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_杨立启,季坚,黄海婵,孟祥河,赵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挥发性,物质,植物,腺毛,黄花,艾蒿,寄主。

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启,季坚,黄海婵,孟祥河,赵黎明[1](2019)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5对不同品种柑橘全果汁的发酵及其挥发性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5对蜜桔、胡柚、脐橙和春见4种不同品种柑橘全果汁进行深度发酵,比较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发酵前后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15发酵过程中4种全果汁p H呈现基本稳定-快速下降-逐渐平缓的趋势,伴随着总酸含量的增加,总糖、还原糖和总黄酮等含量总体上下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出蜜桔、胡柚、脐橙和春见4种全果汁及发酵全果汁的挥发性物质共46种,均以柠檬烯为主;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 15发酵明显降低了己醛、辛醛、癸醛、乙醇和芳樟醇等相对含量,但并未能丰富其酯类和酮类。研究表明,原料品种明显影响着柑橘全果汁的发酵进程和挥发性物质。相比于胡柚、脐橙和春见3种全果汁,蜜桔全果汁更适合作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 15的发酵基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宋丹阳,卢少华,黄翠虹,闫凤鸣[2](2016)在《植物挥发性物质对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挥发性物质是在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信号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挥发性物质来源可以通过植物自然释放或者迫害诱导产生。本文详细介绍了植物挥发性物质、昆虫选择行为的实验方法、综述了寄主植物与烟粉虱的选择关系,并展望了寄主植物挥发物与烟粉虱之间的深入研究方向,从而为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李姝,赵静,张晓曼,王文君,罗晨[3](2016)在《烟粉虱MED隐种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对不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选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粉虱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显示,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选择性存在明显差异。1、0.01和0.0001μL/μL浓度的芳樟醇、反-2-己烯醛和桉树脑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校正反应率均为正值,具显着吸引效果;而p-伞花烃、月桂烯、3-蒈烯、α-蒎烯和顺-3-己烯-1-醇对雌、雄成虫的校正反应率均为负值,说明其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趋避性。雌烟粉虱对0.0001μL/μL浓度桉树脑的选择率达最大值70.30%,与对照差异显着,具显着吸引作用。雌、雄烟粉虱对0.01μL/μL浓度的顺-3-己烯-1-醇的选择率最小,仅为24.75%和27.03%,具显着驱避作用。因此,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趋性反应不同,可能是烟粉虱环境适应性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司民真,刘艳,张川云,李伦,张德清[4](2015)在《姜科植物主要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近年来姜科植物水蒸馏提取,气质联用检测主要挥发物研究作综述,不同研究组对同一种姜属植物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所得结果不尽相同,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常温下不需要提取就可进行的姜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测定方法 -徒手切片与显微拉曼技术结合的方法,给出本课题组初步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邱建生,张彦雄,陈菊艳,田茂娟,谢正华[5](2015)在《12个山茶属植物花的挥发性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贵州、云南两省12种山茶属植物物种及类型花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37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的99.58%。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萜烯类、烷烃类、酸类及其他类等8类化合物。以怒江山茶花的挥发物种类最多(88种),离蕊金花茶最少(41种)。有51种化合物为12个物种及类型中的多数植物所共有。其中,100%共有的5种;90%共有的8种;80%共有的10种;70%共有的10种;50%共有的18种;50%以下共有的100种。有86种化合物为各物种所独有。归类分析表明,醇类比例最高,达29.87%;萜烯类次之,为27.79%;再次为酯类,为22.48%。化合物中相对含量第1为L-芳樟醇,相对含量达75.94%;第2为(Z)-3-己烯酯,为42.48%;第3为庚烷-2-酮,为31.67%;第4为(Z)-3-己烯-1-醇和(S)-2-庚醇,分别达23.79%和20.95%。(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王春子[6](2015)在《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叁种挥发性物质对受体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退耕还林主要树种,具有生长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强、更新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以往桉树人工林化感作用研究较多关注水溶性酚酸类化感物质,其产生的挥发性主要是单萜类及其衍生物由于其较低的水溶性大多数研究局限在单萜类物质经空气为载体的直接作用,缺乏挥发性单萜经土壤载体对受体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作用及反馈机制研究,这不能全面、系统地解释桉树人工林的化感行为。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外源添加的方法,研究在巨桉林下土壤中存在且相对浓度较高的叁种挥发性化合物(辛烷、2,4-二叔丁基苯酚、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叁种受体植物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MDA, TTC)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化感作用,旨在探究巨桉人工林挥发性物质的化感作用机制,为巨桉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巨桉人工林叁种挥发性物质中,2,4-二叔丁基苯酚对受体植物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具有浓度效应,不同浓度的处理显着抑制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2,4-二叔丁基苯酚处理显着促进了各受体幼苗MDA含量,尤其对幼苗的根系活力影响更为显着。辛烷对叁种受体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均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具有高抑低促进或不显着的作用,对绿豆的作用最显着,其次为莴苣和萝卜;辛烷对受体的根系活力(TTC)均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但辛烷对叁种受体植物幼苗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均呈现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萝卜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较大,对绿豆萌发率、根长苗高均呈现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抑制作用显着降低甚至促进作用,对苗/根鲜重比在较高浓度(C3)时呈现促进作用,同时,在该物质处于低浓度时,对绿豆的幼苗中MDA含量还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2)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通过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叁种挥发性物质外源添加入弃耕土壤,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测序研究,分别获得细菌17个门类和真菌6个门类。除在DGGE中得到的优势类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细菌门类的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Parvarchae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OD1、WS3、 Armatimonadetes和真菌门类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Basal_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LKM11、LKM15。(3)从细菌和真菌的条带数来看,随着2,4-二叔基丁酚浓度的降低,细菌和真菌可利用的条带数均表现为增强的抑制作用。在辛烷处理下,细菌可利用条带数表现为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的作用;真菌条带数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作用。