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径谱论文_孙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径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径,生物量,鱼类,气溶胶,群落,颗粒物,大亚湾。

粒径谱论文文献综述

孙强[1](2019)在《小型大气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小粒径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医学研究发现,颗粒物粒径越小,越能深入人体内部,沉积在肺泡中的概率越大,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的概率越大,所以,加强对气溶胶中颗粒物的粒径检测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在国际上主流的对于颗粒物粒径谱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学方法、空气动力学检测方法和电迁移检测方法。对于光学和空气动力学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几百纳米粒径的颗粒物,对于几十甚至几纳米的颗粒物则不能测量,而正是这些小粒径的超细颗粒物对人体造成了严重伤害,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迁移的微电流检测的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的测量方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小型化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设计方案的确定。对于超细颗粒物粒径谱的测量,需要经过粒子荷电、粒子分级和粒子浓度测量叁个部分,在本文中,确定了使用单极性荷电器、平板DMA和法拉第杯静电计来实现。首先,使用单极性扩散荷电器代替现有的放射性中和器对粒子荷电,因为常见放射性中和器含有放射源,需要资质才能持有且体积较大,不易于小型化集成;使用了平板DMA代替传统圆柱型DMA,因为圆柱型DMA对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使用成本大;使用小型化的法拉第杯静电计代替凝结粒子计数器,以保证粒径谱仪内部没有光学器件,降低维护难度,拓宽使用环境。(2)对平板差分电迁移分级器的设计和标定。基于带电粒子的电迁移理论,建立了平板DMA的理论模型并详述了其工作原理和流程。设计并加工装配了一套平板DMA,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设计了一套超细颗粒物偏转电压的实验方案,对设计的平板DMA进行性能分析并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偏转电压进行对比。(3)对小型法拉第杯的设计和标定。根据法拉第杯的检测原理,设计了一款小型化的法拉第杯测量模块,详细介绍了法拉第杯的机械结构设计。通过优化法拉第杯结构设计,减小外部噪声和震动对微弱电信号的干扰。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设计一系列的测试试验用以对法拉第杯的性能进行标定。(4)根据既定的粒径谱仪设计方案,对设计的关键模块进行集成。基于STM32单片机开发了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硬件电路和控制系统,实现系统中主要参数的控制及监测,包括实时控制气路中气溶胶采样气体和鞘气气流流速,DMA的分级电压及微电流放大器的反馈电压等。通过内部反演,由测量电压计算得到颗粒物浓度,在样机屏幕实时显示测量样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谱图。完成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的样机集成后,进行了外场观测试验。(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夏志勇,吕波,李海滨,付华轩,王治非[2](2019)在《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2月,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对济南市冬季大气中粒径为14. 6 nm~10μm的颗粒物粒径谱的分布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较高,平均为47472个/cm~3。各模态对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的贡献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偏细,积聚模态粒子是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浓度谱日变化特征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受道路交通源排放和新粒子生成转化的影响。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会导致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主要由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共同作用形成。(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袁亚楠,邢美燕,马小杰,邢丽波,狄婉茵[3](2018)在《水生生物粒径谱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生生态系统粒径谱研究为基础,本文对粒径谱的提出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介绍了粒径谱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粒径谱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同时,对粒径谱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粒径谱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分析我国粒径谱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粒径谱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笔者认为,粒径谱理论结合新陈代谢理论将是推绎群落中各类群生物的能量流动及分配,理解群落结构,响应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11期)

李星敏,陈闯,董自鹏,董妍,杜川利[4](2018)在《关中颗粒物粒径谱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安泾河和长安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秦岭大气科学试验基地气溶胶粒子谱观测资料及西安市环境保护局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关中颗粒物粒径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特殊的地形影响和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是霾易发的主要原因;混合层高度与PM_(2.5)质量浓度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秋、冬季混合层高度高有利于颗粒物污染的扩散。不同方向上风速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体现了西北气流对关中颗粒物污染的扩散作用和偏东气流对颗粒物污染的输送。高相对湿度有利于稳定层结的维持和污染物集聚,当相对湿度≤80%时,粒径在150nm~1.0μm的粒子的数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明显增加,对降低能见度、形成雾-霾有重要作用。不同粒径段粒子的数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变化不同,对能见度的影响也不同;相对湿度越大,湿度对降低能见度的贡献越大。(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7期)

