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毛虫,纤毛,原生动物,形态学,虫病,土壤,硅藻。
纤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徐翠莲,王有军,胡思敏,李涛,黄晖[1](2019)在《叁亚湾近岸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对硅藻的摄食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纤毛虫是近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原生动物,对初级生产者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其摄食行为对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至关重要。近岸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以硅藻为优势类群,为更好地认识纤毛虫对初级生产者尤其是硅藻的摄食调控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4月在叁亚湾近岸采集了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妥肯丁拟铃虫Tintinnopsis tocantinensis和斯氏拟铃虫T.schotti),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两种纤毛虫中共检测到8属13种硅藻来源的食物,分别隶属于骨条藻(Skeletonema)、细柱藻(Leptocylindrus)、根管藻(Rhizosolenia)、海链藻(Thalassiosir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波纹藻(Cymatosira)、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和角毛藻(Chaetoceros)。两种纤毛虫均摄食骨条藻、细柱藻、根管藻和海链藻,其中对中肋骨条藻(S.costatum)的摄食比例最高(达>60%,序列数百分比)。粒径较大的斯氏拟铃虫摄食多样性(11种)略高于粒径较小的妥肯丁拟铃虫(7种),而且环境中最优势的拟菱形藻(49.12%,浮游植物丰度百分比)仅在斯氏拟铃虫中检测到(15.55%,序列数百分比),说明两种纤毛虫具有一定的摄食选择性且存在种间差异。本研究表明以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对硅藻的广泛摄食是初级生产者在食物链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对理解近岸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砂壳纤毛虫重要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胡晓钟,赵研,黄洁,高凤,高珊[2](2019)在《进展中的纤毛虫学研究:新格局、新窗口与新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作者及所在团队近30年来在海洋纤毛虫领域所取得的系列创新型研究成果。主要概括如下:(1)开拓了中国沿海自由生活类群的区系分类、生态学以及养殖动物病原学等研究,覆盖了温带、热带海区各生境中纤毛门内40余目级阶元,构建了我国长期缺失的海洋类群的物种与基因多样性资料,阐述了特定时空格局下的区系构成与群落演替规律以及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危害性病原等,建立了包括新纲、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等在内的大量新阶元,系统地描述了近千种的形态分类学信息;(2)完成了1 700余种/种群DNA库、1 400余条标记基因库等纤毛虫遗传资料库的构建;在标记基因序列分析基础上,对纤毛门13个纲、55个目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和探讨,解答了纤毛虫系统演化、阶元定位等方面的诸多科学问题;(3)在细胞发生学研究方面,以腹毛类纤毛虫为材料,围绕无性生殖期间的个体发育,研究刻画了100余种-属的细胞分化与模式构建过程,揭示了大量发生学新现象并形成了领域内首部全视角专着《腹毛类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4)在基因组学与基因进化研究方面,针对进化地位特殊、环境依赖以及类群代表性种类,阶段性地完成了近百种单细胞基因组的常规测序和6个种的深度分析,研究揭示了钩刺斜管虫大小核基因重组模式等进化生物学新现象;(5)在基因条形码研究方面,以重要模式生物游仆虫属、草履虫属等类群为材料,开展了DNA条形码的筛选和技术优化探索,提出了COI基因和28S rRNA基因D1~D2区可有效刻画近缘种或隐存种这一新观点;(6)在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探讨了四膜虫组蛋白单甲基化酶TXR1对复制延伸的影响、N6-腺嘌呤甲基化的全基因组分布模式及决定因素、反式和顺式作用元件对核小体分布的协同作用以及RNAi和Polycomb通路关键蛋白对转座子沉默与激活的调控作用与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历史性地改变了纤毛虫学研究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常志强,陈钊,李泽鹏,秦志华,王炜[3](2019)在《中兽药驱虫复方制剂防治海水养殖中盾纤毛虫的临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中兽药驱虫复方制剂对海水养殖中常见盾纤毛虫的临床杀虫效果。方法:从叁疣梭子蟹抱卵亲蟹体表分离盾纤毛虫,利用显微镜活体观察法进行分类鉴定,采用体外培养和活体人工感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以福尔马林为对照,检测不同剂量中兽药复方制剂的杀虫效果。结果:亲蟹卵表面的盾纤毛虫外部形态特征与水滴伪康纤虫相似,但对福尔马林和中兽药复方制剂的耐受性明显强于后者,初步鉴定为水滴伪康纤虫相似种;在体外培养和活体人工感染条件下,中兽药复方制剂杀虫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适宜浓度为1 000 mg/L,药浴72 h杀虫率达70%以上。