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o/E工程图标准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18)在《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参数化设计及其制图系统开发》文中认为功率超声珩磨技术作为超声加工在精密磨削领域的代表性应用之一,在对发动机缸套等内圆表面的加工中有较大优势。不同尺寸的缸套需匹配相应的功率超声珩磨装置,为避免重复设计,需建立装置的参数化模型。受技术所限,现阶段工程图仍是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装置进行参数化设计后,工程图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主流CAD软件的工程图模块无法满足本地化、标准化要求,绘图繁琐,设计效率低等问题,对其工程图功能进行扩展,可有效提高设计效率。本文建立了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参数化模型,设计了参数设置的可视化界面;基于NX平台进行其工程图模块的二次开发,设计了功率超声珩磨装置辅助制图系统。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对功率超声珩磨装置进行了结构及功能分析,利用模块划分技术将其划分为四个模块,基于自顶向下的建模方法,综合利用表达式、UG/WAVE等功能进行部件间关联建模,建立了装置的参数化模型,零部件间关联驱动,模型稳定。(2)研究了基于NX与Visual Studio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以及PTS模块的应用方法,分别利用二次开发技术与PTS模块设计了零部件与整体装置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在界面中修改参数来驱动模型快速更新。(3)综合利用NX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功率超声珩磨装置辅助制图系统,辅助制图系统包括图纸设置及制图标准加载、视图生成、自动标注、图纸生成四个子系统。图纸设置及制图标准加载子系统实现自定义国标化工程图模板及制图标准的加载;视图生成子系统实现基本视图的生成;自动标注子系统实现尺寸、粗糙度等标注;图纸生成子系统实现技术要求的插入及标题栏与明细栏内容的自动填写。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和可移植性,借助该系统可快速准确地生成不同尺寸的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工程图。
刘科[2](2019)在《基于古建筑保护修缮需求的三维激光几何信息采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截止至201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万处,市、县级保护单位及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十万处。同时,中国文物建筑分散极广,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文物建筑点多面广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资料存档、保护修缮工作量需求极大;但我国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数量却明显偏少[1],队伍整体水平也偏低。并且,以木质材料为主的中国古建筑,其材料特质和特性决定了其保存难度大,保存时间短。木材易腐易燃,一旦发生自然因素破坏或人为因素损毁[2],其研究领域与文化领域的价值损失不可估量,且永不可逆。而现阶段想要降低损失的危害和风险,就必须做好文物建筑的资料保存工作和测绘工作。传统古建筑测量多采用人工现场借助直尺、卷尺等传统工具和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测绘工具对古建关键位置进行单点采集测绘,测绘效率低下,人工干预性大。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高速激光密集打点进行扫描测量,可以快速、海量采集空间点位信息。同时,其非接触、数字化、自动化的特性也在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并成功运用在不少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当中。该技术自引入到中国古建筑测绘领域后,近十年来虽然已进行了大量文物建筑的采集与测绘工作,但由于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以及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三维激光采集技术一直缺少在整体上能够应用到中国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中的技术与方法体系,以及与之有关的针对性研究。尤其在中国古建筑扫描测绘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方法不适用、成果不实用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文物建筑数量众多、保护人员严重缺乏的矛盾面前,以古建保护修缮需求为研究目的,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适宜方法、流程及应用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三维激光技术领域中常被滥用和错用的精度研究及布站研究入手,根据中国古建筑保护修缮的测绘及制图标准,以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实际需求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整理及研究:(1)通过原理分析及实地实验,对三维激光采集技术应用于测绘领域中最重要的精度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测试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关系,总结提高测绘精度的适宜方法。(2)根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测量及保护修缮制图需求,通过引入传统测量标准,在满足资料保存精度和原真性的基础上,研究系统科学的布站方案,并结合设备性能及特点制定三维古建采集适应精度采集方案。(3)通过设计试验,验证三维数据拼接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点云格式、抽析比率对于拼接精度的影响,及不同主流点云平台自动拼接精度比较,验证整体控制网在三维古建筑采集中的必要性(4)通过试验研究各种不同格式点云数据的存储方式,了解海量数据的存储原理及压缩方式,从大量点云格式中优选出适宜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并利用置换贴图技术改变传统数据压缩思路,利用降维手段提高数据压缩比,针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优化,使其适用于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的巨大规模的调用、呈现与研究应用。(5)根据中国古建筑保护修缮刚性需求,总结、归纳现阶段三维扫描数据向AutoCAD矢量工程图转化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加强三维扫描技术在古建保护修缮领域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解决现阶段海量建筑资料保存需求。在本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工业大学有幸承担了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导的北京市8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097个单体建筑的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项目,为采集数据优化及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样本。
