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原蛋白论文_潘宗保,王军,李玥姣,汝少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卵黄原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黄,蛋白,激素,飞蝗,受体,卵巢,因子。

卵黄原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潘宗保,王军,李玥姣,汝少国[1](2019)在《大泷六线鱼卵黄原蛋白的纯化鉴定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雌激素污染日益加剧,亟需建立可靠的生物检测技术,鱼类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tg)是国际上推荐的环境雌激素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采用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技术从17β-雌二醇(E_2)肌肉注射后的雄性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血浆中纯化获得Vtg。经鉴定大泷六线鱼Vtg是分子量约为340 kDa的糖磷脂蛋白,SDS-PAGE显示其亚基分子量约为170 kDa。利用纯化的Vtg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多克隆抗血清,并且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抗血清对Vtg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以纯化的Vtg与兔抗Vtg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大泷六线鱼血浆Vtg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该检测方法的工作范围为15.62~1 000 ng/mL,组内与组间差异分别为6.85%与6.79%,可用于大泷六线鱼血浆Vtg的准确定量。本研究建立的大泷六线鱼Vtg 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与精确度,为中国海洋环境雌激素的生物监测提供了可靠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S1期)

吴维[2](2019)在《黑尾叶蝉卵黄原蛋白-共生菌-水稻矮缩病毒叁者互作介导的经卵传播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矮缩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其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由介体昆虫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并可经卵传播。病毒的经卵传播不仅有利于病毒在严寒等不利环境下的保存,同时也会增加子代昆虫的带毒比例,加重病害的流行和发生。病毒在介体昆虫中的垂直传播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围绕RDV在其介体昆虫黑尾叶蝉中的经卵传播机制,探讨介体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共生菌和RDV叁者在病毒经卵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旨在揭示昆虫因子、内共生菌及植物病毒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互作关系。本研究首先明确Sulcia和Nasuia在黑尾叶蝉雌性成虫中大量增殖,电镜和共聚焦观察发现Sulcia和Nasuia在入卵过程中首先粘附在黑尾叶蝉卵巢上皮鞘区域,随后通过类似膜融合的方式侵入上皮鞘区域,且在同一个上皮鞘滤泡细胞中可同时观察到Sulcia和Nasuia;最后Sulcia和Nasuia在上皮鞘中大量积累并逐步入卵,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一个“菌球”。该研究结果明确了黑尾叶蝉中两种初级共生菌Sulcia和Nasuia在体内的分布、入卵时间及入卵路径均一致。已知Sulcia可以携带RDV经卵传播,根据Sulcia和Nasuia垂直传播路径一致,推测Nasuia可能也参与了RDV的经卵传播。随后通过共聚焦和电镜观察发现RDV会伴随两种共生菌Sulcia和Nasuia共同入卵,但RDV在两种共生菌的分布存在差异。RDV主要是粘附在Sulcia外膜上,而RDV则可分布在Nasuia内外膜的周质空间中,表明RDV同Sulcia和Nasuia的互作机制可能存在不同。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 Pull-down实验,发现RDV通过次要外壳蛋白P2与Sulcia OMP(Outermembraneprotein)互作粘附在Sulcia外膜上,通过主要外壳蛋白P8与Nasuia孔蛋白(Porin)互作。通过注射Nasuia Porin特异性抗体阻碍RDV与Nasuia的结合,可以明显降低RDV的经卵传播效率,但对Nasuia入卵的效率没有影响。由此表明RDV可以利用不同的机制同时借助Sulcia和Nalcia入卵,说明RDV、Nasuia和Sulcia已经进化出了复杂的叁者互作方式。Vg是卵巢发育过程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是雌性昆虫羽化后特异性诱导表达的蛋白。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表明:在黑尾叶蝉卵巢发育的早期,主要通过生殖区滋养细胞从血腔中摄取Vg,并通过营养丝输送至发育中的卵母细胞中。但在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至绒毛膜发生期时,我们发现Vg 一条新的入卵途径-通过卵巢的上皮鞘区域输送入卵。推测可能是Vg入卵的一个辅助途径,有利于卵母细胞的成熟。有趣的是,Vg通过上皮鞘入卵的途径与共生菌入卵的途径非常相似。