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规模死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扇贝,病害,长海县,病毒,斑点,舌鳎,养虾。
大规模死亡论文文献综述
于佐安,李大成,王笑月,王庆志,李华琳[1](2019)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扇贝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扇贝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2012年,我国扇贝养殖产量约为1.42×106t,占世界扇贝养殖总产量的86%,是世界上扇贝养(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于佐安,李大成,王笑月,张明,林杉杉[2](2018)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2015年4月—2015年9月,监测长海县大长山岛小泡子村前海养殖海区的水温、浮游植物,统计筏养虾夷扇贝的存活以及脓胞数量;2016年6—8月,设置14~17℃、18~20℃、22~24℃3个温度梯度和饥饿、107个/L、108个/L 3个饵料密度,研究虾夷扇贝在不同水温和不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脓胞发生概率与扇贝死亡规律。海区调查结果表明,4月,浮游植物丰度最高,5—7月下降,9月最低;9月水温最高,月均22.85℃,6—7月,水温为16~20℃,1、2龄贝月均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数量最多。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8~20℃试验组虾夷扇贝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比例最高,且与另两组差异显着(P<0.05),22~24℃试验组的虾夷扇贝死亡规律和另外两个试验组明显不同,病害和高温共同导致虾夷扇贝死亡;饥饿组在14~17℃和22~24℃2个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与其他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18~20℃,饥饿组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病害是导致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主要原因,水温和饥饿在不同时期加速扇贝死亡。(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振国,姜巨峰,刘肖莲,吴会民[3](2017)在《养殖牙鲆幼鱼大规模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养殖牙鲆幼鱼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试验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法从患病牙鲆幼鱼体内分离到两株细菌,命名为YP-1和YP-2,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16S r DNA分子鉴定方法对YP-1和YP-2进行了鉴定,选用18种药敏纸片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YP-1为迟缓爱德华氏菌,YP-2为普罗威登斯菌;18种药敏纸片中有10种对YP-1和YP-2均敏感;细菌YP-1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为40%,细菌YP-2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为30%,两株细菌联合感染时死亡率为100%。(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2期)
于佐安,王笑月,李大成,付成东,张明[4](2016)在《长海县筏养区表层沉积物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9年,在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浮筏养殖海区采集4个批次沉积物样品,检测重金属、有机质、硫化物、石油等8项化学指标,分析沉积物中的弧菌数量和异养细菌群落结构,评价筏养海区表层沉积物质量,在此基础上,探讨虾夷扇贝筏养海区表层沉积物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筏养海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Cd、Hg、As)各项指标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一类海洋沉积物评价标准,时空分布无显着规律;4个批次调查中,远岸水域石油含量均低于近岸,个别站位石油含量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有机质和硫化物指标低于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且远岸水域有机质含量显着低于筏养海域(P<0.05),2006年各站位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2007年至2009年(P<0.05)。2006年筏养海区的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显着高于2007至2009年(P<0.05),且近岸水域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显着高于远岸水域(P<0.05),四个批次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较低,2006年筏养海区的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高于2007至2009年。大规模筏养虾夷扇贝对海区沉积物表层环境造成了显着压力,沉积物环境中相对单一的细菌群落结构、高丰度弧菌存在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6年12期)
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5](2016)在《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6年06期)
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6](2016)在《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粟子丹,李晋,史成银[7](2016)在《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病》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和2013年,山东某育苗场15–20日龄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出现暴发性大规模死亡,7 d内死亡率高达90%–100%。本研究调查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集病鱼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RT-PCR方法进行了病原的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鱼苗一般在7月和8月发病,发病时养殖水温为22–24℃。病鱼游泳行为异常,表现为上下翻游、螺旋性游动、全身大幅度波浪状浮动症状,但病鱼体表无出血和溃疡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鱼脑和视网膜组织出现严重的空泡化及坏死。病鱼样品的RT-PCR检测结果全部呈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阳性。对得到的RT-PCR产物测序,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病毒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基因型的相似性达98%以上,而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其他3个基因型:黄带拟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Tiger puff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TPNNV)和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 flound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BFNNV)的相似性仅为71%–78%。由此可以判定,本研究发现的引起半滑舌鳎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为RGNNV基因型,半滑舌鳎也是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天然宿主。该发现在半滑舌鳎疾病防治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流行机制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姚洪,张吉鹏,杨川,张利娟,朴元植[8](2016)在《辽宁一例凡纳滨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彦领,袁园[9](2015)在《P2P生死大考背后:寡头时代将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大的市场驱动和政策支持下,P2P正加速狂飙。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P2P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10983.49亿元,首次迈过万亿大关,迎来了新的黄金期。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频繁曝出的负面消息亦不断给P2(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报》期刊2015-11-24)
陈向明[10](2015)在《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缢蛏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属于软体类动物,属竹蛏科,贝壳十分脆薄且呈长而扁的方型,适合生长在滩涂地带。在莆田,海滩面积多,养蛏规模大,蛏子成为当地常见的食用海产品。本文通过分析缢蛏养殖业的概述、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探究防治池塘蓄水养蛏的对策,推动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11期)
大规模死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2015年4月—2015年9月,监测长海县大长山岛小泡子村前海养殖海区的水温、浮游植物,统计筏养虾夷扇贝的存活以及脓胞数量;2016年6—8月,设置14~17℃、18~20℃、22~24℃3个温度梯度和饥饿、107个/L、108个/L 3个饵料密度,研究虾夷扇贝在不同水温和不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脓胞发生概率与扇贝死亡规律。海区调查结果表明,4月,浮游植物丰度最高,5—7月下降,9月最低;9月水温最高,月均22.85℃,6—7月,水温为16~20℃,1、2龄贝月均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数量最多。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8~20℃试验组虾夷扇贝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比例最高,且与另两组差异显着(P<0.05),22~24℃试验组的虾夷扇贝死亡规律和另外两个试验组明显不同,病害和高温共同导致虾夷扇贝死亡;饥饿组在14~17℃和22~24℃2个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与其他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18~20℃,饥饿组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病害是导致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主要原因,水温和饥饿在不同时期加速扇贝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规模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1].于佐安,李大成,王笑月,王庆志,李华琳.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探讨[J].水产科学.2019
[2].于佐安,李大成,王笑月,张明,林杉杉.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8
[3].张振国,姜巨峰,刘肖莲,吴会民.养殖牙鲆幼鱼大规模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4].于佐安,王笑月,李大成,付成东,张明.长海县筏养区表层沉积物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相关性分析[J].河北渔业.2016
[5].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
[6].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7].粟子丹,李晋,史成银.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ünther)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病[J].渔业科学进展.2016
[8].姚洪,张吉鹏,杨川,张利娟,朴元植.辽宁一例凡纳滨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6
[9].刘彦领,袁园.P2P生死大考背后:寡头时代将至[N].中国企业报.2015
[10].陈向明.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