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苍耳,物候,生物学,柽柳,锦鸡,特征。
繁殖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辰,桑卫国,马成仓[1](2019)在《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灌丛化已成为全球草地生态系统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北部草原的灌丛化主要是由锦鸡儿属灌木引起的。在灌丛化草地上,锦鸡儿属灌木不仅作为重要牧草,而且具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功能,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鹤[2](2019)在《日本厚朴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日本厚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现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顾威[3](2019)在《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甚至人类健康,目前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现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叁大环境问题之一。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世界性杂草,目前广泛分布于欧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1932年,其野生归化种群在我国的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被首次发现,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刺苍耳生态适应性强,结实量大,经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并且由于总苞密生倒钩刺,易附着于牛、羊等动物皮毛上,果实扩散迅速,因此对入侵地的农林畜牧业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现已被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刺苍耳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工作,然而,有关刺苍耳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大量研究表明,生殖特性通常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故本文通过比较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繁殖生态学特性,以期探查出刺苍耳成功定殖及扩散的繁殖生态学机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是在个体水平还是种群水平上,刺苍耳雌花和雄花的花期持续时长均显着长于苍耳,二者花期时长相差一个月左右。个体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和雌花花期(80d和85 d)比苍耳的(49 d和60 d)分别长约31 d和25 d。种群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花期和雌花花期(91 d和100 d)比苍耳的(65 d和73 d)分别长约26 d和27 d。长花期可降低由于恶劣天气等外界条件影响导致的传粉失败的风险,显着提高了刺苍耳成功传粉受精的机会。此外,刺苍耳与苍耳在开花时间上较高程度的重迭。个体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的雄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42 d,刺苍耳的雌花花期与苍耳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5 d,刺苍耳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9 d;种群水平上,刺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8 d,刺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69 d,刺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71 d。开花时间上较高程度的重迭极有可能造成二者的杂交繁殖,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苍耳的减少或灭绝,甚至改变其进化的方向。2.野外调查发现刺苍耳与苍耳均为风媒传粉植物。重力载玻片法测定结果显示:刺苍耳和苍耳的花粉散播均呈单峰曲线模式,花粉散播的数量均随着距离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平均风速为0.89 m/s的微风条件下,刺苍耳花粉随风散播的最远距离为34m,苍耳花粉随风散播的最远距离为40 m。然而,刺苍耳的花粉散播总量比苍耳的花粉散播总量高22.87%,尤其是在0~8 m范围内,刺苍耳的花粉散播数量比苍耳的花粉散播数量高67.5%。由于刺苍耳植株在群落中往往呈高密度聚集性分布,因此其散播出的大量花粉将显着地增加其种群内异交成功的可能性,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异交种子,提高其后代的环境适应性。3.刺苍耳柱头可授期的持续时长(10 d)比苍耳柱头可授期的持续时长(9 d)长1d。