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悬浮定向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射线,光电子,粒度,微粒,合金,金属。
自悬浮定向流论文文献综述
罗江山,吉晓春,李喜波,李恺,唐永建[1](2013)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TiAl合金纳米粉末的合金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粉末,考察熔球的蒸发温度对其物相成分的影响,并分析其合金化形成机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TiAl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粉末的合金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冷却的Ti、Al金属团簇之间。其物相取决于合金化时刻的Ti、Al金属团簇的温度。在一定的冷却条件下,熔球的蒸发温度是影响Ti、Al金属团簇合金化温度的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25)
吉晓春,罗江山,李喜波,吴小强,唐永建[2](2012)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Ti纳米颗粒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钛纳米颗粒,并使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钛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度、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钛纳米颗粒呈球形,随着冷却气体Ar流速的增加,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在流速为0.6、0.8和1.0m3/h条件下,分别得到平均粒径为59、50和41nm的钛纳米颗粒;在空气中,钛纳米颗粒极易氧化生成二氧化钛,同时能够与空气中的N2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氮化物及羟基基团。(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罗江山,李喜波,唐永建,舒远杰[3](2012)在《TiAl合金纳米粉末的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方法制备了TiAl合金纳米粉末,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能谱仪(EDS)对TiAl合金纳米粉末进行表征,并考察熔球蒸发温度对纳米粉末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iAl合金纳米粉末基本上呈球形,平均颗粒尺寸小于100 nm,Ti/Al原子比(43:57)接近设计值(48:52),主要成分为Ti3Al相。TiAl合金纳米粉末的颗粒尺寸和相组成受蒸发温度影响。(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2年03期)
段涛,吴栋,唐永建[4](2009)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Fe微粒的粒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Fe纳米微粒,对样品平均粒度进行TEM等测试分析,研究了主要制备工艺条件对微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用以制备出不同粒度的金属Fe纳米微粒,其平均粒径随熔球温度的降低和冷却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1 500℃左右时,微粒平均粒径随冷却惰性气体Ar压强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 600℃时,气体压强对微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不再具有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楚广,刘伟[5](2008)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铝粉的DSC-TG和XP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纳米Al粉。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DSC-TG)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Ar气流中,新纳米铝粉的熔点为649.7℃,熔化焓为3.7kJ/mol,分别比粗晶铝的熔点(660℃)和熔化焓(10.79kJ/mol)低10.3℃和7.09kJ/mol;在N2气流中,从20℃升温到800℃时,新纳米铝粉增重约为33%,熔点为648.8℃。在704℃开始有一个放热效应,终点为747.7℃,放热过程的焓为36.4kJ/mol;在Ar气流中进行热分析前后的新纳米铝粉中未发现Ar元素存在;而在N2气流中进行热分析后的新纳米铝粉残余物中发现有N元素存在,样品表面Al,N和O原子的摩尔比为32.78:11.98:55.24。(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楚广,熊志群,刘伟,韦建军[6](2007)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Cu粉的微结构和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Cu粉;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纳米Cu微晶的形貌、粒度、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为10%He和90%Ar混合气流中和在Ar气流中制备的纳米Cu粒子形貌呈球形,平均粒度分别约为45和60 nm;在590 nm左右有1个很强的吸收峰;纳米Cu粒子表面Cu和O元素的摩尔比为94.88:5.12,有少量氧化亚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存在,但在其表面未发现Ar和N。(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李喜波,唐永建,黎军,师红丽,王红艳[7](2005)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银纳米团簇颗粒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银纳米团簇颗粒,通过对实验条件及相关参数的控制与调整,并用XRD、TEM和UV-vis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银纳米团簇颗粒呈球形,粒径在12 nm左右,颗粒为面心立方结构,银纳米团簇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出现在393 nm,并对其光吸收谱做了分析与研究。(本文来源于《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2-01)
韦建军[8](2003)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及其结构物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新材料之一,其重要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随着纳米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加强,对纳米粉体的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制备出各种特定尺寸、均一的、形貌、结构可调控的纳米颗粒来支持应用与开发。金属、合金纳米粉体材料以及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许多高科技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对微粒尺寸在纳米级的超细粉末的需求将日益增加。本文以ICF靶材料金属物理掺杂和激光-X光转换材料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主要对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的原理、过程和工艺参数控制微粒粒径大小,所制备纳米微粒的结构、物相组成以及组成相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与一般的蒸发冷凝法有所不同,其原理是:金属材料在高频电磁场中产生表面感生电流,由于趋肤加热效应使得金属材料表面的温度迅速升高,当温度达到金属的熔点时表面开始熔化,通过热传导作用金属材料由表面到芯部不断加热直至熔化成金属液滴。在逆流感应器产生的电磁场中熔化的金属液滴受电磁力的作用悬浮于石英管中央并继续被加热,当金属熔球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表面开始气化,金属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继续受热会有大量的金属原子飞出熔球液面,与此同时,作为冷却介质的惰性气体始终以一定的流速掠过熔化的金属液滴表面,原子飞出液面受冷后就按照一定的方式凝聚成原子簇,在惰性气流中形核并随之长大,颗粒、原子簇间的碰撞与合并,最终形成金属纳米颗粒的烟焰。气流将在热临界层中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成的金属悬浮颗粒从反应区中提取出来,经过离心分级器的筛选,在惰性气流的输运下抵达指定装置,通过滤器完成对金属纳米颗粒的收集。