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寄主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寄主,种群,卵黄,夜蛾,植物,动态,枸杞。
寄主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吴正伟,师沛琼,曾永辉,黄炜锋,黄勤知[1](2019)在《3种寄主植物饲养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一文中研究指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Lepidoptera:Noctuidae)经研究目前均认为主要是玉米型,而该虫能否在甘蔗、水稻上完成其生活史并对我国甘蔗、水稻的种植构成威胁值得探讨。本研究对采自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自然种群用3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并分别构建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比较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甘蔗、水稻的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取食水稻的成虫前期最长(27.75 d±0.50 d),且雄蛹体重最轻(153.3 mg±9.1 mg);草地贪夜蛾取食甘蔗、水稻、玉米后其产卵量无显着差异,平均世代周期依次为31.46 d、33.92 d和29.53 d,种群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9、0.14和0.16,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21、1.16和1.17,净增殖率(R_0)分别为367.01、135.44和101.25。总体而言,采自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在水稻上的适合度低于甘蔗和玉米上,但在甘蔗、水稻上该虫能够完成其生活史实现种群繁衍,本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丁春霞,史梦竹,李建宇,杨红利,郑丽祯[2](2019)在《蓟马类害虫在不同品种芒果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蓟马是芒果的主要害虫,明确不同品种芒果上蓟马的种群发生动态和消长规律,探讨蓟马类害虫对不同芒果品种的选择性,为有效防控芒果蓟马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目测和抖网法对4种芒果品种上的蓟马发生情况进行连续一年的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并采用叶蝶法进行蓟马对不同芒果品种的室内选择性研究。【结果】在芒果园调查到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和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芒果蓟马种群发生数量先逐渐上升后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4月中旬到6月下旬。芒果园3种主要蓟马均在凯特芒果上发生种群数量较大,季芒品种上发生量最低。室内选择性试验也表明,蓟马喜食凯特芒果叶片,而对季芒芒果叶片的选择性较低。【结论】芒果蓟马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旬到6月下旬,且在凯特芒果上发生严重,在季芒上发生量轻,说明芒果品种影响芒果蓟马发生,不同品种芒果的抗虫性水平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芒果品种对蓟马类害虫的抗性评价以及芒果蓟马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3](2019)在《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经鉴定虽为同一种,但却表现出对其自身寄主的嗜好性,而对其他寄主趋性很弱。为明确其是否已分化为不同寄主种群,本文利用线粒体COI与ND5基因片段研究我国花绒寄甲6种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mt DNA-COI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6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24358,相同寄主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最大相似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符;mt DNA-ND5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88.1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11861,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ML树聚类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燕如,许琴,金树磊,任聪,赵婷婷[4](2019)在《柠条种子小蜂在不同柠条寄主上的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6月-7月,系统调查了树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4种植物上第一代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及寄主荚果发育进程。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成虫数量有显着性差异,密度大小依次为:树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在发生时间动态上,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和成虫的数量基本呈现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种寄主植物上不同虫态的柠条种子小蜂高峰期出现时间各不相同。甘蒙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早,6月17日幼虫达到高峰期;中间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晚,7月2日幼虫高峰期,7月14日成虫高峰期;树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居中。柠条种子小蜂发育进程与锦鸡儿植物的荚果发育进程吻合。本文讨论了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明确了柠条种子小蜂发生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为柠条种子小蜂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李强[5](2019)在《蚜属代表性物种的种群分化与寄主植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一类世界性广布的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并且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给农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以大数据和进化历史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审视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对我们理解蚜虫与其寄主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系统发育模式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探究昆虫种群分化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本研究选取蚜属Aphis两个代表性物种绣线菊蚜A.spiraecola和棉蚜A.gossypii,基于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Cytb)、一个核基因(EF-1α)以及一个共生菌基因(gnd),从微观层面探究蚜虫物种分化的机制。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解释蚜虫物种多样化机制、与寄主植物复杂的取食关系和系统发育模式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蚜虫与植物的宏进化研究中发现:(1)以蚜虫亚科为单位,蚜虫物种丰富度与寄主植物不同分类阶元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显着地正相关,即蚜虫亚科内物种越多,其寄主范围越广泛。(2)不同类群蚜虫的寄主偏好性差别较大,其中球蚜科、纩蚜亚科、以斑蚜亚科以及镰管蚜亚科等蚜虫表现出较强的寄主偏向性。