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贫困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石林彝族自治县,贫困,民族,难点,西江。
民族贫困地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乐,庞洁,靳乐山[1](2020)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农户复耕意愿研究——基于云南省两县的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8年8月在云南省两县所收集的289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参与退耕还林农户的复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农户在退耕期结束后的复耕意愿整体较弱。相较于汉族农户,少数民族农户受语言、文化习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退耕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更大,复耕意愿较为强烈。退耕对收入的影响、还林树种的经济性、农户的非农技能等因素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为使退耕期结束后项目的生态效益得以保持,应该进一步结合农户生计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有利于农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王姗[2](2019)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展特别设立了“脱贫攻坚的昆明华章”单元,主要展示昆明市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把脱贫攻坚列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2(本文来源于《昆明日报》期刊2019-12-18)
李瑞华[3](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价值探析——基于对青海省贫困藏区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是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条件与重要手段之一。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通用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其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市场规模效应,从而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其文化价值在于实现主导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为精准扶贫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社会价值在于培养个体多元文化人格,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与人文环境。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价值所在,有助于加快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进程,为提升扶贫对象的"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吴通宜[4](2019)在《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多元城市化模式之一的旅游城市化近年来已被证实是我国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边贫地区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①寨内软硬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化;②农户生计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旅游经济,生计方式完全实现旅游化;③村民消费结构和居住条件等生活方式已经呈现市民化;④村民的商业意识、教育观念等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向十分明显。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政府的强力推动、村民的积极参与、强劲的游客搬运等是诱发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城市化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龙辉,周婷[5](2019)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基于贵州省叁穗县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社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完善,呈现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进一步丰富,表现为横向联合与纵向延伸的业务布局。基于此,总结了叁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2期)
陆春萍,杨冲[6](2019)在《国家治理视域下西北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基于甘肃省临夏州和宁夏西海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破解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国家最紧迫的攻坚战之一,尤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具有政治的任务性、经济的发展性、民族的共荣性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国家减贫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国家"精准治理""靶向治理"的全新治理模式。精准扶贫突出了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组成的叁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调查属于"叁区叁州"的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和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宁夏西海固海原县,以及东西协作扶贫典范的闽宁镇,重点分析了属于社会扶贫范畴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生态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旨在突出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扶贫,并且认为各种扶贫模式可以相互合作和补充,根据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培育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很重要。(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韦俊[7](2019)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教师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有所加强,教师待遇也有所改善,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通过对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的深入调研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发展意识和动力不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偏弱和后劲不足,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尊师重教氛围较为淡薄。为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需要重建教师职业信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需要重构教师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升;需要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引导教师有序发展;需要加强育人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姗姗,吴春梅[8](2019)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济贫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农村社会保障济贫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模型,分析农村社会保障的济贫效应。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满意程度比较低,且对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越好,农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在农村社会保障框架下,健康状况好的农民收入水平比健康状况差的农民收入水平低;性别和年龄对农民的收入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内部3种不同制度间的协调和平衡,要兼顾到各层次群体的需求,防止部分群体主动边缘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群,刘荆州[9](2019)在《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制约因素研究——以湖南辰溪苏木溪瑶族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辰溪苏木溪瑶族乡为例,研究山区少数民族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能够帮助山地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解决脱贫瓶颈。通过实地查勘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数据处理,得出融资渠道、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涵化、建设人才为山区少数民族发展旅游扶贫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好融资、基建、生态、文化和人才几大问题,是稳步推进旅游扶贫的有效举措。(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立荣[10](2019)在《着眼于整体性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题的力作——方堃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难点问题研究》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难点问题研究》(方堃着)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以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多维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难点问题,研究阐释了民族地区如何破解制约脱贫的瓶颈,并以问题为导向,将其纳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维框架中探寻解决之(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民族贫困地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此次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展特别设立了“脱贫攻坚的昆明华章”单元,主要展示昆明市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把脱贫攻坚列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贫困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吴乐,庞洁,靳乐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农户复耕意愿研究——基于云南省两县的调查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王姗.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N].昆明日报.2019
[3].李瑞华.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价值探析——基于对青海省贫困藏区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9
[4].吴通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制分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龙辉,周婷.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基于贵州省叁穗县的调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9
[6].陆春萍,杨冲.国家治理视域下西北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基于甘肃省临夏州和宁夏西海固的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韦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9
[8].张姗姗,吴春梅.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济贫效应的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张群,刘荆州.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制约因素研究——以湖南辰溪苏木溪瑶族乡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
[10].张立荣.着眼于整体性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题的力作——方堃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难点问题研究》简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