通过共聚焦和电镜同时对Sulcia、Nasuia和Vg叁者入卵的过程进行观察,发现Vg上皮鞘区域输送入卵的过程中一直和Nasuia共定位,表明Vg入卵仅仅与Nasuia有关。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Pull down实验证明Vg与Nasuia Porin存在特异性互作,而与Sulcia不存在互作。并且通过注射Nasuia、Sulcia和Vg抗体抑制Vg和共生菌间的互作,仅注射Nasuia和Vg抗体会显着降低Nasuia和Vg在血淋巴中的共定位。根据日本学者对叶蝉共生菌的研究,通过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抑制叶蝉Ncprp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的抑制Nasuia的增殖,而对Sulcia增殖没有影响。因此通过dsNcprp特异性抑制Nasuia增殖时发现卵巢内Vg的含量也显着降低;同时利用RNAi抑制Vg受体(Vitellogeninreceptor,VgR)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VgR的表达和减少Vg在卵内的含量,但对Sulcia和Nasuia入卵数量没有影响。由此我们推测:Nasuia和Vg在共同入卵过程中是由Nasuia携带Vg入卵,而非Vg帮助Nasuia入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RDV、Nasuia和Vg在入卵时的定位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无论是在卵巢外粘附的血淋巴细胞还是在卵巢的上皮鞘区域,RDV、Nasuia和Vg叁者都完全共定位,推测Nasuia可以同时携带RDV和Vg入卵。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明了在黑尾叶蝉中卵黄原蛋白-共生菌-水稻矮缩病毒叁者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明确了RDV通过两种外壳蛋白分别与共生菌Sulcia和Nasuia的互作,伴随共生菌入卵;另一方面发现了Vg由Nasuia携带从上皮鞘入卵的新通道;同时阐明了RDV、Nasuia和Vg叁者相互作用共同入卵的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经卵传播过程中病毒-共生细菌-Vg间的叁者互作关系,为探索昆虫体内寄主因子、内共生菌及植物病毒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互作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安红丽[3](2019)在《保幼激素通过USF促进飞蝗卵黄原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卵黄发生(vitellogenesis)是昆虫生殖调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的潜在靶标。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促进多数昆虫的卵黄发生,但分子机理并不清楚。本研究前期探索实验发现,JH诱导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表达依赖于胰岛素(insulin)信号通路,推测营养信号通路是卵黄发生的必要条件,insulin与JH协同调控飞蝗卵黄发生期Vg的大量表达,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待阐明。为了解析JH和insulin信号通路协同调控飞蝗Vg表达的分子机制,首先分析了飞蝗Vg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发现Vg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锌指(basic-Helix-Loop-Helix,bHLH-zip)结构的上游刺激因子(Upstream Stimulatory Factor,USF)结合元件E-box(CACGCG)。结合文献研究报道,推测USF可能在insulin和JH信号通路协同调控飞蝗Vg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本论文研究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方法,阐明USF在JH和insulin协同作用下,促进Vg表达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通过RNAi沉默虫体内的USF,能够显着抑制JH诱导的Vg表达,进而导致飞蝗卵巢发育受到抑制,卵母细胞不能发育为成熟的卵。通过原核重组表达USF蛋白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USF特异性兔源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发现,USF的磷酸化修饰和飞蝗Vg表达量呈现正相关性。Insulin诱导增加USF的表达量,而JH诱导USF的磷酸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翻译后修饰位点的定点突变,发现JH通过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激活USF氨基酸的第182位苏氨酸残基(T182)的磷酸化。免疫细胞化学的显微成像显示,JH诱导细胞质中过表达的USF-RFP-His移向细胞核中,并且该过程受到JH-PKA介导的USF T182磷酸化修饰调控。通过Co-IP、ChIP和EMSA进一步分析发现,磷酸化的USF与JH核受体Met互作,并与Vg基因启动子区的E-box结合,进而促进Vg的转录。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飞蝗卵黄发生期,insulin诱导USF的表达,JH通过PKA激发USF的T182位点磷酸化而促进其入核,T182磷酸化的USF与JH的核受体Met交互作用并与Vg启动子区E-box序列结合,促进Vg的转录。