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反应基因论文_陈晓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卫反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稻瘟病,苯丙氨酸,细菌性,水稻,韧皮部,锈菌。

防卫反应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晨[1](2017)在《条斑病菌一种TALE基因突变对水稻防卫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ns oryzae pv.oryzae(Xoo)与细菌性条斑病菌X.oryzae pv.oryzicola(Xoc)是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重要类群,也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原细菌。这类病菌依赖各种效应子发挥致病作用,其中,类似转录激活子的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s)在寄主植物中有特定的靶标基因,通过调控靶标基因表达,影响病菌致病性或寄主抗病性。Xoc和Xoo侵染途径与危害症状均有不同,这种差别可能与TALE基因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有关。前人研究证明Xoo的TALE可诱导水稻感病基因SWEET表达,促进SWEET蛋白质产生,SWEET帮助病菌获取养分,完成定殖和扩展并发挥致病作用,类似作用机制在Xoc中还未发现。本研究试图通过鉴定Xoc的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分析TALE基因突变对致病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TALE靶标基因奠定基础。本实验室以前通过Tn5转座子插入Xoc菌株GD41基因组DNA的方法,产生了一个突变体库,本研究从中初步筛选出了一个影响致病性的阳性克隆,含该克隆的菌株记为GD21突变体。对感病品种日本晴进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GD21与GD41相比,对日本晴致病性明显降低,在日本晴组织内的繁殖量明显减少,诱发细菌性条斑病症状的程度也大为下降。通过热不对称交错PCR技术进行鉴定,确认在GD21染色体上Tn5插入一个TALE的基因序列。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基因组DNA用内切酶SpHI进行处理,Southern印迹后分别用Tn5载体序列和保守性TALE基因探针进行杂交,证明Tn5为单拷贝插入,并发现了一个2000-bp的SpHI酶切片段,称其为SpHI-2kb。SpHI-2kb具有一个TALE基因部分序列的特征,该片段当时称为Sph2k。从公共数据库搜索到了黄单胞菌56个TALE基因全长或部分序列,BLAST比对发现,它们与上述非正式命名的Sph2k基因高度同源,作者因此将Sph2k更名为TALXoc1,并将上述突变体命名为talXoc1鉴于不同TALE基因含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难以通过PCR直接克隆某个TALE基因,因而作者先采用分子杂交的方法从Xoc野生型菌株存在的TALXoc1序列。通过菌落原位杂交和核酸打点杂交,从已有GD41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114个TALE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DNA按上述方法进行酶切和Southern杂交,鉴定到4个含有SpHI-2kb的基因序列,编号分别为E4、E8、E52、A57。这4个序列将分别用来回补taXoc1突变体,通过致病性测定,确认TALXoc1基因。针对Xoc突变体talXoc1和野生型GD41致病性的不同,比较了它们诱导水稻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程度差别。根据前人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有17种基因受TALE诱导而提高表达水平,包括15种预测的TALE靶标基因、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的两种调控基因(NPR1、NPR3)和两种防卫反应基因(PR1a、PR1b)。为了明确突变体致病性弱于野生型的原因,作者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了日本晴接种GD41和talXoc1后上述基因诱导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GD41和talXoc1对9种TALE靶标基因表达的影响程度相近,TALXoc1突变的细菌对序列代号09g20100的TALE靶标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但促进另外5种TALE靶标基因(03g03034u、04g49194u、01g52130u、06g46500u、06g37080)的表达。TALXoc1突变对NPR1和NPR3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导致PR1a和PR1b的表达量分别提高近40和80倍。惊奇的是,在talXoc1细菌接种的水稻体内表达时,NRP3转录本正常,但在GD41细菌接种的情况下,NPR3转录本有严重片段缺失,缺失的长度从67到284 bp不等,并有一个118-bp重复转录。这说明,TALXoc1对NPR3转录本可变剪接发生调控作用。上述结果说明,TALXoc1在功能上显示以前未曾揭示的机制,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任何一种TALE基因。TAXoc1影响6种已知TALE靶标基因的表达,对PR1表达有调控作用。TALXoc1不影响NPR1和NPR3表达,但干扰NPR3转录本可变剪接。已知PR基因诱导表达是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启动的标志,而NPR3是水杨酸的受体之一,通过调控NPR1蛋白质的代谢、存量(turnover)与转录调控功能,决定抗病防卫反应的启动、维持和终止时间。因此,TALXoc1的靶标可能是NPR1或NPR3,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控NPR3转录本的可变剪接,可能通过抑制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而抑制水稻的抗病性,发挥致病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绍敏,赵新兰,马亚男,刘爱新[2](2016)在《Rhizoctoniasolani 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PAL、POD和PR-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发现,PAL活性在接种后的72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72 h时出现第一个峰值,随之活性降低,在144 h又呈升高趋势;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与PAL活性变化呈正相关。