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羡归公论文-周健

耗羡归公论文-周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耗羡归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苏,漕粮,地丁银,第二次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论文文献综述

周健[1](2019)在《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一文中研究指出咸同年间长江流域及东南各省的"减赋运动",是继耗羡归公之后,又一次疆吏主导的财政改革,其实质是对雍正年间的田赋定章进行合理化改革,重构清朝的田赋收支结构。其中,同治四年前后江苏的钱漕改章,通过漕粮改折征收、重订钱漕收支章程,确立起一套历年根据米价、银价酌定田赋征价的弹性征价制度。这些新制,是对漕务运作中市场化趋势的确认与推进。然自甲午以迄清末,清政府在财政危局之下,不断侵蚀江苏的田赋盈余,用以外债、赔款及新政开支,钱漕新章不再能为州县提供必需的公务经费,遂失去设制之本义。(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汪楚尧[2](2018)在《耗羡归公的历史因果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耗羡归公是清代中期的重要财税改革,对其的考察反思也能给予诸多启迪。其原意在针对时弊,整肃官场纪律、减少官吏随意索取、保障省级与中央机构的财源。但这一良好制度设计最终经历了合理化与集权化的双重失败。根本原因是其所依赖的财赋相对于税基的显着偏移、过度垂直集权的管理困难,以及清代国家能力的根本低下,即整体政治与财税组织的结构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8年05期)

周静[3](2016)在《清乾隆时期耗羡归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耗羡归公是清朝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清雍正时期,为解决严重的钱粮亏空问题,在地方大员的建议和雍正帝的支持下,将各省耗羡收归司库,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用于官员养廉和地方公用,若有剩余则留作地方自行处理。耗羡归公将州县之私变为国家之公,在吏治和财政上起到了双重作用。但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弊端日渐显现,到雍正晚年甚至一度难以继续。乾隆帝即位后,将耗羡清查工作重新拾起,并于乾隆五年下令对全国耗羡进行清查。尔后各省相继出台《耗羡章程》,对各省耗羡的征解、支发和奏销及养廉银制度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耗羡归公政策从此成为清朝的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推行于全国。乾隆中后期,随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日益加强,各省耗羡不再批解司库,需同正项钱粮一同报解,各属官员养廉也均改由司库支发,自收自支的情况不复存在。如此,地方财政权力上移至中央司库,中央与地方及官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发生着变化。耗羡归公制度历经几十年,对乾隆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社会大众而言,减轻了人民的经济生活负担,稳定和促进了社会发展;就官员吏治而言,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官员收入,但办事效率也有所下降;就中央与地方财政而言,中央财政得到充实,却造成了地方公费紧张。(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小白[4](2015)在《雍正治吏“耗羡”归公》一文中研究指出康熙末年吏治腐朽,腐败成风,国家亏空巨大。康熙去世后,45岁的雍正上台。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对治理社会也有一套经验。他先整顿财政,坚决打击腐败。首先是清查各地亏空,雍正要求很简单,查出多少补多少,补不上就抄家。老虎苍蝇一起打。官场陷入恐慌之中。这时,山西巡抚诺岷和布政使高成龄提出将山西每年征收的50万两"耗羡(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5年06期)

王晓萍[5](2014)在《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耗羡归公在清代财政史和政治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对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耗羡"的征收,清统治者由最初的禁止,渐次转为默认,到最后的归公,这一过程无不与清前期的财政制度联系在一起。现对此作一浅要的分析,以加深我们对耗羡归公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翀[6](2014)在《从火耗到“耗羡归公”》一文中研究指出火耗,必然是伴随着白银的使用而产生的,明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已经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到清朝后,清朝统治者看到了万历叁大征对国家的危害,在顺治元年即下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赃论"。"禁天下毋得正赋外再加火耗"。耗羡归公,是对明朝和清朝前期随意加征火耗银进行的一种以制度进行规范的修正,它使火耗银的征收有了一定的标准,杜绝了地方官员的随意征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19期)

王学深,房蓉[7](2012)在《雍正朝河南省耗羡归公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雍正帝自执政之始就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耗羡归公是其中的一项政策,此政策对于弥补各地亏空,充实国库,减轻人民负担等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河南省推行耗羡归公为例,通过考证河南省耗羡归公的起始日期及耗羡银用途,以窥见耗羡归功政策的实施。(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黄文斌[8](2010)在《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雍正初年,为了解决财政亏空,雍正帝决心进行财政改革,实行耗羡归公政策。然而,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改革试点成功以后,雍正帝果断决策,决定全面推行耗羡归公政策。(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0年10期)

李兵[9](2010)在《清代“耗羡归公”前后官场陋规问题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官场上历来相沿的陋规也不可避免。封建君主为了整顿吏治,实行了"耗羡归公",用耗羡银支发各官养廉银的政策,以此来消除官场上的陋规现象。可是,事与愿违,陋规不但未消除,反而更甚。究其原因,实则封建体制所为,要想根除陋规就要根除产生陋规的体制。(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陈锋[10](2009)在《论耗羡归公》一文中研究指出耗羡归公是清代财政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赋税的一种附加,耗羡的征收,明代以来一直存在,大多属于官员的私自征收和私自派用,从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官员的贪婪和吏治的腐败。耗羡归公的关键是将官员的私自收入改为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在整肃吏治和弥足财政方面有双重的作用。同时,耗羡归公,由于规定了各省的耗羡征收比例,原来普遍存在的耗羡滥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自雍正元年耗羡归公在山西省开始实施后,各省陆续实施。耗羡归公以后,耗羡银主要用于支发养廉、弥补亏空和地方公用。耗羡归公的实施,也就同时意味着养廉银制度的肇始和财政制度的清理整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地方财政支出无着的现象。当然,耗羡归公也存在着弊端,特别是在耗羡的动用上,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具体规定,弊端更加明显,雍正帝晚年已经有所觉察,乾隆年间开始对耗羡进行清理,并制定了《耗羡章程》,对耗羡的征解、支发、奏销,有了各种具体的规定,并将一部分耗羡划入起运项下,一部分耗羡划入存留项下,改变了原来耗羡基本为存留的模式。(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耗羡归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耗羡归公是清代中期的重要财税改革,对其的考察反思也能给予诸多启迪。其原意在针对时弊,整肃官场纪律、减少官吏随意索取、保障省级与中央机构的财源。但这一良好制度设计最终经历了合理化与集权化的双重失败。根本原因是其所依赖的财赋相对于税基的显着偏移、过度垂直集权的管理困难,以及清代国家能力的根本低下,即整体政治与财税组织的结构性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羡归公论文参考文献

[1].周健.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J].近代史研究.2019

[2].汪楚尧.耗羡归公的历史因果及反思[J].报刊荟萃.2018

[3].周静.清乾隆时期耗羡归公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4].小白.雍正治吏“耗羡”归公[J].侨园.2015

[5].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张翀.从火耗到“耗羡归公”[J].黑龙江史志.2014

[7].王学深,房蓉.雍正朝河南省耗羡归公政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8].黄文斌.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

[9].李兵.清代“耗羡归公”前后官场陋规问题之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陈锋.论耗羡归公[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耗羡归公论文-周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