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河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谷,铀矿,砂岩,长江,冰期,成矿,地层。
古河谷论文文献综述
柯学,李保华,张宗言,韦一,胡飞[1](2018)在《长江叁角洲古河谷地区冰后期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ree gravity cores(LZK1,ZKA4 and CSJA6) from the incised Yangtze paleo-valley comprise a thick 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deposit.A total of 19 genera(26 speci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s are describedfrom these cores,with detailed down-core foraminiferal vari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Thre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lower,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cores respectively.The lower part is dominated by Ammonia beccarii var.and Florilus decorus with lower abundance and diversity.In the middle part,the foraminifers are abundant and diverse,dominated by both Ammonia beccarii var.and Elphidium advenum.Cavarotalia annectens,Pararotalia nipponica and the porcellaneous benthic foraminiferal forms are always present,sometimes abundant.The upper par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 assemblage,except for the Core ZKA4 barren of foraminifers in this interval.Both the AMS 14 C dates and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confirm that th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sequence in these cores belongs to the "Ammonia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Holocene.In addition to documenting the postglacial sea level fluctuations,the benthic foraminifers also reflect a warmer climate during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The foraminife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cores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influence of the sea water during the post-glacial sea level fluctuations.The area in the vicinity of Core ZKA4 was affected by marine water only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much shorter than the areas of the other core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黄镪俯[2](2018)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古河谷铀成矿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尼特坳陷是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产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核工业二〇八人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理论研究,于21世纪初期终于在坳陷西部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床。目前该古河谷各地段勘查控制程度不均,尤其古河谷上游及下游地段工作程度仍处于评价阶段,但均已发现有工业铀矿孔,显示马尼特坳陷古河谷具有很好的铀矿找矿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波[3](2018)在《二连盆地巴赛齐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与铀成矿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盆地内主要的铀矿床类型为古河谷砂岩型。矿床主要集中于巴赛齐铀成矿带,目前已发现的矿床有巴彦乌拉大型、哈达图大型、赛汉高毕中型。赛汉组古河谷具有长河谷、泛连通、多矿床、多类型的特点。巴赛齐铀成矿带作为二连盆地及北方盆地重要的铀成矿带,其具有特殊的构造建造类型、特殊的铀成矿条件及赋存多个铀矿床。同时古河谷内赛汉组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对比在认识上还不统一,对古河谷成矿流体动力学机制还缺乏有效的探索。因此对古河谷构造建造及其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古河谷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了区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含铀性等特征,论述了区域构造演化序列。其次,对古河谷发育的构造建造特征分别进行了阐述;赛汉组古河谷为在多个地堑式断陷基础上形成的长流程河谷(带状谷地)。在腾格尔期沉积结束后各凹陷基本填平,形成古河谷沉积的带状谷地。古河谷内的建造类型主要表达为古河谷的地层、目的层沉积体系、岩石地球化学及氧化带等特征;古河谷内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河流相发育大规模、长流程的带状砂体,砂体连通性和渗透性好,构成有利的铀储层;古河谷内赛汉组下段发育扇叁角洲-湖沼沉积,暗色泥岩发育,构成有利的区域隔水层,同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为后期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还原介质;古河谷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受盆地构造反转,在古河谷内形成大型剥蚀窗口,顺剥蚀窗口在赛汉组上段发育大规模的潜水-层间氧化作用,形成氧化带及铀矿化异常。盆地内的氧化带主要分为叁种,为潜水氧化带、潜水-层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不同氧化带类型控制了不同类型矿床的产出。古河谷铀成矿贯穿古河谷形成与演化以及沉积期后的构造活动,受控的要素有铀源、古河谷砂体、后生氧化作用、还原介质、后生流体等,这些要素在一种特殊的条件下“多种作用的耦合”才富集成矿。其本质内容就是物源区U~(4+)经活化变成U~(6+),随水介质搬运迁移,进入目的层砂体,沿渗透性好的通道运移,遇还原介质的还原作用,U~(6+)变成U~(4+),U~(4+)沉淀聚集,富集成矿。