PAL、POD和PR-1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玉米和纹枯病菌亲和互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3](2016)在《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引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streak)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15%~25%,严重时可达40%~60%,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利用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是极具有应用前景的防治途径,是世界各国植病专家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现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为了进一步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机制,我们通过对生防菌Lx-11诱导植株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喷施生防菌Lx-11后水稻植株中防卫反应基因POX、PAL、LOX、PR10a、PR1a和PR4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OX、PR4和PR10a基因表达水平最大值分别是对照处理的9.06倍、5.35倍和9.25倍,这些基因可能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b5-16后,水稻植株中仅POX和PR4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但表达强度也明显低于生防菌处理。此外通过对植株体内抗氧化作用的酶POD,SOD和CAT研究发现,单喷生防菌Lx-11处理和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 b5-16处理后,两处理都分别在24h,12h和48h时达到活性高峰,但接种病原菌Xoocb5-16处理酶活低于生防菌处理,表明POD,SOD和CAT同样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通过生防菌Lx-11与水稻植株之间互作研究,为有益微生物诱导寄主植株如何抵御病原细菌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路子峰,张超,李彦忠[4](2014)在《林烟草8个防卫反应信号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林烟草(Nicotiana sylvestris)N’基因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产生抗性的信号途径,培育抗TMV植物新品种,选取PAD4、EDS1、Rar1、Sgt1、NPR1、Jar6、COI1、CTR1作为候选基因。以林烟草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分别克隆上述8个基因的片段,通过添加酶切位点以及酶切、连接和转化,成功构建了上述8个信号蛋白的RNAi载体。酶切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8个RNAi载体的结构正确,可以用于进一步的遗传转化试验,这为分析N’基因对TMV产生抗性所依赖的信号途径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吴群[5](2014)在《核盘菌蛋白激发子SsCut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诱导植物的多重防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改进栽培管理、适时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由于生产上缺乏高抗品种,农业防治费时费工且收效甚微,化学防治又易导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抗药性。因此,需要发展天然且环境友好型的制剂对油菜菌核病进行防治。激发子可替代化合物,诱发植物的抗病性,从而阻止或限制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本研究根据核盘菌的全基因组数据信息,通过基因芯片信息筛选出可能诱导植物产生非寄主抗性的角质酶基因。在实验中,对核盘菌编码角质酶的SsCut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 XM_001590986.1)进行了克隆,该基因片段大小为609 bp,编码分子量为20.4 kDa含有202个氨基酸的多肽,SsCut异源表达产物(His-SsCut)能够引起烟草叶片类似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的坏死斑,同时还能引起拟南芥(Arabidopsis)、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水稻(Oryza sativa)、大麦(Zea mays)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其他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的坏死反应。此外,激发子His-SsCut处理后与植物抗病相关的过氧化氢、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也有显着的变化。激发子His-SsCut能明显提高植株的抗性,显着抑制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烟草疫霉(P. nicotianae)和核盘菌(S. sclerotiorum)在寄主上的病斑扩展。