这些发现不仅丰富对JH非基因组信号转导通路的了解,也为阐明JH与insulin信号通路协同调控昆虫生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进展,还能为害虫绿色防控提供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伦杰[4](2019)在《温度和JH通过热休克因子协同调控棉铃虫卵黄原蛋白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重要农业害虫,危害包括棉花、玉米、辣椒在内的200多种农作物,每年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棉铃虫产卵量大,单只雌虫在自然状态下平均产卵1426粒,最多达21738粒。环境温度变化可以显着影响棉铃虫的产卵量,其中25℃-30℃最为适宜。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的合成是昆虫产生大量成熟卵的前提基础,也是昆虫生殖调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棉铃虫在内的许多昆虫,Vg合成是由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调控。Vg在JH作用下在脂肪体内大量合成并由血淋巴运送到卵巢,最终以卵黄蛋白(vitellin,Vn)的形式储存于卵母细胞。但是,对环境温度和JH如何协同调控Vg表达和卵黄发生的分子机理缺乏了解。本论文前期研究发现,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HSF)参与环境温度和JH对Vg表达的协同调控,但其中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棉铃虫雌性成虫为实验材料,取羽化后正常发育6 h、12 h、24 h、48 h和72 h的脂肪体样本,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SF和Vg表达量呈正相关。体内JH类似物(JHA)处理发现,JH可以诱导脂肪体内Vg的合成。通过RNAi干扰HSF后,Vg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显着下降,卵巢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受到显着抑制;另外,HSF RNAi显着抑制JH诱导Vg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HSF参与JH信号通路调控Vg表达。构建HSF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至果蝇细胞系中,JH诱导后发现,HSF磷酸化水平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且JH通过PKA催化HSF磷酸化;为了进一步确定PKA催化HSF磷酸化,PKA抑制剂H89在细胞诱导前加入细胞中,结果发现,H89显着抑制JH诱导的HSF磷酸化,该结果表明JH激活PKA催化HSF磷酸化。HSF的亚细胞定位发现,在15℃条件下,HSF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27℃条件下HSF向细胞核内运动,并且在一定温度下经过JH诱导后HSF亚细胞定位没有变化。对Vg启动子区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存在6个HSF可能的结合位点,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ATTCCATTCA可能是HSF的结合序列。启动子活性实验发现,RFP-His表达量随着JH浓度梯度的增加和JH时间梯度的延长而增加;而且过表达HSF能显着增强JH诱导的RFP-His表达,表明HSF能够增强Vg启动子的活性。本论文首次以HSF为切入点,从分子机制上解析了环境温度和JH对Vg表达的协同作用,首次发现HSF在发挥基因调控功能上既响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也响应JH滴度的变化。JH通过PKA触发HSF磷酸化,适宜的环境温度(例如27℃)促进HSF入核。HSF结合Vg基因上游含有ATTCCATTCA的DNA序列上调Vg的转录。研究结果丰富了对JH和环境温度调节昆虫Vg表达和生殖力的分子机制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静,陶蓉,郝德君,肖留斌,谭永安[5](2019)在《甜菜夜蛾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的RNA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是介导昆虫卵黄原蛋白胞吞作用的主要受体,通过RNA干扰(RNAi)方法研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VgR的功能,为深入了解甜菜夜蛾生殖生理的分子机制及开发有效防治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甜菜夜蛾雌成虫腹部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得到甜菜夜蛾VgR基因片段,其包含配体结合域功能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片段通过特异性引物从笔者实验室保存的GFP质粒上扩增。将VgR和GFP目的片段连入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的准确性。以测序验证正确的质粒作为DNA模板,利用带T7启动子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用T7 RiboMAXTM Express RNAi System合成试剂盒合成VgR-dsRNA和GFP-dsRNA。应用10μL微量进样器在化蛹第2、6天的甜菜夜蛾雌蛹腹部注射3μL双链RNA(2μg·μL-1)。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甜菜夜蛾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雌成虫的VgR表达量变化,同时统计对照组(空白对照、注射GFP-dsRNA)和处理组(注射VgR-dsRNA)甜菜夜蛾的羽化率及单雌产卵量。【结果】扩增得到VgR和GFP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327和417 bp。