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细菌可利用条带数表现为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的作用;对真菌可利用条带数表现为减弱的抑制作用。(4)从优势细菌群落组成来看,随着2,4-二叔基丁酚浓度的降低,在门的分类水平上,除变形菌表现为增强的促进作用外,其余各优势菌群均表现为减弱的抑制作用;在属的分类水平上,除变形菌门下分属的细菌(假单胞杆菌、无色杆菌、固氮弓菌以及产碱菌)表现为促进作用外,其余优势菌群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对芽孢杆菌、硝化螺旋菌、光合细菌Rhodoplanes和固定化甲烷八迭球菌的抑制作用不受浓度影响。辛烷对不同细菌门类表现出促进或抑制作用;在属的分类水平上,辛烷除对假单胞菌表现为促进作用外,对变形菌门其他优势分属和其他优势菌群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作用下,变形菌、厚壁菌、浮霉菌和绿弯菌受到抑制,其他优势菌群则呈现出化感促进作用;变形菌门中的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受到抑制作用,而产碱菌和固氮弓均则表现为促进作用。从优势真菌群落组成来看,2,4-二叔基丁酚对子囊菌和担子菌均呈现促进作用,对LMK15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作用,而对Basal-fungi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属的分类水平上,除对拮抗真菌Panorb is-viscosus表现为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浮孢菌表现为促进作用、青霉菌不受影响外,其余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辛烷对子囊菌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asal-fungi表现为抑制作用。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子囊菌和担子菌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asal-fungi和LMK15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其对绝大多数优势真菌类群表现为促进作用。(5)从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来看,2,4-二叔基丁酚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表现为抑制作用;除对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增强的促进作用外,对其余丰富度和物种发育指数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辛烷对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减弱的抑制作用;除chaol外,对真菌其余指数均表现为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的作用。在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作用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高浓度促进低浓度抑制或无影响:其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从土壤细菌和真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来看,土壤细菌和真菌根据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不同分别聚集在一支,而浓度处理差异在此时所起的作用不十分明显。综上所述,巨桉人工林土壤中存在且在轮伐期前土壤中存在较多的叁种挥发性化合物2,4-二叔基丁酚、辛烷、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叁种受体植物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具备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浓度效应。2,4-二叔基丁酚和辛烷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丰富度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2,2'-亚甲基双(6-叔丁基-4-甲基苯酚)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丰富度化感作用不明显。叁种挥发性物质中,2,4-二叔基丁酚的化感抑制作用较强。这些结果对认识巨桉人工林化感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蒋月娥[7](2015)在《烟蚜对色板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挥发性物质和颜色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植物挥发性物质和色板对烟蚜的行为影响,以期优化烟蚜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选择了对烟蚜具有较好引诱作用的庚醛、a-水芹烯、顺-3-己烯醇、茉莉酸甲酯、辛醇这5种活性物质,通过组合方法,获得31种不同的组配混合物。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烟蚜对不同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EAG)和行为反应;测定烟蚜对不同色板以及含有挥发物色板的行为反应。烟蚜对大部分挥发物的EAG反应在高浓度时大于低浓度,并不是混合越多的挥发物,反应值就越大。总体来看,在体积比浓度为1:10、1:100时,大部分物质对烟蚜表现为驱避作用,在1:1000时表现为引诱作用,而在1:10000对烟蚜具有定向作用的物质明显减少。浓度为1:1000的30、31号物质,浓度为1:100的13号物质以及在浓度为1:10的15号物质对烟蚜的引诱效果最好;体积比浓度为1:10的26号物质,1:100的7、8、15、20、21号物质对烟蚜的驱避效果最好。烟蚜对色板的趋性结果表明3号黄色对烟蚜的引诱作用显着高于其他黄色,在3号黄色的基础上以面积比为2:1,1:1的比例添加不同的颜色并不能提高对烟蚜的引诱作用。添加植物挥发物后可以显着提高黄板对烟蚜的引诱效果。(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唐巧玉,付伟,周毅峰,周大寨[8](2014)在《叁种蒿属植物叶面腺体观察及其挥发性物质的SPME-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艾蒿、臭蒿和黄花蒿叁种蒿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探寻其与叶面腺毛体的关系,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比较,并利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叁种蒿属植物叶面腺毛体数量.结果表明:1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叁者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化合物;2叁种植物均含有顺-3-己烯酸乙酯、蒈烯、桉树脑、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3艾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罗勒烯、2,6-二甲基-1,5,7-辛叁烯-3-羟基、樟脑、β-榄香烯、丁香烯、桉叶稀、杜松烯、E-环氧法尼稀,臭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羟基脲、β-蒎稀、β-榄香烯、丁香烯,黄花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3-己烯-1-醇、2-辛烯-4-醇、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邻异丙基甲苯、莰烯、D-柠檬稀、β-蒎稀、E-β-法尼烯;4叁种植物中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大;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其腺毛体密度也处于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小.(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司民真,张德清,刘仁明[9](2014)在《基于顶空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结合的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常温下鉴定新鲜植物样品的挥发性物质,且避免繁杂前期样品的制备过程,将新鲜样品切细后置入顶空瓶中,用注射器抽取顶空瓶上方的挥发性物质注入用微波法制备的纳米银溶胶中,用R-3000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进行SERS的测量。获得了葱属植物大蒜、韭菜、葱的挥发性物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大蒜的SERS谱中较强的峰出现在307,399,569,711,1 182,1 287,1 397,1 622cm-1处。韭菜的SERS谱中最强的峰出现在672cm-1,较弱的峰出现在274,412,575,1 185,1 289,1 396,1 618cm-1处。葱的SERS谱中最强的峰出现在693cm-1,次强峰出现在372,888,1 023cm-1处,较弱的峰出现在1 088,1 211,1 322cm-1。获得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烯丙基甲基硫醚(allylmethyl sulfide)、1-丙硫醇(1-Propanethiol)的液态、气态的SERS谱。经对比研究得出:吸附在银表面的大蒜、韭菜、葱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分别是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烯丙基甲基硫醚(allyl methyl sulfide)、1-丙硫醇(1-Propanethiol)。同是葱属植物但不同种大蒜、韭菜、葱其吸附在银表面的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不一样,吸附在银表面的各种葱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都是1-丙硫醇。该实验结果表明顶空与SERS结合,不需要复杂的提取过程,可直接用于新鲜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4年09期)