不同的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成矿模式。古河谷内发现的铀矿化主要集中于巴彦乌拉矿床、赛汉高毕矿床、哈达图矿床及乔尔古矿产地。通过古河谷铀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古河谷内表现为2种铀成矿作用方式:(1)砂体本身还原介质及深部油气还原的氧化还原成矿;(2)不同盐度含铀含氧流体混合卸载成矿。巴彦乌拉矿床主要成矿类型为古河谷潜水-层间氧化带型,赛汉高毕主要为古河谷潜水氧化带型,哈达图矿床主要为层间氧化带型。通过古河谷内构造建造及典型矿床模式的研究建立了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分别为哈达图式、赛汉高毕式和巴彦乌拉式;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构造建造、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及矿床铀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合理解释了古河谷内砂岩型铀矿床分布的原因及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波,彭云彪,康世虎,秦彦伟[4](2018)在《二连盆地巴赛齐赛汉组含铀古河谷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流体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二连盆地巴赛齐赛汉组含铀古河谷的钻孔、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其进行了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结果显示,古河谷内赛汉组下段主要发育叁角洲-湖沼沉积,可划分为两层。赛汉组上段主要为冲积扇-河流沉积,可划分为4层,不同地段顶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古河谷内铀矿化主要位于赛汉组上段第一、第二层辫状河砂体中。古河谷铀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表明,古河谷内铀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1)砂体本身还原介质及深部油气还原的氧化还原成矿;(2)不同盐度含铀含氧流体混合卸载成矿。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铀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合理解释了古河谷内砂岩型铀矿床分布的原因及关系。(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波,彭云彪,杨建新,康世虎[5](2017)在《二连盆地含铀古河谷赛汉组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连盆地为北方重要的含油、煤及铀矿盆地。通过近年工作发现了多个矿床,矿床类型主要为古河谷砂岩型。作者通过对古河谷内地震、测井、钻孔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对古河谷内目的层赛汉组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了沉积作用特征。古河谷内赛汉组下段主要发育叁角洲—湖沼沉积,主要含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按照基本层序可划分为四层,且在古河谷的不同地段,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不同,层位保留不同。依据勘查程度可按照区域评价赛汉组划分为二段进行研究,研究程度较高的普查和铀矿床,可按照空间尺度划分为四层进行编图研究。赛汉组上段主要为冲积扇—河流沉积,其中河流沉积在早期具有辨状河沉积,晚期具有曲流河沉积,整体具有辨—曲转换的特征。铀矿化异常主要赋存于早期沉积的辨状河沉积体系中,受辨状河砂体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地质分卷(下)、铀矿冶分卷)》期刊2017-10-16)
马骏强[6](2017)在《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地区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区域,它除了是其自身流域泥沙的聚集地之外,也是流域泥沙向海输送以及海域泥沙向陆输送的通道。早-中全新世随着海平面快速上升,强劲的海洋动力携带的海域泥沙至长江河口地区的贡献需要加以考虑,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详细展开。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对于了解长江入海泥沙的历史变化特征、全新世早-中期河口地貌建造及演化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评估未来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河口-叁角洲的演化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建立长江和黄河地球化学元素和重矿物物源指标判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长江河口区4个全新世钻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以及重矿物特征,探讨长江河口区全新世时期的物源演化,并揭示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河口区的影响及其输运机制。考虑到海洋动力携带泥沙的粒级,本文主要分析了细颗粒残渣态沉积物(<4 μm)的地球化学元素,长江沉积物中Ti,Ba、Zr、V、Cr、Ni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黄河,其中,在<4μm粒级的沉积物中,黄河样品中Ti元素含量范围为4050-4650mg/kg,Ba元素为 442-486.5 mg/kg,Zr元素为 131-162mg/kg,V元素为 114-121 mg/kg,Cr元素为92-94mg/kg,Ni元素为18.5-22mg/kg。长江样品中Ti元素含量范围为6620-7520mg/kg,Ba元素为 610-670mg/kg,Zr元素为 173-193mg/kg,V元素为 148-157 mg/kg,Cr元素为107-115 mg/kg,Ni元素为27-32 mg/kg,黄河中Ti元素含量约为长江的60%-70%,Ba、Ni、V含量约为长江的70%-80%,Zr、Cr含量约为长江的80%-90%,并据此建立了物源识别体系。此外,粒度以及预处理方法对黄河、长江现代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有明显的影响,将其作为判源参照时需要加以考虑。两条河流粗颗粒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方面也存着差异,长江特征重矿物为榍石,成熟度(ZTR)更高,而黄河流域的特征矿物有磷灰石、石榴子石,ATI和GZI指数更高。长江河口钻孔细颗粒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粗颗粒重矿物结果显示,全新世早期(12.0-10.0 cal.kyrBP),该区泥沙为长江来源,这一时期由于海平面上升的顶托,下切古河谷为潮汐河流环境,长江入海泥沙在此溯源堆积;10.0-7.0 cal.kyrBP期间,下切古河谷中泥沙为长江、黄河混源,此时长江河口为强潮河口湾,推测沿岸流以及潮流将汇入南黄海的黄河泥沙携带至长江下切古河谷并沉积下来;之后,长江河口区泥沙又呈现以长江来源为主导,推测黄河北归渤海后,黄河泥沙对该区影响迅速减弱,且海平面稳定后长江叁角洲的向海进积使得该区完全被长江泥沙主导。