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调控论文_王小玲,幸学俊,高柱,杜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理,丙酮酸,籽粒,脐橙,基因组,神经网络,转录。

生理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玲,幸学俊,高柱,杜建华[1](2019)在《赣南脐橙生长发育期果实和叶片抗氧化酶生理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南10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期果实和叶片中5种抗氧化酶(SOD、POD、CAT、APX和GR)活性变化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生长发育期5种抗氧化酶活性大小差异性显着,不同抗氧化酶之间存在着协作机制,其中SOD活性最大,CAT和POD次之;果实中5种抗氧化酶活性大小都低于叶片,果实SOD活性呈现"降低—升高"的趋势,与POD、CAT、APX和GR活性变化趋势"升高—降低"相反,其中POD、CAT、APX活性峰值和SOD活性谷值都出现在9月份;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都有一个活性峰值,SOD、CAT、APX和GR活性高峰都出现在9月份。因此,脐橙果实抗高温胁迫能力大于叶片,且7—9月份果实抗高温胁迫能力大于10—11月份;SOD、CAT和POD共同组成脐橙植物体抗高温胁迫的关键酶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宝,蔡梦迪,张欣[2](2019)在《基于血糖浓度生理调控机制的智能协同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生产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大惯性、时变性、时滞性的复杂控制对象,传统控制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其越来越高的控制要求。受启发于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生理双向网络调控机制,提出一种智能协同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单元、辅控制单元、监控适应单元和协同控制单元四部分。在监控适应单元的监督控制和协同控制单元的协调控制下,主控制单元和辅控制单元分工协作,共同保证该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在不产生超调的前提下以较快的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达到控制系统的目标值。为检验该智能协同控制器的控制性能,选择工业乙醇生物反应器作为被控对象,对其生物反应温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BP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及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罗正山[3](2019)在《光滑球拟酵母积累丙酮酸关键生理调控机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pyruvic acid)是细胞代谢的关键中间产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近年来,发酵法生产丙酮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在众多已发现的丙酮酸生产菌株中,光滑球拟酵母(Candida glabrata)因具有高葡萄糖和酸耐受性,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丙酮酸生产菌株。然而,该菌株的丙酮酸发酵过程存在副产物形成机制不明确、胞内中心化合物调控复杂和溶氧依赖性强等问题影响了其大规模生产。本研究以C.glabrata CCTCC M202019为出发菌株,借助于生化工程和代谢工程策略,鉴定该酵母丙酮酸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及其合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代谢工程改造C.glabrata中心代谢网络的策略来强化丙酮酸合成及改善菌株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通量筛选丙酮酸发酵过程差异明显的C.glabrata突变菌株为副产物鉴定提供基础。结合ARTP随机诱变和硝酸铁多孔板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筛选丙酮酸发酵过程差异明显突变菌株的方法。进一步结合QPix 420全自动挑菌仪和全自动移液工作站等自动化仪器,提高了该方法的筛选通量和精度,使得整个高通量筛选过程更加高效。利用该方法从30000个突变子中经过几轮的高通量筛选,初筛获得了9株高产丙酮酸的突变菌株。通过摇瓶发酵复筛实验,最终获得了一株丙酮酸摇瓶产量提高32.3%的C.glabrata H6菌株和一株能使发酵液自发凝固的丙酮酸生产菌株C.glabrata 4-C10。这些丙酮酸发酵过程差异明显的突变菌株的获得为进一步鉴定C.glabrata丙酮酸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提供基础。(2)鉴定C.glabrata发酵生产丙酮酸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及其代谢途径。通过对获得的C.glabrata 4-C10突变菌株和出发菌株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酸水解、光谱分析及合成单体组分分析实验,鉴定了C.glabrata发酵生产丙酮酸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为多聚糖。