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底部剪力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剪力,水平,作用,结构,砌体,质量,房屋。
底部剪力法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楠,张桂欣,李晶[1](2018)在《中、美、欧抗震规范底部剪力法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底部剪力法是各国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时需要使用各自国家的抗震设计反应谱。本文汇总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相同重现期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烈度下3本规范反应谱的异同,并通过算例对比了分别采用3本规范的底部剪力法算出的不同设防烈度下同一结构的底部地震剪力和层间地震剪力。对比结果表明,3本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在表达形式和参数设置上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陈宜虎[2](2017)在《多层BRBF钢框架基于β值的底部剪力法简化及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屈曲约束支撑(BRB)因其饱满而稳定的滞回耗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减震结构中,多层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BRBF)能够明显改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应用前景广泛。BRBF分析手段之一的弹塑性时程法,因计算假定少,结果真实可靠,适用面广,更多的被科研人员所采用;但考虑到分析耗时,及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并不适合普通工程设计人员。我国规范推荐的底部剪力法因相对简单、易掌握,便于工程操作,而被工程设计人员大量采用;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且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适应面较窄。本文基于强度理论,首次提出“BRB水平力分担率β值”这一概念,并以此强度指标为关键参数,结合首层剪重比CB值,借助日本建筑学会“构造委员会·钢构造运営委员会”推荐的,能够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等的二阶非线性分析程序CLAP,利用非线性静力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法,分别设计了 β=20%、30%、40%、50%、60%和90%的9个多层BRBF钢框架分析模型,按27种地震工况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基于底部剪力法计算假定,逐条分析,研究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刚接模型的β值和CB值范围;对于不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的铰接模型,研究如何利用我国规范推荐的底部剪力法对其进行工程简化设计。本文开展了下列工作:1)利用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分析模型BRB、梁、柱的出铰机制;并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分析模型BRB最大延性比需求和最大累积塑性延性比需求,以验证设计模型的合理性。2)利用弹塑性时程法,对27种地震工况下,“模型层割线刚度与推覆加载初期对应层割线刚度的比值”沿楼层高度退化情况,以及“层间位移极值时剪切位移比重和弯曲位移比重随楼层高度的变化情况”,“振型参与程度与β值之间的对应情况”,分析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对应模型β值和CB值区间;对于满足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的特定β值和CB值的多层刚接BRBF钢框架,建议按底部剪力法进行工程简化设计。3)对明显不符合底部剪力法计算假定但工程中常用的铰接β值模型,通过弹塑性时程法计算结果和基于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简化计算的可行性,并选择性的加以验证,给出相应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 β值的概念(即达到设计层剪力时BRB承担的水平力占模型总水平力的比例),及基于强度指标β值为主要参数的多层BRBF钢框架抗震设计法。2)从结构构件出铰机制、延性需求、塑性耗能,刚度变化、层间剪切(弯曲)位移比重、层剪力分布和振型变化等多角度分析,提出了基于底部剪力法的多层BRBF钢框架抗震简化设计思路。3)给出了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能直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设计的多层刚接BRBF钢框架的β值和CB值范围;对不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但常用的高β值多层铰接BRBF钢框架,给出了基于底部剪力法的简化修正模型和简化建议公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12-01)
王维,杨绍钊,刘天姿[3](2016)在《基于底部剪力法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底部剪力法的算例,论述了只考虑第一振型作用并辅以增大系数方法的合理性,并探讨了对于顶部附加小建筑和主体结构质量悬殊不大的建筑,将顶部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定为3.0的合理性,理论分析和算例计算结果显示,顶部附加地震系数和动力增大系数应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放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17期)
杜晓丹[4](2015)在《中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底部剪力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该国家的抵抗地震灾害的实践工程经验和科学研究水平。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可以很好的减轻震害、降低工程造价成本。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国家在抗震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在发展的同时海纳百川,汲取其它国家在抗震方面的先进理论,从而博采众长,使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更加完善。本篇论文在对中国的GB50011-2010版和GB50011-2001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下文简称《10规范》和《01规范》)的相关条文相比较进行研究,再对日本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条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举了一个八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对此结构进行了抗震设计计算,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规律:(1)随着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增大,中国10规范和中国01规范计算得出的底部剪力值、楼层剪力值、楼层位移值都呈增大趋势。不同的是中国的01规范的底部剪力值在第I类场地都大于10规范的底部剪力值。在Ⅱ、Ⅲ、Ⅳ类场地的时候,中国01规范和10规范计算得出的底部剪力值相同,并且随着场地土质越来越软,底部剪力值也急剧增大。(2)随着场地土质越来越软,中国10规范和中国01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都在增加。只有在I类场地时中国新旧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不同。中国01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以及层间位移值都大于中国10规范计算值。(3)在同一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以及相同的场地类别下,中国01规范和中国10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和层间位移值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I类场地时,随着楼层高度的不断变大,中国10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始终小于中国01规范计算值。(4)随着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增大,中日规范计算得出的底部剪力值、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也都变大。不同的是日本规范计算得出的底部剪力值、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增长速度比中国规范计算得出的增长速度快。随着场地土质越来越软,日本的底部剪力值先是呈增加状态,随后保持不变,而中国规范的底部剪力值是一直在增大的。(5)随着场地土质越来越软,中日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都在增加,但是中国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增大速度大于日本规范计算值的增大速度。(6)相同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和相同场地类别下,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中日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层间位移值都在减小。不同的是日本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减小速度小于中国规范计算得出的楼层剪力值减小速度。日本规范计算得出的层间位移值减小速度在I、II类场地类别下,大于中国规范计算得出的层间位移值减小速度。日本规范计算得出的层间位移值减小速度在Ⅲ、Ⅳ类场地类别下,与中国规范计算得出的层间位移值减小速度相同。(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5-01-01)