物种较为丰富的蚜亚科和绵蚜亚科等蚜虫虽然寄主范围广泛,但是根据其与寄主植物的相关性以及共进化时间,也依然可以发现寄主选择模式偏向。(3)在高级分类阶元(蚜虫亚科与植物目),本研究发现部分蚜虫与寄主植物呈现出一致的系统发育格局(纩蚜亚科,球蚜科以及根瘤蚜科),即部分亲缘关系相近的蚜虫更倾向于取食亲缘关系近的寄主植物。2.在基于不同标记基因探究绣线菊蚜和棉蚜种群分化的研究中发现:基于COI基因,绣线菊蚜与棉蚜种群均表现出较高的分化水平,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2.39%和2.95%,超过前人所提出的2%DNA条形码阈值。对二者重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绣线菊蚜和棉蚜种内分别聚成两个独立的分支,且具有很高的支持率。另外,基于Cytb、gnd以及联合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COI基因的研究结果。对这两种蚜虫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发现取食蔷薇科的绣线菊蚜分支以及取食鸭跖草属的棉蚜分支分别聚成独立一枝。本研究推测,可能是由于长期专性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导致绣线菊蚜的蔷薇科种群以及棉蚜的鸭跖草属种群发生分化。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分别对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寄主植物的差异可能诱导蚜虫种群发生分化,并最终导致蚜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在蚜虫与其寄主植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二者相互对抗、权衡和适应,最终形成今天错综复杂的进化格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蒋立奔,林硕,陈勇,余芸,陈艺欣[6](2019)在《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繁殖能力强,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是寄主对斜纹夜蛾繁殖力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开展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研究,为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头饲养的方法,研究斜纹夜蛾取食甘蓝、空心莲子草和地瓜后的产卵量、卵黄原蛋白(Vg)及卵黄原蛋白受体(VgR)表达的变化。【结果】幼虫取食不同寄主的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成虫的产卵量、Vg及VgR表达量有显着差异。取食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产卵量最多,为(889±43.0)粒,其次为取食地瓜(496±53.1)粒、空心莲子草(362±37.3)粒,和甘蓝(193±9.7)粒。取食甘蓝、空心莲子草和地瓜的斜纹夜蛾雌虫卵巢Vg和VgR的相对表达量仅为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的40%~80%,且取食不同寄主的斜纹夜蛾Vg和VgR的相对表达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后,其卵巢内的Vg和VgR表达量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斜纹夜蛾卵子发育,最终造成其生殖力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丁荣荣[7](2018)在《枸杞木虱种群动态及其胁迫与药剂对寄主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枸杞(Lycium barbarum L.)具有耐盐碱、抗土地瘠薄等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经济及生态树种之一。在新疆地区,枸杞常用于防风固沙,治理盐碱,生产枸杞果品,并且近年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相继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 et Li.)是目前比较严重的虫害之一,在奎屯垦区发生为害情况严重影响了枸杞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奎屯垦区枸杞木虱发生规律,与寄主相关性,本文拟就调查枸杞木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分析枸杞木虱胁迫后枸杞体内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抗虫性相关酶SOD和POD活性,明确防治枸杞木虱为害后苦参素1号、吡虫啉、石硫合剂叁种杀虫剂防治对枸杞体内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抗虫性相关酶SOD和POD活性的影响,旨在为枸杞木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对枸杞不同方位枝条上枸杞木虱种群数量调查,掌握了枸杞木虱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枸杞木虱一年中出现4次高峰期,4月下旬第一代成虫产卵造成的种群数量上升、第二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叁代发生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中6月是木虱成虫活动最高峰,成虫具有较强活动能力,有世代重迭现象。枸杞木虱以树冠东侧和南侧分布为主,而西侧和北侧相对较少;以树冠中上部为主。2、通过枸杞木虱取食胁迫枸杞,测定了寄主体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SOD、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数量的枸杞木虱对枸杞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有影响,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胁迫作用加强,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且差异显着。而枸杞木虱种群数量大,则胁迫程度强,枸杞叶片中SOD、POD活性越高。可见,枸杞木虱取食危害会对枸杞体内生理代谢造成一定影响,而枸杞自身通过体内代谢调节来防御枸杞木虱的胁迫。3、为了明确害虫防治过程中药剂对寄主植物的影响,试验采用防治枸杞木虱的叁种药剂,吡虫啉、苦参1号、石硫合剂,测定了不同药剂对枸杞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SOD、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药剂处理下,枸杞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药剂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吡虫啉的影响最为明显;同一药剂不同剂量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药剂处理下,枸杞叶片POD和SOD活性均有提高,不同药剂间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药剂不同剂量之间存在差异性。可见,枸杞木虱胁迫后,药剂防治能够增强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基于防治效果,吡虫啉的作用速度和效果最好,其次苦参1号,石硫合剂可以作为保护剂使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11-01)
