进执政理论创新,使党的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架构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确保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法治的方针政策得到落实,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党关于民族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便于发挥优势。习近平在《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一文提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大优势’”[19](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制定和推动有效的公共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培育体系和中国人情怀认知机制,凝心聚力,提升民族地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国民族大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2]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4]《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5434.htm

[6]翟鹏玉:《那文化生态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37页。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上),北京:中共党史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1页。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页。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10]张会龙:《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结构、过程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41页。

[11]邓小平《压倒一切的是稳定》(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

[12]梅丽红:《科学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学习时报》,2011年8月8日。

[1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新华网北京2013年11月15日电。

[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大连晚报》,2004年7月1日。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15页。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17]《胡锦涛在建党83周年前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1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12日电。

[19]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

中图分类号:C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19)05-0017-07

收稿日期:2019年04月15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12BDJ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绍卫(1972-)男,广西兴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三处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文学、党史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韦吉锋)

标签:;  ;  ;  ;  ;  ;  ;  ;  

刘绍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