刘靓[3](2016)在《面向企业应用的CREO软件工程图的二次开发》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CAD系统在机械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加快了产品设计的周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国外CAD系统均是通用平台,其采用的设计标准、使用习惯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操作命令繁琐、标注命令不完全等问题使得设计人员通常使用三维软件进行产品模型的设计,在其工程图模块得到工程图之后就转换到AutoCAD中进行编辑出图,大大破坏了图纸之间的相关性。本论文依据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设计体系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实际需求,对CREO工程图模块及集成化进行二次开发,主要包括工程图的智能生成系统的智能化开发和智能生成系统与PDM系统集成的集成化开发。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工程图自动生成技术:讨论了空间三维模型坐标及三维坐标转换矩阵;实现了符合国标和企标的实体零件模板、组建模板和工程图模板的创建;通过对三维CAD系统中工程图图框和标题栏结构的深入剖析与研究,实现了基于视图比例l:1的自适应图框的自动生成;通过对三维装配图明细表对象结构的研究,实现了明细表的自动生成;通过对工程图文本的研究,完成技术要求和固定文本的标注。(2)研究了工程图部分增值功能的二次开发:建立辅助精度设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精度查询、轴孔公差和形位公差标注的功能;以CREO/TOOLKIT为基础,通过国标符号的定制和调用功能,实现表面粗糙度、焊接符号、倒角、锥度和斜度的快速标注;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格式刷、圆和腰孔中心线的绘制、批量转换图纸等增值功能。(3)研究了面向PDM应用的CREO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对装配信息模型的信息进行了研究,提出将装配多叉树转化为装配二叉树,以简化其组成结构,提高遍历效率;选取合理的数据结构组织方式,利用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接口,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装配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文件的传输,并根据企业要求研究开发了符合要求的图号生成的界面。
林柏[4](2015)在《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CAD/CAM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效、功能强大的三维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在选择绘图软件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其效率,在Pro/Engineer工程图中公差配合标注、几何公差标注、表面结构标注、尺寸标注修饰、倒角标注、弧的标注、焊接符号标注、锥度/斜度标注、中心线的绘制以及常用图形的绘制等过程繁琐,其标注结果不符合国标要求。用户在尺寸配合和公差标注时,主要依靠经验或者查询机械设计手册来进行标注,对缺乏经验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而且查询机械手册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因为软件操作过程复杂而降低工作效率是用户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对Pro/Engineer工程图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国标要求智能标注系统是很有必要的。本系统是在Pro/Engineer的环境下,以Pro/TOOLKIT为二次开发工具,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VC++.Net技术,通过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开发出符合国标要求的智能标注的系统,并对其中涉及到的菜单设计开发以及MFC对话框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首先对Pro/E开发机制进行研究,对Pro/TOOLKIT工具包中的头文件以及相关函数进行整理和研究;其次对相关文献和机械设计手册进行研读,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继而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通过研究实现Pro/Engineer软件的API与MFC间的接口连接,并对VC.net中的MFC、菜单及对话框制作技术学习研究,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进行编程,开发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本文开发的智能标注系统主要包括六个模块,即公差配合模块、尺寸修饰模块、倒角标注模块、弧的标注模块、快速中心线模块、常用图形绘制模块。其中公差配合模块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公差的标注形式,而且提供了公差的自动查询以及相关参数推荐选择功能。