结论:中兽药复方制剂对水滴伪康纤虫相似种有一定的杀虫效果,可用于海水养殖盾纤毛虫病的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子涵,韩阳,鲍传和,彭开松,胡云鹏[4](2019)在《中药治疗暗纹东方鲀多种鳃寄生纤毛虫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性纤毛虫是暗纹东方鲀工厂化养殖中最常见病原。近年来对传统化学药物耐药的纤毛虫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用中药治疗暗纹东方鲀鳃部多种寄生虫(车轮虫、斜管虫和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以期为类似病例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侯强红,李中波,尧国民,罗春光,罗维[5](2019)在《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猪结肠所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原虫病。该病主要引起断奶仔猪表现出腹泻、脱水、消瘦及贫血等特征性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了有效的防治以腹泻、脱水和消瘦为特征的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根据临床症状、剖解所见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此外,采取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方法对该病作出确诊,确诊该病病原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针对该病原体的特性,我们采用甲硝唑+驱虫净配伍方式对病猪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病猪痊愈,治愈率为99.2%。(本文来源于《湖南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6](2019)在《十种海洋寡毛类纤毛虫:形态学及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近年来采自青岛、大亚湾、湛江沿岸水体的10个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种:侧扁急游虫Strombidium apolatum Wilbert&Song, 2005、具头急游虫Strombidium capitatum (Leegaard,1995) Kahl, 1932、广东急游虫Strombidium guangdongense Liu, et al., 2016、拟卡氏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 (Lei, et al., 1999) Agatha, 2004、拟楔尾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stylifer Song, et al., 2009、铃木急游虫Strombidium suzukii Song, et al., 2009、束腰旋游虫Spirostrombidium cinctum (Kahl, 1932) Petz, et al.,1995、杨科夫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jankowski (Song, et al., 2009) Song, et al., 2018、卡尔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kahli (Song, et al., 2009) Song, et al., 2018、最小拟盗虫Strombidinopsis minima (Gruber,1884) Song&Bradbury, 1998的形态学开展了比较研究,补充和厘定了有关形态特征、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凌云,刘永强,龙永丽,辛媛媛,雷康[7](2019)在《西藏墨脱两种土壤纤毛虫——沃伦半拟片尾虫和克氏半片尾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蛋白银染色法和基因测序方法对西藏墨脱原始森林采集的土壤腹毛亚纲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发现并报道了两种腹毛亚纲纤毛虫新种,分别为沃伦半拟片尾虫(Hemiurosomoida warrnei nov.spec.)和克氏半片尾虫(Hemiurosoma clampi nov.spec.)。其中沃伦半拟片尾虫的形态学特征为:活体状态下虫体大小110–145×30–40μm,长宽比为2.8–4.5:1,虫体为细长的椭圆形,其后端略窄,右边缘凹,左边缘凸;虫体呈无色到灰色,包含5×2μm大小的红色食物颗粒和油脂;伸缩泡位于虫体中端;4–8个球状椭圆大核;16根额-腹-横棘毛,4列背触毛。克氏半片尾虫形态学特征为:活体状态下虫体大小为190×20μm;长宽之比约为10:1;虫体细长且高度柔软,几乎呈蠕虫状,常扭曲并呈各种形状,前端横向截短,或多或少向腹侧突出,尾端变窄;细胞质无色到淡灰色,包含无数闪亮油球和结晶体,皮层颗粒无色,分布不规则;虫体中部稍前方有收缩的伸缩泡,未见收集管;两枚大核位于细胞中线,两枚小核球形,每个小核位于大核旁边。口后腹棘毛缺失,左右缘棘毛终止在虫体的后端;背触毛4列。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的系统树,并结合形态学信息对其系统地位进行了探讨,丰富了我国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汤荣成,齐红莉,王红宇,郑晓楠,李雪菡[8](2019)在《两种药物对褶皱臂尾轮虫和两种纤毛虫的急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96 h静态水试验法研究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99、1.946 mg/L和221.135 mg/L;硫酸锌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96 mg/L和334.808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0.167 mg/L和1.255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19 mg/L和3.044 mg/L。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对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的耐受性顺序均为黄色伪角毛虫>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9](2019)在《对虾育苗注意防治纤毛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固着类纤毛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及莲蓬虫病在育苗期间多发生在中、后期,以5月下旬较为严重。在养成期间,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即7月下旬至9月中旬。越冬亲虾有时也患此病,但一般不严重。虫体少(本文来源于《东方城乡报》期刊2019-07-02)
