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
顾大元
摘要: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做好这一工作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着重从教师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并解决这一问题,旨在引起更多的教育人士的共鸣,并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行动起来。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大多数省市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陆续开设了英语课程。小学生升入初中之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照情理他们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发展应比以前没有学习过英语的学生要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在七年级已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八年级分化加剧,有部分学生开始放弃学习英语。这让许多学生伤心,家长疑心,教师忧心:到底是小学教育有问题,还是中学教育有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反思,认为问题出在衔接上。这种衔接不是狭隘地只指小学六年级和七年级间的衔接,而是指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甚至高中阶段都一直存在的问题。
作为执教多年的教师,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以下是笔者对“衔接”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衔接”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产生“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等等,但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小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由于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出现障碍,而学生本人或家长由于无意识或者无能为力等原因,不能认识或解决这一问题,即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衔接”问题。
1.从教学要求方面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课程多强调趣味性,以简单的跟读、英文儿歌以及日常简单对话为主,教师一般从启蒙知识开始,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和较少的语法知识,要求也相当低。进入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迅速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应用阶段,内容变得复杂,难度很快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过渡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与小学相比,中学的教学要求有着阶梯式差异,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从教学方法上来看
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由于要求低,节奏慢,有时间精雕细凿,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景,把听、说、读、写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学习英语和“玩”差不多,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而到了七年级,由于教学要求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迥然不同,虽然课堂气氛仍不失活跃,唱唱说说的活动也有,但所占课时和每课时所占时间比例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天一课的学习量,教学上更强调语法、句型、中译英等方面的操练,这就使刚从小学升上来的七年级新生对初中英语学习无法适应,而且随着知识难度加深,部分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原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这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产生的脱节。
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是目前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产生“衔接”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思路
1.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衔接的重点阶段
确定教学的衔接点,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提出可靠的保证,但是正确开展英语教学,还必须要有重点地进行。笔者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应将衔接的重点放在小学高段和初中起始年级(七年级为主)。
2.依据学生现状,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做好衔接工作的载体
进入初中,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科目、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要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笔者认为从熟知的知识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而江苏省《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初中英语·预备课程》一书在笔者个人看来正是编者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差异而编写的一套很好的衔接教材。广大英语教师若能在教学中以之作为中小学过渡阶段的教学载体,则衔接过渡工作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这是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着力重点)
对于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脱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的自然衔接。比如七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可以在新授课的同时进行以学习方法、初中小学衔接复习为主的教学,从下半学期逐渐过渡到以初中教学内容与方式为主的教学,并随时注意把小学的相关内容作为引入新知识的铺垫。初中教师也应尽量像小学教师那样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游戏、卡通图片人物、唱歌等有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采用活动途径,倡导参与体验。小学教师也适时地安排些看图说话,值日生汇报,或freetalk的一些话题,或布置一些必要的口头、笔头作业,注重音标、拼读规则训练和语感的培养。平时教育学生要做好预复习工作,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三、做好“衔接”工作的几点具体做法
这几年来,由于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了解学生认知现状,做好质量监控。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避免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七年级在上新课之前,仔细研究小学英语的内容,在开学的第一个月,组织系统地复习,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在此阶段结束前进行各指标逐项的质量验收,在做好质量分析的基础上给予相关学生分类指导,以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转变学习方法,了解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根据初中要求改善对自身英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并在知识点衔接上及时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2.想方设法,帮学生尽快适应中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学生学习凭兴趣、靠督促、缺乏主动性。教学内容以简单日常对话为主,读和写的训练量都很小,语法知识几乎空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分阶段侧重解决,各个击破的措施。在批改书面作业时,采用书写评分和内容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开展书法竞赛活动,以求达到书写规范的目的;用单词听写和默写竞赛的方式,以减少拼写错误;采用情景创编故事和故事改写仿写续写的方式,发现典型错误,让大家都来改,并配以单项练习,以达到解决语法错误的目的。
3.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融教于乐。例如:学校在教有关天气的内容时,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和季节,并说明原因,鼓励他们说出一些似乎可笑的真心话。设计一些有趣的英语对话,保持课堂上情绪高涨,让学生们在开心中学习。
4.可能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挂图、卡片、实物、电教设备、简笔画等,营造出语言交际的情景,形象生动的情景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益。
5.注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学生初进初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思维习惯代替英语思维方式等。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培养技能和能力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读多背,也就是说,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一个学生要搞好学习,永远不会没事干,学会钻研探索,充分利用时间才有希望。在听和阅读的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连贯和整体理解,尽量做到根据前后文猜词取义,或舍去一点,抓住整体,保障思路畅通。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设法诱导他们分析问题,找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6.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教学要求不宜一下子提得过高,可以先松后紧,先易后难。每个新知识点应尽量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展开,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感到困难。最初的一二次练习、测试等不宜难,其分数应该让学生有成就感,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7.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互助学习,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学生帮学生共同进步。具体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通过以上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初步适应初中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衔接”工作完全结束。在以后几个月到一学期的课程中,每一堂课的设计都应有“衔接”“过渡”的意识。
四、急切的呼吁
英语教学的衔接,是当今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也是英语教和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急待完善的教学观念。做好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是初中教师,也是高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甚至包括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当常抓不懈。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没有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有的只有思考没有行动,有的有行动但不科学,或者仅限于个别人的行动,得不到广泛的支持。笔者认为加强中小学教研活动、学术探讨和个案分析,了解教育现状,摸清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共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衔接办法,当成为所有从事英语教学和英语研究的同仁普遍关注的大事!惟其如此,方能迎来英语教学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龚春燕,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海陵中学
邮政编码:226600
PersonalViewontheLinkageofMiddleSchoolandPrimarySchool
GuDayuan
Abstract:Theproblemofthelinkageofmiddleschoolandprimaryschoolobjectivelyexistandthecausesarevariousandthewaystosolvethisproblemarevarious.Thispapertriestocognize,analyzeandsolvethisproblemintheviewofteachers,hopingtoattracttheattentionofmoreeducatorssothattheycantakepositiveactionineducationactivity.
Keywords:primaryandmiddleschool;Englishteaching;lin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