孟庆当[5](2015)在《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Pro/Engineer具有参数化设计、基于特征建模、全相关、虚拟现实等特点,在三维设计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Pro/Engineer采用的设计标准、使用习惯等与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Pro/Engineer工程图模块难以满足设计人员的正常需要,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本论文依托于我校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Creo2.0工程图二次开发定制”,通过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平台和Pro/TOOLKIT工具研发了一个智能出图系统。论文以设计人员能够在Creo2.0工程图中快速、准确地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工程图为目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三维模型二次开发。三维模型二次开发部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图二次开发,主要讨论三维模型模板的定制、参数的赋值、打开三维模型生成的工程图或者调用工程图模板生成工程图。(2)工程图二次开发。工程图二次开发围绕视图比例为1:1、图幅尺寸随着视图改变展开,讨论了工程图模板的定制、坐标系统及其转换、添加图框、创建注解、插入标题栏与明细表、修改工程图的配置选项、修改工程图的名称;阐述工程图符号(包括表面粗糙度、焊接符号、形位公差与基准、倒角、锥度、斜度)的自定义过程,并对自定义符号的调用进行说明;最后讨论了中心线的绘制与批量转换。通过智能出图系统,设计人员能够很方便地设计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图,显着提高了设计效率与产品设计的规范化,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王志超[6](2013)在《基于Pro/Engineer的模型验证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的环境下,CAD模型作为产品设计制造数据的主要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纽带,贯穿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工程分析、工装设计、数控编程等多个阶段。CAD模型质量缺陷问题会在产品实现、产品数据管理、数据交换和数据重用等多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目前并没有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CAD模型验证机制来检验模型的质量。因此,本文对PRO/E模型验证系统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模型的质量缺陷问题,有利于产品的数据管理和数据重用,对于缩短的产品的研发周期和增加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模型验证系统的总体方案。深入研究模型验证系统总体方案中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检查规则自定义定制过程,建立检查规则定制模型;分析模型的信息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基于Pro/Toolkit的模型信息提取技术和基于STL文件的模型三维数据表示技术;分析研究特征质量缺陷检查算法;提出基于光线跟踪算法的模型厚度检测算法,即使用八叉树算法进行空间剖分,这一算法具有直观快速的优点,便于设计人员快速查找设计缺陷;对零件标准检查统计算法进行设计,为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助力;分析PRO/E模型质量影响的因素,并提出PRO/E模型质量评价标准,将最终评价值作为PRO/E模型审核参考的主要依据;此后对检查结果统计技术和基于EXCEL的检查结果分析显示的技术展开研究,帮助设计人员更为直观的了解模型质量缺陷问题以及自身建模的问题。在完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在VS2005环境下借助Pro/Toolkit等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开发实现,并通过系统的试运行验证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正确性。
张建国[7](2013)在《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带式输送机作为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广泛应用于矿山、港口等,具有运量大、输送距离长等优点。倾斜式带式输送机一旦发生断带事故,输送带在自身和物料的重力作用下快速下滑,损坏机架,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断带抓捕器作为一种保护工具,主要功能就是在发生断带事故后阻止输送带继续下滑。针对倾斜式带式输送机频繁发生的断带事故,本文研究断带抓捕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开发参数化设计系统,并用AMESim和ADAMS软件对断带抓捕器进行机械一液压联合仿真。本文在查阅国内外众多资料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理论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倾斜式带式输送机上输送带的断带抓捕器。该装置沿输送带运行方向布置,由液压缸提供动力,通过齿轮齿条传动带动楔块和上横梁共同作用完成对输送带的抓捕动作。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ro/Mechanica对断带抓捕器机架进行分析,校验机架的结构强度。研究了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零件模型库技术、零件分类编码技术、二维工程图技术、整机装配技术。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零件建立了基于Pro/Toolkit的零件模型库,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零件建立了基于族表的零件模型库。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结合JLBM-1分类编码方法对断带抓捕器的零件进行了分类编码。研究了二维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定制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图模板。利用程序和三维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断带抓捕器的整机装配技术。根据断带抓捕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参数化设计思想,本文在Windows XP系统上,以Pro/Engineer软件为开发平台,Pro/Toolkit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在VisualStudiO2008的编译环境下编写C++语言应用程序,以动态链接库方式设计了一个人机界面好友的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断带抓捕器零件的参数化设计以及整机装配的参数化设计。详细介绍了利用Visual Studio2008开发程序菜单和可视化对话框,建立Pro/Toolkit应用程序与Pro/Engineer软件之间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结合ADAMS和AMESim在动力学仿真和液压系统仿真方面的特长,建立断带抓捕器的联合仿真模型,利用ADAMS和AMESim软件的接口模块实现计算数据的实时传输。通过机械—液压联合仿真,分析断带抓捕器在对输送带执行抓捕时的系统特性。