RT-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注射dsRNA后甜菜夜蛾的VgR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对于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的雌成虫,注射VgR-dsRNA处理组的VgR表达量相比注射GFP-dsRNA的对照组分别下降了79.35%、84.22%、67.68%。通过解剖观察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的甜菜夜蛾卵巢,发现注射VgR-dsRNA处理组与注射GFP-dsRNA对照组相比,卵巢发育进度显着推迟。对于羽化24 h的甜菜夜蛾,与注射GFP-dsRNA组相比,注射VgR-dsRNA处理组卵巢管长度下降了23.92%;注射GFP-dsRNA组的卵巢成熟卵粒较多,平均直径为(0.46±0.05)mm,而注射VgR-dsRNA处理组成熟卵粒数量较少且相对较小,平均直径为(0.23±0.02)mm。注射GFP-dsRNA组和VgR-dsRNA组的羽化率无显着差异。注射VgR-dsRNA处理组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只有170粒,而对照组(空白对照和注射GFP-dsRNA)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到451粒和420粒,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产卵量存在显着差异。【结论】通过体外注射dsRNA的方法研究VgR的功能,能够显着降低VgR表达。VgR在甜菜夜蛾的生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甜菜夜蛾卵巢的发育与产卵量,可以作为控制甜菜夜蛾的潜在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甄丛爱[6](2018)在《兰州熊蜂(膜翅目:蜜蜂科)卵黄原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殖过程中,卵黄原蛋白作为卵黄前体,是卵生生物包括昆虫中非常重要的。卵黄原蛋白的转录通常是由激素调控的,比如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某些神经肽。关于昆虫卵黄原蛋白的转录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双翅目与鳞翅目,膜翅目昆虫的卵黄原蛋白转录调控研究较少。兰州熊蜂作为一种重要的授粉昆虫,扩大其繁殖量,产生更多的工蜂后代可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中授粉的需求。基于此,研究兰州熊蜂的转录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兰州熊蜂卵黄原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特性兰州熊蜂卵黄原蛋白基因(Genbank号:MF632304)全长为7227bp,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其mRNA(Genbank号:MF632303)序列长度为5319bp,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772个氨基酸、分子量201.5 kDa及等电点为6.21。对兰州熊蜂的卵黄原蛋白(BlVg)进行保守域分析,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卵黄原蛋白结构域:第一,在N端附近的Vitellogenin_N保守域从第28个氨基酸开始,到第750个氨基酸终止;第二,中间部位有保守域DUF1943,自第783个氨基酸起至第1043氨基酸;第叁,在C端第1450个氨基酸至第1620个氨基酸为保守域VWD。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其他熊蜂物种位于一个分支上。分别取处女蜂王及产卵蜂王的头、飞行肌、卵巢与脂肪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lVg的mRNA表达量。qRT-PCR结果显示,相同生殖状态下的蜂王,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处女王为383.9-倍;产卵蜂王为3357.07倍),飞行肌、头次之,卵巢最低,且不同组织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相同组织中,产卵蜂王的BlVg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处女蜂王(p<0.05)。2、兰州熊蜂转录因子Broad-Complex基因的特征及真核表达兰州熊蜂Broad-Complex基因选择性剪切体众多,通过PCR获得Z1-Z4这四种剪切体,分别命名为BlBrC-Z1、2、BlBrC-Z3和BlBrC-Z4,它们的核苷酸长度分别为1491 bp、1293 bp、1257 bp与1239 bp。兰州熊蜂B1BrC蛋白具有典型的Broad-Complex蛋白应有的保守域:第一,在N端附近的中心区域由BTB保守域及Linker组成;第二,在C端为各种选择性剪切体特异的锌指结构域。通过与兰州熊蜂基因组数据(未发表)比对,发现这四种剪切体在DNA上的排列顺序为Z4、Z3、Z2、Z1。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与处女蜂王相比,产卵蜂王的卵巢中BlBrC-Z1与BlBrC-Z3表达量显着升高。将这四种剪切体构建至pBmFlag-B1BrC重组质粒进行真核表达。通过Western blot证明这四个蛋白均成功表达。3、兰州熊蜂卵黄原蛋白基因BlVg启动子的活性分析采用染色体步移法,以兰州熊蜂腹部DNA为模板,获得卵黄原蛋白基因BlVg起始密码子上游1517 bp长度的5'侧翼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序列具有TATAbox、CAATbox、C/EBP等基本元件和DBrC3、DE74等响应蜕皮激素信号的重要结合元件。