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鱼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鱼油,黑色素,动力学,氧化碳,线粒体,细胞膜,黏膜。
氧化鱼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涵,温运启,姜晓明,陈桂东,马磊[1](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碱炼工艺对鱼油中氧化产物脱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油氧化产物在碱炼工艺中可被皂脚吸附,因此本文以粗鯷鱼油为原料,以全氧化值为考察指标,在充氮或高真空条件下,探究碱炼工艺对鳀鱼油中氧化产物的最佳脱除效果。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超量碱、碱液浓度、温度、时间四种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鯷鱼油最佳碱炼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碱炼工艺条件为超量碱0.45%、碱液浓度3.65%、温度64.65℃、反应时间39.6 min,全氧化值从123.48降低到59.35,且与方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8.67%,说明实验模型较为可靠。同时鱼油酸价从2.16 mgKOH/g降低到0.88 mgKOH/g,达到一级精制鱼油的标准;通过ICP-MS,对鱼油中Cr、Mn、Fe、Cu、Zn、As、Cd、Pb元素检测分析,Fe元素从7.77 ppm降低到2.04 ppm,脱除率73.70%;As元素从0.56 ppm降低至0.02 ppm,脱除率96.42%,其余元素无明显变化。因此该优化后的碱炼工艺条件,在酸价达到国标要求条件下,鱼油中氧化产物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脱除,金属离子Fe和As也能够较好的脱除,为鱼油氧化产物工业化脱除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董兰芳,张琴,许明珠,童潼[2](2019)在《氧化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28.86±0.63) mg的健康方格星虫稚虫5 400条,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条。分别以新鲜鱼油[过氧化值(POV)为1.37 meq/kg]和5种不同氧化程度鱼油(POV分别为63.62、151.17、243.89、357.79和457.82 meq/kg)为脂肪源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用OX0(对照)、OX1、OX2、OX3、OX4和OX5表示],投喂各组稚虫8周。结果显示: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成活率、终末平均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鱼油POV的增大,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OX5组稚虫的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OX4和OX5组稚虫的终末平均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OX0组(P<0.05)。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粗蛋白质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OX1、OX2和OX3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OX4和OX5组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有显着影响(P<0.05),稚虫的SOD和GSH-Px活性随着鱼油POV的增大而逐渐降低,OX5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氧化鱼油会造成方格星虫稚虫生长受阻,死亡率增加,虫体营养价值降低,以及抗氧化能力受损,且随鱼油氧化程度的加重而加剧。(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秀梅,王秋举,郭志欣,赵云龙,于婷[3](2019)在《氧化鱼油对鱼类健康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鱼油作为脂肪源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但鱼油氧化后危害巨大。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氧化鱼油、鱼油氧化后对鱼类的危害(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肌肉品质及组织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深入解析鱼类抗氧化机制以及通过抑制氧化鱼油的负面影响途径开发新型抗氧化剂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耿鹏飞[4](2019)在《鳀鱼油精炼工艺分析研究及其微胶囊释放动力学和氧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鳀鱼脂肪含量高,将其加工成鱼粉时,产生大量副产物粗鱼油。鳀鱼毛油中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EPA和DHA含量达20%以上。然而粗鳀鱼油中含较多游离脂肪酸、杂质和氧化产物等,故在加工利用时需精制。本研究着重研究以下四个环节:(1)鳀鱼油脱胶工艺环节和脱酸工艺的响应面工艺优化;(2)鳀鱼油的复配脱色工艺正交优化,以及五种常见脱色剂与复合脱色剂在脱色过程中对鳀鱼油理化性质、感官评价及脂肪酸的影响;(3)在脱臭环节,探究脱臭温度与脱臭时间在脱臭过程中对鳀鱼油品质的变化;(4)最后探究鳀鱼油微胶囊在储存过程中的释放动力学研究、氧化稳定性及货架期的预测。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以鳀鱼毛油为实验原料,以脱胶率为指标筛,从磷酸、硫酸、柠檬酸、醋酸四种脱胶剂选得柠檬酸和醋酸脱为基础脱色剂,对脱胶剂的复配比例、脱胶温度、时间以及脱胶剂用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工艺参数。