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泥石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泥,水化,矿渣,微结构,结构,力学性能,微观。
水泥石微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韩松,崔叶富,郑玉飞,安明喆,余自若[1](2019)在《低水胶比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与水泥石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程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水胶比不断降低。低水胶比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胶凝材料水化程度及孔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可能出现新的特点。设计水胶比为0.13~0.21的低水胶比水泥浆体,采用标准养护和高温蒸养两种养护制度,研究了硬化浆体力学性能、水化程度和水化产物微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水胶比条件下,水泥硬化浆体的抗折强度随水胶比降低持续提升,抗压强度先提升后下降;存在极限水胶比使胶凝材料体系强度达到最高,极限水胶比取决于硬化浆体的孔隙变化规律,也受到养护温度的影响;水胶比高于0.15时,水泥水化程度与水胶比呈现严格线性;降低水胶比可有效细化毛细孔,降低硬化浆体的孔隙率;但极低的水胶比和高温蒸养会使大孔出现粗化。低水胶比条件下,硬化浆体的孔结构决定其力学性能,水泥的水化程度只起到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袁盼[2](2016)在《温湿度变化对水泥石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及改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作为重要建筑材料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基础建设中,养护过程中温度与湿度变化对水泥石的结构形成与力学性能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影响。以标养条件下水泥石及混凝土性能来判断其在实际环境中服役性能并不准确,而目前所开展相关研究中多为恒定高温或低温养护,与实际环境温湿度变化相差较大。本文基于实际环境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研究其对水泥石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针对温湿度变化对水泥石结构与性能的不利影响,研究掺加粉煤灰或纳米碳材料对其改善效果,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结论有:模拟出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研究其对水泥水化进程及微结构影响,其中高温均会促进早期水泥水化,提高水泥石早期抗压强度、氢氧化钙含量和C-S-H凝胶平均链长。但两者均对水泥石后期微结构和强度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使得28d抗压强度较标准养护样品低,前期水化速率越快,后期不良影响越强。主要原因是早期快速水化形成的致密外部水化产物分布不均匀,阻碍后期水分和离子迁移,而且早期快速形成包裹在水泥颗粒周围的致密内部水化产物会阻碍水泥颗粒与水分接触,同样不利于后期水化进行,使得疏松区域结构发展缓慢甚至更为劣化,导致28d孔隙率升高,抗压强度发展缓慢。粉煤灰对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下水泥石性能与微结构热损伤均具有一定改善效果,主要原因是粉煤灰早期水化程度较低,能减缓水泥石早期整体结构形成速率,使得水化产物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水泥颗粒表面溶解析出而进入到水泥颗粒间隙间,随着龄期发展形成更为致密的整体结构,掺粉煤灰样品较水泥净浆样品后期孔隙率值均有所减小。但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在南海地区夏季环境下其水化主要在7d之后进行,对后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大。而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时,粉煤灰的水化主要在7d内进行,对早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大,而7d之后粉煤灰水化速率减缓,对后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小。掺入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对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下水泥石性能与微结构热损伤均具有一定改善效果,其中以碳纳米管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氧化石墨烯可调控水泥水化产物的晶体形态,使得在密实区域形成较为规律的棒状和柱状水化产物,在疏松区域形成花型水化产物,填充在水泥石孔隙间,起到密实水泥石基体结构的作用,最终使得水泥石28d孔隙率下降,抗压强度提高。而碳纳米管在水泥基体中分散均匀时穿插在水泥水化产物之间起到“缝合”作用,将水泥水化产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碳纳米管填充在水泥基体间,在纳米尺度上密实水泥石基体结构。最终使得掺碳纳米管样品28d孔隙率值较净浆样品小,抗压强度较净浆样品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刘仍光,周仕明,陶谦,阎培渝,丁士东[3](2015)在《掺橡胶乳液和弹性粒子柔性油井水泥石的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80和130℃养护条件下掺入胶乳和弹性粒子对油井水泥石微结构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掺胶乳和弹性粒子柔性油井水泥石的水化产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微观形貌,用压汞法测试了硬化浆体的孔隙结构。结果表明:胶乳和弹性粒子的掺入没有影响油井水泥水化产物的种类;胶乳改变了硬化浆体的微观形貌,水化产物表面出现绒状物质结构,形成连续的薄膜,Ca(OH)_2晶体呈薄片松散分布;胶乳降低了水泥石的孔隙率,使孔径细化,弹性粒子则增大了水泥石的孔隙率,使孔径粗化。