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所得税时间性差异核算方法——摊提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振东[1](2019)在《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获得一定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是房地产企业重要经营目标。企业的日常经营除了收入外,还有支出,过高的支出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做好对收入、成本的管控。其中,收入的销售定价和成本管控的标准在制定时,除了考虑市场行情和成本定额水平外,还需要考虑纳税筹划因素。尤其是在全面开展"营改增"政策后,房地产企业所要考虑的税收政策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合法合理的税筹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纳税筹划来增大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多重目标,是财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对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税筹风险和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期望能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龚长芳[2](2018)在《石油合作产量分成合同下作业者的会计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分散风险,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行全方位对外合作,从1982年起,中国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成立20多个对外合作油田。通过36年的石油对外合作实践,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工作程序和合作模式,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现实、生动的案例,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财会队伍。产量分成合同(PSC,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是被国内外大多数石油公司认可、广泛接受的一种合同模式,它主要内容为产量分成的模式和流程。本文通过中国南海合作油田M项目的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产量分成合同的标准操作流程;同时结合石油会计理论,详细论述了产量分成合同下勘探期、开发期和生产期联合账簿的会计核算内容和产量分成合同下作业者单方账簿的会计核算重点,全面、准确、完整地阐述合作油田M项目作业者的会计核算内容。联合账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合作油田的石油合同会计内容。本文认为产量分成合同下的作业者一方,除了需要做好合同会计的内容,同时还需要遵守石油天然气的行业财务会计的规定;因此,本文针对作业者单方账簿的会计难点和挑战,研究了油气资产的折旧、折耗和摊销计算理论和方法。此外,本文从作业者角度出发,对合作油田作业者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简要解读,使读者对作业者公司的经营成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尽管合作油田的会计核算有石油合同、石油行业会计准则等规定和指导,但仍会出现合同或准则中未能涉及的特殊情况或细节问题,本文针对石油合同、会计准则中出现过的关于合作油田联合账簿、单方账簿、产量分成和X公司个别环节账务处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今后合作油田会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周娇[3](2016)在《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文中认为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先后经历了统一和分离两个阶段。在我国当前会税分离模式下,会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认为这是由制度因素导致的,同时也为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提供了空间。会税差异受盈余管理影响,盈余管理直接影响盈余质量,那么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是怎样的呢?会税差异所含信息是否能够判别盈余质量?本文首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会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制度因素、盈余管理以及避税行为是会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显着正相关;会税差异与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具有显着相关性,可以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扩充到制度因素替代变量。其次,研究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发现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显着负相关,即会税差异越大,盈余质量越低,反之,盈余质量越高;最后依据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盈余质量的会税差异信息含量,发现可以将会税差异作为盈余质量的判别指标之一,对盈余质量进行判别。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三点:(1)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扩充到会税差异制度因素的替代变量中,丰富了对会税差异制度因素的研究视角;(2)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会税差异可以作为盈余质量的判别指标,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会税差异对盈余质量进行判别,丰富了会税差异和盈余质量的研究内容;(3)将判别分析方法运用于判别盈余质量,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和判别法则,为盈余质量的判别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判别方法。
刘智丽[4](2011)在《关于资产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及协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2006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1部应用指南等三部分组成的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中国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继实施的背景下。在对国外关于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差异问题的研究以及我国税务与会计分离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理论与税收理论从目标、基本前提、立法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体系间的差异,并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项目在其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处置等环节中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得出具体差异所在。同时,总结差异协调的经验与不足,提出税会差异的协调应遵循统一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上提出了关于资产计量属性、各类减值准备以及非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具体建议,同时从宏观层面上在加强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加强涉税信息披露以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邓中华[5](2010)在《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对税务会计的研究主要限于税务会计理论方面,如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税务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税务会计的内容和特点、税务会计的模式、税务会计的目标等等,而对税务会计实务的研究还较少有人涉足;但只有开展对税务会计实务的研究,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税务会计凭证和调整工作底稿与税务会计报表、纳税筹划等,才能促进税务会计尽早并真正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因此,本文在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税务会计独立的调整核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业的特点,对矿业企业各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和纳税筹划在理论和实务上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对各种税务会计概念述评和对税务会计四个典型认识误区剖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税务会计的内涵,,对税务会计范围的三类观点进行了分析,探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必要性。从理论上对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对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尽早建立税务会计准则并对税务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纳税筹划的含义、特征、纳税筹划应遵循的原则。对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进行了研究。所得税是矿业企业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中的重点税种,在对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矿业企业流转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进行了研究。