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涎腺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肿瘤,内皮,切片,血管,细胞,细胞学,磁共振。
涎腺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孙碧文,徐江,余芯乐,郁晓丹,李胜男[1](2019)在《3种辅助检查诊断涎腺肿瘤符合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口腔涎腺肿瘤不同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术前快速、简便、有效、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常见涎腺肿瘤B超检查、细针吸取细胞学和术中冷冻切片镜检,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①B超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3.2%,其中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5.2%,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3.3%。②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7.0%,其中良性肿瘤为88.6%,恶性肿瘤为79.2%;明确诊断总的符合率为63.8%,其中良性肿瘤为64.0%,恶性肿瘤为62.5%。③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4.9%,其中良性肿瘤为97.4%,恶性肿瘤为83.0%。结论术中冷冻切片对于涎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细针吸取细胞学及B超检查的符合率高,但细针吸取细胞学与B超在术前诊断和治疗计划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匡政,江义霞,范晓升,任倩,曹放云[2](2018)在《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涎腺手术后送检组织石蜡标本120例,其中涎腺恶性肿瘤80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2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设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MMP-9与VEGF在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MMP-9和VEGF的蛋白阳性表达率: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涎腺良性肿瘤>正常涎腺组织(P<0.05)。CD147、MMP-9和VEGF的表达分别与癌细胞转移、神经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等无关(P>0.05)。涎腺恶性肿瘤中CD147、MMP-9和VEGF叁者之间的表达存在显着相关性关系(P<0.001)。结论:CD147、MMP-9与VEGF叁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李匡政,江义霞,范晓升,任倩,颜子毅[3](2018)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腭部涎腺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良性肿瘤采取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观察组30例恶性肿瘤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发率为30. 00%(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 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良性腭部涎腺肿瘤采取单一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复发率;而对恶性肿瘤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具有明显疗效。(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高庆红,吴芳龙[4](2018)在《涎腺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TDECs)作为肿瘤微环境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发现。本研究拟探讨通过体外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s)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共培养而获得的TDECs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建立HDMECs和SACC细胞株共培养的体系,获得涎腺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的基础上,利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检测TDECs在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的改变;利用细胞骨架免疫荧光染色在蛋白质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体外共培养诱导获得的TDECs能表达TEM-8,其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能力的有显着性增强。研究结论: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能够获得SACC相关TDECs,其生物学行为存在特异性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崔尊社,罗春海,陈宝红,殷宝渊,陈维[5](2018)在《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确诊为涎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和CT灌注扫描,统计涎腺肿瘤的病理分型情况,分析CT灌注技术诊断涎腺肿瘤患者的准确性,并对比涎腺良、恶性肿瘤者的灌注参数。结果 51例患者中,经病理学确诊为涎腺恶性肿瘤者有19例,占37.25%(19/51),涎腺良性肿瘤者有32例,占62.75%(32/51);CT灌注诊断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敏感度为94.74%(18/19),特异度为87.50%(28/32),符合率为90.20%(46/51);涎腺恶性肿瘤者的BF、BV、PS值均显着高于涎腺良性肿瘤者(P<0.001),MTT值对比无差异(P>0.05);涎腺恶性、良性肿瘤者的MVD均值对比无差异(t=0.88,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用于诊断涎腺肿瘤具有创伤性小、准确率高、耗时短等特点,该技术可有效根据患病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鉴别涎腺肿瘤的良、恶性,临床实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孙碧文[6](2018)在《274例涎腺肿瘤叁种辅助检查诊断符合率比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的表现特点,以及对其术前辅助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研究;为其类肿瘤术前快速、简便、有效、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提供帮助。