胡丽华[8](2013)在《Pro/E环境下弯曲级进模CAD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和开发级进模CAD系统在提高模具寿命、提高生产率和生产质量方面具有很深远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对级进模CAD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确定合适的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实现本次的设计目标。本次研究设计的内容是实现级进模设计的智能化以及板料的成型模拟,非常符合时下最流行的应用趋势。智能化设计是利用基于面向对象设计的开发软件Visual C++6.0和大型三维设计软件Pro/ENGINEER Wildfire 2.0的无缝集成,开发出一套集参数化设计、建模、装配、分析于一体的级进模CAD系统。在Pro/ENGINEER的基础上,利用其自带的二次开发软件包Pro/TOOLKIT和MFC技术以DLL动态链接开发了用户界面,实现PRO/ENGINEER利用Visual C++对数据库的访问。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03建立板料库、模架库、非标准件和标准件库,并通过ODBC将MFC和Access 2003连接,方便了零件和数据的管理和查询,缩短设计周期。板料的成型模拟是利用ANSYS/LS-DYNA对板料进行准静态分析,研究相对弯曲半径对材料成型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LS-PREPOST查看结果,得出应力应变图,最终检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板料的成型性能的合理性。本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制件输入模块、排样设计模块、工艺计算模块、模具设计模块和工程图输出模块。在制件输入模块中,可根据用户要求方便的改变制件的尺寸参数大小。在排样设计模块中,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排样方式。在工程图输出模块中,能方便的得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3D模型和2D模型。由于模型的参数化和Pro/ENGINEER的全相关性,当改变一个参数时,装配图模型也随之改变,提高了冲裁模的设计效率。在用ANSYS/LS-DYNA分析板料成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弯曲半径做了对比分析,并得到成型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变化趋势。
樊敏[9](2013)在《门式桁架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钢桁架结构如钢屋架、钢托架、钢通廊、钢斜桥、管架等随处可见,但其人工设计计算工作量大。而且钢结构桁架往往受力情况复杂,人工进行桁架应力分析也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等新技术进行钢桁架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了有关计算机CAD辅助设计技术。重点研究了Pro/E软件三维模型如何同步导出生成AutoCAD工程图,尝试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的三维建模模块协助完成复杂桁架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建模方法。其次,完成了门式桁架整体的结构设计。为了实现将悬臂桁架自由端提升至某一高度并在此位置做微幅振动,设计了串联液压缸;同时设计了将串联液压缸固定安装在门式桁架上的万向接头;然后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建模方法,完成了门式桁架的设计工作。接着,以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设计好的门式桁架整体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瞬态分析和屈曲分析,验证了门式桁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在原有试验场地的基础上,根据门式桁架整体的尺寸及受力分析,确定了门式桁架的固定安装方式和混凝土地基基础设计。
乐丽娟,郭连水[10](2012)在《基于Pro/E的二维标注标准化和快捷化实现方法》文中提出针对Pro/E二维标注系统存在的不符合国标及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基于Pro/E二维标注系统的实现方案,并通过采用标准符号库、智能化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自动化查询以及简化人机交互等方法,实现了二维标注的标准化和便捷化.在基于Pro/E二次开发软件敏捷标注系统SmartDrawing上,对这些方法进行了验证.实例表明,采用SmartDrawing系统的二维标注,在标准化和快捷化等方面都有显着提升.
二、Pro/E工程图标准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E工程图标准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参数化设计及其制图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CAD参数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工程图生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参数化功率超声珩磨装置辅助制图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结构简介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总体开发框架的确定 |
2.5 系统工作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分析 |
3.1 系统开发环境 |
3.1.1 NX10.0 |
3.1.2 Visual Studio 2012 |
3.1.3 应用编程接口的选择 |
3.2 NX二次开发 |
3.2.1 NX二次开发的特点 |
3.2.2 NX二次开发的开发模式 |
3.2.3 NX二次开发工具 |
3.2.4 NX二次开发环境配置与平台搭建 |
3.2.5 NX二次开发流程 |
3.3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3.1 参数化设计思想及特点 |
3.3.2 NX参数化建模工具 |
3.4 本章小结 |
4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参数化设计 |