优化结果为:柠檬酸:醋酸为1.3:1(v/v),脱胶温度为70℃,用量为油重的1.80%,时间为29.9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叁次试验验证,测得其脱胶率为4.11%,脱胶后的鳀鱼油透明度较好,鱼腥味较淡;(2)以鳀鱼脱胶油为原料,采用单倍理论加碱量进行脱酸工艺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脱酸时间、脱酸温度、碱液浓度和超碱量四个因素进行Box-Behken响应面法实验设计,以脱酸后鳀鱼油的酸价为响应值,对鳀鱼油脱酸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得到鳀鱼油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温度为68.76℃,保温时间为30.14 min,碱液浓度为25.88%,超碱量为24.15%,酸价为0.47744 mg KOH/g,脱酸后的鳀鱼油透明度较好,鱼腥味较淡,油脂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3)本研究从沸石、硅藻土、活性白土、活性炭和皂土中,以脱色率及脱色后油脂的色度为标准,选取活性白土和活性炭为基础脱色剂,进行脱色剂的复配对鳀鱼油脱色复配工艺进行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复配脱色工艺为:脱色剂添加量为油重的10%,保温时间为30 min,脱色温度为90℃,复合脱色剂的复配比率为2:1(活性炭:活性白土),最终得到的脱色后的鳀鱼油的脱色率为97.57%。(4)本研究探究沸石、硅藻土、活性白土、活性炭、皂土及复配脱色剂6种脱色剂在脱色过程中对鳀鱼油的理化性质、感官评价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鳀鱼油经脱色后,酸价略微下降,活性白土和复配脱色剂作用最为明显;鳀鱼油经脱色后,过氧化值也有所下降,活性白土为最佳;而在碘值和皂化值,以硅藻土为最佳。未脱色的鳀鱼油有较强的鱼腥味和酸败味,经过脱色实验后,脱色油的鱼腥味和酸败味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脱色工艺对油脂气味的脱除有着影响,其中沸石对气味的脱除能力最强,但是沸石的脱色能力较差。同时脱色工艺对油脂的脂肪酸变化有着显着的影响,在6种脱色剂中,复配脱色剂对鳀鱼油脂肪酸的影响较为有利。(5)通过对不同脱臭温度和不同脱臭时间下进行脱臭的脱臭鳀鱼油进行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用以研究不同脱臭温度和不同脱臭时间在脱臭过程中对鳀鱼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鳀鱼油的酸价随着脱臭时间增长和脱臭温度的升高,鳀鱼油的酸价呈下降的趋势。但随着时间持续上升,对鳀鱼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逐渐减弱;不同脱臭温度下,鳀鱼油的过氧化值随脱臭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脱臭时间大过大之后,再增加脱臭时间,鳀鱼油的过氧化值下降缓慢,对鳀鱼油的过氧化值的影响效果降低。(6)通过对不同脱臭温度和不同脱臭时间下进行脱臭的脱臭鳀鱼油进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和反式脂肪酸的测定,用以研究不同脱臭温度和不同脱臭时间在脱臭过程中对鳀鱼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脱臭时间,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在逐步下降,反式脂肪酸含量却是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对于脱臭温度,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在逐步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逐步升高,反式脂肪酸含量却是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7)经HS-SPME-GC-MS联用技术检测,发现鳀鱼油脱色油中的烃类物质和醛类物质含量较高,使鳀鱼油带有浓重的腥臭味、土腥味及不愉快脂肪味,其中主要的烃类物质和醛类物质为十五碳烷、十八碳烷、辛醛、(E)2-辛烯醛和(E)2-壬烯醛;160℃鳀鱼脱臭油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辛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含量有所下降,使鳀鱼油的腥臭味有所减弱,但是在脱臭过程中生成的醇类物质给油样贡献了一定的清香、木香和脂肪香;220℃鳀鱼脱臭油的中的辛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含量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已被脱除,使得油样的腥味大大降低,同时在脱臭过程中生成的四氢-2H-吡喃-2-甲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使鱼油呈现一定的油脂气息、青草味、蔬菜香味。(8)通过将鳀鱼油微胶囊分别放置于25℃、35℃和45℃的储存条件下进行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储存条件下的鳀鱼油微胶囊的释放反应均介于扩散动力学和一级释放动力学之间,同时根据所得的释放反应方程,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微胶囊的释放速度是逐渐增加的,所以微胶囊的储存条件应当放置于较低的储存温度进行储存。(9)通过将鳀鱼油微胶囊放置于25℃和45℃储存63天,并将精炼鳀鱼油放置于25℃下进行储藏63天,根据零级反应氧化动力学公式和一级反应氧化动力学公式对叁者进行线性拟合,判定叁者的氧化动力学反应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同时预测出叁者的货架期分别为:储存在25℃的鳀鱼油微胶囊和精炼鳀鱼油的货架期为201天和97天,而储存在45℃的鳀鱼油微胶囊的货架期为51天。(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苏辉,唐渊,梁永贤,姚庆达,周华龙[5](2019)在《鱼油结构对深度氧化的阻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鱼油与普通不饱和植物油在氧化过程中的差别:鱼油具有高碘值,却只有较低过氧化值(PV)。随着氧化过程的延续,对提高鱼油过氧化值PV没有作用,反而使表观物性黏度增加;经反复试验,用紫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表征。揭示了鱼油的多双键结构,不同于不饱和植物油,并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其异构化、(累积)共轭化程度越明显,缩聚反应程度也越深,黏度剧增。证明鱼油不仅具有通常的不饱和油脂的双键,还有孤立双键的存在;累积共轭双键形成,结果极大地消耗了游离基,减少了过氧基—OOH的生成与传递,阻滞了深度氧化的正常持续。(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1期)
