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论文_罗禹,谢恩慧,李兴艳,张禹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道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个体,社会,悖谬,容忍度,意识,显性。

个体道德论文文献综述

罗禹,谢恩慧,李兴艳,张禹[1](2019)在《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伪善是一种道德印象管理行为,显性自恋的个体需要通过道德伪善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因此,本研究结合个体内显性自恋的人格倾向和个体间人际因素进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显性自恋个体在虚拟和真实道德情境中是否会产生道德伪善以及高低显性自恋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实验设置了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2个在场情况,讨论不同在场情况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显性自恋个体存在道德伪善且不同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道德伪善随着自恋分数提高而增加;在不同他人在场时均会有明显表现道德伪善,且2种条件下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魏海丽[2](2019)在《论冲突情景与道德两难困境中个体道德行为的放弃——基于现实中“旁观者”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往往是在善与善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境具有多变性,因而个体常常面临着艰难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在冲突情景下,他们不是完全的冷漠,而是出于某些原因,如道德冲突、道德悖论,产生道德推脱而不作为。"旁观者"的不作为凸显了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道德教育中的无条件性、行为结果的美好化等与实际情景失调以及道德勇气的缺乏等,影响着主体进行行为的选择。要使个体由旁观者变为行动者,道德教育应该有针对性,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激发其道德责任感,提高其道德勇气;社会也应提供制度保障道德行为的公正,营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引导学生在面对道德冲突或两难情景中能够正确地判断与选择,从而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9期)

杨惠[3](2019)在《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小说《金碗》谈起,着重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麦琪的道德意识,进而讨论普遍的个人道德意识觉醒的条件,最后联系国内的现实道德困境,提出一点看法。本文取"道德"最普遍的形而下的含义,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3期)

韩伟[4](2019)在《《被掩埋的巨人》:民族信仰与个体道德的悖谬》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黑一雄的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以充满虚假性、欺骗性与背叛性的历史为叙述背景,以平凡夫妻寻找儿子与记忆为契机,引入两位善良、正直、坚毅的战士,讲述他们为了各自民族利益而展开的较量、博弈与厮杀。本文从规范伦理制约层面着眼,关注人物主体在民族信仰与个体判断之间的情感张力,从主体伦理困境层面提出个体道德与族群使命的博弈性与不可调解性,从小说伦理层面探究作家极力展现正义之战与和平之选之间矛盾的真正意图。在这部充满悖谬性的作品中,作家融入了其对生命的深刻体察,表达了对民族信仰的怀疑之思和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怜悯之情,并最终以无解的方式直面人类逃脱生存困境的救赎之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彭丽[5](2019)在《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正建设的互利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共生学视角看,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公正建设在目标和关系上都具有共生性,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利共生关系。我们应当以共生思想指导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公正建设的发展,在两者之间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为两者的共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16期)