4.1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参数化建模 |
4.1.1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参数化设计方案 |
4.1.2 图层类别模板的创建 |
4.1.3 参数化建模中表达式的应用 |
4.1.4 UG/WAVE部件间关联建模 |
4.2 参数化模型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2.1 利用UIStyler制作零部件参数化界面 |
4.2.2 利用PTS制作装置参数化界面 |
4.3 本章小结 |
5 辅助制图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实例 |
5.1 辅助制图系统结构及菜单设计 |
5.1.1 辅助制图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1.2 辅助制图系统菜单设计 |
5.2 工程图模板的标准化 |
5.2.1 工程图模板的建立 |
5.2.2 工程图栏目的属性映射 |
5.2.3 制图模板的自动导入 |
5.3 图纸设置及制图标准的加载 |
5.4 视图生成及工程图的标注 |
5.4.1 视图生成 |
5.4.2 工程图的标注 |
5.5 技术要求及工程图栏目的自动生成 |
5.5.1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技术要求库 |
5.5.2 标题栏和明细栏的自动填写 |
5.6 辅助制图系统运行实例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古建筑保护修缮需求的三维激光几何信息采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三维激光采集技术概述 |
1.1.2 三维激光在中国古建信息采集中的优势 |
1.1.3 三维激光在中国古建筑信息采集中的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成果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及成果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及成果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维激光扫描古建筑采集精度研究 |
2.1 引言 |
2.2 三维扫描采集的原理 |
2.2.1 TOF飞时测距类激光扫描原理 |
2.2.2 结构光三维扫描原理 |
2.3 影响三维采集精度的因素 |
2.3.1 正确认识三维扫描的“精度” |
2.3.2 三维扫描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
2.4 扫描距离与入射角对精度的影响 |
2.5 三维扫描点云精度分析判定 |
2.5.1 实验仪器 |
2.5.2 实验过程 |
2.6 其他影响点云数据质量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激光扫描古建筑采集布站研究 |
3.1 引言 |
3.2 与大地坐标对接的局域网布设研究 |
3.2.1 古建室外控制局域网布设 |
3.2.2 古建室内控制局域网布设 |
3.2.3 控制网及大地坐标的导入与使用 |
3.3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研究 |
3.3.1 布站优化的理论可行性 |
3.3.2 以工程图为标准的布站优化研究 |
3.4 三维采集仪器介绍与选型 |
3.4.1 TLS类三维激光扫描仪 |
3.4.2 其他扫描仪类型 |
3.4.3 采集需求与对应扫描仪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数据拼接研究 |
4.1 引言 |
4.2 点云测量误差及拼接影响研究 |
4.2.1 测量误差试验 |
4.2.2 拼接测量精度影响试验 |
4.2.3 点云误差及拼接试验总结 |
4.3 主流平台自动拼接流程及精度对比 |
4.3.1 Z+F的 Laser Control Scout |
4.3.2 FARO的 SCENE |
4.3.3 RIEGL的 RiSCAN PRO |
4.3.4 精度对比结果 |
4.4 人工辅助精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数据压缩存储研究 |
5.1 引言 |
5.2 点云数据压缩方式 |
5.2.1 点云存储原理及压缩方式概述 |
5.2.2 主流点云数据压缩方式 |
5.2.3 平台点云数据压缩比例测试 |
5.3 通过降维进行压缩的新思路 |
5.3.1 基于Mesh模型数据的压缩 |
5.3.2 什么是“降维压缩” |
5.3.3 置换贴图 |
5.3.4 Zbrush制作置换贴图及高模还原 |
5.3.5 精度误差及压缩比统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维数据古建筑工程图转化研究 |
6.1 引言 |
6.2 正射影像转化现状三视图研究 |
6.2.1 现状正射点云图 |
6.2.2 现状正射点云图的优势 |
6.2.3 现状正射点云图转化CAD |
6.2.4 利用深度学习转化CAD |
6.3 三维模型工程图转化研究 |
6.3.1 点云截面线辅助建模 |
6.3.2 利用特征拟合辅助建模 |
6.3.3 利用关键点辅助建模 |
6.3.4 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基础的复合模型 |
6.3.5 三维模型转化CAD图纸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7.1 主要成果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面向企业应用的CREO软件工程图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图生成的开发现状 |
1.2.2 工程图开发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REO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2.1 CREO介绍 |
2.2 CREO软件二次开发技术 |
2.3 CREO的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4 CREO/TOOLKIT基础知识 |
2.4.1 CREO/TOOLKIT的工作模式 |
2.4.2 CREO/TOOLKIT模型项 |
2.4.3 CREO/TOOLKIT函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图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
3.1 工程图系统流程 |
3.2 模板的定制 |
3.2.1 零件和组件模板的定制 |
3.2.2 工程图模板的建立 |
3.3 参数的二次开发 |
3.4 工程图自动生成技术 |
3.5 自适应工程图的自动生成 |
3.5.1 自适应图框的自动生成 |
3.5.2 标题栏的自动添加 |
3.5.3 明细表的自动添加 |
3.5.4 注释的自动添加 |
3.6 工程图快速标注技术研究 |
3.6.1 尺寸公差的标注 |
3.6.2 形位公差的标注 |
3.6.3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
3.6.4 焊接符号标注 |
3.6.5 倒角/锥度/斜度标注 |
3.7 格式刷 |
3.8 中心线 |
3.9 批量转换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PDM应用的CREO二次开发 |