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00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组织学分类中的常见涎腺肿瘤病例,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瘤。统计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辅助检查、病理资料,分析涎腺肿瘤的性别、组织学分类、部位构成及临床检查,对照诊断涎腺肿瘤的金标准石蜡切片镜检,进行术前(B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术中诊断(冰冻切片镜检)诊断符合率的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率的结果采用百分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配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涎腺肿瘤病例274例,其中以多形性腺瘤112例(40.9%),腺淋巴瘤102例(37.2%),基底细胞腺瘤13例(4.7%),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粘液表皮样癌及腺样囊性癌各17例(6.2%),基底细胞腺瘤13例(4.7%)。病例中涎腺肿瘤的男女比为1.95:1(181/93),其中腺淋巴瘤的男女比例为10.33:1(93/9)。其良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64岁,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72岁。(2)肿瘤的专科查体统计结果提示良恶性肿瘤在质地、边界、触痛、活动度及面瘫等神经症状方面有差异,在有无淋巴结肿大方面无差异。(3)B超检查与石蜡切片对比定性诊断总的符合率为83.2%,其中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5.2%,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3.3%。(4)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7.0%,其中良性肿瘤为88.6%,恶性肿瘤为79.2%;明确诊断总的符合率为63.8%,其中良性肿瘤为64%,恶性肿瘤为62.5%。(5)术中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对比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4.9%,其中良性肿瘤为97.4%,恶性肿瘤为83.0%;明确诊断符合率为88.0%,其中良性肿瘤为92.5%,恶性肿瘤为66%。(6)FNAC与B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P>0.05);冰冻切片与B超检查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9,P<0.05);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与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对于涎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细针吸取细胞学及B超检查的符合率高,但细针吸取细胞学与B超在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鹤[7](2018)在《涎腺肿瘤专题文献计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专题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为该专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信息向导。研究方法:检索PubMed涎腺肿瘤专题的相关文献,以XML格式下载文献检索结果的详细书目信息;以TXT格式下载CBM涎腺肿瘤专题的检索结果的详细书目信息,作为本专题研究的统计分析数据。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B)对该专题的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并统计出文献重要期刊国家、文献重要期刊、重要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者及研究者所在机构等。利用BICOMB建立作者-作者共现矩阵,再利用NetDraw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高频发文研究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确定涎腺肿瘤专题研究者的合作脉络关系,并得出该专题的重要研究团队及其重点研究方向。结果: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涎腺肿瘤专题的相关研究型论文为15754篇,其中重要期刊国家为美国、英国、德国,主要语种为英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在CBM数据库中检索到该专题的相关论文为4508篇。从发文量及相关度的角度得出了涎腺肿瘤专题的6种重要外文期刊和8种重要中文期刊。从发文量的角度确定了14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大学或医院为该专题的重要研究机构,其中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等7个单位作为该专题大陆地区的重要研究机构。从发表或参与发表该专题论文数量的角度选择NagaoT等19位研究者为该专题的重要研究者,俞光岩、王洁、马大权等7位研究者为大陆地区该专题的重要研究者。利用BICOMB和NetDraw得出研究者之间可视化脉络分析图,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脉络显示了作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以及频繁程度,并筛选出该专题国际上3个成熟的学术团队和大陆地区4个学术团队,并通过论文归纳各个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结论:从涎腺肿瘤专题研究的重要期刊可以看出,该专题的主要发文期刊集中于少数期刊中,浏览这些期刊基本上可以了解国际和国内该专题的研究进展;国际和国内对于该专题的研究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学术团队并且具有各自的研究方向,通过了解每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即能获得该专题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尧,刘月平[8](2018)在《WHO(2017)涎腺肿瘤分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1新增加的肿瘤及其亚型1.1分泌性癌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于2010年首次报道,属于涎腺的恶性肿瘤,被WHO(2017)涎腺肿瘤分类收录。