刘旻霞,张灿,李瑞,赵瑞东,邵鹏[10](2019)在《不同坡向对高寒草甸秋冬季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微气候生境下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群落变化特征,于2015年9和12月,在甘南高寒草甸沿不同坡向采取土样,研究土壤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鉴定出土壤纤毛虫9纲17目32科48属105种,冬季9纲17目32科42属78种;旋毛纲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膨胀肾形虫;土壤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不同坡向中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复杂程度最高的是西坡,其次是南坡,北坡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说明土壤纤毛虫群落可以很好地响应坡向的变化;秋季土壤纤毛虫群落较冬季更复杂,表明秋季的生境比冬季更适宜土壤纤毛虫生存.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纤毛虫对各环境因子的敏感程度不同.速效氮与管叶科土壤纤毛虫分布显着正相关,全磷与前管虫科纤毛虫显着正相关,速效磷则与瞬目科和斜吻虫科纤毛虫显着正相关;秋季与土壤pH正相关的土壤纤毛虫有22科,与速效氮正相关的有20科. pH和速效氮是影响秋季甘南土壤纤毛虫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综述了作者及所在团队近30年来在海洋纤毛虫领域所取得的系列创新型研究成果。主要概括如下:(1)开拓了中国沿海自由生活类群的区系分类、生态学以及养殖动物病原学等研究,覆盖了温带、热带海区各生境中纤毛门内40余目级阶元,构建了我国长期缺失的海洋类群的物种与基因多样性资料,阐述了特定时空格局下的区系构成与群落演替规律以及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危害性病原等,建立了包括新纲、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等在内的大量新阶元,系统地描述了近千种的形态分类学信息;(2)完成了1 700余种/种群DNA库、1 400余条标记基因库等纤毛虫遗传资料库的构建;在标记基因序列分析基础上,对纤毛门13个纲、55个目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和探讨,解答了纤毛虫系统演化、阶元定位等方面的诸多科学问题;(3)在细胞发生学研究方面,以腹毛类纤毛虫为材料,围绕无性生殖期间的个体发育,研究刻画了100余种-属的细胞分化与模式构建过程,揭示了大量发生学新现象并形成了领域内首部全视角专着《腹毛类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4)在基因组学与基因进化研究方面,针对进化地位特殊、环境依赖以及类群代表性种类,阶段性地完成了近百种单细胞基因组的常规测序和6个种的深度分析,研究揭示了钩刺斜管虫大小核基因重组模式等进化生物学新现象;(5)在基因条形码研究方面,以重要模式生物游仆虫属、草履虫属等类群为材料,开展了DNA条形码的筛选和技术优化探索,提出了COI基因和28S rRNA基因D1~D2区可有效刻画近缘种或隐存种这一新观点;(6)在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探讨了四膜虫组蛋白单甲基化酶TXR1对复制延伸的影响、N6-腺嘌呤甲基化的全基因组分布模式及决定因素、反式和顺式作用元件对核小体分布的协同作用以及RNAi和Polycomb通路关键蛋白对转座子沉默与激活的调控作用与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历史性地改变了纤毛虫学研究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徐翠莲,王有军,胡思敏,李涛,黄晖.叁亚湾近岸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对硅藻的摄食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胡晓钟,赵研,黄洁,高凤,高珊.进展中的纤毛虫学研究:新格局、新窗口与新拓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常志强,陈钊,李泽鹏,秦志华,王炜.中兽药驱虫复方制剂防治海水养殖中盾纤毛虫的临床试验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4].张子涵,韩阳,鲍传和,彭开松,胡云鹏.中药治疗暗纹东方鲀多种鳃寄生纤毛虫的案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侯强红,李中波,尧国民,罗春光,罗维.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19
[6].马洪钢,徐大鹏,林晓凤,刘炜炜.十种海洋寡毛类纤毛虫:形态学及分类学修订[J].水生生物学报.2019
[7].陈凌云,刘永强,龙永丽,辛媛媛,雷康.西藏墨脱两种土壤纤毛虫——沃伦半拟片尾虫和克氏半片尾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8].汤荣成,齐红莉,王红宇,郑晓楠,李雪菡.两种药物对褶皱臂尾轮虫和两种纤毛虫的急性毒性研究[J].水产科学.2019
[9]..对虾育苗注意防治纤毛虫病[N].东方城乡报.2019
[10].刘旻霞,张灿,李瑞,赵瑞东,邵鹏.不同坡向对高寒草甸秋冬季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