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肃沿黄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灌区,甘肃,土壤,红枣,直径,营养成分,胡麻。
甘肃沿黄灌区论文文献综述
霍琳,王成宝,杨思存,姜万礼,温美娟[1](2019)在《甘肃引黄灌区玉米茬耕层土壤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引黄灌区选择60个典型玉米地,对其土壤耕层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引黄灌区玉米地平均耕层深度为22.5 cm,比我国土壤平均耕层(16.5 cm)高6.0 cm,犁底层平均厚度为9.1 cm。0~40 cm土层容重在1.36 g/cm~3左右,孔隙度在48.5%左右。0~45cm土壤紧实度200~2 450 kPa,靖会灌区显着高于其他灌区,景电、兴电、刘川灌区相差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94~15.64 g/kg,全氮含量为0.84~1.24 g/kg,碱解氮含量为47.14~60.56 mg/kg,速效磷含量为14.28~33.57 mg/kg,速效钾含量为156.50~185.84 mg/kg,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外,其它指标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朱红斌,戚建莉,季元祖,张广忠,黄华梨[2](2019)在《甘肃沿黄灌区引进16个枣树品种枣果营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引进在甘肃沿黄灌区进行试验研究的15个红枣(Ziziphus jujuba)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五佛"圆枣为对照,测定并分析比较了各品种的5个营养成分(维生素B1、维生素B2、锌、铁、铜)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所测的5项营养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综合研究认为,从营养价值的角度考虑,"七月鲜""灰枣""阜新"大枣和"甘酥佛"枣等4个红枣品种营养成分高,适宜当地重点培育。(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3](2019)在《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CT和RT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都显着降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NT处理最佳,>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5.8%、8.0%和13.0%,分形维数(D)降低3.6%.水稳性团聚体以ST-NT处理最佳,R_(0.25)、MWD、GMD分别增加55.3%、15.1%和8.7%,D值降低0.8%.NT、ST-NT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也最低,PAD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9%和7.7%,E_(LT)分别降低了5.8%和7.2%.综合分析认为,深松-免耕(ST-NT)的轮耕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增加,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操作习惯,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戚建莉,朱红斌,邹天福,季元祖,黄华梨[4](2019)在《甘肃沿黄灌区引进枣树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当地优良红枣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甘肃沿黄灌区15个引进枣树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主栽品种五佛圆枣为对照,测定各品种果实中5种成分(水分、可溶性糖、有机酸、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分析比较了其差异性,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测的5种指标中,水分含量差异显着,可溶性糖、有机酸、蛋白质、粗脂肪这4个指标差异极显着。15个品种中,七月鲜综合品质最优,5种成分指标均高于五佛圆枣。对各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试验区红枣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有机酸含量与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经综合研究认为,七月鲜、灰枣、阜新大枣和甘酥佛枣4个红枣品种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宜当地培育。(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斌,孟宣辰,韩雅萱[5](2019)在《甘肃沿黄灌区6个枣园果实重金属和农残污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甘肃沿黄灌区枣果实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污染状况,该研究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评价方法,对6个枣园果实样品的6种重金属元素(As、Hg、Cd、Cu、Zn、Pb)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一个样品中的铅含量存在轻微污染,其余的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所测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Pb>Zn>As>Cu>Hg>Cd。对7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除了极个别检出少量农药残留以外,绝大部分未检出,没受到农药残留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1期)
王维泽[6](2019)在《甘肃沿黄灌区胡麻丰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甘肃省沿黄灌区胡麻生产特点,从耕地准备、良种选用、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在该区域自然条件下的胡麻丰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7](2019)在《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a的玉米地上设置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4个单一耕作处理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2个轮耕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NT)显着增加了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P<0.05),平均比CT增加4.45%和5.27%,比RT增加7.23%和8.50%;连续深松(ST)也有较好的固碳效果,在4个单一耕作措施中仅次于NT;连续翻耕(CT)和旋耕(RT)显着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P<0.05),RT的降低幅度大于CT。