流转税各税种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的差异较少,对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诸多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核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纳税筹划的一般原理与矿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探讨了矿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的纳税筹划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重新界定了税务会计的内涵,提出了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新观点,为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真正分离出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完善了税务会计理论;②总结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方法与特点,首次提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可分为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类型,构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③在研究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企业各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分录、调整工作底稿的设计思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推进了税务会计的实务研究;④考虑矿业的特殊性,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运用到矿业企业中去,并给出了案例。⑤将纳税筹划的一般原理与矿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讨了矿业企业的所得税、资源税等税种的纳税筹划方法,对矿业企业合法降低税负和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晓红,德力格尔[6](2010)在《新准则与新税法税会差异研究——基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和利润表的税会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利润是从会计核算的概念出发,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计算出来的反映企业于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它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投资者的权益以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应纳税所得额是一个税法上的概念,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出来的,
罗先锋[7](2008)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回顾中美差异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分析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变化入手,简要阐述了造成资产处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税法与会计的适度分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背景下几种主要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处置环节的差异具体内容,并按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求分析了差异的性质与种类,探讨了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上述差异的会计方法;同时亦按所得税法的要求进行了差异的纳税调整及申报表填制。通过对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在处理上述资产具体差异协调中的措施,本文总结了税法与会计对此差异协调的经验,并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所得税配套法规、深入开展所得税会计实务研究、构建差异协调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协调建议。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根据国内外文献对税会差异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同时界定几个与差异研究相关的概念,并以此阐述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新背景下资产处理差异概述”,简要阐述了新背景下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的一般差异,并概括了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的变化情况,对两者由此产生的差异根源与表现进行了概述。第三章:“几种主要资产的差异研究”,根据税会差异研究的一般规律,对目前最易引起差异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投资资产这四类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间差异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资产差异协调措施、经验及建议”通过对资产具体差异协调中的措施概述,总结了税法与会计对此差异协调的经验与不足,并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所得税配套法规、深入开展所得税会计实务研究、构建差异协调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协调建议。
龙振海[8](2007)在《中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石油危机、社会保障危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宏观背景之下,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兴起了一场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制度改革的热潮。各国纷纷推出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主张并得以贯彻实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同样显示出这样的趋势。199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原有公共年金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并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立多层次企业年金保险制度的目标。现行的年金制度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的弊端,需要进一步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给企业年金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较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己由满足于温饱转入对较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人均寿命的较大幅度提高导致人口老龄化并对公共年金制度造成冲击;企业年金保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引入中国的。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企业年金将在未来成为三支柱模式中,重点发展的内容。那么,随之而来的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的处理问题,将越发显得重要。我们知道,如果一项制度模式不能精确的度量其收益和成本,那么必将会使其流于形式难于管理,最终导致制度模式的失败。本篇论文就是从企业年金制度模式的会计核算的角度出发,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其目的是以相关、可靠的年金会计信息,指导企业年金的恰当建立和规范运作。并在,最后提出了企业年金会计的未来研究方向问题。全文由引言、正文四章组成。引言概述了我国企业年金国际和国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第一章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概述。本章首先从企业年金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接着,对近年来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建立了企业年金的理论动因,为后续企业年金会计的核算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提出了建立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西方国家企业年金会计处理。本章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阐述了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年金会计的发展历程,并得出年金会计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它的发展将受到一国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最后,重点阐述了加拿大、美国两国的年金会计核算,并得出建立我国年金会计体系有意义的借鉴经验。第三章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的构建。本章是全文的重点,构建了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体系。以企业年金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引出了特殊的会计核算假设;阐述了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具体分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年金会计体系的核算原则和具体内容。本章最突出的一点是列示了年金会计体系的结构图。它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围表示年金会计体系的形成环境;内部由六部分构成包括:年金本质、年金目标、年金假设、年金账户体系、年金核算和年金报告。并认为,适合我国基本情况的年金会计体系,应该以年金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框架体系。第四章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一种制度体系的实际运用,必定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透彻分析了新旧年金会计体系的转换,对我国财政税收和资本市场的基础影响作用;同时,也创新的提出会对微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员工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企业年金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必然选择,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将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核算体系的年金会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自身体系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将会对我国企业年金建立产生积极和深渊的影响。最后,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年金会计体系提出,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当中,因此,必须适时的加以调整,那种认为体系构建是一次性的工作是及其错误的,它必将阻碍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张筝[9](2005)在《从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异同看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所得税与会计在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以及税金的计算、缴纳方面有密切联系,但却属经济学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遵循不同的规则,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也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独立性。针对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异同分析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成因及其发展与完善。