4.1 PDM系统的集成 |
4.2 集成系统中BOM技术 |
4.2.1 BOM的结构 |
4.2.2 BOM信息的获取方式 |
4.3 CREO装配信息的提取 |
4.4 应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建立数据库 |
4.4.1 数据库方案的设计 |
4.4.2 数据库模型的建立 |
4.5 文件传输技术 |
4.6 图号编码 |
4.6.1 图号编码规则 |
4.6.2 图号编码的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图智能生成及其与PDM集成系统的应用 |
5.1 系统整体软件框架设计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1 系统的注册和运行 |
5.3.2 系统主要实现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用户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科研项目 |
(4)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D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Pro/Engineer二次开发的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
2.1 Pro/Engineer及其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2.1.1 Pro/Engineer简介 |
2.1.2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2 系统开发准备 |
2.2.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2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2.2.3 系统运行模式的选择 |
2.2.4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
2.3 基础知识介绍 |
2.3.1 公差与配合 |
2.3.2 尺寸标注修饰 |
2.3.3 倒角标注 |
2.3.4 弧的标注 |
2.3.5 中心线 |
2.3.6 常用图形 |
2.4 小结 |
第三章 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开发的方案设计 |
3.1 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 Pro/Engineer工程图标注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1 公差配合模块的方案设计 |
3.2.2 尺寸标注修饰模块的方案设计 |
3.2.3 倒角模块的方案设计 |
3.2.4 弧的标注模块的方案设计 |
3.2.5 快速中心线模块的方案设计 |
3.2.6 常用图形绘制模块的方案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的具体实现 |
4.1 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菜单项的实现 |
4.1.1 编写信息资源文件 |
4.1.2 编写菜单操作的源程序 |
4.1.3 程序的注册与运行 |
4.2 公差配合模块的实现 |
4.2.1 公差配合标注部分的实现 |
4.2.2 公差配合模块功能演示 |
4.3 尺寸标注修饰模块的实现 |
4.3.1 尺寸标注修饰的实现 |
4.3.2 尺寸标注修饰功能演示 |
4.4 倒角标注模块的实现 |
4.4.1 倒角标注的实现 |
4.4.2 倒角标注模块功能演示 |
4.5 弧的标注模块的实现 |
4.5.1 弧的标注的实现 |
4.5.2 弧的标注模块功能演示 |
4.6 快速中心线模块的实现 |
4.6.1 快速中心线的实现 |
4.6.2 快速中心线模块功能演示 |
4.7 常用图形绘制模块的实现 |
4.7.1 常用图形绘制的实现 |
4.7.2 常用图形绘制模块功能演示 |
4.8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Pro/Engineer |
1.2 Pro/Engineer二次开发技术的发展探索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2.1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工具 |
2.1.1 基于J-Link的二次开发 |
2.1.2 基于Pro/weblink的二次开发 |
2.1.3 利用VB进行二次开发 |
2.1.4 基于Pro/TOOLKIT的二次开发 |
2.2 Pro/TOOLKIT开发模式 |
2.2.1 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 |
2.2.2 标准模式和多线程模式 |
2.3 对话框 |
2.3.1 UI对话框 |
2.3.2 MFC对话框 |
2.4 选项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模块组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模型二次开发 |
4.1 系统配置文件 |
4.2 实体模板的定制 |
4.3 参数二次开发 |
4.4 生成工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图二次开发 |
5.1 定制工程图模板 |
5.1.1 新建绘图模板 |
5.1.2 进入绘图模板模式 |
5.1.3 设置工程图配置文件选项 |
5.2 坐标系统及转换 |
5.2.1 坐标系统 |
5.2.2 坐标系间的转换 |
5.3 添加工程图框架 |
5.4 修改工程图名称 |
5.5 修改工程图配置 |
5.6 工程图符号的定制 |
5.6.1 自定义表面粗糙度 |
5.6.2 表面粗糙度的调用 |
5.6.3 焊接符号的调用 |
5.6.4 形位公差与基准符号的调用 |
5.6.5 倒角锥度斜度的调用 |
5.7 添加多行注解 |
5.8 格式刷 |
5.9 中心线的绘制 |
5.9.1 中心线 |
5.9.2 圆的中心线 |
5.9.3 两圆的连线 |
5.9.4 修改中心线的长度 |
5.10 批量转换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用户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程序文件清单 |
(6)基于Pro/Engineer的模型验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
2.3 系统需求获取模式 |
2.4 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
2.4.1 辅助设计 |
2.4.2 检查规则管理 |
2.4.3 模型检查 |
2.4.4 检查报告管理 |
2.4.5 数据库、服务器维护 |
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1 客户端架构设计 |
3.3.2 管理器架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架构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Pro/E模型检查信息提取 |
4.2 厚度检查 |
4.3 引用标准统计 |
