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释放论文_廖书林,浦燕新,许龙霞,周梦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泥释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净水厂,泥污,沸石,水体,污泥,污染物,薄层。

底泥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廖书林,浦燕新,许龙霞,周梦凯[1](2019)在《锆改性沸石覆盖控制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比天然沸石与锆改性沸石对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天然沸石覆盖与锆改性沸石覆盖的试验组均可有效降低上覆水体的氨氮、总磷与COD的污染浓度。第30天,锆改性沸石试验组的上覆水体的氨氮、总磷与COD分别下降了35.5%、45.2%与15.9%,其中锆改性沸石覆盖对于总磷的去除效果显着优于天然沸石覆盖。(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28期)

张海阔,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陈红卫[2](2019)在《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着(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张强,曹秀芹,胡明,王培京[3](2019)在《扰动对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扰动条件和不同底泥污染物浓度,对底泥中TN、NH_3-N、TP和COD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扰动强度增加了TN和COD的释放通量,缩短了TP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底泥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平衡释放量的相关性较弱,仅TN的平衡释放量与底泥浓度的拟合关系较好(最大R~2为0. 798)。(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段文松,郝敏,崔嘉吉,李带,许志恒[4](2019)在《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中氮元素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模拟培养法,分别考察扰动强度、溶解氧和温度对水体底泥氮元素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控制因素下底泥中氮元素主要都是以氨氮的形式向上覆水中释放。扰动强度下,两实验组都在第7天达到峰值21. 30 mg/L和20. 01 mg/L,第13天开始下降直到17天后稳定为16. 50 mg/L,静置组在第9天达到峰值16. 67 mg/L,随后迅速下降到结束时为3. 50 mg/L;溶解氧下,厌氧组在第5天达到峰值23. 05 mg/L,之后逐渐下降到结束时为8. 17 mg/L,两曝气组从实验初期13. 50 mg/L一直下降到第9天的0. 55 mg/L,之后处于稳定;温度下,叁实验组分别在第5、6、7天达到峰值28. 03,27. 71,27. 10 mg/L,其后均逐渐下降,到结束时为8. 80 mg/L左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程鹏达,朱心广,冯春,王晓亮[5](2019)在《动水条件下起动底泥中污染物释放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水动力学中,湖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是人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水槽实验研究提供的大量实验数据,建立上覆水体-起动底泥-污染物的耦合力学模型。在上覆水体不同流速条件下,数值模拟底泥起动悬浮过程以及污染物释放过程。分析流场特性和污染物浓度分布关系,得到速度、颗粒体积分数、污染物浓度、湍动能以及时间等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污染物伴随底泥颗粒悬浮释放迅速,并很快达到平衡。流场特性(Re)改变时,对流和湍流扩散作用在污染物输运过程贡献不同。建立水动力学条件与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定量化关系,可为构建湖库区域水污染模型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16)

