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阮利平

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阮利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摆计时,认知学习理论,物理模型,数形结合

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阮利平[1](2018)在《“摆钟计时”模型的教学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摆钟计时"是高中考察单摆周期知识点的一类问题,因学生对"摆钟"结构不了解,而成为了学生的一个解题盲区。并且对于该类问题的标准解答许多学生觉得"太抽象"。基于认知学习的理论,依循"模型化""图像化"的思路;本文从构建"摆钟计时"问题的简易物理模型入手,然后采用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给出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26期)

孙雄[2](2018)在《X射线脉冲星频率搜索及计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以稳定的周期辐射脉冲信号,被誉为自然界最稳定的时钟。脉冲星极高的自转稳定性为脉冲星计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根据脉冲星的自转能损机制,可以建立脉冲星的自转减慢模型,即脉冲星计时模型。理想的脉冲星计时模型能准确预测某一时刻下的脉冲星自转频率及相位信息,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提供准确的相位预报信息。本文针对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的需求,研究了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的建立方法。在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对于单次观测数据的自转频率搜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针对自转频率搜索进行了以下研究,(1)基于RXTE对Crab脉冲星实测数据的?~2检验代价函数中普遍存在的“毛刺”现象做了深入研究。解释了“毛刺”现象的成因,设计了具有“非脉冲星光子TOA特征”的光子TOA序列的仿真方案,仿真结果显示“毛刺”重现率高达77.5%;(2)研究了利用K-T法“中断规则”估计脉冲星光子TOA序列的频域截断点,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K-T法“中断规则”的估计值与预测值一致,为Z_m~2检验中平滑参数m的选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3)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FT的功率谱积分频域搜索算法,对于大流量的观测数据,估计性能与Z_m~2检验相当,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计时模型的研究中,首先对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建模框架进行了讨论,总结并分析了计时残差中的两类相位跳变现象,给出了相应的跳变消除及无法识别跳变点时的解决方案。然后基于X射线脉冲星实测数据,进行了计时模型建模研究。一方面研究了短期计时模型,利用XPNAV-1对Crab脉冲星约一个月的计时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射电初始参数的建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现有模型,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最大的轮廓?~2值,说明在观测区间内此模型是最佳的。另一方面研究了长期计时模型的建模和计时噪声,利用RXTE十五年的观测数据,对脉冲星PSR B1509-58长期计时模型中普遍存在的低频红噪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计时噪声“白化”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利用预“白化”拟合后残差的均方根误差搜索脉冲星位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童明雷,杨廷高,赵成仕,高玉平[3](2017)在《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的测量精度分析与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的精确测定是脉冲星计时应用的基础.脉冲星计时模型包含几何的、物理的、轨道的等各种效应.我们主要分析了一些位置、自行、视差等几何效应的误差以及双星轨道模型误差引起的计时残差.本文将地球公转视为椭圆轨道,在黄道坐标系里得到了一般性的结论.基于此,我们给出了估计这些模型参数理论测量精度的解析表达式,得到了一些模型参数测量精度对黄纬的依赖关系.尤其是对于视差测量精度的估计,得到了与以前的工作显着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实际观测中脉冲星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7年09期)

姚竹曦,张亮,张侃[4](2015)在《标量计时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量计时模型为人类时间知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它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包含时钟、记忆和决策叁个阶段。时间二分任务是在标量计时模型的框架下研究时间知觉和加工的理想范式。它要求被试对时距进行与标量计时模型相对应的多阶段操作,包含了时间知觉所涉及的各个过程,能有效测量主观时距和时间敏感性的变化。通过这个范式,研究者发现,除了任务参数,年龄和疾病都会影响人的主观时距和/或时间敏感性。这些时间二分任务的实验结果促进了标量计时模型的发展,最近提出的两阶段决策模型和差别模型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标量计时模型进行了修正,并解释了参数设置的影响和计时的个体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王盛朋,Vania,Joloboff,邓仰东[5](2014)在《一种基于近似计时模型的嵌入式CPU仿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开发中,常使用快速的嵌入式系统功能仿真器进行软件开发。同时,嵌入式应用往往有实时性要求,所以模拟器有必要在开发中对软件性能进行评估。然而由于快速的功能仿真器强调"高效实现硬件功能、忽略与功能无关的硬件特性",故无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程序性能信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功能仿真框架,通过提出"采样计时"的方法,实现了一种近似计时的功能仿真器。上述仿真器不仅保持了功能仿真器快速运行的特性,而且能够以较小的误差计算出的程序运行所需的时钟周期。近似计时的仿真器已应用于轨道车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中。(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05期)