随后构建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最后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分析该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及调控应答激素的相关元件。结果显示,保幼激素诱导没有显着改变BlVg启动子的活性,而20-羟基蜕皮酮对BlVg启动子活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4、转录因子Broad-Complex对BlVg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运用点突变技术,发现启动子上DBrC3结合位点碱基的突变会导致其不能被20-羟基蜕皮酮诱导;此外,将转录因子Broad-Complex与BlVg启动子共转染至Sf9细胞,检测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发现只有BlBrC-Z3转录因子可以提高启动子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1-01)

杨东燃[7](2018)在《保幼激素触发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受体介导卵黄原蛋白吸收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m)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食性广泛、生殖能力强大,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害,其生殖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蝗灾治理有重要意义。昆虫卵黄发生(Vitellogenesis)是生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体现强大生殖能力的基础。在卵黄发生期,昆虫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并通过血淋巴运输至卵巢,由卵母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介导并吸收,继而在胞内加工成为卵黄蛋白(Vitellin,Vn),构成昆虫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VgR在Vg吸收环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分子机制的解析一直受到领域科学家们的关注。昆虫卵黄原蛋白受体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超家族(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成员,目前为止,已有30多种昆虫的VgRs家族成员被研究报道,其中关于飞蝗VgR的研究显示,其介导Vg吸收过程受到体内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调控。JH是昆虫体内最重要内分泌激素之一,在昆虫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然而由于JH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导致VgR受体介导卵母细胞吸收Vg的分子调控机制至今未明。因此,本论文以飞蝗作为研究对象,从飞蝗VgR功能解析着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手段,对LmVgR受体功能及上游JH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以期解析JH信号转导通路激活VgR并介导卵母细胞吸收Vg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已知飞蝗VgR基因序列片段并借助RACE技术获取了飞蝗VgR基因序列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水平进行分析,获得了LmVgR序列的生物学信息。运用原核重组表达技术重组表达VgR部分片段,经纯化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制备LmVgR多克隆抗体。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分别从mRNA与蛋白水平上检测了LmVgR的表达模式,结合飞蝗卵巢中LmVg的变化模式,发现LmVgR表达与卵巢吸收Vg呈现正相关性。基于RNAi的LmVgR基因沉默实验显示,LmVgR干扰后卵巢对LmVg的吸收显着下降。JH体内诱导实验显示,JH能够显着提升卵巢对LmVg的吸收;LmVgR沉默能够显着抑制JH诱导下卵巢吸收LmVg。上述结果表明,JH能够通过LmVgR促进飞蝗卵巢吸收Vg。飞蝗卵巢发育阶段Western blot显示,LmVgR的蛋白表达模式存在翻译后修饰,并且其翻译后修饰与卵巢Vg吸收也呈现正相关性。通过碱性磷酸酶处理以及基于VgR抗体、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底物磷酸化抗体的IP和Western blot实验确定VgR存在磷酸化修饰,且该修饰为PKC催化的丝氨酸磷酸化。通过药理学实验显示,JH能够显着诱导VgR磷酸化修饰,并且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显着抑制JH诱导的VgR磷酸化修饰,然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 II)的抑制剂(KN-93)不能抑制JH诱导的VgR磷酸修饰。进一步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抑制剂SU6668、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抑制剂Suramin和磷酯酶C(phospholipase C,PLC)抑制剂U73122等进行阻断处理,结果显示,Suramin与U73122能够显着抑制JH诱导LmVgR磷酸化。通过卵巢吸收功能研究发现,JH促进卵巢吸收Vg,并且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能够显着抑制卵巢对Vg吸收。