史豪豪,张恬恬,王玉明,薛长湖[6](2018)在《磷脂型鱼油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肿瘤药物顺铂常伴随肾毒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研究采用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顺铂致急性肾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生存曲线、半数致死时间、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肾功能指标,观察磷脂型鱼油DHA-PC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DHA-PC能显着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而传统鱼油无明显作用。此外,口服DHA-PC能显着降低急性肾损伤小鼠血清中异常升高的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和肾损伤分子-1水平,且效果优于传统鱼油和大豆卵磷脂。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DHA-PC显着延缓顺铂小鼠体内肾病的进展,包括肾小管坏死、蛋白管腔、空泡化及肾脏纤维化。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DHA-PC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MAPKs信号通路有关。该研究表明DHA-PC可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改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何家骥,梁小青,梁启龙,魏进旺[7](2018)在《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ω-3鱼油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空气。尾静脉采血,用双球直管式技术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荧光偏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鱼油脂肪乳组大鼠1、7、14d大鼠低切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1)。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比容(HCT)较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7、14天时较生理盐水组大鼠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及红细胞刚性指数(IR)较生理盐水组大鼠1、7、14天时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乳组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P)较生理盐水组大鼠显着减小(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红细胞变形性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状态。(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8年10期)
田芳,徐昕,关岩[8](2018)在《鱼油氧化稳定性研究—感官及理化参数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鱼油样品在储藏过程中氧化指标(游离脂肪酸含量、过氧化值、挥发性二级氧化产物含量)和感官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监控鱼油的质量。方法:通过加速储藏实验,将2种鱼油样品(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于40℃避光储藏30d,每天监控检测其感官属性(香气)、游离脂肪酸含量、过氧化值及挥发性二级氧化产物(己醛及丙醛)的含量。以感官评价结果为判定依据,研究各理化指标与鱼油氧化程度的关系。结果:2种油脂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储藏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不是一个可以评价油脂货架期内氧化程度的有效指标。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显示,此指标可以反映油脂初期氧化的趋势,但不能很好地反映油脂感官属性的变化。挥发性二级氧化产物的测定结果与油脂感官属性的变化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油脂氧化状态。结论:在不具备感官评价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同时监测鱼油中挥发性二级氧化产物(ω-6脂肪酸监测己醛;ω-3脂肪酸监测丙醛)及过氧化值的含量,以更全面有效地评价鱼油的氧化状态,更好地控制鱼油的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8年07期)
杨小斌,周爱梅,王爽,曾荣华,罗明璃[9](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蓝圆鲹鱼油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蓝圆鲹鱼油,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萃取时间对蓝圆鲹鱼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优化Box-Behnken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9℃、萃取时间140 min、萃取压力20 MPa,在此条件下蓝圆鲹鱼油得率为18.45%,提取率达88.91%。蓝圆鲹鱼油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出1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7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含量为16.6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于蓝圆鲹鱼油的提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4期)