4.4 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及显示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用户表格 |
4.5.2 部门表格 |
4.5.3 引用标准表格 |
4.5.4 材料信息表 |
4.5.5 零件标准统计 |
4.5.6 检测报告统计表格 |
4.5.7 技术要求临时数据表 |
4.6 安全保密设计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5.2 系统运行及开发环境 |
5.2.1 系统运行环境 |
5.2.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管理器端的实现 |
5.3.1 用户登录 |
5.3.2 用户权限管理 |
5.3.3 检查规则管理 |
5.3.4 引用标准统计 |
5.3.5 零件标准统计 |
5.3.6 分析报告 |
5.4 客户端的实现 |
5.4.1 菜单设计技术 |
5.4.2 辅助设计 |
5.4.3 自定义项模型检查 |
5.4.4 厚度检查 |
5.5 系统的试运行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参数化设计理论及工具 |
1.2.1 参数化设计理论 |
1.2.2 Pro/Toolkit二次开发工具 |
1.2.3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 |
1.2.4 Visual Studio 2008编译工具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断带抓捕器的研究现状 |
1.3.2 CAD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断带抓捕器设计 |
2.1 断带抓捕器设计要求 |
2.2 断带抓捕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断带抓捕器的结构 |
2.2.2 断带抓捕器的工作原理 |
2.2.3 断带抓捕器的优点 |
2.3 断带抓捕器静力学分析 |
2.3.1 Pro/Mechnica介绍 |
2.3.2 输送带下滑力的计算 |
2.3.3 断带抓捕器受下滑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关键技术 |
3.1 零件模型库的创建 |
3.1.1 基于Pro/Toolkit的模型库的建立 |
3.1.2 基于族表的模型库建立 |
3.2 零件的分类编码技术 |
3.3 二维工程图的绘制 |
3.3.1 二维工程图的配置 |
3.3.2 定制标题栏 |
3.3.3 定制明细表 |
3.3.4 工程图的生成 |
3.4 整机装配技术 |
3.4.1 断带抓捕器零件装配关系 |
3.4.2 装配时零件尺寸的确定关系 |
3.4.3 利用程序法进行整机装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的结构 |
4.1.2 系统的功能 |
4.2 系统运行方式 |
4.3 数据库和人机界面的设计 |
4.3.1 创建Access数据库 |
4.3.2 系统菜单的设计 |
4.3.3 MFC对话框的设计 |
4.3.4 尺寸数据的传输 |
4.4 程序的链接和编译 |
4.4.1 添加Pro/Toolkit的包含文件 |
4.4.2 添加Pro/Toolkit库文件 |
4.4.3 添加Pro/Toolkit链接库文件 |
4.5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注册和应用 |
4.5.1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注册 |
4.5.2 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断带抓捕器机-液联合仿真研究 |
5.1 断带抓捕器动力学模型建立 |
5.2 AMESIM液压模型的建立 |
5.3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1 输入和输出参数的确定 |
5.3.2 定义输入输出状态变量 |
5.3.3 设置ADAMS与AMESim的接口 |
5.3.4 创建联合仿真模型 |
5.4 机—液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Pro/E环境下弯曲级进模CAD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模具工业的发展概况 |
1.2 冲压级进模简介 |
1.3 国内外模具CAD的研究现状 |
1.3.1 CAD二次开发的基本简介 |
1.3.2 国外模具CAD的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模具CAD的研究现状 |
1.4 模具CAD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课题意义 |
2 本课题涉及研究所用软件介绍 |
2.1 系统开发平台 |
2.1.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1.2 Pro/ENGINEER 2.0的简介 |
2.1.3 Pro/ENGINEER 2.0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2 系统开发工具Visual C++ 6.0的简介 |
2.3 ANSYS/LS-DYNA的简介 |
2.4 数据库Access简介 |
3 级进模CAD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工作模式的确定 |
3.2 Visual C++ 6.0开发环境的设置 |
3.3 菜单设计技术 |
3.3.1 菜单创建过程 |
3.3.2 编写信息资源文件 |
3.3.3 菜单添加的源程序 |
3.3.4 注册文件的编写 |
3.3.5 注册运行 |
3.4 对话框界面设计技术 |
3.5 数据库技术 |
3.6 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技术 |
3.7 本章小结 |
4 级进模CAD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级进模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级进模CAD系统的设计流程 |
4.2.1 级进模设计的基本流程 |
4.2.2 级进模CAD系统设计的思路 |
4.2.3 系统模块划分 |
5 制件输入模块 |
5.1 制件输入模块的知识储备 |
5.1.1 制件的参数化 |
5.1.2 工艺性分析 |
5.2 制件输入模块的流程设计 |
5.3 制件输入模块的界面显示和功能介绍 |
5.4 制件输入模块的程序实现方法 |
5.4.1 模型载入的程序设计 |
5.4.2 模型参数的获得及再生的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6 排样设计模块 |
6.1 排样设计模块的知识储备 |
6.1.1 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 |
6.1.2 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
6.2 排样设计模块的界面显示和功能介绍 |
6.3 排样设计模块的程序实现方法 |
6.3.1 参数传递的程序设计 |
6.3.2 排样方式的选择的程序设计 |
6.3.3 搭边值选取的程序设计 |
6.3.4 毛坯尺寸展开的程序设计 |
6.3.5 选取标准板材的程序设计 |
6.3.6 计算材料利用率的程序设计 |
