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复合物论文_张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壳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物,硅烷,结构,无机,纳米,稀土,多孔。

核壳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1](2019)在《Au@SiO_2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由于其兼顾了核心粒子与壳层材料的双重特性而在生物医学、制药、催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鉴于金纳米粒子优异的光学性质和二氧化硅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u@SiO_2核壳结构以及蛋黄壳结构常被作为典型的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物加以研究和应用。然而制备该类型纳米粒子的方法一般都比较繁杂,为此,探究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实验制备方法,对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中,我们着重探究一种更加简单、绿色环保的方法来制备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且重现性更佳的Au@SiO_2核壳结构。我们通过一锅法合成了Au@SiO_2核壳结构,并成功利用自转化法制备了Au@SiO_2蛋黄壳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所得样品进行分析表征,并研究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表面增强荧光性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醇水体系中,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用胆碱还原氯金酸并催化水解正硅酸乙酯,采用一锅法制备出Au@SiO_2核壳结构。然后通过自转化法形成了Au@SiO_2蛋黄壳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蛋黄壳结构的Au@SiO_2在对硝基苯酚的催化、对巯基苯胺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上均优于核壳结构。(2)以2-(甲氨基)乙醇作为氯金酸的还原剂和正硅酸乙酯水解的催化剂,采用一锅法一步合成了Au@SiO_2核壳结构,并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核壳结构形成的影响。通过调节氯金酸、正硅酸乙酯的加入量可以控制金核大小、SiO_2壳层厚度。另外,用不同壳层厚度的Au@SiO_2核壳结构增强异硫氰酸分子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表面增强荧光效应随壳层厚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在壳层厚为34.2 nm时,荧光强度最高,增强因子可达5.04。(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冯丽娜[2](2019)在《PMDA-Si稀土核—壳(SiO_2@PMDA-Si-RE-L)及核—壳—壳复合物(SiO_2@PMDA-Si-RE-L@SiO_2)的制备和荧光性能及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2,5-二(酰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基)对苯二甲酸,即((HOOC)_2C_6H_2(CONH(CH_2)_3Si(OCH_2CH_3)_3)_2简称PMDA-Si的双功能有机硅烷。此外,应用经典的St?ber方法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二氧化硅微球。由于硅球表面具有丰富的活性硅羟基可以与双功能有机硅烷的烷氧基发生水解-缩聚反应,通过自组装过程成功地将PMDA-Si共价嫁接到二氧化硅球表面。然后,PMDA-Si中羧基氧原子与稀土离子RE=Sm,Eu,Tb,Dy发生配位作用,制备出四个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SiO_2@PMDA-Si-RE。另外,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也可以与稀土离子发生协同配位作用,制备出八个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SiO_2@PMDA-Si-RE-L。本文共获得十二个以二氧化硅为内核,稀土有机配合物为外壳层的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双层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形貌、结构以及发光性能。通过SEM、TEM、EDX电镜分析以及结合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稀土有机配合物被成功地包覆到硅球表面。合成的双层核-壳复合物内核二氧化硅球的尺寸大约为180 nm,外壳层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厚度大约为10 nm。通过荧光光谱的测试对钐、铕、铽、镝二元及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铕、铽二元及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强度及荧光寿命。其中,铕系列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叁元核-壳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相较于二元核-壳复合物分别提高了1.57和2.88倍。铽系列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叁元核-壳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相较于二元核-壳复合物分别提高了1.32和2.36倍。另外,通过低温磷光光谱研究,表明第一配体PMDA-Si的叁重态能级范围均高于钐、铕、铽、镝离子的可发射荧光的激发态能级值,有机配体可以将其从紫外区吸收的能量有效的传递给钐、铕、铽、镝离子并敏化其发光。在钐、铕、铽叁个系列的phen与dipy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叁重态能级均高于钐、铕、铽离子的可发射荧光的激发态能级值,钐、铕、铽离子的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发光性能均优于相应的二元核壳纳米结构复合物。另外,由于镝离子与phen及dipy的叁重态能级匹配程度较低,第二配体的加入不能有效地给镝离子传能,致使镝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性能较相应的二元核壳纳米结构复合物降低。本文还采用溶胶-凝胶法,以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与缩聚反应,在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表面均匀地包覆一层非晶态二氧化硅,制备了十二个核-壳-壳型叁明治结构的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利用SEM、TEM、EDX、红外光谱及XRD粉末衍射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形貌、结构以及发光性能。通过SEM、TEM、EDX、红外光谱以及结合XRD粉末衍射分析,表明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表面均匀地包覆了一层非晶态二氧化硅壳层。合成的核-壳-壳型叁明治结构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尺寸大约为220 nm,最外层包覆的二氧化硅壳层厚度大约为10 nm。通过荧光光谱法对钐、铕、铽、镝二元及叁元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核-壳-壳复合物在非晶态二氧化硅壳层的保护作用下,稀土有机配合物作为中间层被固定在无机二氧化硅基质上,有机配体分子的振动能量损失可以大大减小,钐、铕、铽、镝系列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较其相应的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有明显增强。由荧光量子产率计算可知,铕二元及叁元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也较其相应的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有明显提高。另外,本章还测试了铕、铽系列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水溶液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惰性SiO_2壳的引入可以保护稀土发光离子免受周围环境的荧光猝灭效应,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在水介质中保持较好的光稳定性。为了深入研究稀土离子与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本文还通过荧光光谱法对铕、铽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由荧光发射光谱表明,铕、铽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与BSA发生了某种作用,形成SiO_2@PMDA-Si-RE-L@SiO_2-BSA复合物,使得BSA周围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出现特征峰位的移动,说明酪氨酸与色氨酸残基的构象未发生改变。因此,该研究对于探究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为制备新型的荧光探针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8)

