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溴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过氧化氢,氨基,染料,二甲酸,强酸,正交。
溴胺酸论文文献综述
费学宁,杨少斌,刘丽娟,石博杰,张宝莲[1](2007)在《溴胺酸Ullmann缩合反应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乙醇-铜粉催化体系代替传统工艺中硫酸-水-铜粉催化体系,对溴胺酸进行Ullmann缩合反应。考察了强酸离子交换树脂用量、有机溶剂种类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乙醇)∶V(水)=9∶1介质中,在溴胺酸、铜粉存在下,树脂用量为16g/L,在70℃下反应3h,溴胺酸缩合产物收率可达94.0%。反应中所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铜粉和乙醇均可回收再利用,强酸离子交换树脂重复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仍未降低;乙醇回收率可达70%~80%,铜粉的回收率可达85%~90%。(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7年10期)
胡军,周集体,孙丽颖,杨松[2](2004)在《TiO_2/UV与O_3联用工艺对溴胺酸废水的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iO2/UV与O3联用工艺对中低浓度溴胺酸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TiO2/UV与O3联用对溴胺酸的降解具有一定协同效应,本质原因是TiO2/UV与O3协同产生了更多羟基自由基。初始pH值对溴胺酸的降解效果影响不大,COD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0%~95%之间。溴胺酸废水经过2h催化降解,脱色率能达到70%以上,COD也能得到一定的去除,同时废水的B/C值能从0.030~0.043上升至0.320~0.368,可生化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04年12期)
黄丽萍,周集体,田颖,杨凤林,杜翠红[3](2002)在《动胶菌HP3利用溴胺酸生长的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胶菌 HP3是一株从某溴胺酸生产车间排放废水的污泥中筛选的、能以溴胺酸为惟一碳源和氮源的菌株 .正交试验表明 ,在 p H、盐质量浓度、供氧量和温度等影响 HP3菌生长的诸因素中 ,温度的影响最显着 .建立了温度 -菌体比生长速率关系方程 ,并探讨了温度影响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过程 .发现 HP3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2 .3K,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 .2 1 5 1 h- 1 .(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黄丽萍,周集体,包永明,杨凤林,张劲松[4](2002)在《动胶菌HP3及其胞外酶降解溴胺酸产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胶菌HP3分泌的胞外酶为组成酶 ,它能使溴胺酸脱色 ,其催化溴胺酸脱色的最佳作用温度为 30℃ ,pH 7 0— 7 2 .该酶在 4℃下放置时 ,活性可保持 2 4h .该酶使溴胺酸开环脱色的同时 ,有等摩尔量的邻苯二甲酸生成 ,它不能降解邻苯二甲酸 .动胶菌HP3降解溴胺酸的终产物为 2 氨基— 3 羟基— 5 溴苯磺酸钠和 2 ,3 二羟基— 5 溴苯磺酸钠 .(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黄丽萍[5](2001)在《溴胺酸的生物降解及降解途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胺酸是一种生产活性染料和酸性艳蓝的蒽醌型结构中间体,在其合成和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这类废水具有颜色深、浓度大、化学好氧量高、不易降解等特点,严重污染了环境。本文第一章通过有关文献的综述,阐述了蒽醌类中间体及染料对环境的污染,重点介绍了生物法处理蒽醌类中间体及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从而明确了本文关于高效降解菌处理蒽醌染料中间体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中的意义。 本文利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高效降解菌HP3,考察了其降解溴胺酸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对降解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分析与测定,得出了菌体作用下溴胺酸可能的降解途径;同时,对菌体胞外酶特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菌株HP3是一高效降解溴胺酸的菌株,经鉴定为动胶菌属;在最佳降解条件下,溴胺酸浓度在200~1200mg/L时,其降解遵从负指数方程,溴胺酸浓度大于1200mg/L时,降解受到显着的抑制;温度是影响菌体生长及降解溴胺酸的最显着因素,建立了菌体比生长速率-温度和溴胺酸降解率-温度曲线方程。 2、外加不同金属化合物、不同浓度NaCl、不同碳源或氮源对菌体降解溴胺酸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葡萄糖和硫酸铵的同时加入对溴胺酸的降解有协同作用,对葡萄糖和硫酸铵的加入量进行了优化。 3、动胶菌HP3作用下溴胺酸可能的降解途径为蒽醌环开裂生成中间产物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被进一步降解;溴胺酸降解后的最终产物为2-氨基-3-羟基-5-溴苯磺酸钠和2,3-二羟基-5-溴苯磺酸钠。 