刘婷,赵钰颖,林建伟,詹艳慧,秦琴[6](2019)在《锆、镧和镧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磷释放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镧和锆作为改性剂制备了3种不同类型的改性沸石,即锆改性沸石(Zr MZ)、镧改性沸石(La MZ)和镧锆改性沸石(La Zr MZ),对比考察了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并对比研究了其添加对上覆水、间隙水和底泥中磷的影响.结果发现,3种改性沸石均可有效地吸附水中的磷酸盐,且La Zr MZ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La MZ和Zr MZ. 3种改性沸石添加均可有效地降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SRP的浓度.La MZ对底泥中潜在活性磷的钝化效果优于La Zr MZ,而后者又优于Zr MZ. 3种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水溶性磷(WSP)、藻类可利用磷(AA-P)和铁氧化物-滤纸提取磷(Fe O-P)的含量,WSP和AA-P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MZ> La Zr MZ> Zr MZ,Fe O-P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Zr MZ> Zr MZ> La MZ. La Zr MZ和La MZ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易解吸磷(RDP)的含量,且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MZ> La Zr MZ. La Zr MZ和Zr MZ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Na HCO_3提取磷(Olsen-P)的含量,且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Zr MZ> Zr MZ.以上结果显示,镧、锆和镧锆改性沸石均可以有效控制水体内源磷向上覆水的释放;从吸附容量和生物可利性磷钝化效果看,镧锆联合改性沸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底泥改良材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书文,周真明,杨思明,刘淑坡,李飞[7](2019)在《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对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主研发的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C-WTPS)作为污染底泥活性覆盖材料,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C-WTPS覆盖强度对控制底泥磷释放效果的影响,分析C-WTPS和底泥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变化,探讨C-WTPS薄层覆盖对上覆水体中pH、DO和ORP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历时40天,在底泥TP释放强度为6.25~10.87 mg/(m~2·d)时,覆盖强度为0.25、0.50、1.00、1.50和2.00 kg/m2的C-WTPS对TP平均削减率分别为59.68%、75.71%、88.75%、92.42%和96.28%,可见覆盖强度为1.00 kg/m~2以上的C-WTPS能控制底泥中90%以上TP释放. C-WTPS吸附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中的铁铝结合态磷(NAIP)形式存在,有机磷(OP)和钙磷(AP)形式较少. C-WTPS促进了底泥中易释放形态磷迁移到C-WTPS中,并转化较为稳定的形态磷,可见C-WTP覆盖不仅控制了底泥磷释放,而且也削减了底泥磷释放风险. C-WTPS覆盖后,上覆水体中p H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最终维持在p H=7范围波动; C-WTPS覆盖强度越大,上覆水体pH下降也明显; C-WTPS覆盖改善上覆水体中DO和ORP环境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逄博[8](2019)在《湿地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及生物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泥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重点,很多地区的水污染事件均由底泥引起,内源污染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底泥中污染物浓度通常是上覆水体中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我国对于底泥的研究多以“叁湖”“叁河”等典型河流湖泊为主,由于每条河流湖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其沉积环境、曾发生的沉积行为均有差异,因此,即使运用同一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水域底泥进行研究时,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差异极大。大庆龙凤湿地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处于城市中保留较完整的淡水沼泽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对于大庆龙凤湿地这类泥炭质底泥的城市湿地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龙凤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底泥中典型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底泥表面特性,模拟自然状态下污染物的释放,旨在找出污染物在底泥-水界面的释放规律,探究典型污染物在底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对北方典型水域底泥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大庆龙凤湿地底泥及上覆水体的理化性质分析,探明了水体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含量。探究不同土水比、扰动强度、静置时间叁种因素对测试底泥污染物含量的影响;通过模拟自然水域条件对比了静态及底泥再悬浮污染物的释放量;通过传统吸附实验探究了底泥对营养盐的吸附量及动力学行为,同时利用覆盖法对底泥颗粒表面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最后,探究了黑臭底泥的耗氧特性及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庆龙凤湿地水体为劣V类,底泥有机质含量丰富,颗粒粒度较小,受扰动易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在底泥污染物浸提方面,当以蒸馏水为浸提液时,土水比小,振荡强度越大,所浸提的污染物越多,浸提液需及时离心。底泥在循环清洗六次后,方能达到清洁程度。底泥在静态条件下的污染物释放量远小于动态再悬浮,仅1h再悬浮污染物的释放量就为1天静态条件下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随再悬浮次数的增加,底泥粒度减小,黏粒增加12.596%,比表面积增加到2664.4kg/m~2,分形维数由2.504增加到2.783,分形维数与SSA及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清洗后底泥对NH_3-N的最大吸附量为0.573mg/g,对SRP最大吸附量为0.72 mg/g,两者的吸附动力学曲线与准二级动力学曲线拟合度较高。分形吸附模型对吸附的描述较传统吸附模型更加微观,底泥颗粒的表面分形维数为2.6887,1个SRP分子与颗粒物表面活性位点的平均配位数为0.86。底泥的对SRP的吸附存在不可逆性。底泥耗氧是一个复杂过程,针对龙凤湿地底泥,其耗氧特性可划分将强还原性物质耗氧、还原性物质耗氧、生物化学碳耗氧I、生物化学氮耗氧、生物化学碳耗氧五个阶段,0.035m~3的底泥36h共消耗20.584 mg溶解氧。受扰后的灭菌底泥中的污染物在释放9天后达到稳定,而未灭菌底泥的稳定性过程分为是先释放,后降解,其污染物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5)