对C.glabrata的副产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发现CAGL0H02695g和CAGL0K10626g基因是造成菌株胞外多聚糖积累的重要基因。在C.glabrata出发菌株中敲除这两个重要基因,使得菌株的副产物多聚糖积累降低了15.6%,而丙酮酸摇瓶产量提高了11.8%。实验结果也表明,虽然降低多聚糖合成会一定程度的改善丙酮酸胞外积累,但也会严重影响菌体生长。因此,完全阻断多聚糖合成来改善丙酮酸积累的策略似乎不可行。而调控与多聚糖合成密切相关的中心化合物来协调菌株生长与多聚糖合成似乎是进一步改善丙酮酸积累的高效策略。(3)调控C.glabrata发酵过程中丙酮酸亚细胞分布来强化丙酮酸的胞外积累。已有大量报道表明副产物多聚糖积累与胞内丙酮酸和ATP的亚细胞分布密切相关。借助载体工程策略研究丙酮酸的亚细胞分布对C.glabrata的中心碳代谢途径和丙酮酸胞外积累的影响,找到有利于丙酮酸胞外积累的最佳丙酮酸胞内分布趋势。强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改善了C.glabrata的中心碳代谢途径和丙酮酸胞外积累速率。在此过程中,发现和验证了不断积累的胞质丙酮酸趋势是影响C.glabrata中心碳代谢和丙酮酸胞外积累的关键因素。通过细胞膜定位表达线粒体丙酮酸载体蛋白调控丙酮酸向胞外转运,使C.glabrata中胞质丙酮酸分布趋势由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达到了改善C.glabrata菌株的中心碳代谢途径和丙酮酸积累的目的,使得丙酮酸的积累量达到29.0g/L。同时,构建了一种结合sortase A介导连接和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的快速膜定位检测方法。(4)构建高效ATP无效循环系统缓解ATP对丙酮酸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已有报道表明高胞内ATP水平不仅有利于菌株高效合成多聚糖等副产物,而且还会对糖酵解途径产生严重的反馈抑制,进而影响目标产物的合成。利用代谢工程策略构建了一种能高效降解C.glabrata胞内ATP的无效循环系统(ATP-FCS),并进一步优化了该系统与中心代谢途径的关系改善了C.glabrata菌株的丙酮酸积累过程。通过对C.glabrata菌株生理特性的分析,将两种酶促反应过程(丙酮酸羧化酶(PYC2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1p))引入C.glabrata的细胞质中,结合菌株本身的部分代谢途径构建ATP无效循环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评估,发现ATP-FCS能高效维持C.glabrata丙酮酸发酵过程中的胞内ATP和ROS处于较低水平,并有效改善了中心碳代谢流流向丙酮酸的效率,使得丙酮酸的胞外积累量提高了49.7%。另外,进一步优化ATP-FCS并协调ATP-FCS与其他代谢途径的关系,使得C.glabrata丙酮酸的最大摇瓶产量达到40.2 g/L。(5)设计低氧全局诱导因子缓解C.glabrata丙酮酸发酵过程对高溶氧的依赖性。高的胞外溶氧会加速菌株胞内丙酮酸进入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导致大量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_2,同时产生大量ATP。借助于代谢工程策略研究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在低氧条件下对C.glabrata丙酮酸发酵过程的影响,改善C.glabrata低氧条件下的丙酮酸积累过程。通过文献挖掘和数据库分析手段,发现C.glabrata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途径中的大部分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HIF-1因子特异性识别的A/GCGTC基序。通过引入HIF-1因子于C.glabrata中,改善了菌株在低氧条件下的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途径中一些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并使低氧条件下的丙酮酸产量提高了32.4%。进一步优化菌株的溶氧控制条件、敲除C.glabrata中的脯氨酸羟基化酶来改善HIF-1在菌株胞内的稳定性,使得丙酮酸在低氧条件下的积累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最后,维持菌株在发酵罐上的溶氧水平为10%,使得菌株的最大丙酮酸产量达53.1 g/L。(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于惠琳,吴玉群,石清琢,张洋,邵帅[4](2019)在《水分逆境下PEG诱导引发种子对糯玉米芽苗的生理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种子引发技术在不同土壤水分逆境条件下对糯玉米的出苗和幼苗生理调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EG诱导引发种子技术可拓宽糯玉米种子对水分逆境的适应范围,显着提高水分逆境下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指数,并增强幼苗的根系活力,根尖更为明显。种子引发可增强幼苗抗氧化系统中APX、CAT、POD和SOD活性,尤其是APX和CAT变化更为活跃;另外,种子引发可改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渗透调节物质,较未引发处理减少膜质过氧化。PEG引发种子技术是应对土壤水分逆境下糯玉米种子发芽受阻和出苗困难的有效措施,可提高种子对水分逆境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5期)