免疫共沉淀显示,JH能够触发VgR-Vg之间相互作用,并且Staurosporine能够显着抑制VgR与Vg相互结合。上述结果暗示了JH能够通过GPCR-,PLC-,PKC-信号转导通路调控VgR磷酸化修饰,继而调节VgR与Vg之间相互作用及卵巢吸收Vg。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JH能够通过PKC激活LmVgR的磷酸化,进而调控LmVgR与LmVg的结合,从而介导卵母细胞对卵黄原蛋白吸收,从而初步解析了保幼激素激活飞蝗VgR并介导卵巢吸收Vg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丰富了JH非基因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昆虫生殖发育调控机制研究中的进展,为飞蝗绿色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静逸[8](2018)在《水椰八角铁甲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原蛋白的表达谱测定及其功能验证和潜在的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ne(Maulik)是一种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入侵害虫,强大的生殖能力是其成功入侵和种群快速扩增的关键。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作为卵黄蛋白的重要前体,在脂肪体中合成,经血淋巴转运至卵巢中沉积,成为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在昆虫生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水椰八角铁甲卵黄原蛋白合成机制尚不明确,而深入探讨该害虫卵黄原蛋白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该害虫的有效控制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水椰八角铁甲卵巢发育过程中Vg的动态表达以及Vg对卵巢发育的影响,并研究了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对卵黄原蛋白合成的调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未经交配的0、5、10、15和20 d的水椰八角铁甲雌成虫进行卵巢解剖并测量卵巢的相关参数,发现水椰八角铁甲卵巢在羽化后逐渐发育膨大,卵黄蛋白逐渐积累;RT-qPCR和ELISA表明随着卵巢的发育,整虫中的Vg表达量逐渐增加,Vg不断在卵巢中富集;而当RNAi降低Vg的表达量时,引起了卵巢管宽度和卵巢横截面积的降低,表明Vg可以影响卵巢的形态发育。(2)JH在调控Vg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调控水椰八角铁甲JH合成的保幼激素酸甲基转移酶(juvenile hormone acid methyl transferase,JHAMT)的基因表达与Vg表达呈正相关,当JHAMT基因被沉默后显着降低了 Vg的含量,表明JHAMT通过控制JH的合成调控了 Vg的表达;有趣的是,JH的重要受体Methoprene-tolerant(Met)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维持稳定,且Met含量的降低并没有对Vg的相对表达量造成影响,但Met含量的降低却显着性地影响了参与变态的Kruppel-homolog 1(kr-h1)的相对表达量,猜测Met不参与或不能独立参与对vg转录的调控。综上所述,Vg是水椰八角铁甲卵黄发生中重要的贮存蛋白,在促进卵巢形态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JHAMT参与JH的合成,调控了Vg的表达,然而在这个调控过程中JH受体Met对Vg表达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邓瑶[9](2018)在《白背飞虱卵黄原蛋白和TOR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上的重要农业害虫,通过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传播水稻病毒以及雌虫以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引起细菌感染等方式危害水稻。目前主要通过化学防治来控制白背飞虱,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加剧了白背飞虱抗药性的产生。Vitellogenin(VG)和Target of rapamycin(TOR)是参与昆虫繁殖调控的重要基因,直接关系着昆虫后代的繁衍。对这两个基因的研究探索,有助于找到新的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方法。本文克隆了白背飞虱VG(SfVG)和TOR(SfTOR)两个基因,利用qRT-PCR分析了VG和TOR在白背飞虱体内的时空表达,并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了这两个基因的功能。研究结果如下:一、白背飞虱Vitellogenin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1.SfVG基因的cDNA全长6247 bp,编码2037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vitellogenin-N、DUF1943和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D domain。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fVG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半翅目的VG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相似性分别为89%和81%。