王彦芝,孙明清,刘峰涛,王皓,宋玉芝[8](2018)在《国槐小卷蛾寄主植物及种群动态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踏查法、性信息素诱捕法和解析受害枝条的方法,在石家庄城区及周边地区调查了国槐小卷蛾的危害树种状况和国槐小卷蛾种群数量的时间、空间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国槐小卷蛾的寄主植物有8种。成虫1a有2次发生高峰,盛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对寄主各部位的危害:复叶>嫩梢>花穗。第2代幼虫对各部位的危害:复叶>荚果>嫩梢。幼虫对寄主树冠不同方位和层次的危害表现为:东、南面重于西、北面,树冠上层重于树冠下层。(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田虎,张蓉,王玉生,万方浩,张桂芬[9](2018)在《基于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的5种不同寄主植物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分布广、危害大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本研究旨在探讨田间常见5种寄主植物上的西花蓟马种群的寄主专化性和遗传多样性。以采自甘肃、宁夏的辣椒、茄子、蜀葵、月季、美人蕉等5种寄主植物上的西花蓟马为对象,以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为靶标,应用Arlequin 3.5软件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分析,以MEGA 7.0和Network 5.0软件分别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中接网状树。结果显示,当以mtDNACOⅠ和COⅡ基因为靶标时,分别检测到13种和12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_1和H_2为优势单倍型;辣椒和茄子上的单倍型数量只有3种(COⅠ基因)或2种(COⅡ基因),而蜀葵、月季和美人蕉上的单倍型数量比较多,为7~9种(COⅠ基因)或8~9种(COⅡ基因);辣椒和茄子上的种群单倍型种类、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等均较蜀葵、月季和美人蕉上的种群低。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2.36和4.06,种群大小整体保持稳定;总寄主种群固定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表明,西花蓟马各寄主植物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充分,尚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基于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聚类和网状树都明显分为两支,分别对应西花蓟马的温室品系Glasshouse strain和羽扇豆品系Lupin strain;其中温室品系在所有寄主植物种群中均有发生,而羽扇豆品系的单倍型主要来自多年生的蜀葵、月季和美人蕉等植物,在辣椒和茄子上并无羽扇豆品系发生。研究结果对西花蓟马种群扩张机制探讨、遗传动态分析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1期)
周媛,丁楠,刘文,马伟华,王小平[10](2017)在《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寄主种群形成是生态物种形成的第一步,季节性生殖隔离是促进生态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取食水稻、英白、甘蔗、高粱等植物,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二者均受短光照诱导进人滞育。在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过程中,存在季节性生殖隔离,这种生殖隔离与两寄主种群的滞育个体生活史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二化螟对水稻和茭白不同栽培时间的适应,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解除时间存在明显差异,茭白种群越冬代发生期要早于水稻种群。同时,二化螟取食茭白的发育进度快于取食水稻后的发育进度,进而影响其受短光照诱导进人滞育的时间。由此我们推测,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可能存在差异,促进了寄主种群间的季节性生殖隔离。因此,本研究以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为材料,在25℃下比较了两种群在滞育诱导临界夜长、滞育诱导敏感龄期的差异;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两种群响应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差异基因,进而比较两种群间在滞育诱导上的分子应答差异,为明确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形成的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①水稻种群的滞育临界夜长为11h 20min,而茭白种群虽不存在明显的临界夜长,但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茭白种群滞育率均高于水稻种群;②两种群的诱导敏感期均处在叁龄,水稻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11~12d,茭白种群的滞育诱导敏感日龄为第9~10d;③通过分析测序结果发现了许多与滞育诱导有关的差异基因。在水稻和茭白种群中,发现许多差异基因的功能与氧化还原反应、血红素结合有关,在茭白种群中,另外发现许多差异基因功能与糖酵解和氨基酸合成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在进入滞育的时间,对光周期诱导滞育的分子应答上均存在差异,暗示了滞育诱导的差异可能促进了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本试验从昆虫滞育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二化螟寄主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为揭示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寄主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蓟马是芒果的主要害虫,明确不同品种芒果上蓟马的种群发生动态和消长规律,探讨蓟马类害虫对不同芒果品种的选择性,为有效防控芒果蓟马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目测和抖网法对4种芒果品种上的蓟马发生情况进行连续一年的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并采用叶蝶法进行蓟马对不同芒果品种的室内选择性研究。【结果】在芒果园调查到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和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芒果蓟马种群发生数量先逐渐上升后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4月中旬到6月下旬。芒果园3种主要蓟马均在凯特芒果上发生种群数量较大,季芒品种上发生量最低。室内选择性试验也表明,蓟马喜食凯特芒果叶片,而对季芒芒果叶片的选择性较低。【结论】芒果蓟马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旬到6月下旬,且在凯特芒果上发生严重,在季芒上发生量轻,说明芒果品种影响芒果蓟马发生,不同品种芒果的抗虫性水平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芒果品种对蓟马类害虫的抗性评价以及芒果蓟马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主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吴正伟,师沛琼,曾永辉,黄炜锋,黄勤知.3种寄主植物饲养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J].植物保护.2019
[2].丁春霞,史梦竹,李建宇,杨红利,郑丽祯.蓟马类害虫在不同品种芒果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选择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9
[3].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张燕如,许琴,金树磊,任聪,赵婷婷.柠条种子小蜂在不同柠条寄主上的种群动态[J].植物保护.2019
[5].李强.蚜属代表性物种的种群分化与寄主植物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19
[6].蒋立奔,林硕,陈勇,余芸,陈艺欣.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9
[7].丁荣荣.枸杞木虱种群动态及其胁迫与药剂对寄主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8
[8].王彦芝,孙明清,刘峰涛,王皓,宋玉芝.国槐小卷蛾寄主植物及种群动态调查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8
[9].田虎,张蓉,王玉生,万方浩,张桂芬.基于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的5种不同寄主植物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18
[10].周媛,丁楠,刘文,马伟华,王小平.二化螟寄主种群间季节性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种群间滞育诱导的差异[J].华中昆虫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