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激发子能够调节与抗病相关基因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证明激发子His-SsCut能够触发植物的防卫反应,并有助于阐明它与下游信号诱导的防卫反应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付茂强[6](2014)在《转基因小麦表达Harpin蛋白功能片段Hpa1诱导对麦长管蚜的韧皮部防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物在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全球约有四十余个国家以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世界经济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小麦的需求量也愈加增多,但一直以来,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以及病虫害等各种因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其中小麦上的蚜虫属于小麦作物上的重要虫害,不仅可以侵袭小麦叶片、茎秆、嫩穗等部位,影响小麦的生长以及产量,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对小麦造成严重的损失。根据本实验室的研究发现,harpin蛋白可以诱导植物过敏性细胞死亡以及对相关病虫害的抗性,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本实验室前人获得了Harpin的一个功能片段Hpal10-42,并且构建了相关载体,获得了转Hpal10-42基因的小麦,本文则进一步研究了转Hpal10-42基因小麦对抗麦长管蚜的影响以及所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1.转Hpal10-42小麦对麦长管蚜的韧皮部防卫反应本实验中,我们获得了六个转Hpal10-42基因小麦株系,并对其相关的韧皮部防卫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pal1042在小麦植株中的表达,可以增加小麦植株对蚜虫的趋避率以及降低蚜虫的繁殖率。我们同时测定了编码韧皮部凝集素基因PP2-A以及编码葡聚糖合酶基因GSL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当麦长管蚜取食小麦叶片时,在转基因小麦系中PP2-A以及叁个GSL (GSL2, GSLIO, GSL1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提高。我们也对麦长管蚜取食活动以及胼胝质的沉积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六小时的EPG监测中,麦长管蚜在转基因小麦株系中韧皮部取食时间缩短,同时胼胝质在筛板的沉积量增加,阻止了蚜虫的进一步刺探与取食。当对小麦生长性状以及麦粒特征进行分析时发现,Hpallo-42的表达在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植株的分蘖,增加作物的产量。2.乙烯信号通路在转Hpa110-42小麦对麦长管蚜的韧皮部防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HrpNEa是一种多功能激发子,可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在调控植株生长,抗病虫以及抗干旱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内容发现,Hpa1l0-42在小麦株系中的表达可以激活乙烯信号通路,说明了乙烯信号传导因子EIN2可能参与了转基因小麦韧皮部防卫反应的调控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转基因小麦株系中EIN2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用乙烯抑制剂AgN03或者1-MCP处理以后,PP2-A以及GSL10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胼胝质的沉积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麦长管蚜在转基因系韧皮部取食时间显着增加,同时蚜虫的侵袭量也有大幅度提升,这进一步说明了乙烯信号通路参与了转基因小麦系韧皮部防卫反应的调控。我们在这里对小麦的根系总长度以及分支数目进行了统计,发现了当有少量蚜虫侵袭时,转基因小麦根系总长度下降以及分支数目变少,乙烯信号通路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调控作用。本文创新点首次利用本实验室前人获得的转Hpal10-42基因的小麦,对其抗麦长管蚜的韧皮部防卫机制进行了研究,为优化小麦品系以及获得高产作物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以及现实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王兴,徐未未,黄永相,蒋世河,李伟[7](2013)在《两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防卫反应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抗谱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k-h和Pik-s的单基因系为材料,以不含抗性基因的普感亲本丽江新团黑谷(LTH)作对照,分别接种非亲和菌株G85和亲和菌株G64-1,研究接种后不同时点水稻叶片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5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以探究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水平差异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后水稻叶片中5种防御酶活性水平均明显升高,但不同材料接种不同菌株后防御酶活性的升幅有差异。在接种G85后的大多数时点,广抗谱的Pik-h单基因系与窄抗谱的Pik-s单基因系相比,前者表达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水平升高或显着升高,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水平降低或显着降低。除了过氧化物酶外,其余4种酶的最高酶活性均以Pik-h单基因系最高。在接种G64-1后的各个时点或绝大多数时点,广抗谱的Pik-h单基因系与窄抗谱的Pik-s单基因系相比,前者表达的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水平和最高酶活性升高或显着升高,只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水平显着降低或无明显差异。在接种后的大多数时点,LTH表达的防御酶活性显着低于单基因系或与单基因系无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体现了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与防御酶活性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3年06期)