尹锡杨,邓彩凤,郑银佳[6](2019)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取非临床抑郁个体与健康个体,考察彼此间道德情绪判断任务中的差异。方法:对两组被试(26名非临床抑郁个体和26名健康人)采用道德判断任务。结果:非临床抑郁个体与健康个体的抑郁评分差异明显(t=90.91,P<0.001);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愤怒(t=3.14,P<0.001)、悲伤(t=2.46,P<0.05)、厌恶(t=1.93,P=0.056)及恐惧(t=1.08,P=0.14),非临床抑郁个体对部分消极行为的可接受程度更高。在积极情绪状态下,高兴(t=-0.76,P=0.78),中性条件下(t=-0.64,P=0.74),二者差异不显着。结论:相较于健康个体,非临床抑郁个体道德容许度较高,这与其处于低唤醒情绪状态,情绪识别障碍有关,抑郁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受限。(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赵玉婷[7](2019)在《体育教育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教育是一种具有内涵的文化活动,个体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对体育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使个体的道德社会化。体育教育能促进社会规范形式、价值观念的形成,体育教育能调和人际交往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团队意识,能提升人的意志力,能促进人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能促进人的社会道德观念转变,从而不断促进人的道德社会化。(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夏娟,涂文燕[8](2019)在《反腐制度与个体道德发展——基于十八大以来公职人员腐败容忍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2—2017年间我国公职人员腐败容忍度的调查发现,中共十八大以来,公职人员的腐败容忍度显着低于十八大之前;2012年之后腐败容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叁个节点:2013年相对于2012年,腐败容忍度有所下降;2014—2015年相对于2013年,腐败容忍度有微小上升;2016—2017年相对于2015年,腐败容忍度再次下降。这种下降趋势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从集中式和权力式向制度化和常态化转变,静态的制度规章建设伴随持续性执行的动态运行机制,导致公职人员个体道德发展的同步提升,即经历了集中反腐期的被动服从、制度初创期的道德心理偏差和松懈,以及制度强化期的"习惯道德"养成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宇超[9](2019)在《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病态个体具有冷漠无情、缺乏内疚感和自责感等人格特征,导致其往往无法利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进而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基于这些个体的自身特征以及其危害社会的实际行为,国外研究通过道德两难困境聚焦于精神病态特质与道德判断之间的联系,但是有关“高精神病态特质个体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道德上的对错”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处理道德相关社会情感的加工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精神病态特质个体表现出异常的神经活动和非典型的功能连接。然而高精神病态特质个体是如何对道德信息进行快速的动态加工尚不清楚,可能存在的异常道德加工是否会影响其实际的道德行为也有待探究。国内研究很少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ERP)技术探究精神病态特质个体道德判断的动态时程加工。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两个ERP实验分别探究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与个体的日常道德判断以及实际道德行为的联系。研究一通过精神病态特质倾向的测量,将普通个体划分至高倾向组和低倾向组,要求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日常行为进行道德接受度评估,同时利用ERP技术,探究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与道德判断时程加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倾向组和低倾向组均能对行为是否违反道德进行快速且准确的分类辨别加工。具体表现为,时程加工早期180~280 ms内,违反伤害和公平道德规范的行为比不违反道德的行为诱发更大的正成分,说明高倾向个体完全具有道德二元分类加工(对错判断)的能力。然而在道德精细识别加工上,两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时程加工特点。行为数据上,高倾向个体比低倾向个体更能够接受两类违反道德的行为。时程加工的280~320 ms内,高倾向个体表现出对伤害行为的特异性加工,伤害行为与中性行为诱发的成分之间出现显着地分离,表明高倾向个体更加关注伤害行为,这类行为可能与他们有更大的个人关联;在低倾向组中,未观察到伤害行为和中性行为的显着分离,而是不公平行为与中性行为诱发的成分之间出现显着地分离,这可能是由于不公平行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对更常见,更熟悉。研究二同样将个体划分为高倾向组和低倾向组,观察个体遭遇伤害后与无关第叁方进行互动的行为表现,考察精神病态特质倾向对个体伤害无辜他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这个过程潜在的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在遭遇伤害后,高倾向组比低倾向组更多地选择高强度惩罚,更倾向于伤害无关第叁方。脑电-决策阶段发现,高倾向个体比低倾向个体具有更大负偏向的N2成分,这表明前者对无关第叁方的伤害冲动更加强烈,继而与其认知控制产生更大的冲突,使得N2成分的走向更加负性;P3成分上,两组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高倾向个体中减弱的P3成分说明他们可能更具暴力和攻击倾向。脑电-结果阶段发现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FRN成分对负性反馈更加敏感,输结果诱发的成分更加负性,个体可能将―你输了‖视为相对负性的反馈,将―你赢了‖视为相对正性的反馈。此外,LSRP-2分数与输结果诱发的FRN成分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冲动-反社会特性维度分数越高的个体,越将输结果视为负性反馈,对“你输了”这一反馈更加敏感。这意味着无关第叁方不会受到惩罚令LSRP-2得分更高的个体感到不快,他们更希望赢得游戏来使对手受到惩罚,进而使自己得以发泄。