马阳阳[3](2019)在《核壳(SiO_2@PHA-Si-RE-L)及核壳壳(SiO_2@PHA-Si-RE-L@SiO_2)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制备表征荧光性质以及与BSA相互作用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stober法结合微波反应法制备尺寸约为160 nm的二氧化硅微球。采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H2N(CH2)3Si(OCH2CH3)3(简称APTES)通过水解共缩聚嫁接到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合成了氨基改性的二氧化硅微球SiO2-Si-O-Si-(CH2)3NH2(简称SiO2@NH2)。并且首次用邻苯二甲酸酐(简称PHA)与氨基改性的二氧化硅微球(SiO2@NH2)发生酰化反应,合成了有机配体Si02-Si-O-Si-(CH2)3NHCOC6H4COOH(缩写为SiO2@PHA-Si)。本文首先用有机配体Si02@PHA-Si与稀土高氯酸盐(钐(Sm)、铕(Eu)、铽(Tb)、镝(Dy))配位,合成了四种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PHA-Si-RE(SiO2为核,有机配合物(PHA-Si-RE)为壳)。同时,又分别以联吡啶(Dipy)和邻菲罗琳(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了八种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PHA-Si-RE-L(L=Dipy/Phen)。对二元、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进行了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PS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磷光光谱分析以及荧光寿命分析。从产物的扫描和透射电镜中观察到二元和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尺寸均约为180 nm,表面粗糙,EDX能谱图中观察到稀土元素的存在。同时,XPS分析了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表面存在C,Cl,RE叁种元素,进一步证实了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组成。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表明,当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获得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时,SiO2@PHA-Si的-COOH、Dipy、Phen特征吸收峰发生红移现象,进一步说明二元、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被合成。热重分析表明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具有相对较好的热稳定性。荧光光谱表明二元、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均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荧光发射强度均强于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其中铕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 @PHA-Si-Eu-Dipy和SiO2@PHA-Si-Eu-Phen的荧光发射强度强于铕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PHA-Si-Eu约4.43和2.77倍。SiO2@PHA-Si-Tb-Dipy和SiO2@PHA-Si-Tb-Phen的荧光发射强度强于SiO22@PHA-Si-Tb约7.3和10.7倍。SiO2@PHA-Si-Sm-Dipy 和 SiO2@PHA-Si-Sm-Phen 的荧光发射强度强于SiO2@PHA-Si-Sm约7.4和7.3倍。SiO2@PHA-Si-Dy-Dipy的荧光发射强度强于 SiO22@PHA-Si-Dy约为2.47倍,SiO2@PHA-Si-Dy-Phen荧光发射强度强于SiO2 @PHA-Si-Dy约为1.17倍。本文又利用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PHA-Si-RE-L(RE=Sm、Eu、Tb、Dy,L=Dipy/Phen))为基质,用溶胶凝胶法首次合成了 12种具有夹心结构的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2@PHA-Si-RE-L@SiO2(RE=Sm、Eu、Tb、Dy,L=Dipy/Phen))。通过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对12种具有夹心结构的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进行了表征。上述表征表明,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表面更加粗糙,微球的直径在200 nm左右,纳米二氧化硅包覆在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表面的厚度约为110nm。产物的荧光光谱表明,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另外,对铕系列和铽系列的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进行了水溶液中荧光性质的探究。将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在水溶液中分别放置0h,2h,4h,8h,12 h,24 h,48 h,测得稀土离子的荧光光谱。荧光光谱表明虽然在水溶液中有一定的猝灭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放置0-8 h荧光强度有小幅度的减弱,在放置8 h至48 h时,荧光强度基本不变。本论文还测定了 12种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与BSA之间_的相互作用。BSA荧光光谱表明,BSA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说明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均与BSA发生了作用。同时还测定了BSA对Eu和Tb系列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稀土离子的荧光光谱表明,当BSA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时,稀土离子的荧光特征峰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发射强度变弱。这可能是由于BSA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使得稀土离子的荧光强度降低。BSA与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相互结合形成了新型复合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7)