叶元土,吴萍,蔡春芳,吴代武,罗琪刚[10](2018)在《灌喂氧化鱼油后黄颡鱼胃肠道黏膜黑色素细胞分化和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实验对象,灌喂氧化鱼油、鱼油7d后,提取胃肠道黏膜总RNA,采用RNA-seq测序并做转录组分析,分析了黑色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酪氨酸酶)及其相关蛋白基因、黑素体运动的3个蛋白基因、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途径和WNT/β-catenin、EDN3和EDNRB、KIT及其配体KITL3个信号通路的主要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活性。结果显示,黄颡鱼胃肠道黏膜中存在黑色素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黑色素合成及其调控途径的代谢网络,通过绘制代谢网络得到了关键性酶或蛋白质的基因信息。在灌喂氧化鱼油后,控制黑色素合成途径主要基因的表达活性显着下调,可能导致黑色素合成量的不足;α-MSH激素途径主要基因差异表达上调,具备促进黑色素细胞分化和发育的调控基础;而调控黑色素细胞分化和发育的3个信号通路主要基因也有差异表达。因此,黄颡鱼受灌喂氧化鱼油的影响,黑色素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会影响到鱼体成熟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同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量不足将导致引起黄颡鱼体色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氧化鱼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28.86±0.63) mg的健康方格星虫稚虫5 400条,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条。分别以新鲜鱼油[过氧化值(POV)为1.37 meq/kg]和5种不同氧化程度鱼油(POV分别为63.62、151.17、243.89、357.79和457.82 meq/kg)为脂肪源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用OX0(对照)、OX1、OX2、OX3、OX4和OX5表示],投喂各组稚虫8周。结果显示: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成活率、终末平均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鱼油POV的增大,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OX5组稚虫的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OX4和OX5组稚虫的终末平均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OX0组(P<0.05)。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粗蛋白质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OX1、OX2和OX3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OX4和OX5组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氧化程度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有显着影响(P<0.05),稚虫的SOD和GSH-Px活性随着鱼油POV的增大而逐渐降低,OX5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氧化鱼油会造成方格星虫稚虫生长受阻,死亡率增加,虫体营养价值降低,以及抗氧化能力受损,且随鱼油氧化程度的加重而加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鱼油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涵,温运启,姜晓明,陈桂东,马磊.响应面法优化碱炼工艺对鱼油中氧化产物脱除效果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董兰芳,张琴,许明珠,童潼.氧化鱼油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3].陈秀梅,王秋举,郭志欣,赵云龙,于婷.氧化鱼油对鱼类健康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9
[4].耿鹏飞.鳀鱼油精炼工艺分析研究及其微胶囊释放动力学和氧化动力学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9
[5].苏辉,唐渊,梁永贤,姚庆达,周华龙.鱼油结构对深度氧化的阻滞性研究[J].中国皮革.2019
[6].史豪豪,张恬恬,王玉明,薛长湖.磷脂型鱼油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何家骥,梁小青,梁启龙,魏进旺.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8
[8].田芳,徐昕,关岩.鱼油氧化稳定性研究—感官及理化参数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
[9].杨小斌,周爱梅,王爽,曾荣华,罗明璃.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蓝圆鲹鱼油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8
[10].叶元土,吴萍,蔡春芳,吴代武,罗琪刚.灌喂氧化鱼油后黄颡鱼胃肠道黏膜黑色素细胞分化和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差异表达[J].水生生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