研究二中行为和脑电结果保持一致,相对于低倾向个体,高倾向个体更可能将自身利益和感受置于无关第叁方的利益和感受之上,忽略避免伤害无辜的基本道德准则而出现违反道德规范的倾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虽然高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个体具有辨别对错的二元道德判断能力,但仍然在道德精细加工上存在一定的异常表现。同时,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他们则不能够利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身的行为,相比于低倾向个体,做出有违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更高,本研究在行为和神经层面都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支持。总之,精神病态特质倾向对个体道德加工的影响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实际道德行为方面,这也符合精神病态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更具违反社会规范倾向的事实。(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苏泓元[10](2019)在《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究个体的道德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在面临道德情境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经典的道德困境为“电车问题”,由此个体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倾向性——道义论或者结果论判断。而道德困境根据其情绪卷入的程度可以分为高冲突个人困境、低冲突个人困境和非个人困境。Greene提出的双理论模型认为直觉的情绪反应倾向于做出道义论判断,而有控制的认知加工则更有可能做出结果论判断。但以往的研究几乎没有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究个体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反应倾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毕生发展过程中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并且基于Greene提出的双理论模型对道德判断倾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实验一招募80名青年人和41名老年人,通过随机分配进入到认知负荷(有、无)的实验操纵下进行道德判断,从而探究认知负荷对于不同年龄群体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二招募75名青年人和37名老年人,在时间条件的操控下(限时作答、仔细思考)对道德困境做出选择,进而研究时间压力是否会影响不同年龄群体的道德判断倾向。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青年人,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在个人困境中做出道义论判断;在认知负荷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做出道德判断所需要的时间更多,其中老年人做出结果论判断的时间显着更长,不同年龄组在低冲突个人困境的道德判断倾向发生改变;当存在时间压力时,个体在非个人困境中倾向于做出结果论的判断。表明认知负荷的存在会影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认知加工,认知负荷、时间压力的存在没有改变个体在高冲突个人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倾向,可能是因为其形成的道德判断准则是内化形成,而非根据当前情境而改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个体道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往往是在善与善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境具有多变性,因而个体常常面临着艰难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在冲突情景下,他们不是完全的冷漠,而是出于某些原因,如道德冲突、道德悖论,产生道德推脱而不作为。"旁观者"的不作为凸显了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道德教育中的无条件性、行为结果的美好化等与实际情景失调以及道德勇气的缺乏等,影响着主体进行行为的选择。要使个体由旁观者变为行动者,道德教育应该有针对性,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激发其道德责任感,提高其道德勇气;社会也应提供制度保障道德行为的公正,营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引导学生在面对道德冲突或两难情景中能够正确地判断与选择,从而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罗禹,谢恩慧,李兴艳,张禹.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魏海丽.论冲突情景与道德两难困境中个体道德行为的放弃——基于现实中“旁观者”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杨惠.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J].海外英语.2019

[4].韩伟.《被掩埋的巨人》:民族信仰与个体道德的悖谬[J].河北学刊.2019

[5].彭丽.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正建设的互利共生[J].人民论坛.2019

[6].尹锡杨,邓彩凤,郑银佳.非临床抑郁个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7].赵玉婷.体育教育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作用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

[8].郭夏娟,涂文燕.反腐制度与个体道德发展——基于十八大以来公职人员腐败容忍度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9].王宇超.精神病态特质倾向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ERP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10].苏泓元.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究个体的道德判断[D].华东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个体道德正交模型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交互作用图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模型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培育新一代个私业主,推进...科尔伯格1961年研究的叁个年龄段被试...

标签:;  ;  ;  ;  ;  ;  ;  

个体道德论文_罗禹,谢恩慧,李兴艳,张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