朱泽,冯继行[5](2013)在《解析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了解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3年08期)
谢志秦[6](2012)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底部剪力法这一计算方法,并指出《抗震规范》规定,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抗震作用时,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21期)
翁健,李俊霞[7](2009)在《一种基于等效单质点系的改进底部剪力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常规的底部剪力法在确定结构基本周期上存在多种近似算法不能统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单质点系的改进底部剪力法,从等效的角度避开对多质点体系基本周期的计算,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精确性。(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09年03期)
田兴运[8](2003)在《集中质量和均布质量相结合的底部剪力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底部剪力法计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水平地震作用力的分布。集中质量和均布质量相结合的底部剪力法根据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重量的分布特点,把楼层自重、活荷载和墙体重量区别对待,更真实地反映了地震作用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03年11期)
赵玉星,王健,朱振让[9](1999)在《多层砌体房屋顶层空旷时底部剪力法的精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抗震计算方法和结构振动理论为基础,探讨多层砌体房屋顶层空旷少墙时地震作用的某些规律,讨论这种房屋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计算的适用性问题,给出这种房屋各楼层地震剪力上限值的实用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陈晓莲,于莉,崔正超[10](1997)在《多层工业厂房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浅谈“底部剪力法”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具体实际情况,从结构的选型,构件断面的确定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述,为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设计中采取了有效的抗震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地震研究》期刊1997年02期)
底部剪力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屈曲约束支撑(BRB)因其饱满而稳定的滞回耗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减震结构中,多层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BRBF)能够明显改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应用前景广泛。BRBF分析手段之一的弹塑性时程法,因计算假定少,结果真实可靠,适用面广,更多的被科研人员所采用;但考虑到分析耗时,及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并不适合普通工程设计人员。我国规范推荐的底部剪力法因相对简单、易掌握,便于工程操作,而被工程设计人员大量采用;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且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适应面较窄。本文基于强度理论,首次提出“BRB水平力分担率β值”这一概念,并以此强度指标为关键参数,结合首层剪重比CB值,借助日本建筑学会“构造委员会·钢构造运営委员会”推荐的,能够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等的二阶非线性分析程序CLAP,利用非线性静力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法,分别设计了 β=20%、30%、40%、50%、60%和90%的9个多层BRBF钢框架分析模型,按27种地震工况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基于底部剪力法计算假定,逐条分析,研究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刚接模型的β值和CB值范围;对于不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的铰接模型,研究如何利用我国规范推荐的底部剪力法对其进行工程简化设计。本文开展了下列工作:1)利用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分析模型BRB、梁、柱的出铰机制;并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分析模型BRB最大延性比需求和最大累积塑性延性比需求,以验证设计模型的合理性。2)利用弹塑性时程法,对27种地震工况下,“模型层割线刚度与推覆加载初期对应层割线刚度的比值”沿楼层高度退化情况,以及“层间位移极值时剪切位移比重和弯曲位移比重随楼层高度的变化情况”,“振型参与程度与β值之间的对应情况”,分析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和对应模型β值和CB值区间;对于满足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的特定β值和CB值的多层刚接BRBF钢框架,建议按底部剪力法进行工程简化设计。3)对明显不符合底部剪力法计算假定但工程中常用的铰接β值模型,通过弹塑性时程法计算结果和基于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简化计算的可行性,并选择性的加以验证,给出相应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 β值的概念(即达到设计层剪力时BRB承担的水平力占模型总水平力的比例),及基于强度指标β值为主要参数的多层BRBF钢框架抗震设计法。2)从结构构件出铰机制、延性需求、塑性耗能,刚度变化、层间剪切(弯曲)位移比重、层剪力分布和振型变化等多角度分析,提出了基于底部剪力法的多层BRBF钢框架抗震简化设计思路。3)给出了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能直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设计的多层刚接BRBF钢框架的β值和CB值范围;对不符合底部剪力法假定,但常用的高β值多层铰接BRBF钢框架,给出了基于底部剪力法的简化修正模型和简化建议公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部剪力法论文参考文献
[1].蒋志楠,张桂欣,李晶.中、美、欧抗震规范底部剪力法的对比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8
[2].陈宜虎.多层BRBF钢框架基于β值的底部剪力法简化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7
[3].王维,杨绍钊,刘天姿.基于底部剪力法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探讨[J].山西建筑.2016
[4].杜晓丹.中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底部剪力法的比较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5].朱泽,冯继行.解析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力[J].山西建筑.2013
[6].谢志秦.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2
[7].翁健,李俊霞.一种基于等效单质点系的改进底部剪力法[J].住宅科技.2009
[8].田兴运.集中质量和均布质量相结合的底部剪力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
[9].赵玉星,王健,朱振让.多层砌体房屋顶层空旷时底部剪力法的精度[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
[10].陈晓莲,于莉,崔正超.多层工业厂房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浅谈“底部剪力法”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东北地震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