贾尚宁[4](2019)在《核壳式介孔硅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载药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为提高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meter particles,MNPs)的单分散性和载药性能,使用两性表面活性剂无水甜菜碱(betaine)和硫代甜菜碱(sulfobetaine)修饰MNPs,再利用硅烷偶联剂包裹修饰后的MNPs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介孔硅磁性复合材料,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功能和用途。2.研究复合材料的载药性能(以盐酸阿霉素DOX为载药示例),及用以检测载药后体外HeLa细胞的活性。方法:1.为了改善Fe_3O_4粒子的团聚和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利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硫代)甜菜碱对MNPs进行修饰得到BMNPs或SBMNPs,有效的提高了材料的单分散性。使用硅烷偶联剂水解生成的SiO_2包裹(S)BMNPs得到(S)BMNPs@SiO_2,继续包裹含模板剂溴化十六烷基叁甲胺(CTAB)的SiO_2得到(S)BMNPs@SiO_2@CTAB/SiO_2。进一步使用碳酸钠蚀刻,高温灼烧,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介孔硅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材料MNPs@HMSS-O(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sphereswith oriented mesoporous shell,HMSS-O)。对上述合成的材料进行相关表征分析。2.利用超声和摇床将得到的两种复合材料与DOX进行包合,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测定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对DOX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及评估包合物体外释药能力。3.采用MTT比色法考察了两种载有DOX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包合物对HeLa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两类甜菜碱均成功地修饰了Fe_3O_4,提高了Fe_3O_4的单分散性,并经包裹SiO_2,蚀刻,灼烧,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介孔硅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提高了载药率。2.两类复合材料MNPs@HMSS-O均对DOX具有良好的包合性和体外释药性。3.两类复合材料MNPs@HMSS-O对HeLa癌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1.合成的两类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小粒径,大比表面积和合适的磁感应强度。2.两类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对DOX有较强的包合作用,同时释药速度和释药量符合要求。3.两类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包合DOX后能够有效地抑制HeLa癌细胞繁殖,说明合成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没有改变DOX的药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0)