在同一天内,刺苍耳花粉活力的维持时间比苍耳花粉的长约1 h,在8:00~14:00间二者的花粉活力无显着差异,但在16:00后,刺苍耳的花粉活力始终显着高于苍耳的花粉活力,并且从早上08:00至晚上20:00的长达12 h里,刺苍耳的花粉活力均可维持在75%以上,最高可达99%。此外,刺苍耳的单株花粉粒总数高达26,504,809±3,704,981粒,约为苍耳单株花粉粒总数(18,158,808.86±4,654,836)的1.46倍;刺苍耳单株的胚珠总数平均约为21,516±2,010个,约为苍耳单株的平均胚珠总数(1,462±94)的14.72倍。与此同时,刺苍耳的柱头表面积比苍耳的柱头表面积小约2%,但是刺苍耳的花粉粒横截面积比苍耳的花粉粒横截面积小约14.5%,因此刺苍耳的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S/C)比苍耳的S/C值高12.3%,大大增加了刺苍耳柱头捕获花粉粒、成功授粉受精的概率。刺苍耳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维持较高的花粉活力,还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柱头可授期,并且刺苍耳在单株花粉粒总数和单株胚珠总数较苍耳也具有十分显着的优势,还具有较高的S/C值,这些特点大大提高了刺苍耳成功授粉受精的机会。4.苍耳繁殖器官(果实和雄花序)的生物量(干重)占植株总生物量(干重)的比重(繁殖分配比例)约为47.12%,而刺苍耳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占其总生物量(干重)的比重(繁殖分配比例)约为55.39%,比苍耳的繁殖分配比例高出约17.55%,这说明了刺苍耳将超过半数的资源投资用于繁殖产生后代,可显着提高刺苍耳繁殖成功的概率,提高其入侵能力。并且,刺苍耳单株果实的平均数量高达21232粒,而苍耳单株的种子平均数量仅为1404粒,刺苍耳单株产生的种子数量远远多于苍耳(约15.12倍)。刺苍耳高的结实量,有助于其在侵入地迅速定殖与扩散繁衍。5.刺苍耳的自交结实率与异交结实率分别为97%和80%,高于苍耳的自交处理结实率(93%)和异交处理结实率(76%),说明无论是自交还是异交,刺苍耳均可大量结实,并且相对于苍耳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灵活的交配机制显着增强了其繁殖成功的概率,能够保证刺苍耳产生尽可能多的种子。刺苍耳的自交处理结实率显着地高于其异交处理结实率,自交能够降低外界因素对繁殖的干扰,从而达到迅速成功繁殖的目的;而刺苍耳高达80%的异交结实率,对刺苍耳避免自交衰退,提高其后代的适合度具有积极意义。刺苍耳与苍耳均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的特性。综上所述,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相比,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在开花物候、传粉媒介、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繁殖分配、繁育系统等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上都表现出了显着的优势,具有很强的有性繁殖能力,这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高翊航,于锦萍,周立,包容,高建峰[4](2018)在《武汉城区野生珠颈斑鸠繁殖生态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对野生珠颈斑鸠繁育行为和巢址选择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珠颈斑鸠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雄交配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但并非每次产卵前都有交配行为;年均繁育8窝;窝卵数2枚,孵化率88.24%;白天雄鸟孵卵为主,夜间均由雌鸟孵卵,雌鸟孵卵时间明显长于雄鸟;雌雄共同哺育雏鸟,育雏期17~19 d,雏鸟离巢率93.33%;市区内珠颈斑鸠巢址选择多在高层居民楼外窗台和空调外机支架,也见于隐蔽性较好的树木中层树杈上。(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曾燏,熊小琴[5](2018)在《鮈亚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鮈亚科鱼类是一类营淡水生活的中小型鱼类,其形态、生态和繁殖行为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多样的繁殖策略是鮈亚科鱼类适应不同生境的重要手段,面对水环境变化,拥有不同繁殖策略的鮈亚科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种群命运,有的物种亟需保护,有的物种广泛适应,成为多地外来入侵物种。本文从鮈亚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研究内容(两性异形、繁殖期、繁殖力、产卵类型、性比、性腺发育)和研究方法两大部分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了解鮈亚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鮈亚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家书[6](2018)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两季花期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极端生态系统中,特殊生殖现象的繁殖生态学研究是解读物种生活史对策与环境因子协同进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是柽柳科(Tamaricaceae)柽柳属(Tamarix)植物,为新疆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广布种,具有春、夏两季开花的生殖表现。