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论文和设计-王海宾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钢板以及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以及所述第二钢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钢板上固定连接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钢板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位于所述第一钢板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夹角之间,所述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内壁抵触的防撞杆,所述第二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撞杆的卡扣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内板防撞性能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1)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钢板(11)以及第二钢板(12),所述第一钢板(11)以及所述第二钢板(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钢板(11)上固定连接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钢板(1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轴(2),所述固定轴(2)位于所述第一钢板(11)与所述第二钢板(12)的夹角之间,所述固定轴(2)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钢板(12)的内壁抵触的防撞杆(3),所述第二钢板(1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撞杆(3)的卡扣组件(4)。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1)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钢板(11)以及第二钢板(12),所述第一钢板(11)以及所述第二钢板(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钢板(11)上固定连接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钢板(1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轴(2),所述固定轴(2)位于所述第一钢板(11)与所述第二钢板(12)的夹角之间,所述固定轴(2)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钢板(12)的内壁抵触的防撞杆(3),所述第二钢板(1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撞杆(3)的卡扣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4)包括开设在第二钢板(12)上的通孔(41)、与所述通孔(41)滑移配合的支撑柱(42)、环绕设置在支撑柱(42)周侧且一端与通孔(41)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弹簧(43)以及与弹簧(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与防撞杆(3)的下表面相接触的卡块(44),所述卡块(44)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柱(42)靠近所述防撞杆(3)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44)靠近所述防撞杆(3)的一端的下表面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2)上套设固定有扭簧(21),所述扭簧(21)的端部与所述防撞杆(3)的侧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2)以及所述第一钢板(11)上设置有定位组件(5),所述定位组件(5)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钢板(11)侧壁上的延伸块(51)、开设在延伸块(51)上并沿延伸块(51)宽度方向贯穿延伸块(51)的插接孔(52)、开设在防撞杆(3)上并沿防撞杆(3)宽度方向贯穿防撞杆(3)的定位孔(53)以及通过插接孔(52)穿设过定位孔(53)的定位杆(5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2)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防撞杆(3)跑位的限位槽(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防撞杆(3)远离所述固定轴(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3)两个面积较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加强筋(3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升,汽车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是多数人日常出行的首选,随着私家车普及率的提高,人们不仅更加注重汽车的使用性能,还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

汽车行李箱内板连同行李箱外皮及其附属件构成行李箱盖。行李箱内板作为行李箱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观度,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硬度,从而提高汽车行李箱的安全性能。

现有的汽车行李箱内板厚度适中,防撞性能较差,当发生交通意外时,汽车行李箱内板易在撞击下发生形变而威胁到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虽然增强汽车行李箱内板的厚度可以增强其防撞性能,但是厚度增加会提高打开行李箱的难度。所以,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结构来提高行李箱内板的防撞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其具有提高内板防撞性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钢板以及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以及所述第二钢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钢板上固定连接有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钢板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位于所述第一钢板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夹角之间,所述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内壁抵触的防撞杆,所述第二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撞杆的卡扣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的夹角之间设置防撞杆,防撞杆的一端与第一钢板上的固定轴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卡扣组件与第二钢板的内壁相抵触,当不使用防撞杆时,解除卡扣组件的限制,并将防撞杆旋转至与第一钢板内壁相贴合的位置,从而避免防撞杆占用过多的行李箱内存空间;防撞杆的设置在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形成三角结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多边形,从而提高内板本体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内板本体的防撞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二钢板上的通孔、与所述通孔滑移配合的支撑柱、环绕设置在支撑柱周侧且一端与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弹簧以及与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与防撞杆的下表面相接触的卡块,所述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防撞杆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撞杆向靠近第二钢板的方向旋转至抵触卡块时,卡块在第二钢板的挤压作用下向通孔内滑移;当防撞杆转动至卡块上方时,卡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出通孔,并起到支撑防撞杆并为其定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靠近所述防撞杆的一端的下表面为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撞杆旋转至与卡块相抵触的位置时,弧形的设置避免卡块卡住防撞杆而影响其转动,降低了防撞杆与卡块之间的摩擦力,有效提高了防撞杆旋转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轴上套设固定有扭簧,所述扭簧的端部与所述防撞杆的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使用防撞杆并将其旋转至与第一钢板内壁贴合的位置时,扭簧处于扭转状态,通过扭簧的复位作用提高了将防撞杆向靠近第二钢板的方向旋转时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防撞杆与第二钢板抵触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轴以及所述第一钢板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钢板侧壁上的延伸块、开设在延伸块上并沿延伸块宽度方向贯穿延伸块的插接孔、开设在防撞杆上并沿防撞杆宽度方向贯穿防撞杆的定位孔以及通过插接孔穿设过定位孔的定位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撞杆旋转至与第一钢板的内壁贴合时,由于扭簧处于扭转状态,定位组件的设置用于为防撞杆定位,从而提高防撞杆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轴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防撞杆跑位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的设置将防撞杆的端部卡合在固定轴内,从而为防撞杆限位,避免防撞杆在旋转时跑位而影响防撞杆与第二钢板的抵触效果,从而避免影响防撞杆的防撞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防撞杆远离所述固定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设置使得多根防撞杆同时旋转,从而节省了旋转防撞杆的时间,提高了防撞杆的旋转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撞杆两个面积较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撞杆的侧壁加设加强筋,从而提高防撞杆本身的强度,以此提高防撞杆的防撞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防撞杆的设置在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形成三角结构,从而提高内板本体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内板本体的防撞性能;