由于该肿瘤存在t(12;15)(p13;q25)染色体易位及ETV6-NTRK3基因融合~([1]),故被命名为MASC。MASC常发生于成人,发病年龄广,流行病学上MASC性别差异不显着,男性略多于女性~([2])。肿瘤生长一般较为缓(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李红杏,李维弟,王凯丽,陈世璋[9](2017)在《miRNAs在恶性涎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涎腺肿瘤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临床初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具体确诊需术后进行组织病理诊断~([2-3])。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对于恶性涎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在组织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在分析现有涎腺肿瘤诊断技术基础上,对mi RNA在涎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童娟[10](2017)在《功能MRI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MRI征象在涎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MRI征象在涎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8例涎腺肿瘤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_1WI、脂肪抑制T_2WI、增强扫描脂肪抑制T_1WI。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MR信号、强化类型、均匀性、邻近组织的浸润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类型涎腺肿瘤间MR征象的差异。结果(1)涎腺肿瘤共108例(116个瘤灶),大涎腺来源107例(腮腺101例、颌下腺6例)、小涎腺来源1例。良性肿瘤98个,包括多形性腺瘤52个,腺淋巴瘤32个,基底细胞腺瘤6个,肌上皮瘤5个,血管瘤2个,脂肪瘤1个;恶性肿瘤18个,包括粘液表皮样癌5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3个、淋巴上皮癌2个、鳞癌1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1个、转移瘤1个。(2)涎腺常见良性肿瘤的MRI表现:良性肿瘤多形态规则(71/98)、边界清楚(66/98)。所有52个多形性腺瘤T_2WI表现为高信号并呈延迟强化,40个瘤灶信号不均,6个表现为单侧腮腺内多灶性结节;32个腺淋巴瘤增强后均呈中度强化,其中18个瘤灶T_2WI表现为等信号,24个瘤灶内见囊变;6个基底细胞腺瘤中,3个肿瘤内见点状、裂隙状囊变;5个肌上皮瘤中,3个呈分叶状,4个见广泛囊变;2个血管瘤形态不规则,T_2WI呈高信号并显着强化。(3)涎腺常见恶性肿瘤的MRI表现:5个粘液表皮样癌中,3个中、低度恶性者呈囊实性,边界较清晰,2个中、高度恶性者呈实性,边界不清;3个腺样囊性癌中,2个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4个腺泡细胞癌中,1个低度恶性者与良性肿瘤较难区分,1个肿瘤直径>3cm,表现出明显浸润性生长特点;恶性多形性腺瘤(1个)表现为T_2WI高信号并大片囊变,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见涎腺良、恶性肿瘤MRI表现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进行鉴别诊断是可行的。第二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涎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这两项技术在涎腺肿瘤亚型区分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的患者106例,男61例,女45例,平均年龄47.86±16.1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T MR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多平面自旋回波(SS-SE-EPI)序列,扩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0,500,1000s/mm~2,测量并分析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DCE-MRI采用叁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GRE T_1WI(VIBE)序列,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峰值时间(T_(peak))、廓清率(WR)进行分析,总结涎腺肿瘤的TIC特征。本研究将涎腺肿瘤的TIC定义为四种类型:A型,T_(peak)>120s,即渐进性强化;B型,T_(peak)≤120s,WR≥30%,快速强化,快速廓清;C型,T_(peak)≤120s,WR<30%,快速强化,缓慢廓清;D型,平坦型,提示病变无强化或囊性病变。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涎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90例腮腺肿瘤共94个病灶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良性75个(多形性腺瘤39个、腺淋巴瘤24个、肌上皮瘤5个、基底细胞腺瘤4个、血管瘤2个、脂肪瘤1个),恶性肿瘤19个(黏液表皮样癌6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3个、淋巴上皮癌2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2个、转移瘤1个)。(2)DWI:良、恶性腮腺肿瘤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1.02±0.25)×10~(-3 )mm~2/s]显着低于多形性腺瘤[(1.70±0.26)×10~(-3 )mm~2/s);P<0.001]、高于腺淋巴瘤[(0.88±0.16)×10~(-3 )mm~2/s;P<0.05];多形性腺瘤的ADC值高于除肌上皮瘤外的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P=0.001),腺淋巴瘤的ADC值则低于其他良性肿瘤(P<0.001)。(3)DCE-MRI:39个多形性腺瘤TIC表现为A型34个、C型5个;24个腺淋巴瘤TIC表现为B型19个、C型5个;4个基底细胞腺瘤和2个血管瘤TIC均表现为C型;5个肌上皮瘤TIC表现为A型2个、C型3个;1个脂肪TIC表现为D型。