深入理解该种两季花期繁殖特征的分异规律是从进化生态学角度理解该种生殖适应对策的关键。本研究拟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分析的方法,在多枝柽柳自然种群的春花期和夏花期分别进行以下研究:(1)开花物候特征与生殖特性;(2)花部综合特征及传粉特性;(3)交配系统特征;(4)种子萌发特性。通过上述内容深入探讨花部特征对传粉适应过程的调整机制,揭示不同花期种子的萌发策略,进而明晰该种两季开花表现的生态进化含义。研究有望在"两季开花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领域产生新的理论认识及突破,并为深入理解荒漠极端生境下植物的多样化适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及个例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多枝柽柳春花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表现为“集中开花模式”,夏花期为6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持续开花模式”;多枝柽柳春、夏花期的群体、个体、花序和单花水平的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4 d、10 d、3 d、1 d和85 d、77 d、2 d、1 d;多枝柽柳花序水平上夏花期始花日期、开花持续时间、开花数和座果数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两季花期间单花水平的开花进程与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差异;春花期的结实率显着高于夏花期,但两季花期结籽率差异不显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荒漠区的生境条件恶劣,多枝柽柳特殊的春、夏两季开花结实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生殖成功的可能性,是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表现。2、多枝柽柳春花期单花在总状花序上的开放顺序多表现为自中上部开始开放,夏花期单花在总状花序上的开放顺序多为自基部向顶部开放;两季花期间的花部形态特征和数量特征之间多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春花期花药散粉时间显着长于夏花期;两季花期传粉昆虫日访花频率曲线均呈双峰型,春花期有效传粉昆虫为黄环粗股蚜蝇、短腹管蚜蝇和意大利蜜蜂,夏花期有效传粉昆虫为意大利蜜蜂,春花期昆虫访花频率显着高于夏花期。多枝柽柳春花期倾向于异花传粉,夏花期倾向于自花传粉,这是环境压力下为了保证植物以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成功完成生殖的选择。3、多枝柽柳春花期的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均比夏花期长。交配系统表现为: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交亲和,存在自交衰退,倾向异交。春花期主要通过蜂媒传粉实现结实,夏花期则主要依靠自交保障生殖成功,此种交配格局是在异质传粉环境下最有效得提高结实质量和保证生殖成功率的有效策略之一。4、多枝柽柳春花期种子的千粒重、长度与宽度均显着高于夏花期;四个温变周期中春花期种子萌发率与萌发速度差异不显着,夏花期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速度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下降;春花期种子的耐盐性高于夏花期,两季花期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度都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经不同浓度Na Cl溶液处理的两季花期种子的恢复萌发率均为0;春花期种子的耐旱性高于夏花期,两季花期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速度均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经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处理过的两季花期种子的恢复萌发率均为0。多枝柽柳种子的萌发主要依赖春花期种子,夏花期种子采取的是机会主义萌发策略,这种策略保证了其在恶劣的荒漠环境中种群的持续更新。(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力平,王林林,和兆荣,杨永平,段元文[7](2019)在《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与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3D打印(3D printing)是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的一项技术。由于3D打印具有灵活和精密的特点,这一技术已经在军工、航天等制造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3D打印的独特优势,该技术也可以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概述了3D打印技术以及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花特征进化研究,同时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2期)
