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刚度隔震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支座,刚度,橡胶,基础,钢板,论文。
变刚度隔震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白会强[1](2008)在《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距离隔震层一定位移处设置由弹簧和与其串联的限位挡板组成的变刚度保护装置作为第二道防线,成功地进行了五层框架的变刚度隔震保护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能有效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杨林,周锡元,苏幼坡,常永平[2](2006)在《基础隔震建筑中应用变刚度保护装置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周期的地面运动会使隔震建筑物发生类共振而导致隔震支座失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附加的弹簧改变建筑物的周期,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使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不明显增大。按照多质点结构分析模型推导了不发生附加、右侧附加、左侧附加弹簧的运动方程,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通过对模型实例分析,论证了变刚度保护装置在限制支座大变形中的作用,讨论了在工程设计中如何选取变刚度保护装置的适宜参数。(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6年09期)
杨林,周锡元,苏幼坡,常永平[3](2006)在《基础隔震建筑变刚度保护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止橡胶支座在低频激励下失稳破坏,按照多质点结构分析模型推导了不附加、右侧、左侧附加弹簧的运动方程及偏置方程,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通过在隔震层增设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作为第2道防线, 进行了5层框架的变刚度隔震保护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能有效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从而防止了橡胶垫失稳破坏,同时还能使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不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杨林,周锡元,苏幼坡,韩淼[4](2005)在《基础隔震建筑简化软碰撞保护与变刚度保护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隔震建筑通过设置隔震支座来保护上部结构不受损坏,但在长周期或强烈地面运动作用下会使隔震支座变形过大而导致隔震支座失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需增设保护装置作为第二道防线,以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上部结构层间剪力不明显增大。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两种保护措施:①简化后的软碰撞保护;②变刚度保护。通过对其原理、力学模型以及工程实例的研究,选取了恰当的参数并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05年05期)
杨林[5](2004)在《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迭层钢板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体系的保护装置。由于长周期的地面运动发生时,会使隔震建筑物发生类共振现象,导致迭层钢板橡胶支座的水平变形过大,隔震支座由于失稳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隔震建筑的安全,防止迭层钢板橡胶支座的水平变形过大,我们可以利用附加的弹簧改变建筑物的周期,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使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不明显增大。本文按照多质点结构分析模型推导了不附加、右侧、左侧附加弹簧的运动方程,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讨论了在工程设计中如何选取变刚度保护装置的适宜参数。并对软碰撞以及变刚度保护装置进行了简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中短周期地震波发生时,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当遭受罕遇地震或长周期地震时,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有效的限制了隔震层的过大变形,保护了隔震支座不受损坏。并且由于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具有可实现全部硬件化、构造简单、造价低、耐久性好、不受结构分析模型的影响等优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实际工程中对弹簧保护装置本身的参数(如刚度、弹性变形等)还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合于隔震建筑使用的高性能机构。(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学院》期刊2004-01-01)
变刚度隔震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周期的地面运动会使隔震建筑物发生类共振而导致隔震支座失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附加的弹簧改变建筑物的周期,减小隔震层的变形,使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使上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不明显增大。按照多质点结构分析模型推导了不发生附加、右侧附加、左侧附加弹簧的运动方程,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通过对模型实例分析,论证了变刚度保护装置在限制支座大变形中的作用,讨论了在工程设计中如何选取变刚度保护装置的适宜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刚度隔震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杨林,白会强.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试验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08
[2].杨林,周锡元,苏幼坡,常永平.基础隔震建筑中应用变刚度保护装置的地震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06
[3].杨林,周锡元,苏幼坡,常永平.基础隔震建筑变刚度保护装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
[4].杨林,周锡元,苏幼坡,韩淼.基础隔震建筑简化软碰撞保护与变刚度保护的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
[5].杨林.变刚度隔震保护装置的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