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大公报论文_杨秀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记大公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公报,副刊,思潮,文人,京派,四不,社评。

新记大公报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玲[1](2019)在《“新记”《大公报》与戏剧副刊》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历经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组《大公报》董事会四个时期。新记时期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专刊创办最多的时期,主要有《艺林》《铜锣》《小公园》《戏剧》《戏剧周刊》《游艺消息》《本市附刊》《电影与戏剧》等约十类。尤其是戏剧副刊的创办,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戏剧戏曲及其发展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茜[2](2019)在《从传统到现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记时期《大公报》记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在民国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变化特点,探讨记者关系网络现代化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多偏重于宏观层面,本文以《大公报》记者的社会网络为切入点,试图从关系、交往的微观层面探讨现代化研究。民国时期,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新记《大公报》记者的社会交往既受到血缘、地缘、学缘等传统先赋性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业缘、自获性关系的影响,交往范围迅速扩大,交往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本文从形式上将新记《大公报》记者的社会网络分为内部社会网络和外部社会网络两方面。研究发现:新记《大公报》记者内部社会网络呈现出如下变化特点:先赋性关系向业缘关系拓展、家长制向平等交流的方式转变、注重特殊主义到建立普遍主义转变、交往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外部社会网络呈现出记者新闻采集网自获性关系拓展、与同行团体组织交往趋向现代化、与社会各界的交往拓展等变化特征。本文探讨了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变化的原因,发现现代化报业管理实践、领导者受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特殊信任向一般信任转变以及共同愿景建构是影响其变化的内部因素,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变迁、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及西方新思想的冲击、近代知识分子职业选择及专业报人群体兴起是影响其变化的外部因素。本文认为,新记《大公报》记者关系网络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有助于扩大记者人脉、维持报社正常运作、促进新闻采集等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记者在交往中过于注重利益而忽视传统人情,面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容易陷入选择困惑、削弱理性判断等等。文章最后,笔者将重点放在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变化对现代报业发展的启示上,为现代报业如何建构更好的关系网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冬[3](2019)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公报》作为一份在中国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报纸,从创刊开始历经3个阶段,成为中国近代大众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刊登的新闻、社论、短评、文章都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本文主要围绕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国民党直接统治华北地区时以《大公报》新闻、短评为主构成的公共舆论内容,辅之以《申报》和其它刊物的声音,结合此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为核心的垄断意识形态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和约束,主要研究二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关连、悖论反衬及屈从权威、教育外延的关系。全文共32万余言,除绪论和结语外共计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影响的形成和实施途径。历经孙中山建立政治基础、戴季陶重构哲学方向、蒋介石推进制度体系,基本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为标志,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完成了核心思想的解读和确立,并实现了向统治阶级核心意识形态转变。与之同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作为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其社会化也提到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日程,由于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通过校园教育普及,所以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就开始了“党化新闻界”和“党化教育”的过程,分别采用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和教育熏陶的潜移默化式影响。二、《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舆论焦点取向。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即“以主义治国”,所以以“叁民主义”为核心的孙中山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公报》对孙中山的符号化、仪式化推崇和宣传就成为了其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第一个舆论焦点取向。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掌握了对孙中山思想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国民政府党政权力的控制,所以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和权威拥护也是《大公报》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取向。此时期《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和短评点评都表现了对国民党“制度时间”的重视、对孙中山符号化的承认、对蒋介石的拥戴。叁、《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主要内容。“叁民主义”是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核心,作为对其支持和宣传的重要表现,对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新闻报道和媒体点评,成为了《大公报》顺应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重要表现,尽管现实中国民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更多表现为“弱国无外交”和疲于奔命,在民权主义方面乏善可陈,在民生主义方面踯躅前行,《大公报》依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主动宣传。四、《大公报》应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束缚的舆论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控制和束缚,作为大众媒体代表的《大公报》表现出了积极灵活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公共舆论的立场。面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直接控制,《大公报》可以借用“第叁方”的口吻间接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和态度;面对新闻检查的直接压迫,她也可以给予直接的批评和当面的抨击;面对形势和时局的风云变幻,她也借助“短评”栏目迅速直接的摆明态度和立场。(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30)

王添帅[4](2019)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白天航[5](2019)在《试论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以新记《大公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论政传统作为中国近代报刊的标志特征一直被学界广为讨论,关于其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是一种相对的启蒙关系。因此,本文从文人论政的发展历程,文人论政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关系和文人论政对当今新闻舆论监督的影响和启示叁个方面入手探讨二者的关系。并以近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民营大报——新记《大公报》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林阿强[6](2019)在《浅析新记《大公报》早期的抗日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9月1日创刊至1949年,本着创办之初所提倡的"四不主义"办刊宗旨,为世人留下不少经典之作,尤以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主要负责人所编写的社评,无论从内容还是分量上都为当代媒体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那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及文献整理的方式,着重分析"九一八事变"期间,《大公报》社评所提出的"救亡图存"与"明耻教战"思想,以此来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中的《大公报》。(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03期)