贾尚宁,常娟娟,李宁波,乔洁[5](2018)在《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载药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化学交联法合成了壳聚糖改性的四氧化叁铁磁性纳米复合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粒度分析仪(Nano-Z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该复合物的形貌、粒径、物相组成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该磁性纳米复合物具有核壳结构。再用超声法合成了阿霉素-壳聚糖修饰的磁性纳米包合物,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检测了该复合物的包封率,平均值达到46.13%。通过四唑盐(MTT)比色法证明了包合物对K150细胞的生物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该磁性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杨倩,杨璨瑜,孙孔春,侯雯清,吴乐艳[6](2018)在《手性聚苯胺/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胺为单体,右旋樟脑磺酸为手性掺杂剂制备了手性聚苯胺[(+)-PANI];以(+)-PANI为核,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外壳,得到手性聚苯胺/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物[(+)-PANI@SiO_2].采用比旋度([α]t D)、紫外-可见光谱(UV-Vis)及圆二色谱(CD)等表征光学活性,结果表明,(+)-PANI及(+)-PANI@SiO_2均具有手性;红外光谱(IR)表明,二氧化硅已经包覆于(+)-PANI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PANI@SiO_2为核/壳结构.将(+)-PANI和(+)-PANI@SiO_2分别用于丙氨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L-丙氨酸均优先结晶,且(+)-PANI@SiO_2手性识别能力更强.以光学活性聚苯胺为核,无机二氧化硅为壳的核/壳复合物在手性识别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崔彩云[7](2018)在《核/壳结构Ni@C纳米胶囊基复合物微波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吸收强、频带宽、厚度薄和耐高温等优异性能的新型多元纳米复合吸波材料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论文以等离子电弧法制备的Ni@C纳米胶囊为研究基础进行第叁相复合,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反应原料、反应方法等制备合成了不同复合物。采用电弧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_3PO_4纳米颗粒修饰的Ni@C纳米胶囊复合物;采用电弧法和水热法制备了Ni@C纳米胶囊修饰的SrFe_(12)O_(19)纳米片复合物;通过电弧法和油浴法制备了Ni@C纳米胶囊修饰的花状BiOI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显微镜(TEM)等对复合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尺寸分布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磁性进行了测试。将不同粉末样品与恰当比例石蜡混合均匀,用网络矢量分析仪测量样品电磁参数,根据传输线理论,结合实验所测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对所测得的样品在2-18 GHz微波频段内的电磁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新型纳米复合物的微波吸收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电弧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_3PO_4纳米颗粒修饰的核/壳结构Ni@C纳米胶囊复合物(Ag_3PO_4@Ni@C纳米胶囊复合物)。其中,直径为4–20 nm的Ag_3PO_4纳米颗粒附着在直径大约为60 nm的Ni@C纳米胶囊的C壳表面。在离子交换过程中通过调节反应物Na_2HPO_4体积,可以改变附着在Ni@C纳米胶囊表面Ag_3PO_4纳米颗粒的数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2–18 GHz微波频率范围内,通过调节附着在Ni@C纳米胶囊表面Ag_3PO_4纳米颗粒的数量,然后将其与石蜡混合构成Ag_3PO_4@Ni@C-石蜡复合物具有较高且可调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中体积为100 ml Na_2HPO_4反应物制备的Ag_3PO_4@Ni@C纳米胶囊复合物表现出较高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特性,阻抗匹配程度最优,微波吸收性能最好。在吸波频率为12.3 GHz,吸波厚度为2.6 mm处,Ag_3PO_4@Ni@C纳米胶囊复合物获得最佳反射损失其值达到-31.4 dB。同时Ag_3PO_4@Ni@C-石蜡纳米胶囊复合物在宽吸收厚度范围1.4–5.0 mm内具有较宽的有效吸收频宽(RL<-10 dB),频宽宽度达14 GHz(4–18 GHz)。通过电弧法和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新奇结构的Ni@C纳米胶囊修饰的六角SrFe_(12)O_(19)纳米片复合物。其中直径大约为5 nm的Ni@C纳米胶囊粘附在六角SrFe_(12)O_(19)纳米片上,六角SrFe_(12)O_(19)纳米片单边长度0.5到1.0μm,厚度大约80 nm。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研究了SrFe_(12)O_(19)/Ni@C-石蜡复合物电磁性能。研究了粘附在六角SrFe_(12)O_(19)纳米片上的Ni@C纳米胶囊对其电磁性能的影响。实验中,在吸波厚度为2.0 mm,吸波频宽为14.4-18 GHz频率范围内测得小于-10dB反射损耗值。此外,在吸波厚度3.6 mm吸波频率8.48 GHz处测得反射损耗最强吸收峰-55.72 dB。相比于单一SrFe_(12)O_(19)纳米片,SrFe_(12)O_(19)/Ni@C-石蜡复合物吸波厚度更薄,吸波频宽更宽,吸波强度更强,这主要归因于Ni@C纳米胶囊的引入产生双重介电驰豫损耗,提高介电损耗性能,并且可以在介电-磁性能之间产生协调合作作用。由于SrFe_(12)O_(19)/Ni@C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强吸收强度和较宽的吸波频宽,因此在微波吸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商业上主要将纳米微波吸收剂分散到粘合剂中制备微波吸收复合材料,而这样做会导致纳米吸波材料在粘结剂中发生聚集现象,从而影响吸波材料获得最佳的吸波效果而影响现实应用。微/纳米-杂化颗粒可以有效缓解纳米吸波材料在粘结剂中的聚集现象,而且可以在微米/纳米界面处构造多重界面。基于此本实验将Ni@C纳米胶囊结合在花状BiOI微米球上,构造微/纳米-杂化纳米复合物。在花状BiOI微米球和Ni@C纳米胶囊界面处产生的多重界面不仅可以提高介电损耗,增加衰减常数值,而且可以使微波吸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佳反射损耗达到-61.35 dB),有效吸收频宽明显增宽(有效吸收频宽最大值f_(Emax)为5.86GHz),吸波涂层厚度明显变薄(最大吸波厚度t_(Emax)为1.7 mm)。因此,本实验发现的优化电磁吸收性能的简便方法对于微波吸收材料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7)