(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傅博,杨长辉,叶剑雄,曹集舒,程臻赟[4](2014)在《高温对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碱矿渣水泥石与不同粉煤灰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的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在室温至1 000℃时的抗压强度和外观变化,应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常温及高温后上述水泥石的物相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常温下,碱矿渣水泥石抗压强度高于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且碱矿渣水泥石耐高温性能优于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600℃下,碱矿渣水泥石发生固相反应,产物为钙黄长石;粉煤灰掺量分别为50%和30%的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在800,1 000℃时的抗压强度降低为0,在1 000℃下,其固相反应产物为钙黄长石和透辉石.(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傅博,杨长辉,叶剑雄,程臻赟,曹集舒[5](2013)在《高温对碱矿渣水泥石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在室温至1 000℃时强度的变化,运用DSC/TG,XRD和SEM分析了高温后碱矿渣水泥石物相及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钠水玻璃为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高温后的强度变化规律与以氢氧化钠为碱组分的矿渣水泥石相似.受热温度在200℃时,碱矿渣水泥石可蒸发水的损失使得水泥石结构更加致密,抗压强度增加,抗折强度下降;400~1 000℃时,抗折、抗压强度均持续下降,其中,600~800℃时,碱矿渣水泥石发生固相反应,有钙黄长石生成,强度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8期)
傅博,杨长辉,程臻赟[6](2013)在《高温对碱矿渣水泥石产物及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微观测试手段,分别对水玻璃和NaOH为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高温后的产物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水玻璃和NaOH为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高温后的产物和形貌变化规律相似;受火温度为400℃以下时,质量损失主要是由于可蒸发水的失去;受火温度为600℃时,碱矿渣水泥石中大量的C-S-H凝胶失去结合水,结构分解并发生固相反应,反应产物为钙黄长石;800~1 000℃时,C-S-H凝胶特征峰消失,碱矿渣水泥石结构主要由钙黄长石晶体组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孙维[7](2011)在《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石微结构形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辅助胶凝材料掺入水泥有近百年的历史,因对其研究的总体深度不够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造成大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上,但在对其制备以及综合利用辅助胶凝材料的各种效应,全面提高水泥基材料性能的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石微结构形成及宏观性能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辅助胶凝材料在水泥石内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利用和处理辅助胶凝材料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全面提高水泥基材料性能,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分析讨论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影响。不同辅助胶凝材料的不同掺量对水泥浆体孔参数(孔隙率、孔容、孔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孔体积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辅助胶凝材料的不同掺量对孔参数影响不同,合适的掺量能显着的改善孔结构。2、分析讨论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孔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辅助胶凝材料的掺入对早期的强度有所下降,但28天后的强度却可赶上甚至超过纯水泥的强度,90天后的强度基本都超过纯水泥的强度。提出活性因子评价法对辅助胶凝材料活性增强作用进行评价会更直观并具有科学性。利用极限孔隙率及Balshim回归公式计算,多数体系的极限强度都在75~95Mpa范围内,掺入辅助胶凝材料后体系的最终强度均超过纯水泥,而且一般极限强度随辅助胶凝材料掺量增加而增加。3、分析讨论辅助胶凝材料对复合体系水化产物及结合水的影响。对于水化产物的凝胶结合水及总结合水,钢渣、煤矸石、粉煤灰的掺入使其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少;掺入矿渣在早期会减少,但28天后高于纯水泥,且随掺量的提高而增加。对水化产物中的CH量和水化后期辅助胶凝材料的CH因子分析表明,矿渣吸收CH能力最强,其次是粉煤灰,煤矸石最差。水化产物中小于200(?)的微孔数量与凝胶水数量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认为小于200(?)的微孔属于凝胶孔的范畴;随总结合水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也呈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1-05-01)
贺行洋,陈益民,马保国,曾叁海,苏英[8](2008)在《矿物掺合料细度及掺量对水泥石渗流微结构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运用渗流理论分析水泥石渗流微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发挥矿物掺合料效应的问题及其本质。分析表明,未水化粒子、水化产物等固相在水泥石空间内分布特性改变是影响矿物掺合料效应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是矿物掺合料掺入导致水泥石宏观力学性能下降的本质原因。要有效利用矿物掺合料的各种效应,需合理地控制未水化粒子、水化产物等固相在水泥石空间内分布特性,在化学反应活性一定的情况下,需对矿物掺合料粒径、掺量进行控制。(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8年05期)