6.4 本章小节 |
7 工艺计算模块 |
7.1 工艺计算模块的知识储备 |
7.1.1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
7.1.2 力的计算 |
7.1.3 压力中心的计算 |
7.2 工艺计算模块的界面显示和功能介绍 |
7.3 工艺计算模块的程序实现方法 |
7.3.1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的程序实现 |
7.3.2 力的计算的程序设计 |
7.3.3 自动计算压力中心的程序设计 |
7.4 本章小节 |
8 模具设计模块 |
8.1 模具设计模块的知识储备 |
8.1.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
8.1.2 模架类型的选择 |
8.1.3 工作零件的设计 |
8.1.4 辅助零件的设计 |
8.2 模具设计模块的界面显示和功能介绍 |
8.3 模具设计模块的程序实现方法 |
8.3.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的程序设计 |
8.3.2 模架类型的选择的程序设计 |
8.3.3 工作零件的设计的程序设计 |
8.3.4 其他零件的设计的程序设计 |
8.4 本章小结 |
9 工程图输出模块 |
9.1 工程图输出模块的知识储备 |
9.1.1 零件图和装配图模型的建立 |
9.1.2 工程图库的建立 |
9.1.3 零件数据库的建立 |
9.2 工程图输出模块的界面显示和功能介绍 |
9.3 工程图输出模块的实现方法 |
9.4 本章小结 |
10 板料成型模拟分析 |
10.1 CAE技术及模拟软件的介绍 |
10.2 板料的成型模拟分析过程 |
10.3 板料的后处理结果显示和分析 |
11 结论 |
12 展望 |
13 参考文献 |
1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5 致谢 |
附录 |
(9)门式桁架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桁架结构设计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发展及现状 |
1.2.1 钢桁架结构设计的发展概况 |
1.2.2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发展动态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计算机 CAD 辅助设计技术及实现 |
2.1 引言 |
2.2 Pro/E 三维模型与 AutoCAD 工程图的统一 |
2.2.1 从 Pro/E 三维模型生成 Pro/E 二维工程图 |
2.2.2 Pro/E 二维工程图转化为 AutoCAD 工程图的实现 |
2.3 自上而下的结构建模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门式桁架整体的结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串联液压缸的功能及实现 |
3.2.1 串联液压缸组成 |
3.2.2 串联液压缸的功能及实现过程 |
3.3 串联液压缸与门式桁架的连接设计 |
3.3.1 万向接头与螺纹连接件的结构设计 |
3.3.2 螺纹连接件的强度校核 |
3.4 自上而下的门式桁架结构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门式桁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门式桁架的模型简化 |
4.2.1 模型简化的原因、方法和基本原则 |
4.2.2 门式桁架的模型简化 |
4.3 门式桁架的连接关系设置 |
4.3.1 装配体的连接关系设置 |
4.3.2 门式桁架的连接关系设置 |
4.4 门式桁架的网格划分 |
4.4.1 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4.4.2 门式桁架的网格划分 |
4.5 门式桁架的静力学分析 |
4.5.1 载荷加载和约束 |
4.5.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4.6 门式桁架的动力学分析 |
4.6.1 门式桁架的预应力模态分析 |
4.6.2 门式桁架的瞬态响应分析 |
4.7 门式桁架的屈曲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门式桁架的地基基础设计 |
5.1 引言 |
5.2 门式桁架的受力情况 |
5.3 门式桁架与基础的固定 |
5.4 混凝土地基基础的设计 |
5.4.1 地脚螺栓预留孔的尺寸及位置分布 |
5.4.2 灌浆层大小的确定 |
5.4.3 地脚螺栓长度的确定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A |
附录 B |
(10)基于Pro/E的二维标注标准化和快捷化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Pro/E二维标注功能的分析及对策 |
3 敏捷标注的实现方法 |
3.1 建立标准符号库 |
3.2 智能化尺寸标注 |
3.3 插入公差 (配合) 查询 |
3.4 简化用户界面 |
(1) 用户原则. |
(2) 信息量最小原则. |
(3) 帮助和提示原则. |
(4) 控件最佳组合原则. |
4 实例验证 |
5 结束语 |
四、Pro/E工程图标准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参数化设计及其制图系统开发[D]. 张颖. 中北大学, 2018(08)
- [2]基于古建筑保护修缮需求的三维激光几何信息采集应用研究[D]. 刘科.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3]面向企业应用的CREO软件工程图的二次开发[D]. 刘靓.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4]Pro/Engineer工程图国标化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D]. 林柏. 青岛大学, 2015(04)
- [5]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孟庆当.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7)
- [6]基于Pro/Engineer的模型验证系统[D]. 王志超. 山东大学, 2013(05)
- [7]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器参数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 张建国.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8]Pro/E环境下弯曲级进模CAD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D]. 胡丽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9]门式桁架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D]. 樊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10]基于Pro/E的二维标注标准化和快捷化实现方法[J]. 乐丽娟,郭连水.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