黄薇薇[8](2018)在《分子筛@MOF和分子筛@COF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个世纪有序多孔材料蓬勃发展以来,多种有序多孔材料被化学家们合成与应用。每种材料均具有各自的性质与特性,想要结合这些优良特性,合成多种材料的复合材料是可行的。探索合成新的多孔混合型材料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例如分离和吸附材料。分子筛,MOFs和COFs是有序多孔材料中不可或缺的几类材料。其中硅铝酸盐类分子筛早已在气体的吸附分离,石油的催化裂解以及精细化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而MOFs是由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连接构筑而成,具有均一和可控的微孔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化学性质。ZIF-8作为MOFs的一种,具有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为在气体分离和储存上的巨大潜力,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COFs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完全由有机配体经可逆共价化学键构成,目前已发现在半导元件和光电元件,选择性分离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异性质。为了更好的发挥一种材料的长处同时减弱其缺点对实际生产的应用影响,结合多种材料的特性,科学家们通常会合成复合物材料,核壳结构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我们分别将分子筛与MOFs结合,分子筛与COFs结合,期待所获得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可以兼具二者的优势,可以拓宽这几种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LTA@ZIF-8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由于LTA和ZIF-8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与特性,我们期待结合二者的优势,合成兼具二者特性的复合物,进而获得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更加出色的性质。在合成LTA型分子筛后,在LTA分子筛外层包覆生长完整的ZIF-8晶体,所形成的LTA@ZIF-8核壳结构复合物兼具分子筛和ZIF-8的特性,在分离CO_2/CH_4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分子筛β小球@ⅡSERP-COF2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由于COFs完全由有机配体连接而成,除硼酸酯类COFs易于水解外,多数COFs材料由于其由有机配体性质聚合而成,通常具有疏水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硅铝酸盐类分子筛具有亲水性,但亲水性有时会阻碍分子筛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好的效果。而在分子筛外包覆疏水性的COFs材料可以避免这种竞争,提高分离效率。我们首先以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为牺牲模板来合成自支撑分子筛β小球,后在小球外包覆IISERP-COF2材料。所得复合物小球在空气湿度为79%的条件下,放置一周,吸附空气中水蒸气重量仅占自身重量的1.6%,对比于自支撑分子筛β小球在同样条件下的吸水量10.4%,疏水性得到极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宜莲[9](2018)在《ANA-Si稀土核—壳(SiO_2@ANA-Si-RE-L)及核—壳—壳(SiO_2@ANA-Si-RE-L@SiO_2)型有机无机复合物的制备表征与荧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制备5-N-二(酰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基)烟酸(HOOCC5H4NN(CONH(CH2)3Si(OCH2CH3)3)2,简称 ANA-Si),并使用 Stober 方法结合微波反应法合成出尺寸为200nm的二氧化硅微球,并通过共价键将ANA-Si嫁接到硅球表面,再与稀土离子配位,形成四个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ANA-Si-RE(RE=Sm,Eu,Tb,Dy);再加入第二配体phen和TTA,制备出八个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ANA-Si-RE-L(L=phen,TTA)。对所得产物进行了 IR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SEM、TEM、能谱分析(EDX)以及XRD和TGA等表征。产物的IR光谱分析表明,稀土离子与ANA-Si、phen及TTA有键联作用;二元及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SEM和TEM图像显示,SiO2微球表面粗糙,有明显的包覆层,内核尺寸约为200nm,外壳尺寸约为15~20nm,EDS和EDX数据表明二氧化硅微球表面有一定量的稀土离子的存在,可以表明核-壳结构已经形成,并成功的将稀土有机配合物嫁接到SiO2微球表面。