李耀发,高占林,康云凤,党志红,潘小花[10](2014)在《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绿盲蝽转主迁移过程中的趋花特性,本研究采用吸附法,获得了向日葵、棉花、玉米等寄主植物花器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技术,分析并明确了其各自的主要组分及其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对绿盲蝽雄成虫均具有较高的引诱作用,其中玉米花丝挥发物引诱作用最强。GC-MS结果表明,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差异较大,向日葵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占50%以上,棉花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间二甲苯,占25%以上,而玉米花丝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综合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主要包括:a-蒎烯,间二甲苯、乙酸叶醇酯和松油烯。与反-2-已烯醛、顺-3-己烯醇、苯乙醛和苯乙酮等绿盲蝽引诱物质相比,3种花器挥发物中的α-蒎烯、松油烯和乙酸叶醇酯均表现了与其基本相当的引诱效果,尤其松油烯对绿盲蝽雌成虫的引诱率达70.59%,可望应用于绿盲蝽的田间测报及防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挥发性物质是在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信号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挥发性物质来源可以通过植物自然释放或者迫害诱导产生。本文详细介绍了植物挥发性物质、昆虫选择行为的实验方法、综述了寄主植物与烟粉虱的选择关系,并展望了寄主植物挥发物与烟粉虱之间的深入研究方向,从而为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杨立启,季坚,黄海婵,孟祥河,赵黎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15对不同品种柑橘全果汁的发酵及其挥发性物质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2].宋丹阳,卢少华,黄翠虹,闫凤鸣.植物挥发性物质对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J].华中昆虫研究.2016

[3].李姝,赵静,张晓曼,王文君,罗晨.烟粉虱MED隐种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J].植物保护学报.2016

[4].司民真,刘艳,张川云,李伦,张德清.姜科植物主要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邱建生,张彦雄,陈菊艳,田茂娟,谢正华.12个山茶属植物花的挥发性物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5

[6].王春子.巨桉(Eucalyptusgrandis)人工林叁种挥发性物质对受体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7].蒋月娥.烟蚜对色板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趋性[D].福建农林大学.2015

[8].唐巧玉,付伟,周毅峰,周大寨.叁种蒿属植物叶面腺体观察及其挥发性物质的SPME-GC-MS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司民真,张德清,刘仁明.基于顶空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结合的葱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10].李耀发,高占林,康云凤,党志红,潘小花.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除虫菊酯的生物合成途径被鉴定的酶用...2 植物挥发性物质代谢工程技术策...绿盲蝽对12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1.1基于萜类途径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植物挥发性物质采集装置植物挥发性物质主要合成途径示...

标签:;  ;  ;  ;  ;  ;  ;  

植物挥发性物质论文_杨立启,季坚,黄海婵,孟祥河,赵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