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体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情绪,效能,赣州,成人,自我,能力,音高。
情绪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徐秀萍,卢佳[1](2019)在《急诊护士直面患者死亡时情绪体验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直面患者死亡时的情绪体验。方法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急诊科护士直面死亡时的情绪体验,以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2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码、反思、分类,提炼主题。结果急诊护士直面患者死亡时情绪体验包括直面死亡时的复杂情绪、直面死亡后的自我调适、经历后的人生感悟3个主题。结论急诊科护士直面死亡时的多样情绪体验反映了个体间不同的死亡态度。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护士死亡教育的培训,帮助其科学地面对死亡,培养正向的死亡态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郑云萍,安花花[2](2019)在《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及其与自我效能、情绪体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的特征及其与自我效能、情绪体验的关系,旨在为高原官兵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30名高原特战新兵进行心理应激问卷调查。结果: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条目4"我对危险事情保持警觉"发生率最高,且得分显着高于高原武警(P<0.01),条目7"我感到心身疲惫"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条目得分均显着低于高原武警(P<0.01)。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总分显着高于高原伞兵,但低于高原炮兵、野战医疗所人员。低心理应激高原特战新兵的自我效能、积极情绪得分显着高于高心理应激新兵,消极情绪得分低于高心理应激官兵(P<0.01)。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与自我效能、积极情绪呈显着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着正相关。结论: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症状明显,通过减少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可有效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周余妹[3](2019)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对于初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们需要让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有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也能够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感知到一些积极的情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叁观,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32期)
刘延彤,闫保华,安花花,蔡琳,张晓燕[4](2019)在《集训期维和官兵情绪体验与自我效能、应付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集训期维和官兵情绪体验及其与自我效能、应付方式的关系,旨在为开展执行维和任务官兵心理卫生保障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124名集训期维和官兵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环境适应程度及不同压力水平维和官兵正负性情绪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正性情绪与自我效能、解决问题、求助呈显着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合理化呈显着负相关;负性情绪与自我效能、解决问题、求助呈显着负相关,与自责、幻想、合理化呈显着正相关。自我效能对正性情绪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合理化对正性情绪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求助对负性情绪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对负性情绪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可通过训练自信心、应付方式改善集训期维和官兵的情绪体验。(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小珍,郑亚楠,唐宏,薛芸[5](2019)在《赣州市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成人依恋与共情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验证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能力、成人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应用班级整群随机抽样,调查赣州市517名心理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得分为(59.54±9.83)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1)。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成显着负相关(r=-0.164,-0.276,P均<0.01),与共情能力成显着正相关(r=0.210,P<0.01);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依恋焦虑成显着正相关(r=0.235,P<0.01),与依恋回避成显着负相关(r=-0.236,P<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在成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中,情绪体验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80%和18.01%。结论:心理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培养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情绪觉察和体验的能力,降低依恋焦虑和回避,从而促进其共情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医学与社会》期刊2019年10期)
骆菀如,贺林雁[6](2019)在《高职英语口语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现状,旨在探讨使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教学策略。通过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创设积极口语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口语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口语学习习惯,提升口语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刘晨[7](2019)在《运动教育模式对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选修课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探究“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篮球选修课学生“情绪体验”影响的差异,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选修课学生为实验例。