徐姗楠,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周林滨[5](2019)在《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粒径级,最高峰值均位于3~4粒径级。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线陡峭及曲率降低主要是少量粒径大的常年定居性鱼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季节洄游性鱼类鳗鲇(Plotosus lineatu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以及粒径范围减小造成的。从沿岸、中部和湾口等3个区域来看,春季,沿岸海域曲率最大,湾中部海域次之,湾口海域最小;秋季,湾口海域曲率最大,沿岸海域次之,湾中部海域最小。沿岸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大量粒径小的当年生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幼鱼出现造成;中部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少数粒径较大的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boro)和常年定居种龙头鱼的出现造成;湾口海域曲率升高主要是有少数粒径大的龙头鱼的出现造成。可见,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补充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对鱼类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ABC曲线表明,春、秋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红磊,沈利娟,吕升,李莉,袁婧[6](2018)在《长叁角一次重污染事件中气溶胶粒径谱及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ide-range panticle spectrometer,WPS)、Anderse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和离子色谱仪对南京2011年4月29日至5月8日城市大气中10 nm~10μm气溶胶数浓度谱、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浓度进行观测,观测过程涵盖了生物质燃烧、新粒子生成事件(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NPF)、沙尘远距离输送造成的重污染事件、短时降水过程以及晴好天气。结果表明:5月1日至5日长江叁角洲发生的大范围重污染事件是由生物质燃烧以及起源于我国北方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强沙尘天气远距离输送共同造成的。NPF中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浓度较高,可达104个/cm3;沙尘天粗模态粒子的浓度最高,可达50个/cm3。降水对大于1μm的粗粒子的清除作用较强,而对于100 nm~1μm的积聚模态粒子的清除作用较小。不同天气过程中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不同。气溶胶数浓度谱在NPF期间为单峰型分布,而在沙尘天、雨天和晴天均为双峰型分布。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均为叁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6μm、3.0μm和9.5μm。不同种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谱不同。不同污染过程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生物质燃烧对小于1μm的水溶性离子的影响较大,但是对质量浓度的贡献较小。沙尘对大于2.1μm的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对水溶性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2期)

郭建忠[7](2018)在《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粒径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亚湾是我国南海北部一个具备亚热带特征的半封闭海湾,生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南海北部鱼类资源的产卵场和种质库。但是,随着海湾区域的快速开发,人类活动和自然扰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物多样性水平和资源量明显下降。本研究依据2015-2016年间大亚湾底拖网调研数据,研究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历史调查资料作对比,分析其鱼类群落演变趋势,并构建了大亚湾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粒径谱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ABC曲线,评价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状态。本研究揭示了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演变趋势及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特征,为大亚湾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物种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其中,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2)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上,多样性指数(H')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影响。(3)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季节上,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106574 ind/km2,632.62 kg/km2),冬季最低(4615 ind/km2,115.39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以秋季最大(27 g),夏季最小(6 g),而春季9 g,冬季24 g。空间分布上,尾数密度分布特征是湾中部海域最高(72273 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905 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075 ind/km2);而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 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以沿岸海域最大(11.4g),湾口海域次之(10.8g),湾中部海域最小(8.1g)。(4)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型,鱼类粒径范围在-2-10粒级之间,且鱼类在4-8粒级比较集中;最高峰值位于2-4粒级上,主要由短吻鲾、南方(?)(Callionymus meridionalis)、李氏(?)、二长棘犁齿鲷和竹荚鱼等生物量大的小型鱼类构成。春、冬季谱线相对平缓且曲率较大,夏、秋季谱线相对陡峭且曲率较小,曲线的弯曲度与曲率的大小主要与大量粒径小的二长棘犁齿,少量粒径大的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wiuus)等定居性鱼类和鳗鲇(Plotosus lineats)、带鱼(Trichiurus aaumela)等季节洄游性鱼种以及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褐裸胸鳝(Gymnothoraxhepaticus)等岛礁鱼类的出现有关。可见,季节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岛礁鱼类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增补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显着影响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5)ABC曲线显示,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为严重干扰状态。季节变化上,冬季为中度干扰状态,而其它叁季均为严重干扰状态;空间变化上,沿岸海域为严重干扰状态,湾中部海域和湾口海域均为中度干扰状态。(6)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干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量呈显着下降态势,鱼类群落结构小型化和低质化现象显着,优势种组成更替显着,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建忠,陈作志,徐姗楠[8](2017)在《鱼类粒径谱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径谱表示的是生物量或者生物数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曲线,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动态联系,是当前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鱼类粒径谱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影响因子等,重点介绍了鱼类粒径谱在鱼类生产量评估,开展生态系统监测,以及预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新观测和采样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粒径谱评估鱼类生物量的通用理论模式研发等是今后鱼类粒径谱研究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7年05期)