吴杰[8](2018)在《河南董寨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属于鹳形目(Cie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亚科鸟类,中等体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属于世界濒危物种(EN)。为了拯救和恢复朱鹮野生种群,于2007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实施朱鹮再引入项目并取得了成功,朱鹮再引入的成功案例为国际濒危动物的保护提供了事实依据。董寨为除陕西省外第一个再引入朱鹮野化放飞点,到目前为止,朱鹮的繁殖生物学尚未研究。为了弄清朱鹮的繁殖情况并为朱鹮的再引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对2014年到2016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野化放飞的朱鹮的配对、巢址选择、产卵、孵化以及育雏过程进行了研究。2013-2015年先后进行叁次野化放飞,共计释放78只朱鹮,其中放飞的雌鸟有39只,雄鸟39只。在这叁个繁殖季节,采用焦点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10个配对,12个巢;用卷尺、罗盘、GPS、测高仪以及测距仪来测量巢址生境特征的16个变量;利用五点法对秋冬季朱鹮生活区域的食物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1.从营巢树的选择来看,朱鹮的巢址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朱鹮用作巢树的树种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火炬松(Pinus taeda)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2014-2016年在野外繁殖的朱鹮共有12窝,成功繁殖的窝数有10窝(至少有1只幼鸟成功出飞),占总窝数的84%;完全成功的窝数是6窝和部分成功的窝数是4窝,他们占总比例的50.00%与33.33%;完全失败的窝数(没有幼鸟出飞)有2窝,所占比例为16.67%。2.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9.31%。第一主成分中,巢树树高、巢高、巢树胸径、距河流距离以及乔木均高,命名为植物因子和食物因子。第二主成分中,距居民点距离、巢距、距机动车道距离叁个变量的载荷较大,命名为干扰因子和巢位因子。第叁主成分中因子载荷系数较大是巢位和距水田距离,将其命名为巢位因子和食物因子。第四主成分中,坡度和坡位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明显比其他变量偏高,命名为地形因子。3.河南省董寨在2013年10月、2014年8月和2015年3月分别野化放归朱鹮34只、26只和18只。放归的朱鹮于2014年繁殖1巢;2015年繁殖7巢;2016年繁殖4巢。成功繁殖巢树的平均胸径39.30±12.54cm(n=10),平均高度13.92±2.01m(n=10),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0.36±1.75m(n=10)。4.朱鹮的产卵日期从2月16日到5月15日,朱鹮为隔天产卵,每窝产卵2-4枚。2014-2016年共产卵33枚(5巢2枚卵,5巢3枚卵,2巢4枚卵),平均窝卵数2.75±0.75(n=12),受精率与未受精率分别为81.82%和18.18%。5.朱鹮为异步孵化鸟,孵化期为28-33天,平均孵化率为78.48%。6.朱鹮的育雏期为39-46天,双亲共同饲养。所需食物量随雏鸟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大,朱鹮亲鸟换巢觅食的次数也呈明显的变化,但双亲在总的喂食次数和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具有互补性。7.2014年出飞幼鸟1只;2015年出飞幼鸟14只;2016年出飞幼鸟8只。叁年共繁育幼鸟23只,平均出飞率为75.00%,平均繁殖成功率为70.14%。8.通过与陕西洋县的野生朱鹮繁殖作对比发现在巢址海拔、巢树高度、巢高以及巢树胸围上差异性显着。然而,在平均窝卵数上,董寨朱鹮(2.75±0.75,n=12)与洋县朱鹮(2.84±0.77,n=271)差异不显着(t=-0.41,P=0.69);在平均孵化率上,董寨朱鹮(78.48%,n=12)与洋县朱鹮(80.20%,n=271)差异不显着(t=-0.16,P=0.88)以及在成功产卵的巢中的平均出飞率上,董寨朱鹮(2.3±0.82,n=10)与洋县朱鹮(2.24±0.80,n=201)无显着性差异(t=0.23,P=0.82)。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中国朱鹮的复苏和扩张以及其他再引入项目的实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林慧[9](2018)在《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 Moretti)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 Morett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均属菊科(Compositae)苍耳属(Xanthi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意大利苍耳于1991在我国首次被发现,此后意大利苍耳迅速在我国蔓延开来,成功入侵我国各地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多样性以及农作物产量造成重大影响,意大利苍耳于1997年被列为我国入境检疫类有害生物。此后,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对意大利苍耳展开研究,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意大利苍耳的生物学特征及适生区的分布和预测上,而聚焦于意大利苍耳的繁殖生态学特性方面却几乎没有研究动态和任何报道。