TGA分析表明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所合成的二元及叁元核-壳型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所得Sm、Eu及Tb和Dy的核-壳型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和较长的荧光寿命,其中大部分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强于二元核-壳型复合物。钐系列中,phen、TTA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是二元核-壳型复合物的1.43倍和2.00倍;铕系列中,phen、TTA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是二元核-壳型复合物的4.10倍和1.04倍;铽系列中,phen、TTA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是二元核-壳型复合物的2.10倍和1.85倍;镝系列中,phen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是二元核-壳型复合物的1.08倍,镝TTA叁元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略有降低。低温磷光数据分析表明,配体ANA-Si、phen、TTA的叁重态能级与Sm3+、Eu3+和Tb3+离子激发态能级匹配,可以将紫外区吸收的能量传递给Sm3+、Eu3+和Tb3+,敏化Sm3+、Eu3+和Tb3+的发光。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及其拟合数据中,铕、铽系列复合物荧光寿命较大。铕系列核-壳型复合物的量子计算数据表明,二元铕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最大,为28.71%。本文又首次设计合成了 ANA-Si与稀土离子的四个二元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O2@ANA-Si-RE@Si02(RE=Sm,Eu,Tb,Dy)以及八个 ANA-Si、TTA 及 phen 与稀土离子的叁元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Si02@ANA-Si-RE-L@SiO2(L=phen,TTA)。对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及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进行了 IR、SEM、TEM及XRD和TGA表征。IR光谱分析表明,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与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相比,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中的有机配体的特征峰变弱,Si02的特征峰变强;在SEM和TEM下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核-壳-壳型复合物外层结构的形成,最外层Si02壳层厚度约为15 nm。TGA分析表明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荧光数据表明,所有的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均比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钐、铕、铽、镝的二元核-壳-壳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比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 1.29倍、2.28倍、1.42倍和1.32倍;钐、铕、铽、镝系列phen叁元核-壳-壳复合物比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 2.38倍、3.41倍、1.38倍和1.04倍;TTA叁元核-壳-壳复合物比核-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 5.92倍、2.51倍、1.70倍和3.02倍。核-壳-壳型复合物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及其拟合数据中,铕、铽系列复合物荧光寿命较大,SiO2@ANA-Si-Eu-phen@SiO2荧光寿命达到657 μ s。并且测定了十二个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水溶液中的荧光稳定性,由荧光数据得知,稀土核-壳-壳型复合物水溶液放置0h、16h和40h后,溶液荧光强度几乎无变化,荧光稳定性较好。铕系列核-壳-壳型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数据表明,TTA叁元核-壳-壳铕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最大,达到33.81%。本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十二个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荧光数据表明BSA的荧光强度均有部分猝灭;以及测定了 BSA对铕、铽系列核-壳及核-壳-壳型复合物的的相互作用,荧光数据表明,核-壳-壳型复合物的的荧光强度均有部分猝灭现象发生,但是稀土离子的特征发射峰位置不变,强度略有减小,说明核-壳-壳型稀土复合物与BSA发生了结合作用,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并且这种复合物对BSA的构像应该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4-18)

