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抽象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智能,超限物役,现实抽象,主体性
抽象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熊久勋,高民政[1](2018)在《超限物役社会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家庭——基于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批判范式的若干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劳动之于整个人类历史演进的基础性地位,认为交换以生产为前提,生产为交换提供物质基础。然而,随着商品匮乏向商品堆积这一生产语境的历史性转换,资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利润空间的最大化,使得交换的地位在当代社会中进一步凸显。索恩-雷特尔认为,现实抽象筑基的交换社会逻辑既奠定了资本主义秩序合法性,也孕育了这种构序必然崩溃的要素,而这种崩溃首先将从家庭关系的解构中展开。同时,这一逻辑揭示交换在资本社会物化、异化过程中的理论架构,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主体性与家庭在当前阶段发展状况的紧密关系。(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09期)
徐承[2](2015)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莱杰(Michael Leja,1951-)是美国当代艺术史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师从着名学者T·J·克拉克(T.J.Clark),获艺术史博士学位。与乃师T·J·克拉克相似,莱杰的学术关切除了艺术史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外,更扩展至广阔的视觉文化领域,力图展示社会变迁在现代艺术中的表征。其研究领域涉及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迈克尔·利加,丁亚雷[3](2011)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性别与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的许多作者还常常强调"原始"人性和现代人之间的共性和传承性,但现代一词的功能却恰恰相反,它反倒是要从早先的——主要是"原始的"——人性中区分出新的主体性(subjectivity)。现代设定了一个框框,它仅仅根据族裔特征就简单的将所有非洲裔美国人和土着美国人排除在了外面,族裔特征曾被认为是"原始"人性中难以重新建构的——也是不可重构的——稳定的内核。人(man)这个词的内涵是平等的,因为它是为了将人性和动物性以及神性区别开来,尽管在这些界限中有某些区别正在被忽略掉。这个词还将人的个体性与文化性、社会性和群体性对立了起来,粗暴(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冯晓峰[4](2010)在《对笛卡儿抽象主体性的深层心理学解构——一种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哲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笛卡儿的主体性撇开了人成长的现实过程,是抽象的主体性。从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看,这种抽象的主体性是脱离社会生活且无视于心灵中潜意识力量的片面的抽象思辨,是直接从思维中构造出来的神话。因此,笛卡儿的主体性只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是必然性,但在现实世界中则是或然性的(并非必然实现)。这就是我们要解构它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0年06期)
李纯斌[5](2007)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抽象及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目的而忽视主体性发掘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成材的主题意义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对基于高校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抽象及现状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本文从理论抽象、现状分析及成因视角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王洋[6](2005)在《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观念在现代社会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否定甚至拒斥主体性的声浪此起彼伏。然而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人性依据,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有其不可摧毁的合法性。反思主体性的历史演进,我们认为,是由于近代主体性抽象片面的发展,使之演变成为普遍的、先验的、绝对中心主义的异化主体,因而致使主体性陷入重重危机。因此,予以抛弃的不应该是主体性本身,而是这种异化了的抽象主体性,相反,如何寻求一条现实的、具体的发展道路,成为解决主体性危机的关键。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与之贯通的历史唯物主义植根于具体的、历史的生活世界,因而赋予了主体性以具体性、历史性和开放性,使之“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异化走向复归,重新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安身立命之本。(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4-25)
刘森林[7](1992)在《从抽象主体性到科学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拙文《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在《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刊发后,唐克俭同志曾经撰文批评。鉴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一题目的现实价值和内容的复杂,本文无意在有限版面内就批评提出的问题予以逐个具体答复,倒想继续探讨以前未及澄清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从抽象主体性向(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1992年04期)
王正萍[8](1991)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还是抽象人性论——评李泽厚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981年,正当国内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潮开始泛溢的时候,李泽厚同志发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提出要用“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人性”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岁基本哲学思想的主线”,“也是今天哲学中心课题”。他所说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也就是“涉及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哲学”,所以他又称之为“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他还认为,真正贯彻实践这一条主线,“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历史唯物论”。他宣称:“历史唯物论就是实践论。实践论所表述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也即是历史唯物论所表达的以生产力为标志(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1991年05期)
抽象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迈克尔·莱杰(Michael Leja,1951-)是美国当代艺术史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师从着名学者T·J·克拉克(T.J.Clark),获艺术史博士学位。与乃师T·J·克拉克相似,莱杰的学术关切除了艺术史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外,更扩展至广阔的视觉文化领域,力图展示社会变迁在现代艺术中的表征。其研究领域涉及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抽象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熊久勋,高民政.超限物役社会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家庭——基于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批判范式的若干讨论[J].理论月刊.2018
[2].徐承.《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简介[J].美育学刊.2015
[3].迈克尔·利加,丁亚雷.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性别与主体性[J].艺术学研究.2011
[4].冯晓峰.对笛卡儿抽象主体性的深层心理学解构——一种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哲学考察[J].前沿.2010
[5].李纯斌.高校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抽象及现状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6].王洋.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5
[7].刘森林.从抽象主体性到科学主体性[J].求是学刊.1992
[8].王正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还是抽象人性论——评李泽厚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