4、动胶菌HP3分泌的胞外组成酶可使溴胺酸脱色,溴胺酸降解中间产物邻苯二甲酸的降解场所在胞内;与邻苯二甲酸的降解相比,溴胺酸的脱色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of 5、动胶菌HP3不能降解活性艳蓝KN.R、弱酸性绿GS及毛用活性蓝HW.R等葱醒型染料,且染料的存在对菌体降解淇胺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动胶菌*P3可以降解卜氨基葱酮毛-磺酸钠、1,4-二羟基恳醒上-磺酸钠。l人5,8-四羟基葛酮、葱酮及苯酚、邻苯二酚、苯胺、邻苯二甲酸等苯系化合物,而不降解苯磺酸钠、对氨基苯磺酸钠;在溪胺酸、苯酚、邻苯二酚、苯胺、邻苯二甲酸中,苯胺是动胶菌HP3的天然底物。 总之,通过本论文的工作,筛选并找到了一株高效降解澳胺酸的菌株,对其降解滨胺酸的特性及降解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诠释动胶菌与溪胺酸反应的实质,而且为该菌株处理溪胺酸等葱酿类染料中间体的实际运用中操作参数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1-05-01)
黄丽萍,周集体,王竞,杨凤林[6](2001)在《菌株HP3对溴胺酸的降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菌株HP3降解溴胺酸最佳条件为温度30℃,pH值7.0,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基中不含NaCl有利于溴胺酸的降解.在此条件下,溴胺酸的降解遵从负指数模式.葡萄糖和硫酸铵的加入显着地提高菌体降解溴胺酸的速度.不同金属化合物对菌株HP3降解溴胺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HgCl2和AgNO3最显着.菌株HP3能降解化合物蒽醌、1,4,5,8-四羟基蒽醌和1-氨基蒽醌-2-磺酸钠,表明该菌株对底物的降解没有严格的专一性.溴胺酸经菌株HP3作用后吸收光谱发生明显变化.TOC分析表明,菌株HP3将溴胺酸的蒽醌环破坏后利用其中的一部分有机碳.液相色谱检测有中间产物邻苯二甲酸生成.溴胺酸降解终产物分子量为289和290.(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1年02期)
黄丽萍,周集体,杨凤林,王竞[7](2000)在《菌株HP3降解溴胺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溴胺酸生产车间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以溴胺酸为惟一碳、氮源且对溴胺酸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 ,暂命名为HP3.在良好的通气条件下 ,该菌株降解溴胺酸的最佳条件为 30℃、pH7.0 7.5 .溴胺酸浓度为 10 0 0mg/L时 ,4d内可被完全降解 .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菌体降解溴胺酸的速度 .在所试的含氮无机物中 ,(NH4 ) 2 SO4 和NH4 NO3 能加快菌体降解溴胺酸的速度 ,NH4 Cl则起反作用 .NaCl的存在抑制菌体的生长并降低溴胺酸降解速度 .菌体降解溴胺酸的产物之一为邻苯二甲酸 ,它可被菌体进一步代谢 .(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沈长洲,游思慧[8](1996)在《活性染料中间体溴胺酸合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用溴作用于相应的氨基蒽醌磺酸合成溴胺酸的方法。其氧化溴代反应过程比较复杂,用全因素实验对其最佳反应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1996年10期)
沈长洲,游思慧[9](1996)在《溴胺酸合成方法的改进及最佳条件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由1─氨基蒽醌合成活性染料中间体溴胺酸的一种改进方法,并对其氧化溴代反应进行了最佳条件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河北化工》期刊1996年02期)
溴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TiO2/UV与O3联用工艺对中低浓度溴胺酸废水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TiO2/UV与O3联用对溴胺酸的降解具有一定协同效应,本质原因是TiO2/UV与O3协同产生了更多羟基自由基。初始pH值对溴胺酸的降解效果影响不大,COD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0%~95%之间。溴胺酸废水经过2h催化降解,脱色率能达到70%以上,COD也能得到一定的去除,同时废水的B/C值能从0.030~0.043上升至0.320~0.368,可生化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溴胺酸论文参考文献
[1].费学宁,杨少斌,刘丽娟,石博杰,张宝莲.溴胺酸Ullmann缩合反应工艺[J].应用化学.2007
[2].胡军,周集体,孙丽颖,杨松.TiO_2/UV与O_3联用工艺对溴胺酸废水的预处理[J].工业水处理.2004
[3].黄丽萍,周集体,田颖,杨凤林,杜翠红.动胶菌HP3利用溴胺酸生长的温度效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
[4].黄丽萍,周集体,包永明,杨凤林,张劲松.动胶菌HP3及其胞外酶降解溴胺酸产物的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2
[5].黄丽萍.溴胺酸的生物降解及降解途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
[6].黄丽萍,周集体,王竞,杨凤林.菌株HP3对溴胺酸的降解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2001
[7].黄丽萍,周集体,杨凤林,王竞.菌株HP3降解溴胺酸特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
[8].沈长洲,游思慧.活性染料中间体溴胺酸合成方法的研究[J].化学世界.1996
[9].沈长洲,游思慧.溴胺酸合成方法的改进及最佳条件的选择[J].河北化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