有大量研究表示,植物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对意大利苍耳的繁殖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探究,并与其同属非入侵植物进行比较,便于找出其成功入侵及扩散的繁殖生态学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的开花物候研究发现,意大利苍耳各水平上的花期均长于苍耳。意大利苍耳种群花期,雄雌花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50天、27天、18天;而苍耳种群花期,花序水平上的雌雄花花期持续时间为45天、17天、15天。意大利苍耳和苍耳雄花的开花振幅曲线均为双峰型,而雌花开花振幅曲线均为单峰型;两条曲线均表现为意大利苍耳略高于苍耳,表明在同一时期下意大利苍耳的开花幅度大于苍耳,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繁殖成功的机率;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的开花同步性指数均较高,但意大利苍耳雌雄花的开花同步性指数均高于苍耳,两者开花模式均为“集中开花模式”,但意大利苍耳开花的趋势更为集中,会显着的提高在同时期下的受粉成功机率。2、通过对意大利苍耳和苍耳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意大利苍耳和苍耳花粉均为典型的菊科叁沟型花粉,花粉形态为扁圆形,花粉外壁长有刺状雕纹;但意大利苍耳花粉体积大于苍耳,且花粉表面所具有的棘突状雕纹也明显较为粗糙,使得意大利苍耳的花粉相较于苍耳而言,更容易被柱头黏附;通过传粉媒介的观察发现,在整个花期持续过程中,苍耳植株上并无昆虫进行访花,而意大利苍耳植株上有胡蜂科黄蜂属的昆虫进行访花,有访花昆虫的存在能更大机率的提升受粉成功的机率。意大利苍耳和苍耳风媒传粉距离曲线均为单峰型,但两者花粉散布距离高峰不同,且意大利苍耳不同距离散布花粉数量均高于苍耳。3、从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繁殖特性上来看,意大利苍耳和苍耳所表现出的全天花粉活力均为单峰型曲线,两者均在14:00达到花粉活力最大值,但就花粉活力上升趋势而言,意大利苍耳花粉活力的上升趋势大于苍耳。可见,在同一时间内,意大利苍耳的花粉活力更强,更容易成功的传播花粉。在18:00之前苍耳属两种植物均表现出了较高活性,但意大利苍耳的花粉活力始终略高于苍耳。在20:00时,花粉活力显着下降,此时意大利苍耳的花粉活力为1.33%,苍耳此时的花粉活力为1.08%。实验发现,意大利苍耳及苍耳柱头可受性长达7天左右,且柱头可受性达到最强的时间是柱头伸出总苞的第3-4天;在柱头伸出总苞的第六天时,苍耳的柱头几乎全部丧失活性,而意大利苍耳种群中依旧有小部分柱头还存在较弱的可受性。且同时在柱头可受性最强时,意大利苍耳伸出总苞的柱头远长于苍耳,此时,意大利苍耳柱头能接受花粉的柱头面积远大于苍耳,意大利苍耳柱头可接受花粉的柱头表面积为157mm~2,而苍耳只有110mm~2,表示意大利苍耳在该时间下,受粉成功的机率被显着提升。实验中对意大利苍耳和苍耳单株雌雄花序数量以及平均单株花粉数目进行了统计,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意大利苍耳平均单株雌雄花序数目和花粉数量均显着高于苍耳;因此,可以推测在整个植物花期持续过程中,意大利苍耳的繁殖成功机率一直高于苍耳。根据实验测算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的花粉胚珠比,以及套袋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苍耳属植物的繁育系统类型均为自交、异交兼具的混合型交配系统。综上,意大利苍耳在整个种群的繁殖过程中,相较于苍耳具有多方面且明显的优势。无论从花期持续时长、花粉活力的值的变化趋势、柱头可受期维持时长和可受面积、雌雄花序数量以及花粉数量,均表现出强于苍耳的优势,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意大利苍耳繁殖成功的机率,为意大利苍耳的成功繁殖和大面积扩散提供了基础保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东东[10](2018)在《浙江东部沿海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在我国主要在东海无人岛屿繁殖。然而针对其繁殖生态,历史上尚无相关研究开展。更由于其与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混群繁殖而备受关注。2013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宁波韭山列岛利用社群吸引技术开展了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繁殖种群人工招引和恢复项目。这为近距离研究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提供了便利条件。2017年繁殖季度,我们在韭山列岛对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开展了观察和研究,内容包括繁殖栖息地选择、巢位选择、繁殖时间表、繁殖行为、觅食生态、繁殖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等,在深入了解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的基础上,为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提供科学基础。观察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8月。地点为韭山列岛铁墩岛燕鸥招引区。为了定量观察和分析大凤头燕鸥繁殖巢位选择和栖息地的关系,我们将整个燕鸥招引区划分为3X3m的巢区。观察主要在隐蔽观察屋中实施。观察方法主要通过在观察屋中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并辅助以拍照、摄像、红外相机监测、环志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繁殖季度,铁墩岛燕鸥招引区共有大凤头燕鸥约2500只、中华凤头燕鸥26只在此栖息繁殖。