周庆勇[6](2011)在《脉冲星计时模型和自转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星计时是研究时间科学、中子星物理、星际介质及双星系统等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天文学上,脉冲星计时观测获得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引力波探测对脉冲星计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秒脉冲星的自转频率稳定度可达10 ?1 9 ~10?2 1s/s,被誉为当前自然界最稳定的天文钟。论文对脉冲星计时模型和自转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脉冲星计时的相对论建模、脉冲TOA分析模型以及脉冲星自转稳定度分析等。主要工作如下:1.在讨论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牛顿与相对论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计时观测的相对论建模过程。2.在考虑太阳及地球二阶后牛顿效应的情况下,推导了地球原时与太阳系坐标时的高精度转换公式,使用脉冲星信号传播的零测地线方程得到脉冲星信号到达时间公式,并讨论各种效应的影响量级。详细分析了脉冲星计时方程与VLBI时延公式的差异。3.分析了脉冲星信号从辐射源至接收机传播全过程的各种计时效应,建立1ns精度的TOA分析模型。使用Tempo2软件对PSR J0437-4715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并估计了各种时延效应大小。计时模型的主要误差包括TOA的分析模型误差,星际色散延迟误差,脉冲星自转不稳定等。4.阐述了高精度脉冲星计时的测量模型。介绍了脉冲星计时噪声的估计方法,通过计算得出当前毫秒脉冲星的计时噪声水平影响引力波背景辐射对TOA摄动的发现。论述了TOA摄动中各种计时效应的影响,分析了计时效应中白噪声项对脉冲星计时观测的影响。总结了减弱各种计时效应引起计时观测误差的方法。5.分析得出极其稳定的脉冲星自转频率是脉冲星相关应用(脉冲星导航或授时)的基础。用位置精确测定的且自转频率稳定的脉冲星定义时空基准,可实现更大区域的导航。通过对脉冲星时间尺度预报分析,得出脉冲相位模型在参考历元附近时间预报精度较高,而远离参考历元时,精度会逐渐降低。建议在脉冲星导航及授时中,采用最新的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6.分析比较了原子时与脉冲星时的稳定特性。原子时钟稳定性主要受内部噪声的影响,而脉冲星时的最大噪声来源于自转的不稳定性,其稳定度一般使用? z方法估计。研究表明,在较短时间跨度内,原子时稳定度好于脉冲星时,而在长时间尺度(如1年以上)上,脉冲星时间尺度稳定度好于原子时。并且由多个脉冲星时构成的综合脉冲星时可较好地消除共同误差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脉冲星时间标准的精度。(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1-04-15)

周庆勇[7](2010)在《脉冲星计时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脉冲星主要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阐述了脉冲星计时模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种计时模型的特点,并指出了当前脉冲星计时模型精度制约引力波的发现。对脉冲计时模型在脉冲星时间尺度与脉冲星导航2个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对现有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精度的计时模型有利于建立高稳定的时间尺度和提高深空导航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周庆勇,杜兰[8](2010)在《一种脉冲星计时模型与其精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计时模型包括脉冲到达时刻的分析模型与脉冲相位模型。详细分析了计时软件包Tempo2中使用精度达1ns的计时模型,讨论了其模型中各种改正及其意义,分析了影响计时模型精度的各种误差源。指出对现有计时模型的分析及改进,建立高精度的计时模型,将促进我国天体测量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中)》期刊2010-05-19)