同珂蔚[7](2018)在《由新记《大公报》专刊(1927-1937)看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报纸专刊不仅从综合性、文艺性副刊中独立出来,而且在版面和篇幅上远远超过了综合性、文艺性副刊。专刊的产生与繁荣,成为现代中国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叁十年代的新记《大公报》专刊多达叁十余种,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熟,并达到了较高水平。信息传播要地与新闻媒体的结合,让新记《大公报》成为20世纪二叁十年代西式生活方式思潮传播最具影响力的载体。本文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民众生活、休闲娱乐生活、科学健康生活叁个方面来剖析民国西式生活方式思潮,以此来展现1927-1937年这一时期民国社会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过程。在具体研究上,本文以文献分析法、案例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记《大公报》专刊(1927-1937)相关内容的梳理来宏观把握这一时期的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社会民众生活的主要代表为妇女与青年。妇女与青年作为受西式平等、自由、独立思想影响最深刻的社会群体,其发展充分反映了西式生活方式思潮对社会民众生活的影响,本文依据《妇女与家庭》《摩登》专刊,对妇女、青年生活进行分析研究。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代表是电影与体育运动。电影与体育皆由西方传入,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体育运动的普及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典型的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的体现。本文依据《电影》《体育》专刊,对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休闲娱乐生活进行研究。科学健康生活主要表现为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困境,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为民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具体依据《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两大科学类专刊对此进行研究。其次,中国由近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的变化自有其特点与原因。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最初变现,不仅对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中国的现代化也有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3)

李佳[8](2018)在《浅论新记《大公报》的“文人论政”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记《大公报》将"文人论政"思想发展到顶峰,主要表现在它的"四不主义"的方针上,同时社评和星期论文专刊是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文人论政"传统对当今新闻界以及新闻从业人员仍然有深刻的启发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0期)

王咏梅[9](2018)在《论周太玄在新记《大公报》转向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一般认为,在《大公报》的转向过程中,王芸生和杨刚、李纯青等地下党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际上,周太玄也在其中发挥了相当作用:他在上海《大公报》上主编《现代思潮》,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整个国家即将发生重大转变之际,他写信鼓励王芸生承担报纸在时局转变中之枢纽人物;在主持香港《大公报》期间,他撰写社评和专栏文章,教育报社成员,借助报纸进行统战工作;在重庆,他指导并协助《大公报》渝馆与新华书店立约合办印刷厂;在北京,他为《大公报》前途而与各方交流。可以说,周太玄在《大公报》的转向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同珂蔚[10](2018)在《民国报刊的社会法治服务引导功能研究——以新记大公报《摩登》专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摩登"一词风靡一时,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青年来说,绝大多数只是一知半解的外在追赶摩登潮流,而内在仍然是苦闷迷茫、易入歧途。面临这种社会现实,新记大公报决定创办一个专门针对青年人群的专刊——《摩登》专刊,以"为受尽苦闷的青年男女,寻找一条正当出路"为原则,希望把青年男女引领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为青年男女提供互动交流平台。这种问答式的社会服务类专刊以社会法律为劝导依据,开化广大青年男女,开创了媒体社会法治服务先河,为未来中国报刊树立了新的风向标。(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1期)

新记大公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新记时期《大公报》记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在民国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变化特点,探讨记者关系网络现代化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多偏重于宏观层面,本文以《大公报》记者的社会网络为切入点,试图从关系、交往的微观层面探讨现代化研究。民国时期,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新记《大公报》记者的社会交往既受到血缘、地缘、学缘等传统先赋性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业缘、自获性关系的影响,交往范围迅速扩大,交往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本文从形式上将新记《大公报》记者的社会网络分为内部社会网络和外部社会网络两方面。研究发现:新记《大公报》记者内部社会网络呈现出如下变化特点:先赋性关系向业缘关系拓展、家长制向平等交流的方式转变、注重特殊主义到建立普遍主义转变、交往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外部社会网络呈现出记者新闻采集网自获性关系拓展、与同行团体组织交往趋向现代化、与社会各界的交往拓展等变化特征。本文探讨了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变化的原因,发现现代化报业管理实践、领导者受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特殊信任向一般信任转变以及共同愿景建构是影响其变化的内部因素,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变迁、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及西方新思想的冲击、近代知识分子职业选择及专业报人群体兴起是影响其变化的外部因素。本文认为,新记《大公报》记者关系网络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有助于扩大记者人脉、维持报社正常运作、促进新闻采集等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记者在交往中过于注重利益而忽视传统人情,面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容易陷入选择困惑、削弱理性判断等等。文章最后,笔者将重点放在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变化对现代报业发展的启示上,为现代报业如何建构更好的关系网络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记大公报论文参考文献

[1].杨秀玲.“新记”《大公报》与戏剧副刊[J].戏剧文学.2019

[2].李茜.从传统到现代[D].山西大学.2019

[3].马冬.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4].王添帅.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J].新闻研究导刊.2019

[5].白天航.试论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以新记《大公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6].林阿强.浅析新记《大公报》早期的抗日思想[J].新闻传播.2019

[7].同珂蔚.由新记《大公报》专刊(1927-1937)看西式生活方式思潮的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8

[8].李佳.浅论新记《大公报》的“文人论政”思想[J].新闻研究导刊.2018

[9].王咏梅.论周太玄在新记《大公报》转向过程中的推动作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10].同珂蔚.民国报刊的社会法治服务引导功能研究——以新记大公报《摩登》专刊为例[J].东南传播.2018

论文知识图

3—12我化能够直观的看到,新记《大公...3—7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可W清晰地...“舆论场”的一般形成过程3——1可看出,从新记《大公报》上海版...3—13我们可W看出,除去3—8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的10...

标签:;  ;  ;  ;  ;  ;  ;  

新记大公报论文_杨秀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