CT-NT和ST-NT2个轮耕处理既有较好的固碳效果,又符合当地农民操作习惯,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T增加2.44%和4.82%,比RT增加5.12%和7.55%;有机碳储量比CT增加2.50%和5.47%,比RT增加5.64%和8.70%。不同耕作制度会使土壤有机碳发生层化,但有机碳含量的层化更多表现在不同土层之间,相同层次各处理之间变化不大;而有机碳储量只在耕层以下发生了层化,相同土层各处理之间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层化特征。因此,综合分析认为,任何一个单一耕作措施都有其局限性,CT-NT和ST-NT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展争艳,夏庆鑫[8](2019)在《甘肃沿黄灌区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改良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肃沿黄灌区特别是兰州市和白银市两地的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阐述,查明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并对目前常用的改良方法进行了成效分析,以期为后续生物有机肥对区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史晓巍,齐广平,汪精海,康燕霞,马彦麟[9](2018)在《甘肃引黄灌区枸杞间作豆科牧草对土壤温度及枸杞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枸杞间作豆科牧草的水热效应,构建适宜于甘肃引黄灌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枸杞豆科牧草间作模式.【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分析了土壤温度、枸杞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枸杞/苜蓿(LA)、枸杞/红豆草(LS)、枸杞/毛苕子(LV)、枸杞/箭筈豌豆(LB)、枸杞/黄豆(LG)5种模式的响应关系,明确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温度和枸杞产量的影响.【结果】5种间作模式都能够降低高温时段5~25cm土层土壤温度,尤其在枸杞盛花期降温效果最为明显,LG间作模式更有利于降低夏季高温胁迫;除LG模式外,LA、LS、LV和LB都有利于提高枸杞新梢生长量和粗度,且增幅在盛花期最为明显,LA与LS模式较LV、LB模式促进枸杞新梢生长量效果更为明显;在营养生长期至盛果期,枸杞新梢生长量、粗度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温度与枸杞新梢生长量、产量间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粗度呈显着负相关;LA与LS模式下,枸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 348.37、2 321.28kg/hm~2和1.98、1.97kg/(mm·hm~2).【结论】枸杞/苜蓿、枸杞/红豆草能够提高共生期植被覆盖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增产效果较为明显,是适宜当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枸杞豆科牧草间作模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露荷,黄华梨,张广忠,王延秀,戚建莉[10](2018)在《甘肃沿黄灌区30个枣树品种光合及水分利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甘肃沿黄灌区枣树良种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30个4年生引进枣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了叶片光合生理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制干及干鲜兼用枣的骏枣、金谷大枣、金昌1号、灰枣和新郑灰枣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不落酥、马铃枣、尜尜枣和冷白玉等鲜食枣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3.89、15.03、12.94和12.67μmol/(m2·s),水分利用效率均高达2.28以上;与净光合速率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与气孔导度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从光合生理和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考虑,该地区制干及干鲜兼用枣推荐栽种骏枣、金谷大枣、金昌1号、灰枣和新郑灰枣;鲜食枣推荐不落酥、马铃枣、尜尜枣和冷白玉;葫芦枣、磨盘枣和胎里红3种观赏枣均可栽种。(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甘肃沿黄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引进在甘肃沿黄灌区进行试验研究的15个红枣(Ziziphus jujuba)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五佛"圆枣为对照,测定并分析比较了各品种的5个营养成分(维生素B1、维生素B2、锌、铁、铜)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所测的5项营养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综合研究认为,从营养价值的角度考虑,"七月鲜""灰枣""阜新"大枣和"甘酥佛"枣等4个红枣品种营养成分高,适宜当地重点培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肃沿黄灌区论文参考文献
[1].霍琳,王成宝,杨思存,姜万礼,温美娟.甘肃引黄灌区玉米茬耕层土壤状况调查[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朱红斌,戚建莉,季元祖,张广忠,黄华梨.甘肃沿黄灌区引进16个枣树品种枣果营养成分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9
[3].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戚建莉,朱红斌,邹天福,季元祖,黄华梨.甘肃沿黄灌区引进枣树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9
[5].杨斌,孟宣辰,韩雅萱.甘肃沿黄灌区6个枣园果实重金属和农残污染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9
[6].王维泽.甘肃沿黄灌区胡麻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7].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展争艳,夏庆鑫.甘肃沿黄灌区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改良方法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9
[9].史晓巍,齐广平,汪精海,康燕霞,马彦麟.甘肃引黄灌区枸杞间作豆科牧草对土壤温度及枸杞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张露荷,黄华梨,张广忠,王延秀,戚建莉.甘肃沿黄灌区30个枣树品种光合及水分利用特性[J].经济林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