刘瑞光[9](2008)在《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的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期式研究范式,创造性地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从心理物理学的视角,通过六个实验系统地考查了影响被试短时距(6s至24s)估计的标量特性和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信息源因素。深入探讨了注意、激活、间断和间断期望效应因素对时间估计行为的影响及时序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包含时钟、累加、记忆和比较四个动态加工过程的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得以建构。(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尹华站,黄希庭,李丹,张莹[10](2008)在《标量计时模型中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量计时模型中各阶段的神经机制有重迭也有分离。从当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看,与内部时钟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皮质、前运动辅助皮质及顶叶下回皮质等;与记忆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基底神经节、背外侧前额皮质、右侧额下皮质及外侧前运动皮质等;与决策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高级颞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文章还从神经机制角度论证了计时的标量特性,讨论了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叁个问题,即研究结果的确定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该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1期)

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以稳定的周期辐射脉冲信号,被誉为自然界最稳定的时钟。脉冲星极高的自转稳定性为脉冲星计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根据脉冲星的自转能损机制,可以建立脉冲星的自转减慢模型,即脉冲星计时模型。理想的脉冲星计时模型能准确预测某一时刻下的脉冲星自转频率及相位信息,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提供准确的相位预报信息。本文针对X射线脉冲星深空导航的需求,研究了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的建立方法。在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对于单次观测数据的自转频率搜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针对自转频率搜索进行了以下研究,(1)基于RXTE对Crab脉冲星实测数据的?~2检验代价函数中普遍存在的“毛刺”现象做了深入研究。解释了“毛刺”现象的成因,设计了具有“非脉冲星光子TOA特征”的光子TOA序列的仿真方案,仿真结果显示“毛刺”重现率高达77.5%;(2)研究了利用K-T法“中断规则”估计脉冲星光子TOA序列的频域截断点,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K-T法“中断规则”的估计值与预测值一致,为Z_m~2检验中平滑参数m的选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3)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FT的功率谱积分频域搜索算法,对于大流量的观测数据,估计性能与Z_m~2检验相当,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计时模型的研究中,首先对X射线脉冲星计时模型建模框架进行了讨论,总结并分析了计时残差中的两类相位跳变现象,给出了相应的跳变消除及无法识别跳变点时的解决方案。然后基于X射线脉冲星实测数据,进行了计时模型建模研究。一方面研究了短期计时模型,利用XPNAV-1对Crab脉冲星约一个月的计时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射电初始参数的建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现有模型,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最大的轮廓?~2值,说明在观测区间内此模型是最佳的。另一方面研究了长期计时模型的建模和计时噪声,利用RXTE十五年的观测数据,对脉冲星PSR B1509-58长期计时模型中普遍存在的低频红噪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计时噪声“白化”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利用预“白化”拟合后残差的均方根误差搜索脉冲星位置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阮利平.“摆钟计时”模型的教学与分析[J].高考.2018

[2].孙雄.X射线脉冲星频率搜索及计时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3].童明雷,杨廷高,赵成仕,高玉平.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的测量精度分析与估计[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7

[4].姚竹曦,张亮,张侃.标量计时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5

[5].王盛朋,Vania,Joloboff,邓仰东.一种基于近似计时模型的嵌入式CPU仿真器[J].计算机仿真.2014

[6].周庆勇.脉冲星计时模型和自转稳定性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

[7].周庆勇.脉冲星计时模型及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0

[8].周庆勇,杜兰.一种脉冲星计时模型与其精度评定[C].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中).2010

[9].刘瑞光.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的建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8

[10].尹华站,黄希庭,李丹,张莹.标量计时模型中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8

标签:;  ;  ;  ;  

计时与非计时模型论文-阮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