邹保红[8](2013)在《染色质修饰基因HUB1和CHR5及转录因子MYB44在拟南芥防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病菌的侵染,为了生存及保护自己植物进化出了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是否能够迅速准确地启动免疫反应从而成功抵抗病菌侵染,主要依赖于植物能否适时而准确地调控自身防卫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植物察觉病菌侵染后,会将胁迫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激活转录因子并将防卫信号放大并且传递,进而诱发下游一系列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众多的植物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中转录因子和染色质修饰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是植物基因转录调控最重要的两大调控机制。染色质修饰主要包括围绕核小体的组蛋白修饰和依赖ATP提供能量的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蛋白介导的染色质构型调控。本研究证明转录因子和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参与拟南芥抗病防卫反应。1.组蛋白H2B单泛素化调控拟南芥中抗病基因的表达抗病基因调控是植物免疫反应的最重要调控环节。本章研究发现拟南芥E3连接酶基因HUB1(HISTONE MONOUBIQUITINATION1)和HUB2参与自体免疫突变体bon1中R(Resistance)基因SNC1(SUPPRESSOR OF nprl-1, CONSTITUTIVE1)的表达调控。SNC1在bon1中组成性上调表达,同时NC1基因位点H2B单泛素化(H2Bub)的水平比野生型显着地增加。突变HUB1或者其同源基因HUB2都可以显着地抑制bon1的自体免疫反应。SNC1在bon1中的上调表达与其基因位点H2Bub修饰相关。同时我们发现在野生型拟南芥中病菌侵染后SNC1和HUB1的表达及SNC1基因位点的H2Bubi的水平都会增加。以上结果证明H2Bub在自体免疫突变体bon1的R基因调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H2Bub很有可能参与了病菌侵染后R基因的表达调控。2.拟南芥CHD亚类染色质重塑基因CHR5在拟南芥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依赖ATP提供能量的染色质重塑蛋白复合体可以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改变染色质的构型,染色质构型改变是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转录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一个拟南芥CHD类染色质重塑基因CHR(Chromatin Remodeling5)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证明其与植物免疫反应相关。通过对自体免疫突变体bon1潜在的抑制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发现CHR5功能缺失突变体可以显着地抑制bon1的免疫反应。bon1中组成性激活表达的NB-LRR类的R基因SNC1及PR基因及植物防卫激素水杨酸(SA)的累积,都显着地被CHR5基因突变抑制。bon1突变体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的组成性抗性也被CHR5基因突变明显的抑制。同时揭示了CHR5与HUB1和DDM1在bon1相关的免疫反应调控中的相互关系。通过对chr5突变体的对病菌Psm E4326(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 ES4326)的抗病实验证明CHR5正调控拟南芥对病菌的基本防卫反应。最后通过RNAseq对CHR5基因突变体进行了全基因组转录表达分析发现CHR5主要与一些植物防卫反应相关的基因的转录表达相关,并证明CHR5可能主要参与植物的胁迫应答反应。3. AtMYB44通过水杨酸信号通路正调控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菌的抗性AtMYB44属于植物R2R3型第22亚类的MYB转录因子。研究证明AtMYB44是一个重要的胁迫响应基因。本研究发现AtMYB44基因的表达能够被植物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和半活体营养型病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 Pst DC3000)侵染显着地诱导表达,且AtMYB44的诱导表达需要SA的积累及NPR1蛋白的参与。AtMYB44过表达的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显着地更抗pst DC3000的侵染,且病菌侵染后过表达植物会有更强PR1激活表达并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相反AtMYB44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atmyb44’比野生型更感病,同时病菌侵染后atmyb44突变体中PR1的激活表达也会减弱。进一步的遗传杂交实验证明,AtMYB44过表达植物的所有抗病表型都需要SA积累和NPR1蛋白的参与。上述结果证明AtMYB44通过依赖于NPR1的SA防卫信号通路正调控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病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11-01)