韩旭东,章守宇,周曦杰,林军,王凯[9](2017)在《基于丰度-粒径谱的岛礁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保护区渔业资源分布规律,合理规划海洋牧场建设目标,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本底调查。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聚类分析、粒径谱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所有19个站点渔获按丰度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两种主要类群:即以岩相生境为主的岛礁海域类群(R组)和以泥相生境为主的开阔水域类群(B组)。从鱼类体长分布上看,R组鱼类普遍更小且体长分布更为集中,B组体长整体偏大且体长分布更加广泛。基于上述结论,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建设应注重功能区划,岛礁间海洋牧场应以幼鱼养护为主,外围开放水体应以资源增殖和回捕利用为主。(本文来源于《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26)

齐西萌[10](2017)在《长叁角地区气溶胶粒径谱与新粒子生成:观测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因其气候与环境(健康)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二次气溶胶形成的主要触发过程,新粒子生成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大气环境;同时颗粒物的核化并且增长可以贡献全球近50%的大气凝结核,对于全球气候有重要的影响。以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SORPES)外场观测为基础,结合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箱式模型MALTE-BOX,本文系统研究了长叁角西部地区气溶胶粒径谱及新粒子生成现象。6-800 nm气溶胶总浓度为19200 ± 9200(平均值±标准差)cm-3,其中核模态气溶胶(6-30 nm)浓度为5300 ± 5500 cm-3,爱根模态气溶胶(30-100 nm)浓度为8000 ± 4400 cm-3,积聚模态气溶胶(100-800 nm)浓度为5800 ± 3200 cm-3。对于平均的气溶胶粒径谱,其冬季的日变化受到了一次排放的影响而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主要受到了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影响。在SORPES站,新粒子生成的发生频率约为44%,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其次,而冬季仅为11%。更高的温度、辐射强度和臭氧浓度以及低的相对湿度、PM2.5浓度和凝结汇有利于新粒子生成的发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标准差)6nm 气溶胶生成率分别为3.6±2.4 m-3s-1、2.1± 1.4cm-3s-1、2.1± 1.9 cm-3s-1和1.8 ± 1.6 cm-3S-1,对应的各个季节的6-30 nm粒径段气溶胶增长率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 10.0 ± 3.4 nm/h、12.8 ± 4.4 nm/h、8.9 ± 2.9 nm/h 和 9.5 ± 3.3 nm/h。新粒子生成的生成率与相对湿度有负相关,与辐射强度和臭氧浓度有正相关,而增长率与温度、相对湿度、辐射强度、臭氧浓度和凝结汇有正相关。6 nm空气离子生成率仅占气溶胶生成率的7%,表明离子诱导成核在长叁角作用较小。气团来源及其理化特性不仅影响气溶胶粒径谱,同时也影响新粒子生成事件。沿海岸气团有最低浓度的积聚模态气溶胶但是有相对较高浓度的核模态气溶胶;内陆气团由于有频繁的新粒子生成事件,有最高浓度的核模态气溶胶;来自长叁角城市群的气团有最高浓度的积聚模态气溶胶但由于高碰并/冷凝汇,该地区的核模态气溶胶浓度最低同时新粒子生成频率也最低。对比高、低生成率或增长率的气团来源可以发现:尽管长叁角城市群气团会抑制新粒子生成,但是会促进新粒子的增长。当气团从南方来,携带大量华南排放的单萜到达长叁角地区,会诱发一类发生时间仅在日出后一小时内的新粒子生成(被定义为清晨新粒子生成)。研究发现,单萜氧化是导致这类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原因,而高背景气溶胶会推迟新粒子生成的开始时间。利用MALTE-BOX模型进行敏感性实验也证明与SO2浓度相比,单萜浓度对新粒子生成的开始时间影响更大。高气溶胶生成率倾向于发生在高单萜浓度及低PM2.5浓度下。