寄希望于为之后的研究提供“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情绪体验”方面影响的现实与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量表评定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照组(35人)与实验组(35人)经历了8周共16节课的篮球选修课教学实验,其中对照组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经过教学实验,实验组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实验组的情绪纷乱(TMD)低于对照组;紧张维度两组均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区别不明显;愤怒维度两组均产生消极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区别不明显;疲劳维度两组均产生消极的影响,实验组疲劳低于对照组;抑郁维度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组产生消极影响;精力维度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组的影响不显着;慌乱维度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组的影响不显着;自尊感维度两组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实验组的积极影响优于对照组。2.经过教学实验,实验组积极与消极情绪明显均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积极情绪维度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组影响不大;消极维度实验组产生了缓解,对照组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选修课中,“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发挥篮球课的心理效益有着良好的意义,结合前人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篮球课堂对学生强度与量度的良好影响,推荐其高等体育院校用该模式于篮球选修课中。(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8-01)
唐浩轩[8](2019)在《急性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情绪体验与执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内都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带来的生理生化效益相似或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但是所需花费的时间却要少的多,大大减少了阻碍运动的时间承诺,这为大众健身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尽管大量的生理学证据支持了 HIIT的实用性,但在心理效应上的适用性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HIIT和MICT中的情绪体验的变化,以验证HIIT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性,以及比较运动后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应,为HIIT这项运动提供更多的心理效益的证据。33名大学生(16名男生,17名女生)参与到当前的研究中,每位参与者都将进行HIIT和MICT两种运动,HIIT运动方案为:10次1min85%HHR快速骑功率自行车,每次运动完休息1min;MICT运动方案为:20min50%HHR的匀速骑功率自行车。在HIIT中每次运动(休息)峰值获取情绪体验(RPE,FS,EES)数据和心率,MICT按照匹配完成率获取数据(10%,20%……100%),运动后填写运动愉悦感量表(PACES)。在运动前,运动后15min/30min进行色词匹配的Stroop任务,fNIRS收集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运动方式对执行功能表现的改善情况。结果发现,尽管在运动中,HIIT感知到更高的努力和疲劳(RPE)和更低情绪(FS),但运动中的愉悦感(EES)没有差异,并且HIIT和MICT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而运动后的愉悦感(PACES),HIIT(83.56±20.74)显着低于 MICT(92.88±15.28),但都是在感觉愉快的范围内(PACES>80)。身体活动量会对运动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性别之间则不存在着差异。两种运动都改善了 Stroop任务的表现,但MICT这种改善效益只存在运动后15min,而HIIT的改善效果持续到运动后30min。两种运动可显着提高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的神经激活水平。总之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HIIT与MICT中情绪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认为HIIT与MICT一样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力。(2)HIIT的PACES要低于MICT,但都是愉悦的。(3)身体活动量会对情绪体产生影响,身体活动量越低,运动中产生的越低的消极体验。(4)HIIT和MICT都能改善对执行功能的表现,与DLPFC脑区的激活相关,且HIIT的改善效益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张慧倩[9](2019)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情能力是指个体对交往对象的情绪识别,理解对方相应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将理解的情绪内容精准的反馈给对方的能力。共情发生在人与人的互动的过程中,因而成人依恋模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共情本身是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理解和反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基于个体自身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和区分化程度。以往研究发现,情绪体验分别在依恋回避与共情能力、依恋焦虑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共情能力可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在这两种共情能力中产生不同作用,并且也有研究发现情绪体验在作用程中是认知导向的。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采用自我报告和行为学测量两种共情能力测量方法,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成人依恋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和情绪体验的广度和区分性问卷(the Rang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Scale,RDEES)测量上海某大学320名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成人依恋及情绪体验,并分析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从研究一的320名被试中方便取样101人参加眼神阅读测试(The“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Test),通过行为学测量进一步探究共情能力(眼神阅读测试得分)、成人依恋和情绪体验的关系。结果表明:(1)认知共情与依恋回避呈显着负相关(r=-0.18,p<0.01),情绪共情与依恋焦虑呈显着正相关(r=0.14,p<0.05)。(2)认知共情与情绪体验呈显着正相关(r=0.29,p<0.001),但情绪共情与情绪体验的相关不显着;眼神阅读测试得分与情绪体验的广度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r=0.20,p<0.05)。(3)依恋回避与情绪体验的广度维度呈显着负相关(r=-0.18,p<0.01),依恋焦虑与情绪体验的复杂性中情绪广度维度也呈显着负相关(r=-0.16,p<0.01)。(4)情绪体验的广度维度在依恋回避和认知共情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62%。结论:本研究发现成人依恋的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分别作用于共情能力的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说明两者的作用关系可能分为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依恋回避-认知共情)和自下而上的情绪加工过程(依恋焦虑-情绪共情)。