2.卡扣组件的设置起到支撑防撞杆并为其定位的效果;

3.扭簧的设置提高了将防撞杆向靠近第二钢板的方向旋转时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防撞杆与第二钢板抵触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防撞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固定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板本体;11、第一钢板;12、第二钢板;2、固定轴;21、扭簧;22、限位槽;3、防撞杆;31、连接杆;32、加强筋;4、卡扣组件;41、通孔;42、支撑柱;43、弹簧;44、卡块;5、定位组件;51、延伸块;52、插接孔;53、定位孔;54、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包括内板本体1。内板本体1包括第一钢板11以及第二钢板12。第一钢板11以及第二钢板12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两者一体连接,且第一钢板11与第二钢板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参照图1,第一钢板1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轴2,固定轴2为圆形杆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第一钢板11的长度方向一致。结合图3所示,固定轴2上开设有限位槽22,限位槽22为圆环形结构,开设在固定轴2的周侧壁上,有三个,三个限位槽22分别位于固定轴2的两端以及中部。固定轴2的限位槽22中转动连接有防撞杆3,防撞杆3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其一端截面为圆形,另一端截面为三角形;防撞杆3的圆形端与固定轴2转动连接,并在限位槽22的限位作用下避免防撞杆3跑位;防撞杆3的三角形端与第二钢板12的内壁相抵触,从而使得防撞杆3、第一钢板11以及第二钢板12三者构成三角结构,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提高内板本体1的防撞性能,以此提高乘车安全性。

参照图1,第二钢板12上设置有卡扣组件4,卡扣组件4有三套,三套卡扣组件4分别用于为三根防撞杆3定位。卡扣组件4包括通孔41、支撑柱42、弹簧43以及卡块44。通孔41截面为圆形,开设于第二钢板12的内壁上,并沿第二钢板12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钢板12。支撑柱42为圆形柱状结构,并沿通孔41的内壁滑移。弹簧43的一端与卡块4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通孔41的内壁固定。卡块44位于防撞杆3的下方,且与防撞杆3的下表面相接触,用于为防撞杆3提供支撑与限位;卡块44与通孔41滑移连接,且卡块44的一端与支撑柱42固定连接,支撑柱42为卡块44提供支撑;卡块44靠近防撞杆3的一端的下表面为弧形。当防撞杆3向靠近第二钢板12的方向旋转至抵触卡块44时,卡块44在第二钢板12的挤压作用下向通孔41内滑移,弧形的设置避免卡块44卡住防撞杆3而影响其转动,降低了防撞杆3与卡块44之间的摩擦力,有效提高了防撞杆3旋转的便利性;当防撞杆3转动至卡块44上方时,卡块44在弹簧43的作用下弹出通孔41,并起到支撑防撞杆3并为其定位的效果。

参照图2,固定轴2上套设固定有扭簧21,扭簧21有两根,两根扭簧21的一端与固定轴2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位于固定轴2两端的防撞杆3的侧壁固定。当不使用防撞杆3时,将其旋转至与第一钢板11内壁贴合的位置,从而增大行李箱内部的储物空间,此时,扭簧21处于扭转状态;当将防撞杆3旋转至与第二钢板12的内壁相抵触的状态时,扭簧21复位,处于自然状态。通过扭簧21的复位作用提高了将防撞杆3向靠近第二钢板12的方向旋转时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防撞杆3与第二钢板12抵触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1,第一钢板11与防撞杆3上设置有定位组件5,定位组件5有两套,两套定位组件5分别位于第一钢板11的两个侧壁上。定位组件5包括延伸块51、插接孔52、定位孔53以及定位杆54。延伸块5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固定连接在第一钢板11的侧壁上,且其一端延伸至第一钢板11的外部。插接孔52截面为圆形,开设于延伸块51延伸至第一钢板11外部的一端,并沿延伸块51的宽度方向贯穿延伸块51。定位孔53开设于防撞杆3远离固定轴2的一端,并沿防撞杆3的宽度方向贯穿防撞杆3。结合图2所示,定位杆54为圆形柱状结构,通过插接孔52穿设过定位孔53,从而将旋转至与第一钢板11内壁贴合的防撞杆3固定,由于此时扭簧21处于扭转状态,定位组件5的设置提高了防撞杆3的稳定性。

参照图2,相邻的防撞杆3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1,连接杆31为圆形杆状结构,用于将三根防撞杆3连接,从而使得多根防撞杆3同时旋转,从而节省了旋转防撞杆3的时间,提高了防撞杆3的旋转效率。防撞杆3的面积较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加强筋32,加强筋32为工字型结构,工字形的设计提高了加强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防撞杆3本身的强度,以此提高防撞杆3的防撞性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第一钢板11与第二钢板12的夹角之间设置防撞杆3,防撞杆3的一端与第一钢板11上的固定轴2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卡扣组件4与第二钢板12的内壁相抵触,从而在第一钢板11与第二钢板12之间形成三角结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多边形,从而提高内板本体1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内板本体1的防撞性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590.9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467215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B62D 25/10

专利分类号:B62D25/10;B62D25/12;B60R5/04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北京中益宏宇工贸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中益宏宇工贸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李遂镇宣庄户村村委会北200米

发明人:王海宾

第一发明人:王海宾

当前权利人:北京中益宏宇工贸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汽车行李箱内板论文和设计-王海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