刘莉[10](2004)在《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不满,证券市场的发展已引起了市场参与各方的关注,而我国对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强制披露,对自愿披露较少涉及,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作为我国信息披露方式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的,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相比之下,国外主要成熟资本市场国家对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适时提出的。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信息披露方式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对强制披露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论述了信息披露产生的市场基础,指出了信息披露的必然性;其次,从证券立法、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三个方面与美国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信息披露框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再次,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情况、年报问题探析、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不足,仍不符合完整性和充分性的要求。最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对强制性信息披露项目执行情况的考察是以随机抽取的40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02年年报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第四部分对自愿披露进行了分析研究,这部分属于本论文的内容创新。首先,通过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论述说明了自愿披露的理论基础,然后,从自愿披露推行的内外部条件论述了推行自愿披露的可行性,从成本效益原则、自愿披露可靠性认定和投资者素质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行自愿披露的限定因素。接着,以上证A股公司披露的2002年年报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还处于较低层次,自愿披露供给不足。随机抽取了50家上市公司,以他们披露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披露的年报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对自愿披露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现状的研究属于本论文研究方法的创新。最后,针对自愿披露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推行自愿披露的发展对策。并推理出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将从单纯重视强制披露过渡到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并重的阶段。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希望能够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信息披露决策提供依据,为审计部门提供审计重点,为立法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进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二、一种所得税时间性差异核算方法——摊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所得税时间性差异核算方法——摊提法(论文提纲范文)
(2)石油合作产量分成合同下作业者的会计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及相关会计理论 |
第一节 石油合作合同理论 |
一、石油合作的种类 |
二、石油合作参与相关方 |
三、石油开采的主要阶段 |
第二节 产量分成合同 |
一、产量分成合同的具体流程 |
二、产量分成合同产量分配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产量分成合同下作业者的会计核算 |
一、联合账簿 |
二、作业者单方账簿 |
第三章 X公司对M项目的联合账簿核算内容与方法 |
第一节 M项目的成立背景、相关各方和经营历程 |
一、M项目的成立背景 |
二、M项目的相关各方 |
三、M项目的经营历程 |
第二节 联合账簿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方法 |
一、勘探费用 |
二、开发费用 |
三、生产作业费用 |
四、行政管理费和上级管理费 |
第三节 产量分成与产值的分配 |
一、原油生产和提油核算 |
二、产量分成与费用回收计算 |
第四章 X公司单方账簿核算内容与方法 |
第一节 油气资产的确认 |
一、石油天然气的特殊性 |
二、X公司的油气资产简介 |
第二节 油气资产的折旧、折耗和摊销方法 |
一、油气资产的单位产量折耗率计算 |
二、油气资产的折耗额 |
第三节 X公司的财报简要分析 |
第五章 X公司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第一节 上级管理费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一、上级管理费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二、合作双方的争议及各自理由 |
三、合理的解决办法 |
第二节 油气资产折旧方法的争议与建议 |
一、X公司的油气资产在税务中的折旧方法背景 |
二、油气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分析 |
三、对X公司在税务中的折旧方法给出合理建议 |
第三节 产量分成结果引起的思考 |
一、海上储油设施里库存清零后出现的问题 |
二、对权益份额与生产量、提油量份额不等的原因剖析 |
第四节 对X公司会计处理不足之处的分析及建议 |
一、合同各方投入资金和投资支出的会计处理 |
二、成本支出结转的会计处理 |
三、产品分成和投资回收的会计处理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2 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有限理性经济人 |
2.2 信息不对称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2.4 机会主义行为 |
3 会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会税差异概述及其度量 |
3.2 会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会税差异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4.1 盈余质量的度量 |
4.2 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盈余质量的会税差异信息含量研究 |
5.1 判别分析 |
5.2 研究设计 |
5.3 判别模型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关于资产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及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国外文献回顾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框架 |
2 《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概述 |
2.1 目标的差异 |
2.2 基本前提的差异 |
2.2.1 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 |
2.2.2 终止纳税条款与持续经营 |
2.2.3 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 |
2.2.4 计税本位币和货币计量 |
2.3 立法原则与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
3 几种资产项目的税会差异分析 |
3.1 存货的税会差异分析 |
3.1.1 存货初始计量比较 |
3.1.2 存货后续计量比较 |
3.1.3 存货期末计量及损失处理比较 |
3.2 固定资产的税会差异分析 |
3.2.1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
3.2.2 固定资产后续计最比较 |
3.2.4 固定资产处置比较 |
3.3 无形资产的税会差异分析 |
3.3.1 无形资产初始计最的比较 |
3.3.2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 |
3.3.3 无形资产处置的比较 |
3.4 长期股权投资的税会差异分析 |
3.4.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
3.4.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
3.4.3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 |
4 资产税会差异的协调建议 |
4.1 协调原则 |
4.1.1 统一性原则 |
4.1.2 独立性原则 |
4.1.3 可操作性原则 |
4.2 微观上税会差异协调的建议 |
4.2.1 计量属性差异的协调 |
4.2.2 各类减值准备差异的协调 |
4.2.3 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固定资产差异的协调 |
4.3 宏观上税会差异协调的建议 |
4.3.1 利用中介机构加强对企业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
4.3.2 增加对涉税信息的披露,满足多方面需求 |