由于采用独特的无壁接触加热方式,所得到的产物颗粒纯度非常高,非常适合于使用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 根据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原理,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引入了即时红外测温系统使蒸发温度的显示与控制更加直观,扩展了供料装置的调速范围使功耗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还增加了水冷系统的稳压装置使设备的运行更加安全与稳定。通过以上的改进和完善在原型设备基础上制作了NMP一型金属纳米微粒制备装置,从而为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理论上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以制备出一系列不同金属元素、不同粒度尺寸的纳米微粒。通过对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纳米粒子微观过程的理论模拟,建立了在惰性气体介质中金属液滴表面蒸发形成悬浮微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影响纳米微粒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蒸发源金属液滴的温度和冷却气体的流速,通过改变制备过程的工艺参数就可以达到控制金属纳米微粒平均粒径和金属粉末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一结论为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的工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验中采用NMP几型设备制备了金属Cu、A1、Ag、Fe等纳米微粒,对金属Cu、A1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的金属纳米微粒基本呈球状,粒度分布较窄,粒径大小可随制备工艺参数进行调整;根据TEM和XRO的分析结果,在适当的工艺参数下能够得到具有单晶结构的Cu纳米微粒,经钝化处理后发现氧化层的物相主要是Cu和CuZO,未发现Cuo的存在,平均粒径大于55nm的微粒表面基本没有氧化现象发生,稳定性较好;AES的测试数据表明氧化层较薄,氧元素由外及里含量呈递减趋势。 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的金属Cu纳米微粒,其粒径随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性较强,影响微粒平均粒径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熔球的温度、冷却气体流速和惰性气体压强,其中,金属熔球的温度和它的直径成正比,可以通过供料速度来控制,冷却气流分为两支,实验中重点研究的是起主导作用的垂直方向上的冷却气流,而水平方向的冷却气流采用固定值。在惰性气体压强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微粒平均粒径随金属熔球温度的降低和冷却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金属熔球温度的升高和冷却气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大:在1200℃下微粒平均粒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随惰性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300℃下微粒平均粒径随惰性气体压强的变化没有一致的规律性,无法通过预先的参数设置对微粒粒径大小进行有效的控制。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可以制备出物相组成基本为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复合纳米微粒。在Cu~Al系金属复合纳米微粒制备的研究中,根据不同配比的蒸发源母料得到了叁种不同物相组成的金属复合纳米微粒,它们的物相组成分别为 (l)CuoAI、、少量的AI; (2) CuA12、少量的Al和CugAI.l: (3)Cu生AI、少量的AI和Cu:,AI。研究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的纳米金属间化合物微粒其相组成与蒸发源母料的成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适当条件下得到的产物颗粒中,主要组成相的Cu、Al原子比基本接近或尽量与蒸发源母料的Cu、Al原子比趋于一致,换言之,可以通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10-28)
韦建军,唐永建,吴卫东,魏胜,李朝阳[9](2003)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中铜纳米微粒的粒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铜纳米微粒,根据TEM的行貌像对样品平均粒度进行标定,并结合样品制备的条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以方便地制备出不同粒度的金属铜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随熔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随冷却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1200℃下微粒平均粒径随惰性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300℃时惰性气体压强对微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不再具有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3年09期)
唐永建,韦建军,李朝阳,吴卫东,王朝阳[10](2003)在《自悬浮定向流纳米金属粉末制备的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自悬浮定向流纳米金属粉末的制备原理 ,建立了在惰性气体介质中金属液滴表面蒸发形成悬浮微粒过程的数学模型 .描述了蒸发金属液滴表面层的热流动、物质迁移、热扩散、凝聚相初始核的形成、金属蒸气在粒子表面的凝聚、粒子相互凝聚等过程 ,考虑了物质迁移系数等动力学参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预测了指定粉末尺寸分布下的最佳工艺条件(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9期)
自悬浮定向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钛纳米颗粒,并使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钛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度、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钛纳米颗粒呈球形,随着冷却气体Ar流速的增加,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在流速为0.6、0.8和1.0m3/h条件下,分别得到平均粒径为59、50和41nm的钛纳米颗粒;在空气中,钛纳米颗粒极易氧化生成二氧化钛,同时能够与空气中的N2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氮化物及羟基基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悬浮定向流论文参考文献
[1].罗江山,吉晓春,李喜波,李恺,唐永建.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TiAl合金纳米粉末的合金化机制[C].第十二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3
[2].吉晓春,罗江山,李喜波,吴小强,唐永建.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Ti纳米颗粒及结构表征[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3].罗江山,李喜波,唐永建,舒远杰.TiAl合金纳米粉末的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J].含能材料.2012
[4].段涛,吴栋,唐永建.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Fe微粒的粒度控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
[5].楚广,刘伟.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铝粉的DSC-TG和XPS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楚广,熊志群,刘伟,韦建军.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Cu粉的微结构和性能表征[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
[7].李喜波,唐永建,黎军,师红丽,王红艳.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银纳米团簇颗粒及表征[C].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2005
[8].韦建军.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与合金纳米微粒及其结构物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
[9].韦建军,唐永建,吴卫东,魏胜,李朝阳.自悬浮定向流技术中铜纳米微粒的粒度控制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
[10].唐永建,韦建军,李朝阳,吴卫东,王朝阳.自悬浮定向流纳米金属粉末制备的理论模拟[J].物理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