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9](2013)在《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植株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引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15%~25%,严重时可达40%~60%,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利用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是极具有应用前景的防治途径,也是世界各国植病专家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现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为了进一步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机制,我们通过对生防菌Lx-11诱导植株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喷施生防菌Lx-11后水稻植株中防卫反应基因P似、POX、PAL、LOX、PR10a、PR1a和PR4表达水平与清水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OX、PR4和PR10a基因表达水平最大值分别是对照处理的9.06倍、5.35倍和9.25倍,这些基因可能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后,水稻植株中仅POX和PR4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但表达强度也明显低于生防菌处理。此外通过对植株体内抗氧化作用的酶POD,SOD和CAT研究发现,单喷生防菌Lx-11处理和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处理后,两处理都分别在24h、12h和48h时达到活性高峰,但接种病原菌Xooc处理酶活低于生防菌处理,表明POD,SOD和CAT同样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通过生防菌Lx-11与水稻植株之间互作研究,为有益微生物诱导寄主植株如何抵御病原菌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1)

阎爱华,张立峰,张韫玮,刘猛,侯春燕[10](2013)在《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抗叶锈防卫反应的表达与叶锈菌侵染进程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感病对照Thacher(Tc)及叶锈菌小种366和165,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叶锈菌在亲和和不亲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表现不同侵染型的TcLr19-叶锈菌组合中的2种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变化及发生过敏性死亡(HR)的细胞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伴随着叶锈菌的侵染,TcLr19接种叶锈菌小种366(侵染型为0;)后PAL的活性分别在24,72 h出现高峰,PO活性在48 h达到最高峰,发生HR的细胞面积从接种后24 h逐渐增加直至96 h达到高峰;而接种叶锈菌小种165(侵染型为1)后2种酶活性变化及HR的变化和接种366具有相同趋势,但是前者的酶活性峰值低于后者,且发生HR的面积在96 h之前一直也小于后者。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表达程度与防卫反应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防卫反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PAL、POD和PR-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发现,PAL活性在接种后的72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72 h时出现第一个峰值,随之活性降低,在144 h又呈升高趋势;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与PAL活性变化呈正相关。PAL、POD和PR-1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玉米和纹枯病菌亲和互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卫反应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晨.条斑病菌一种TALE基因突变对水稻防卫反应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王绍敏,赵新兰,马亚男,刘爱新.Rhizoctoniasolani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J].玉米科学.2016

[3].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4].路子峰,张超,李彦忠.林烟草8个防卫反应信号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草业科学.2014

[5].吴群.核盘菌蛋白激发子SsCut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诱导植物的多重防卫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

[6].付茂强.转基因小麦表达Harpin蛋白功能片段Hpa1诱导对麦长管蚜的韧皮部防卫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4

[7].王兴,徐未未,黄永相,蒋世河,李伟.两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防卫反应相关酶的活性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3

[8].邹保红.染色质修饰基因HUB1和CHR5及转录因子MYB44在拟南芥防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9].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植株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C].“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0].阎爱华,张立峰,张韫玮,刘猛,侯春燕.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抗叶锈防卫反应的表达与叶锈菌侵染进程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5.8 接种后 240h Chi4 的表达基因对基因学说示意图抗稻曲病转h刃基因水稻中防卫反应基核黄素(R)处理后番茄防卫反应基因一4番茄防卫反应基因在核黄素(R)...RT-PCR检测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中防

标签:;  ;  ;  ;  ;  ;  ;  

防卫反应基因论文_陈晓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