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生物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增加以及政府对于PM2.5的控制,单萜氧化对于新粒子生成的贡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用MALTE-BOX模型,本研究分别模拟北欧针叶林(SMEARII站)与长叁角地区(SORPES站)新粒子生成现象。通过与观测对比,MALTE-BOX模型被证明可以很好地模拟气态硫酸、高度氧化的分子浓度(与SMEAR II观测对比)以及气溶胶粒径谱(与SMEAR和SORPES站观测对比)。对比两个地区,长叁角地区气态硫酸、单体高度氧化的分子和含氮的高度氧化的分子浓度明显高于北欧针叶林地区而二聚体高度氧化的分子明显低于芬兰针叶林地区。对于长叁角地区,模拟时所用的核化参数的方差明显大于芬兰针叶林地区,体现了在城市地区新粒子生成核化机理的复杂与多变性。对比两个站各气态前体物质对于1-100 nm.气溶胶增长的贡献,长叁角地区硫酸和含氮的高度氧化的分子对于纳米级气溶胶的增长有显着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6-01)

粒径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2月,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对济南市冬季大气中粒径为14. 6 nm~10μm的颗粒物粒径谱的分布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较高,平均为47472个/cm~3。各模态对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的贡献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偏细,积聚模态粒子是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浓度谱日变化特征表明,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受道路交通源排放和新粒子生成转化的影响。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会导致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主要由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共同作用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径谱论文参考文献

[1].孙强.小型大气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开发[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夏志勇,吕波,李海滨,付华轩,王治非.济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J].环境工程.2019

[3].袁亚楠,邢美燕,马小杰,邢丽波,狄婉茵.水生生物粒径谱研究综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4].李星敏,陈闯,董自鹏,董妍,杜川利.关中颗粒物粒径谱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2018

[5].徐姗楠,郭建忠,陈作志,许友伟,周林滨.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

[6].王红磊,沈利娟,吕升,李莉,袁婧.长叁角一次重污染事件中气溶胶粒径谱及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

[7].郭建忠.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粒径谱特征[D].上海海洋大学.2018

[8].郭建忠,陈作志,徐姗楠.鱼类粒径谱研究进展[J].海洋渔业.2017

[9].韩旭东,章守宇,周曦杰,林军,王凯.基于丰度-粒径谱的岛礁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评价[C].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齐西萌.长叁角地区气溶胶粒径谱与新粒子生成:观测与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多晶材料的Brick-layer模型粒径为100nm的CdS样品阻抗谱图香河2005.7.25,2006.4.30,2007.1.20,...不同粒径的CdS的电阻随压力的变化关系不同粒径的氮化微珠SEM(a)d>100林m(...台湾海峡2004年夏季航次粒径谱...

标签:;  ;  ;  ;  ;  ;  ;  

粒径谱论文_孙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