并且,情绪体验主要作用于共情的认知层面,当个体所体验的不同情绪的广度或跨度大,这有助于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更好识别和认知。最后,情绪体验的广度在依恋回避和认知共情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说明在依恋回避和认知共情的关系中仍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萱轩[10](2019)在《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有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直接引发情绪体验的能力,而负性效价的悲伤情绪是音乐重要的表达内容。以悲伤情绪为主要表达内容的悲伤音乐一般能够诱发听者一定强度的悲伤情绪,与生活中让人回避的悲伤体验不同,人们往往被悲伤音乐所吸引,享受悲伤而潸然泪下的感觉。从表达到体验,从编码到解码,音乐中的音乐因素与个体因素同时作用着听者的情绪强度体验。以往研究显示音乐属性(音高、音色、音强、旋律轮廓、节奏类型等)的变化直接引起着音乐体验情绪强度变化,从音乐欣赏中的“客体角度”考虑,听众的个体因素——音乐经验(是否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文化经验和人格特质有关影响着音乐体验的情绪强度。本研究从音乐因素的速度和音高两个角度出发,探究音高与速度变化对悲伤音乐情绪强度的影响,同时将个体因素的音乐经验、文化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纳入研究范围,重点聚焦反刍与反思、共情、叁种对悲伤音乐有着独特偏好的人格特质,探究这些人格特质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相关性。反刍(rumination)表现为不知觉地陷入消极想法之中,反思(Reflectiveness)是一种类似反刍的不停反省和检查自我的行为,与反刍不同的是反思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特质,具有反刍特质或反思特质的人会被负性效价的悲伤音乐中所吸引。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个人体验与另一个人相匹配的情绪的能力。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究速度,音高对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作用,实验二讨论个体因素(音乐经验、文化经验和人格特质)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同时,考察了音乐因素(音高、速度)与个体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预实验筛选正式实验材料。初选中西方音乐十六首音乐乐曲(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各占一半),对其音高以及速度变量进行操控,分类出慢速稍快高音、慢速稍快低音、慢速稍慢高音、慢速稍快低音4种类型,共64个片段,在保证悦耳度的情况下,其中慢速稍快音乐速度统一为1分钟60拍,慢速稍慢音乐速度统一为1分钟46拍,为排除调性因素干扰,高音皆为低音的高八度转位,并且对高音、低音旋律的音高范围和音程距离进行了一定的筛选控制,不会出现极低的低音和刺耳的高音,旋律轮廓总体平和,排除了大跳的现象。让音乐专业被试与非音乐专业被试综合筛选出被试能够体验到悲伤情绪且唤醒度(情绪体验强度)较高的八首歌曲(中国音乐4首,外国音乐4首),共32个音乐片段,用于正式实验。实验一采用2*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运用预实验筛选出来的材料,探讨不同速度、不同音高的悲伤音乐对悲伤情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音悲伤音乐比高音悲伤音乐诱发被试更强的悲伤情绪体验。(2)速度和音高共同影响悲伤音乐诱发悲伤情绪体验的强度。慢速稍慢低音音乐比慢速稍慢高音乐诱发被试更强的悲伤情绪体验水平。在实验二中主要以个体因素为因变量,研究中西方音乐材料或者个体音乐学习经验在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上是否有差异,以及探求音乐经验或者文化经验可能与音乐因素(音高、速度)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采用了简单实验设计考察人格特质特别是有偏好悲伤音乐倾向的人格特质对悲伤音乐的情绪体验强度影响。以预实验筛选的材料作为实验材料,结果显示:(1)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被试体验悲伤音乐诱发的情绪强度不一样,音乐专业被试唤醒度更高。(2)西方音乐引发的悲伤情绪边缘显着于中国音乐。(3)共情、反刍、反思叁类人格特质与悲伤音乐唤起的情绪强度呈正相关关系。(4)在叁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中,反思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有边缘相关关系,共情子维度观点采择与想象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有显着相关关系。本研究发现悲伤音乐体验的情绪强度受到音高与速度变化影响,慢速稍慢低音音乐能够最大程度上诱发高强度的悲伤情绪,同时情绪强度体验也受到音乐经验、文化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4)
情绪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的特征及其与自我效能、情绪体验的关系,旨在为高原官兵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30名高原特战新兵进行心理应激问卷调查。结果: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条目4"我对危险事情保持警觉"发生率最高,且得分显着高于高原武警(P<0.01),条目7"我感到心身疲惫"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条目得分均显着低于高原武警(P<0.01)。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总分显着高于高原伞兵,但低于高原炮兵、野战医疗所人员。低心理应激高原特战新兵的自我效能、积极情绪得分显着高于高心理应激新兵,消极情绪得分低于高心理应激官兵(P<0.01)。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与自我效能、积极情绪呈显着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着正相关。结论: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症状明显,通过减少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可有效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1].徐秀萍,卢佳.急诊护士直面患者死亡时情绪体验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2].郑云萍,安花花.高原特战新兵心理应激及其与自我效能、情绪体验的关系[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3].周余妹.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J].当代家庭教育.2019
[4].刘延彤,闫保华,安花花,蔡琳,张晓燕.集训期维和官兵情绪体验与自我效能、应付方式的关系[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5].刘小珍,郑亚楠,唐宏,薛芸.赣州市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成人依恋与共情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
[6].骆菀如,贺林雁.高职英语口语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
[7].刘晨.运动教育模式对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选修课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唐浩轩.急性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情绪体验与执行功能的影响[D].武汉体育学院.2019
[9].张慧倩.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陈萱轩.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