贺行洋,陈益民,苏英,曾叁海,李永鑫[9](2008)在《基于渗流理论的水泥石微结构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流理论是处理随机几何结构最好的理论之一,可对系统的宏观性能进行至少是半定量的描述。通过对水泥石中各相的组成、含量及分布等微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水泥石微结构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的特征,为此构造了一个基于渗流理论的水泥石微结构模型。模型认为水泥石微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关系是水泥石内各相在其空间内的多色渗流问题。模型的构造为水泥基材料微结构与其宏观性能关系的量化表征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外建材科技》期刊2008年01期)
[10](1993)在《“硫铝酸盐体系的水泥石微结构”项目通过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铝酸盐体系的水泥石微结构”项目为国家建材局建材行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苏慕珍副院长、邓君安高级工程师、杨人和工程师负责,水泥研究所物化室测试组人员承担。1992年12月20日对此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兴起对水泥石微结构的研究,主要对象是波特兰水泥或以它为基础的混合水泥制作的水泥石,以硫铝酸盐水泥制作的水泥石微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水泥石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凝土作为重要建筑材料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基础建设中,养护过程中温度与湿度变化对水泥石的结构形成与力学性能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影响。以标养条件下水泥石及混凝土性能来判断其在实际环境中服役性能并不准确,而目前所开展相关研究中多为恒定高温或低温养护,与实际环境温湿度变化相差较大。本文基于实际环境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研究其对水泥石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针对温湿度变化对水泥石结构与性能的不利影响,研究掺加粉煤灰或纳米碳材料对其改善效果,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结论有:模拟出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研究其对水泥水化进程及微结构影响,其中高温均会促进早期水泥水化,提高水泥石早期抗压强度、氢氧化钙含量和C-S-H凝胶平均链长。但两者均对水泥石后期微结构和强度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使得28d抗压强度较标准养护样品低,前期水化速率越快,后期不良影响越强。主要原因是早期快速水化形成的致密外部水化产物分布不均匀,阻碍后期水分和离子迁移,而且早期快速形成包裹在水泥颗粒周围的致密内部水化产物会阻碍水泥颗粒与水分接触,同样不利于后期水化进行,使得疏松区域结构发展缓慢甚至更为劣化,导致28d孔隙率升高,抗压强度发展缓慢。粉煤灰对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下水泥石性能与微结构热损伤均具有一定改善效果,主要原因是粉煤灰早期水化程度较低,能减缓水泥石早期整体结构形成速率,使得水化产物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水泥颗粒表面溶解析出而进入到水泥颗粒间隙间,随着龄期发展形成更为致密的整体结构,掺粉煤灰样品较水泥净浆样品后期孔隙率值均有所减小。但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在南海地区夏季环境下其水化主要在7d之后进行,对后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大。而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时,粉煤灰的水化主要在7d内进行,对早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大,而7d之后粉煤灰水化速率减缓,对后期强度增长贡献较小。掺入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对南海地区夏季温湿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下水泥石性能与微结构热损伤均具有一定改善效果,其中以碳纳米管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氧化石墨烯可调控水泥水化产物的晶体形态,使得在密实区域形成较为规律的棒状和柱状水化产物,在疏松区域形成花型水化产物,填充在水泥石孔隙间,起到密实水泥石基体结构的作用,最终使得水泥石28d孔隙率下降,抗压强度提高。而碳纳米管在水泥基体中分散均匀时穿插在水泥水化产物之间起到“缝合”作用,将水泥水化产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碳纳米管填充在水泥基体间,在纳米尺度上密实水泥石基体结构。最终使得掺碳纳米管样品28d孔隙率值较净浆样品小,抗压强度较净浆样品有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泥石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韩松,崔叶富,郑玉飞,安明喆,余自若.低水胶比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与水泥石微结构[J].硅酸盐学报.2019
[2].袁盼.温湿度变化对水泥石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及改善机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3].刘仍光,周仕明,陶谦,阎培渝,丁士东.掺橡胶乳液和弹性粒子柔性油井水泥石的微结构[J].硅酸盐学报.2015
[4].傅博,杨长辉,叶剑雄,曹集舒,程臻赟.高温对碱-粉煤灰-矿渣水泥石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14
[5].傅博,杨长辉,叶剑雄,程臻赟,曹集舒.高温对碱矿渣水泥石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傅博,杨长辉,程臻赟.高温对碱矿渣水泥石产物及微结构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孙维.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石微结构形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湖北工业大学.2011
[8].贺行洋,陈益民,马保国,曾叁海,苏英.矿物掺合料细度及掺量对水泥石渗流微结构影响的分析[J].材料导报.2008
[9].贺行洋,陈益民,苏英,曾叁海,李永鑫.基于渗流理论的水泥石微结构模型构建[J].国外建材科技.2008
[10]..“硫铝酸盐体系的水泥石微结构”项目通过鉴定[J].硅酸盐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