孙晶[9](2019)在《关中涝池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干旱地区农村的涝池底泥作为污染物的载体,不仅能吸收上覆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同时还向水体中释放各种污染物。论文针对农村涝池的底泥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期在陕西关中地区考察的18个涝池中,选定3个有代表性的目标涝池,经历夏、秋、冬叁季8个月的试验周期。通过监测分析底泥及水体中有机碳、总磷、氨氮、硝态氮的变化,调整试验中的上覆水体与泥水比,探究涝池底泥中主要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规律。试验前期涝池底泥沉积物向水体大量释放污染物,使上覆水体COD、总磷、氨氮、硝态氮的含量显着增加,其中氨氮释放速率最高,可达到90%左右,总磷最低在14%~30%之间。2个月后,底泥释放污染物速率降低。至冬季12月左右达到波动平衡状态。4种污染物有机碳、总磷、氨氮、硝态氮的试验最终释放率分别在19.18%~49.21%、8.10%~12.50%、9.71%~25.57%、4.7%~47%之间。最终释放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机碳、硝态氮、氨氮、总磷。底泥向水体释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从7月开始处于高温阶段,温度保持在30℃以上。该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分子间作用力等的增强都促进涝池底泥向水体的释放,导致4项污染物含量增加。9~11月间温度在20℃左右。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速率均减缓或呈反向吸附状态。至12月温度为5℃左右,试验装置内的生态系统逐渐达到波动平衡状态。由此,在涝池的治理中,针对高温条件下的释放过程需进行更深入研究,可采取一定的化学、生物反应或植物搭配等办法控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涝池底泥向水体释放污染物的过程同时受到固液两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影响。浓度梯度越大,底泥中的各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迁移速率越快,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叁种不同泥水比下,底泥浓度越大,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越高。综上,在关中涝池的治理过程中,不能仅针对涝池水体治理,对底泥释放过程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需综合考虑到底泥沉积物和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间的梯度关系。同时,底泥浓度过高时也会对污染物的释放产生影响。因此需对泥水比有所控制,当底泥沉积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对其进行部分清淤等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书文[10](2019)在《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覆盖控制底泥磷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是国内外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之一。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当外源磷得到控制时,内源(污染底泥)易释放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覆盖法能够有效削减污染底泥易释放磷。课题组研发的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C-WTPS)具有较强的磷固定能力。因此,本文采用C-WTPS作为底泥活性覆盖材料,通过实验室静态和动态模拟试验研究了C-WTPS薄层覆盖控制污染底泥磷释放效果,重点考察了覆盖强度、缺氧环境(DO<1mg/L)、底泥二次覆盖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C-WTPS控制污染底泥磷释放效果的影响,分析了C-WTPS的固磷能力和磷的存在形态,讨论了底泥磷的迁移转化途径。另外,初步研究了C-WTPS吸附饱和磷材料在不同初始pH和低氧化还原电位(ORP)环境中再释放情况。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1)C-WTPS控磷效果:(1)静态模拟试验:当底泥总磷释放强度为2.26~9.19mg/(m~2·d)、覆盖强度为2kg/m~2的C-WTPS覆盖对TP的平均削减率为92.14%;(2)动态模拟试验:初始TP浓度为3.55mg/L、覆盖强度为2kg/m~2的C-WTPS经过44d可将上覆水中TP浓度削减到0.18mg/L,在后续51d内持续维持在低浓度水平。(2)C-WTPS控磷效果的影响因素:(1)覆盖强度:当污染底泥总磷释放强度为6.25~10.87mg/(m~2·d)时,覆盖强度为1kg/m~2以上的C-WTPS能控制底泥中90%以上的TP释放。(2)缺氧环境(DO<1mg/L):在缺氧环境下污染底泥总磷释放强度为2.30~21.56mg/(m~2·d)时,覆盖强度为2.00 kg/m~2的C-WTPS对TP的平均削减率为为88.36%。(3)底泥二次覆盖:当污染底泥总磷的释放强度为4.07~14.04mg/(m~2·d)、底泥二次覆盖厚度为0、2、4、7、10和15mm时,C-WTPS对TP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87.57%、72.42%、58.21%、48.48%、41.93%和32.11%。(4)水力停留时间(HRT):当水力停留时间为0.5~3d、污染底泥磷释放强度为2.27~9.37mg/(m~2·d)时,覆盖强度为2kg/m~2的C-WTPS能够控制90%以上底泥释放磷。(3)C-WTPS固磷形态和底泥易释放磷迁移转化途径。采用SMT法测定了试验前后C-WTPS和底泥中5种形态磷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WTPS固定的磷主要是无机磷中的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底泥中易释放磷主要也是NAIP,主要向C-WTPS中迁移并被固定。(4)C-WTPS吸附饱和磷再释放:(1)pH:在初始pH为5、6、7、8、9和10溶液中的磷再释放量分别占磷饱和吸附量6.23mg/g的0.23%、0.25%、0.21%、0.25%、0.30%和0.82%。(2)低ORP:在ORP分别为117~210mV与(-237)~53mV的自然和低ORP环境中C-WTPS吸附饱和磷材料不仅不会向上覆水再释放磷而且还能够削减污染底泥释放磷。(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1)

底泥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着(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泥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1].廖书林,浦燕新,许龙霞,周梦凯.锆改性沸石覆盖控制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试验研究[J].河南科技.2019

[2].张海阔,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陈红卫.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19

[3].张强,曹秀芹,胡明,王培京.扰动对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J].环境工程.2019

[4].段文松,郝敏,崔嘉吉,李带,许志恒.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中氮元素释放特性[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5].程鹏达,朱心广,冯春,王晓亮.动水条件下起动底泥中污染物释放数值模拟[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6].刘婷,赵钰颖,林建伟,詹艳慧,秦琴.锆、镧和镧锆改性沸石添加控制底泥磷释放的对比[J].环境科学.2019

[7].李书文,周真明,杨思明,刘淑坡,李飞.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对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J].湖泊科学.2019

[8].逄博.湿地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及生物稳定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9].孙晶.关中涝池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10].李书文.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覆盖控制底泥磷释放[D].华侨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匕)置换水!底泥深度与丁N释放速率的...(a)置换水!底泥深度对上覆水中TP平均...(b)置换水!底泥深度与TP释放速率的关...组沉积物总磷释放曲线置换水前!后上覆水温度和蒸发量的变化底泥释放不同考虑方式下的湖泊出...

标签:;  ;  ;  ;  ;  ;  ;  

底泥释放论文_廖书林,浦燕新,许龙霞,周梦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