大凤头燕鸥进岛时间为4月25日,开始下蛋时间为5月17日,雏鸟开始离岛时间为8月10日;孵化期为27±3天,育雏期为30±3天。2.大凤头燕鸥选择在外海无人岛屿集群繁殖,繁殖区一般位于岛屿外围草地和岩礁的交接区。直接在地面产蛋,没有明显的筑巢行为。每窝产卵1枚,极少数2枚。3.大凤头燕鸥的繁殖行为,包括到达行为、求偶行为、孵化行为、护巢行为、育雏行为、离巢及学飞行为。到达行为:大凤头燕鸥在繁殖岛屿上空盘旋,并发出叫声。随着燕鸥群数量的增多,达到一定规模,最终稳定在繁殖岛屿。求偶行为:雄性燕鸥衔鱼寻找伴侣,雌性燕鸥如果觉得合适,接受雄性燕鸥嘴里的食物,雄性燕鸥与雌性燕鸥张开翅膀相互围着转,最终进行交配行为。孵化行为:雌性燕鸥会在交配地带产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一只亲鸟在孵卵时另一只去捕食或在海面飞翔或守在巢区附近;护巢行为:点头恐吓、伸长脖子摇头恐吓、双喙互击、啄对方身体、打斗离巢。并且通过分析发现,伸长脖子摇头是大凤头燕鸥主要采取的护巢护雏行为;育雏行为包括了上述护巢行为的所有方面,还包括了遮阳、暖雏、递食行为以及离巢及学飞行为:雏鸟出雏20天左右,雏鸟随亲鸟离开巢区逐步向海边礁石移动,学习飞行,最终学会飞行离开岛屿。4.通过在大凤头燕鸥安装GPS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大凤头燕鸥的觅食区域:大凤头燕鸥最大活动半径为109.67km,75%位点的活动半径为44.13km,50%位点的活动半径为28.59km。大凤头燕鸥捕食的各种食物被分为10个不同的科和一些不确定的种类。大凤头燕鸥的食物中全鲹科、龙头鱼科和小带鱼科有61%的捕鱼量,其余的种类占39%。大多数递食给年轻的大凤燕鸥雏鸟(1~7天)的鱼属于0~25mm的范围。年长的雏鸟(大于7天)主要捕食25~50mm的猎物。5.大凤头燕鸥繁殖成功率为60.04%,影响因素包括巢区植被比例、土地比例、声源距离、巢区假鸟数。植被比例与混合群繁殖成功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土地比例、声源距离、巢区假鸟数与繁殖成功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比例过高会降低繁殖成功率,而更高的巢区土地比例,更多的假鸟数和远离声源可以提高其繁殖成功率。6.2017年繁殖季度,观察到12只2015年铁墩岛环志的大凤头燕鸥。2015年,铁墩岛出雏的雏鸟有1000多只,环志的大凤头燕鸥雏鸟有31只。回归个体占总环志个体的38.7%。这表明了大凤头燕鸥具有返回到繁殖出生地的习性。7.大凤头燕鸥与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中华凤头燕鸥各种食物的频次与大凤头燕鸥的各种食物频次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大凤头燕鸥雏鸟食物大小与相同年龄的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都表明中华风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捕食食物种类和食物大小尺寸基本相同,即两种燕鸥的食性相同:(2)2017年铁墩岛,观察统计,发现大凤头燕鸥与中华凤头燕鸥的窝卵数相同;(3)大凤头燕鸥的数量变化与中华凤头燕鸥的数量变化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两种燕鸥的数量变化趋势是相吻合,有相同的繁殖时间表;(4)大凤头燕鸥与中华凤头燕鸥混合杂居,说明两种燕鸥对繁殖栖息地的选择要求是一致的。大凤头燕鸥在各个位点的分布比例与中华凤头燕鸥在各个位点的分布比例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两种燕鸥的巢位选择的倾向性是相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8)
繁殖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简述了日本厚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现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雨辰,桑卫国,马成仓.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J].草学.2019
[2].杨鹤.日本厚朴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简介[J].吉林林业科技.2019
[3].顾威.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4].高翊航,于锦萍,周立,包容,高建峰.武汉城区野生珠颈斑鸠繁殖生态学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8
[5].曾燏,熊小琴.鮈亚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家书.多枝柽柳(Tamarixramosissima)两季花期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7].王力平,王林林,和兆荣,杨永平,段元文.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与评述[J].广西植物.2019
[8].吴杰.河南董寨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9].林慧.意大利苍耳(XanthiumitalicumMoretti)和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exWidd)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10].陈东东.浙江东部沿海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