辛文[10](2017)在《核壳结构MoS_(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俊课题组在具有核壳结构的MoS_(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二维材料独特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能使得这类材料在纳米光子学器件领域如锁模、调Q、(本文来源于《中国航空报》期刊2017-07-27)

核壳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合成了2,5-二(酰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基)对苯二甲酸,即((HOOC)_2C_6H_2(CONH(CH_2)_3Si(OCH_2CH_3)_3)_2简称PMDA-Si的双功能有机硅烷。此外,应用经典的St?ber方法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二氧化硅微球。由于硅球表面具有丰富的活性硅羟基可以与双功能有机硅烷的烷氧基发生水解-缩聚反应,通过自组装过程成功地将PMDA-Si共价嫁接到二氧化硅球表面。然后,PMDA-Si中羧基氧原子与稀土离子RE=Sm,Eu,Tb,Dy发生配位作用,制备出四个二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SiO_2@PMDA-Si-RE。另外,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也可以与稀土离子发生协同配位作用,制备出八个叁元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SiO_2@PMDA-Si-RE-L。本文共获得十二个以二氧化硅为内核,稀土有机配合物为外壳层的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双层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形貌、结构以及发光性能。通过SEM、TEM、EDX电镜分析以及结合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稀土有机配合物被成功地包覆到硅球表面。合成的双层核-壳复合物内核二氧化硅球的尺寸大约为180 nm,外壳层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厚度大约为10 nm。通过荧光光谱的测试对钐、铕、铽、镝二元及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铕、铽二元及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强度及荧光寿命。其中,铕系列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叁元核-壳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相较于二元核-壳复合物分别提高了1.57和2.88倍。铽系列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加入,叁元核-壳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相较于二元核-壳复合物分别提高了1.32和2.36倍。另外,通过低温磷光光谱研究,表明第一配体PMDA-Si的叁重态能级范围均高于钐、铕、铽、镝离子的可发射荧光的激发态能级值,有机配体可以将其从紫外区吸收的能量有效的传递给钐、铕、铽、镝离子并敏化其发光。在钐、铕、铽叁个系列的phen与dipy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中,第二配体phen与dipy的叁重态能级均高于钐、铕、铽离子的可发射荧光的激发态能级值,钐、铕、铽离子的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发光性能均优于相应的二元核壳纳米结构复合物。另外,由于镝离子与phen及dipy的叁重态能级匹配程度较低,第二配体的加入不能有效地给镝离子传能,致使镝叁元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性能较相应的二元核壳纳米结构复合物降低。本文还采用溶胶-凝胶法,以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与缩聚反应,在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表面均匀地包覆一层非晶态二氧化硅,制备了十二个核-壳-壳型叁明治结构的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利用SEM、TEM、EDX、红外光谱及XRD粉末衍射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形貌、结构以及发光性能。通过SEM、TEM、EDX、红外光谱以及结合XRD粉末衍射分析,表明核-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表面均匀地包覆了一层非晶态二氧化硅壳层。合成的核-壳-壳型叁明治结构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尺寸大约为220 nm,最外层包覆的二氧化硅壳层厚度大约为10 nm。通过荧光光谱法对钐、铕、铽、镝二元及叁元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核-壳-壳复合物在非晶态二氧化硅壳层的保护作用下,稀土有机配合物作为中间层被固定在无机二氧化硅基质上,有机配体分子的振动能量损失可以大大减小,钐、铕、铽、镝系列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较其相应的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有明显增强。由荧光量子产率计算可知,铕二元及叁元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也较其相应的核-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有明显提高。另外,本章还测试了铕、铽系列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的水溶液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惰性SiO_2壳的引入可以保护稀土发光离子免受周围环境的荧光猝灭效应,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在水介质中保持较好的光稳定性。为了深入研究稀土离子与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本文还通过荧光光谱法对铕、铽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由荧光发射光谱表明,铕、铽核-壳-壳型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与BSA发生了某种作用,形成SiO_2@PMDA-Si-RE-L@SiO_2-BSA复合物,使得BSA周围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出现特征峰位的移动,说明酪氨酸与色氨酸残基的构象未发生改变。因此,该研究对于探究核-壳-壳型稀土有机-无机纳米结构复合物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为制备新型的荧光探针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壳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珊.Au@SiO_2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冯丽娜.PMDA-Si稀土核—壳(SiO_2@PMDA-Si-RE-L)及核—壳—壳复合物(SiO_2@PMDA-Si-RE-L@SiO_2)的制备和荧光性能及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马阳阳.核壳(SiO_2@PHA-Si-RE-L)及核壳壳(SiO_2@PHA-Si-RE-L@SiO_2)型稀土有机无机复合物的制备表征荧光性质以及与BSA相互作用的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贾尚宁.核壳式介孔硅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载药性能[D].山西医科大学.2019

[5].贾尚宁,常娟娟,李宁波,乔洁.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载药性能[J].化工学报.2018

[6].杨倩,杨璨瑜,孙孔春,侯雯清,吴乐艳.手性聚苯胺/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7].崔彩云.核/壳结构Ni@C纳米胶囊基复合物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

[8].黄薇薇.分子筛@MOF和分子筛@COF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18

[9].李宜莲.ANA-Si稀土核—壳(SiO_2@ANA-Si-RE-L)及核—壳—壳(SiO_2@ANA-Si-RE-L@SiO_2)型有机无机复合物的制备表征与荧光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10].辛文.核壳结构MoS_(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叁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获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7

论文知识图

金纳米团簇d轨道激发的发光能级示意图核壳结构Fe3O4@C球、链和环状复合材料...不同核/壳质量比的Fe3O4@C@YVO4:Sm3...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碳掺杂的TiO2的紫...核壳结构磁性L-adoPdeeF3O4一APNI微球制...一6Ag@PANI核壳复合物在不同Hg2+...

标签:;  ;  ;  ;  ;  ;  ;  

核壳复合物论文_张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