2.SfVG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fVG主要在白背飞虱雌虫脂肪体内合成。3.使用显微注射法将dsRNA注射到白背飞虱雌虫体内,注射后的白背飞虱雌虫卵巢发育被抑制,不能产下卵粒。二、白背飞虱Target of rapamycin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1.白背飞虱TOR基因序列cDNA全长7881 bp,编码2447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poly A尾巴,该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FAT、FRB、PI3K/PI4K和FATC。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fTOR氨基酸序列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相似性最高,达到93%。2.SfTOR基因在白背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成虫期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若虫期的;此外,它在白背飞虱雌虫马氏管中有高水平的表达。3.沉默SfTOR基因后,SfTOR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降低,也降低了卵巢发育相关基因SfVG和SfFoXO的表达水平;解剖白背飞虱雌虫卵巢系统发现,卵巢发育被抑制,因而不能产卵。(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8-05-01)

马淑伟,王军,单瑞后,张振忠,汝少国[10](2018)在《金鱼卵黄原蛋白单抗夹心ELISA的开发及其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从实验室现有的斑马鱼(Danio rerio)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了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抗H3A8。以纯化的单抗H3A8、金鱼Lv与HRP标记的Lv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夹心ELISA,其工作范围为15.6~1 000ng·mL-1,检出限为9.6ng·mL-1,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分别为1.30%~4.99%和2.30%~4.37%,并且金鱼Vtg与Lv的标准曲线几乎重合,表明建立的夹心ELISA可以准确定量金鱼Vtg,并利用建立的ELISA测定了10、100、1 000ng/L 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暴露3和21d后雄性金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发现1 000ng·L-1 E2暴露3d、100与1 000ng·L-1 E2暴露21d均能显着升高雄鱼血浆和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E2暴露21d后雄鱼血浆与体表粘液中的Vtg含量较为接近,建议将取样简便且对鱼体无伤害的体表粘液用作今后金鱼Vtg的检测样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卵黄原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矮缩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其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由介体昆虫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并可经卵传播。病毒的经卵传播不仅有利于病毒在严寒等不利环境下的保存,同时也会增加子代昆虫的带毒比例,加重病害的流行和发生。病毒在介体昆虫中的垂直传播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围绕RDV在其介体昆虫黑尾叶蝉中的经卵传播机制,探讨介体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共生菌和RDV叁者在病毒经卵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旨在揭示昆虫因子、内共生菌及植物病毒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互作关系。本研究首先明确Sulcia和Nasuia在黑尾叶蝉雌性成虫中大量增殖,电镜和共聚焦观察发现Sulcia和Nasuia在入卵过程中首先粘附在黑尾叶蝉卵巢上皮鞘区域,随后通过类似膜融合的方式侵入上皮鞘区域,且在同一个上皮鞘滤泡细胞中可同时观察到Sulcia和Nasuia;最后Sulcia和Nasuia在上皮鞘中大量积累并逐步入卵,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一个“菌球”。该研究结果明确了黑尾叶蝉中两种初级共生菌Sulcia和Nasuia在体内的分布、入卵时间及入卵路径均一致。已知Sulcia可以携带RDV经卵传播,根据Sulcia和Nasuia垂直传播路径一致,推测Nasuia可能也参与了RDV的经卵传播。随后通过共聚焦和电镜观察发现RDV会伴随两种共生菌Sulcia和Nasuia共同入卵,但RDV在两种共生菌的分布存在差异。RDV主要是粘附在Sulcia外膜上,而RDV则可分布在Nasuia内外膜的周质空间中,表明RDV同Sulcia和Nasuia的互作机制可能存在不同。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 Pull-down实验,发现RDV通过次要外壳蛋白P2与Sulcia OMP(Outermembraneprotein)互作粘附在Sulcia外膜上,通过主要外壳蛋白P8与Nasuia孔蛋白(Porin)互作。通过注射Nasuia Porin特异性抗体阻碍RDV与Nasuia的结合,可以明显降低RDV的经卵传播效率,但对Nasuia入卵的效率没有影响。