恶性肿瘤中除1个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和1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现为A型外,余均表现为C型。(4)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坦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1)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迭,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靠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曲线常提示恶性肿瘤;TIC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效能。(2)ADC值在腮腺良性上皮性肿瘤的亚型间存在差异,具有区分肿瘤病理亚型的潜力。第叁部分: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涎腺肿瘤中的初步应用目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的差异性。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的患者101例,男58例,女43例,中位年龄47岁。患者均行3.0T MR扫描,IVIM采用11个b值(0、10、20、30、50、80、100、200、300、400、800 s/mm~2)。对涎腺肿瘤基于IVIM理论基础的灌注和扩散成像进行评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IVIM参数值D值、D*值及?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IVIM参数鉴别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1)101例患者中完成IVIM DWI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者共87例(91个病灶),包括良性肿瘤76个(多形性腺瘤42个,腺淋巴瘤23个,肌上皮瘤5个,基底细胞腺瘤4个,血管瘤2个)和15个恶性肿瘤(粘液表皮样癌4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2个、淋巴上皮癌2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1个、转移瘤1个),85个发生于腮腺,6个发生于颌下腺。(2)恶性肿瘤的D值[(0.98±0.30)×10~(-3) mm~2/s]显着低于多形性腺瘤[(1.61±0.24)×10~(-3) mm~2/s;P<0.01]、高于腺淋巴瘤[(0.72±0.17)×10~(-3) mm~2/s;P<0.01];恶性肿瘤的D*(26.63×10~(-3) mm~2/s)值高于多形性腺瘤(14.27×10~(-3) mm~2/s)[P<0.01]、低于腺淋巴瘤(44.90×10~(-3) mm~2/s)[P<0.01]。除肌上皮瘤外[(1.40±0.19)×10~(-3) mm~2/s],多形性腺瘤的D值显着高于本组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P<0.05),D*值在上述4种良性上皮型肿瘤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值和D*值鉴别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7、0.997,灵敏度分别为0.98、0.95、特异度分别为0.95、0.98;鉴别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0.85,灵敏度分别为0.95、0.80、特异度分别为0.80、0.81;鉴别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80,灵敏度分别为0.73、0.95、特异度分别为0.95、0.77。结论IVIM参数D值和D*值能有效的鉴别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并且在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的亚型间具有差异;IVIM DWI对区分涎腺肿瘤的良恶性和病理亚型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涎腺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涎腺手术后送检组织石蜡标本120例,其中涎腺恶性肿瘤80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2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设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MMP-9与VEGF在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MMP-9和VEGF的蛋白阳性表达率:涎腺恶性肿瘤组织>涎腺良性肿瘤>正常涎腺组织(P<0.05)。CD147、MMP-9和VEGF的表达分别与癌细胞转移、神经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等无关(P>0.05)。涎腺恶性肿瘤中CD147、MMP-9和VEGF叁者之间的表达存在显着相关性关系(P<0.001)。结论:CD147、MMP-9与VEGF叁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涎腺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孙碧文,徐江,余芯乐,郁晓丹,李胜男.3种辅助检查诊断涎腺肿瘤符合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2].李匡政,江义霞,范晓升,任倩,曹放云.CD147、MMP-9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口腔医学研究.2018
[3].李匡政,江义霞,范晓升,任倩,颜子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18
[4].高庆红,吴芳龙.涎腺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崔尊社,罗春海,陈宝红,殷宝渊,陈维.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8
[6].孙碧文.274例涎腺肿瘤叁种辅助检查诊断符合率比较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7].张鹤.涎腺肿瘤专题文献计量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8].刘尧,刘月平.WHO(2017)涎腺肿瘤分类解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9].李红杏,李维弟,王凯丽,陈世璋.miRNAs在恶性涎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7
[10].童娟.功能MRI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