胡芒[5](2019)在《长颚斗蟋翅二型雄虫打斗策略差异的神经生理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雄成虫为材料,采用药理学方法,注射章鱼胺(Octopamine,OA)/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合成抑制剂阻抑其合成,进行不同资源环境(有雌成虫和无雌成虫)、不同翅型组合的打斗行为实验,检测了 OA和5-HT对翅二型雄虫打斗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具飞行能力的长翅型与不具飞行能力的短翅型雄成虫打斗策略的神经生理调控机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章鱼胺/多巴胺(OA/DA)合成抑制剂(α-Methyl-p-tyrosine,AMT)对长额斗蟋雄成虫打斗行为的影响阻断章鱼胺和多巴胺的合成会抑制长颚斗蟋雄成虫的打斗行为。AMT通过阻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章鱼胺合成,抑制其斗性,显着降低长颚斗蟋长翅型和短翅型雄成虫的打斗等级,而在通过章鱼胺受体激动剂处理之后,章鱼胺能系统被重新激活,斗性恢复。(2)AMT对长颚斗蟋翅二型雄成虫领域性打斗行为的影响在仅有雄虫的情况下,长翅雄成虫比短翅雄成虫的领域性更强,其它雄性的存在能激发更强烈的打斗欲望。对翅二型雄成虫进行AMT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翅二型雄成虫领域性打斗行为受章鱼胺神经通路调控。(3)AMT对长颚斗蟋翅二型雄成虫配偶争斗行为的影响在有雌虫的情况下,短翅雄成虫比长翅雄成虫的繁殖欲望更强,潜在交配对象的存在能激发更强烈的打斗欲望。对翅二型雄成虫进行AMT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翅二型雄成虫的配偶争斗行为受章鱼胺神经通路调控。(4)5-羟色胺合成阻抑剂(α-methyltryptophan,AMTP)对长颚斗蟋翅二型雄成虫领域性打斗行为的影响对翅二型雄成虫进行AMTP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翅二型雄成虫领域性打斗欲望不受5-羟色胺神经通路调控。然而,打斗时长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羟色胺对长、短翅雄成虫打斗耐受力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5)AMTP对长颚斗蟋翅二型雄成虫配偶争斗行为的影响对短翅雄成虫进行AMTP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短翅雄成虫的配偶争斗欲望与耐受力均受5-羟色胺神经通路调控,阻断5-羟色胺合成抑制其配偶争斗行为。对长、短翅雄成虫均进行AMTP处理的调查结果显示,5-羟色胺可能对长、短翅雄成虫配偶争斗行为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阻断5-羟色胺对长翅雄成虫的打斗起促进作用。而对打斗获胜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打斗中是否“决定撤退”这一行为策略不受5-羟色胺神经通路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阮淑明[6](2019)在《林业生态文明视域下植物生理调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针对林业高职高专植物生理调控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编写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窦亚芳[7](2019)在《生理调控、心理调节、音乐调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孕妇心理健康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理调控、心理调节、音乐调理(PPM)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孕妇心理健康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泰州市妇幼保健所产检的初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心率变异性测试筛查,3项中有1项异常者入组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147例)和对照组(136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组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基础上应用PPM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EPDS评分、HAMA评分及平衡比例(平衡例数/总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对照组EPDS评分、HAMA评分及平衡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应用PPM联合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孕妇心理健康,方法操作方法简单,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08期)