早-中全新世时期,利用端元模型计算得出长江下切古河谷细颗粒沉积物中(<4 μm)黄河泥沙的贡献可达30-60%,这与早-中全新世海平面控制下的长江河口地貌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海平面上升,长江河口岸线的不断后退,沿岸流及潮流整体向陆地方向深入,受黄河泥沙影响的区域也随之向陆扩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7](2015)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长江扬中段古河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搜集整理了扬中—泰州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钻孔28个,根据钻孔资料,绘制了长江古河谷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在其中2个钻孔采集了粒度样品、磁化率样品,分别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Bartington MS2磁化率仪进行了分析;在4个钻孔采集了14C年代样品,利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进行测定,得出了27个年代数据.结果表明:扬中地区长江古河谷约-61 m以上沉积为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末次冰期最盛期、晚冰期早期(约12 000 a B.P.),河流滞留沉积与溯源堆积形成了厚约24 m的河床相砂砾层;-23~-37 m为12 000 a B.P.-8 000 a B.P.时的河漫滩相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局部细砂;8 000 a B.P.-4 000 a B.P.为河口湾环境,形成河口湾-浅海沉积,厚度为-17~-23 m,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夹粉砂质黏土;-17 m以上为4 000年以来的河口坝、汊道河床沉积及叁角洲形成以来的河床、河漫滩沉积.(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6期)
于俊杰,蒋仁,劳金秀,张宗言,曾剑威[8](2015)在《长江叁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长江叁角洲古河谷区典型钻孔CSJA6孔中冰后期孢粉分布情况,结合有孔虫分析以及6个样品的AMS~(14)C年龄,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冰后期3个有时间标定的孢粉组合,分别为:Ⅰ.Quercus-Lipuidambar-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早全新世;Ⅱ.Quercus-Castanopsis-Cyperaceae-Pteris组合,时代属于早-中全新世;Ⅲ.Quercus-Ulmus-Artemisia-Polypodiacea组合,时代属于中-晚全新世。3个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过程为凉干—热湿—温干,这与中国的气候大环境较为一致,且与本区前人研究成果亦做了相应的对比,依然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5年02期)
李彦彦,王建,曹光杰[9](2012)在《5万年以来扬中段长江古河谷的沉积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扬中段的20个地质钻孔资料恢复古河谷地质剖面图,然后根据古河谷沉积物岩性、沉积结构、沉积物粒度特征、磁化率的分析划分地层层序.利用14C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测定地层的形成年代,建立了5万年以来的地层年代序列.该段地层特征显示,高程在-150 m以上古河谷的沉积在-68 m、-80 m和-125 m左右分别存在不整合面,反映了叁期从砾砂、圆砾为主———粗砂、中砂为主———细砂、粉砂为主的沉积旋回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唐大伟[10](2011)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与2082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和2082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床铀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两类铀矿床的容矿主建造的岩性岩相、铀矿形成时的古气候背景、氧化(成矿)作用方式及成矿时代、矿体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来总结两种类型的铀矿床的铀成矿地质特征,望引起各位专家的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期刊2011-10-11)
古河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尼特坳陷是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产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核工业二〇八人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理论研究,于21世纪初期终于在坳陷西部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床。目前该古河谷各地段勘查控制程度不均,尤其古河谷上游及下游地段工作程度仍处于评价阶段,但均已发现有工业铀矿孔,显示马尼特坳陷古河谷具有很好的铀矿找矿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河谷论文参考文献
[1].柯学,李保华,张宗言,韦一,胡飞.长江叁角洲古河谷地区冰后期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黄镪俯.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古河谷铀成矿地质特征[J].中国金属通报.2018
[3].刘波.二连盆地巴赛齐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与铀成矿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刘波,彭云彪,康世虎,秦彦伟.二连盆地巴赛齐赛汉组含铀古河谷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流体动力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5].刘波,彭云彪,杨建新,康世虎.二连盆地含铀古河谷赛汉组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地质分卷(下)、铀矿冶分卷).2017
[6].马骏强.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J].冰川冻土.2015
[8].于俊杰,蒋仁,劳金秀,张宗言,曾剑威.长江叁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J].中国地质调查.2015
[9].李彦彦,王建,曹光杰.5万年以来扬中段长江古河谷的沉积演变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唐大伟.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与2082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对比[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