由此表明RDV可以利用不同的机制同时借助Sulcia和Nalcia入卵,说明RDV、Nasuia和Sulcia已经进化出了复杂的叁者互作方式。Vg是卵巢发育过程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是雌性昆虫羽化后特异性诱导表达的蛋白。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表明:在黑尾叶蝉卵巢发育的早期,主要通过生殖区滋养细胞从血腔中摄取Vg,并通过营养丝输送至发育中的卵母细胞中。但在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至绒毛膜发生期时,我们发现Vg 一条新的入卵途径-通过卵巢的上皮鞘区域输送入卵。推测可能是Vg入卵的一个辅助途径,有利于卵母细胞的成熟。有趣的是,Vg通过上皮鞘入卵的途径与共生菌入卵的途径非常相似。通过共聚焦和电镜同时对Sulcia、Nasuia和Vg叁者入卵的过程进行观察,发现Vg上皮鞘区域输送入卵的过程中一直和Nasuia共定位,表明Vg入卵仅仅与Nasuia有关。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Pull down实验证明Vg与Nasuia Porin存在特异性互作,而与Sulcia不存在互作。并且通过注射Nasuia、Sulcia和Vg抗体抑制Vg和共生菌间的互作,仅注射Nasuia和Vg抗体会显着降低Nasuia和Vg在血淋巴中的共定位。根据日本学者对叶蝉共生菌的研究,通过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抑制叶蝉Ncprp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的抑制Nasuia的增殖,而对Sulcia增殖没有影响。因此通过dsNcprp特异性抑制Nasuia增殖时发现卵巢内Vg的含量也显着降低;同时利用RNAi抑制Vg受体(Vitellogeninreceptor,VgR)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VgR的表达和减少Vg在卵内的含量,但对Sulcia和Nasuia入卵数量没有影响。由此我们推测:Nasuia和Vg在共同入卵过程中是由Nasuia携带Vg入卵,而非Vg帮助Nasuia入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RDV、Nasuia和Vg在入卵时的定位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无论是在卵巢外粘附的血淋巴细胞还是在卵巢的上皮鞘区域,RDV、Nasuia和Vg叁者都完全共定位,推测Nasuia可以同时携带RDV和Vg入卵。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阐明了在黑尾叶蝉中卵黄原蛋白-共生菌-水稻矮缩病毒叁者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明确了RDV通过两种外壳蛋白分别与共生菌Sulcia和Nasuia的互作,伴随共生菌入卵;另一方面发现了Vg由Nasuia携带从上皮鞘入卵的新通道;同时阐明了RDV、Nasuia和Vg叁者相互作用共同入卵的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经卵传播过程中病毒-共生细菌-Vg间的叁者互作关系,为探索昆虫体内寄主因子、内共生菌及植物病毒在经卵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互作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黄原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潘宗保,王军,李玥姣,汝少国.大泷六线鱼卵黄原蛋白的纯化鉴定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维.黑尾叶蝉卵黄原蛋白-共生菌-水稻矮缩病毒叁者互作介导的经卵传播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3].安红丽.保幼激素通过USF促进飞蝗卵黄原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D].河南大学.2019

[4].李伦杰.温度和JH通过热休克因子协同调控棉铃虫卵黄原蛋白的表达[D].河南大学.2019

[5].赵静,陶蓉,郝德君,肖留斌,谭永安.甜菜夜蛾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的RNA干扰[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甄丛爱.兰州熊蜂(膜翅目:蜜蜂科)卵黄原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7].杨东燃.保幼激素触发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受体介导卵黄原蛋白吸收的分子机制[D].河南大学.2018

[8].李静逸.水椰八角铁甲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原蛋白的表达谱测定及其功能验证和潜在的调控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8

[9].邓瑶.白背飞虱卵黄原蛋白和TOR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D].长江大学.2018

[10].马淑伟,王军,单瑞后,张振忠,汝少国.金鱼卵黄原蛋白单抗夹心ELISA的开发及其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烟粉虱MEAM1隐种卵黄原蛋白受体(...蜂王蛹期和1~7日龄发育的卵黄原蛋白雄蜂蛹期和1、5、10、15、20、25日龄发...工蜂蛹期和1、5、10、15、20、25日龄发...RT-PCR扩增天蚕卵黄原蛋白cDNA的...1) 昆虫卵黄原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

标签:;  ;  ;  ;  ;  ;  ;  

卵黄原蛋白论文_潘宗保,王军,李玥姣,汝少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