苏达,吴良泉,S?ren,KRasmussen,周庐建,程方民[8](2019)在《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或维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稻米品质已成为目前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之一。其中,通过降低籽粒中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增加锌、铁生物有效性以提升水稻营养品质,是目前水稻品质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水稻籽粒中植酸合成的代谢路径、低植酸水稻的筛选及相关功能基因的遗传特点、植酸生理代谢的调控网络、低植酸水稻农艺性状劣变和生态适应性降低的生理原因、籽粒植酸合成的环境调控效应等相关研究进展。可为低植酸水稻品质改良以及栽培调优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缑晶毅[9](2019)在《梭梭根际促生菌特性分析及其对叁种豆科牧草生长的生理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s)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或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来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不同生境的植物根际蕴含着适应宿主植物所处生境的特有细菌群落。多浆旱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我国西北荒漠区的优势建群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抗逆机制。我们设想梭梭根际促生菌与其宿主植物及生境密切相关,形成了具有适应严苛荒漠生境的特性并能通过各种不同机制来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因此,深入挖掘荒漠植物梭梭根际促生菌,探究其对栽培植物的促生作用以及抗逆机制尤为重要,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PGPR促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前期工作基础,也可为植物新型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优质菌种资源。本研究以从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根际分离到的四株细菌(WAW-10、WA30-5、WM30-21和WM13-24)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调控豆科牧草生长和耐盐性的作用,并采用叁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菌株WM13-24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菌株WAW-10、WA30-5、WM30-21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均为耐盐碱根瘤菌,可在5~11的pH值范围内生长;可生长温度范围为20~37℃;菌株WA30-5、WAW-10可耐受最高盐浓度为4%NaCl(0.684 mol/L),菌株WM30-21可耐受最高盐浓度为5%NaCl(0.855 mol/L);叁株菌均具有良好的固氮、溶磷能力。2.叁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表现出良好的促生效果并提高了其耐盐性,特别是在300 mM NaCl处理下,叁株根瘤菌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K~+含量、K~+/Na~+比,降低了叶片渗透势、丙二醛含量、Na~+含量,从而缓解了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的伤害,以菌株WM30-21效果最优。3.菌株WM13-24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多种酶活,可利用多种碳源,能在4~11的pH值范围内生长,可耐受最高盐浓度为17%(2.91mol/L),可生长温度范围为20~45℃,是一株耐盐碱和高温的菌株;其基因组大小为4,230,925 bp,GC含量为43.88%,初步挖掘得到29个与促生相关、30个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4.菌株WM13-24接种蒺藜苜蓿和白叁叶均表现出显着的促生效果,显着提高了蒺藜苜蓿和白叁叶的株高、根长、分枝数、生物量、根体积、根系活力、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综上所述,梭梭根际叁株根瘤菌在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及提高其耐盐性方面效果显着;梭梭根际促生菌WM13-24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类鉴定,丰富了我国芽孢杆菌属全基因组数据库,补充了植物根际促生菌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荒漠植物根际促生菌-植物互作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豆科植物新型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优质菌种资源;对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修宝林,郭睿,葛菁萍[10](2018)在《细菌中糖转运相关sRNA 的生理调控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细菌面对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时,随着葡萄糖摄入,常会导致菌体内部葡糖-6-磷酸的大量累积。在磷酸糖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形成一种毒性胁迫从而抑制菌体的代谢与生长。许多细菌则会通过一种小RNA SgrS (sugar transport-related sRNA)的转录后调控作用,来解除这种糖胁迫抑制作用。SgrS在分子伴侣Hfq的协助下,与相应靶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结合,对ptsG mRNA和manXYZ mRNA进行负调控以减少糖类摄入,并对yigL mRNA进行正调控以增大糖类排出,从而提高细胞对糖胁迫的耐受性。与一般sRNA不同,SgrS作为一种双功能sRNA,除具有转录后调控功能外,还能够翻译出蛋白质SgrT。SgrS广泛存在于肠杆菌中,但不同菌属中SgrS的差异极大。本文主要对SgrS在细菌中的功能、分布及其差异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生理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工业生产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大惯性、时变性、时滞性的复杂控制对象,传统控制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其越来越高的控制要求。受启发于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生理双向网络调控机制,提出一种智能协同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单元、辅控制单元、监控适应单元和协同控制单元四部分。在监控适应单元的监督控制和协同控制单元的协调控制下,主控制单元和辅控制单元分工协作,共同保证该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在不产生超调的前提下以较快的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达到控制系统的目标值。为检验该智能协同控制器的控制性能,选择工业乙醇生物反应器作为被控对象,对其生物反应温度进行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BP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该智能协同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及抗干扰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玲,幸学俊,高柱,杜建华.赣南脐橙生长发育期果实和叶片抗氧化酶生理调控机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刘宝,蔡梦迪,张欣.基于血糖浓度生理调控机制的智能协同控制器设计[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3].罗正山.光滑球拟酵母积累丙酮酸关键生理调控机制解析[D].江南大学.2019

[4].于惠琳,吴玉群,石清琢,张洋,邵帅.水分逆境下PEG诱导引发种子对糯玉米芽苗的生理调控[J].种子.2019

[5].胡芒.长颚斗蟋翅二型雄虫打斗策略差异的神经生理调控机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阮淑明.林业生态文明视域下植物生理调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窦亚芳.生理调控、心理调节、音乐调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孕妇心理健康作用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8].苏达,吴良泉,S?ren,KRasmussen,周庐建,程方民.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9

[9].缑晶毅.梭梭根际促生菌特性分析及其对叁种豆科牧草生长的生理调控作用[D].兰州大学.2019

[10].修宝林,郭睿,葛菁萍.细菌中糖转运相关sRNA的生理调控功能[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数据库比对结果的219条ESTs的COGs...差异表达基因的细胞组分GO分析(层次...通路活性的调控Fig1.1Theregulat...检测6%周期性力学刺激对RAFLSs...一39C一CHD3拮抗了NSZ的缓解作用根癌农杆菌中的群体感应调节机制(Qin...

标签:;  ;  ;  ;  ;  ;  ;  

生理调控论文_王小玲,幸学俊,高柱,杜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