4.3.3 提高所得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矿业企业的特点与现状 |
1.1.2 目前我国矿业企业税负情况 |
1.1.3 我国税务会计研究综述 |
1.1.4 纳税筹划研究综述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税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 |
2.1 税务会计概念探讨 |
2.1.1 定义税务会计的观点述评 |
2.1.2 对税务会计分类的探讨 |
2.2 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的必要性分析 |
2.2.1 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性看税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
2.2.2 税务会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与会计要素 |
2.2.3 税务会计的分离有实践中的必要性 |
2.3 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探讨 |
2.3.1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 |
2.3.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辨析 |
2.4 对税务会计认识误区的剖析 |
2.4.1 关于税务会计认识上的误区 |
2.4.2 关于税务会计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 |
2.4.3 为使人们走出对税务会计认识误区应采取的措施 |
2.5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基本原理探讨 |
2.6 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探讨 |
2.6.1 对与财务会计相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分析 |
2.6.2 对与财务会计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分析 |
2.7 关于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特点的探讨 |
2.7.1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差异性 |
2.7.2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动态性 |
2.7.3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全程性 |
2.7.4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刚性 |
2.7.5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中调整分录的特点 |
2.8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方法研究 |
2.8.1 直接调整核算和间接调整核算的诠释 |
2.8.2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计算方法 |
2.8.3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会计资料 |
2.9 税务会计准则研究 |
2.9.1 制定税务会计准则的必要性探讨 |
2.9.2 税务会计准则的地位与性质分析 |
2.9.3 税务会计准则的内容设计 |
2.10 纳税筹划理论研究 |
2.10.1 纳税筹划的含义 |
2.10.2 纳税筹划的特征 |
2.10.3 纳税筹划应遵循的原则 |
2.11 小结 |
第三章 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1 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基础研究 |
3.2 时间性差异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2.1 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 |
3.2.2 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 |
3.3 收入的永久性差异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3.1 永久性差异分类探讨 |
3.3.2 可免税收入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3.3 应纳税收益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4 扣除项目永久性差异的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4.1 不可抵减费用、损失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4.2 可抵减费用、损失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5 所得税调整工作底稿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矿业企业流转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1 矿业企业增值税的调整核算概论 |
4.2 矿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购销业务的增值税调整核算实研究 |
4.2.1 国内购进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2 进口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3 销售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4 购入免税农产品的调整核算 |
4.3 矿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视同销售行为的调整核算研究 |
4.3.1 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调整核算 |
4.3.2 将自产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的调整核算 |
4.3.3 将货物用于集体或个人消费的调整核算 |
4.3.4 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调整核算 |
4.4 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研究 |
4.4.1 收入型增值税的调整核算 |
4.4.2 消费型增值税的调整核算 |
4.5 矿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研究 |
4.6 矿业企业资源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7 矿业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7.1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务会计计量的调整 |
4.7.2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务会计记录的调整 |
4.8 矿业企业教育费附加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8.1 教育费附加税务会计计量的调整 |
4.8.2 教育费附加税务会计记录的调整 |
4.9 矿业企业收入计量和关联企业间收入的计量差异的调整核算 |
4.9.1 对矿业企业收入计量的调整核算 |
4.9.2 对矿业企业关联企业间收入的调整核算 |
4.10 小结 |
第五章 矿业企业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1 矿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1.1 矿业企业筹资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2 矿业企业投资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3 矿业企业经营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4 矿业企业改制重组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2 矿业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2.1 利用运输费用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2 利用销售方式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3 利用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4 利用购进固定资产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3 矿业企业其他税种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3.1 资源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2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3 营业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4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5 房产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某矿业企业有关涉税的经济业务 |
附录2 某矿业企业有关涉税业务现行财务会计处理分析 |
附录3 某矿业企业涉税业务在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情况下的财务会计处理 |
附录4 某矿业企业涉税业务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探讨 |
附录5 某矿业企业纳税筹划报告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 国外文献回顾 |
(二) 国内文献回顾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一)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 |
(二) 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
(三) 机械性差异与动机性差异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五、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二章 新背景下资产处理差异概述 |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概述 |
(一) 地位和目标差异 |
(二) 基本前提差异 |
(三) 立法原则与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
(四) 权责发生制及计量属性差异 |
(五) 报告差异 |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下资产税务处理的主要变化 |
(一) 资产的分类和计价 |
(二) 资产的成本费用扣除 |
(三) 资产的处置 |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
(一) 资产的初始计量 |
(二) 资产的后续计量 |
(三) 资产的处置 |
四、新背景下两者对资产处理差异概述 |
(一) 资产分类方面的差异 |
(二) 资产计价方面的差异 |
(三) 资产折旧、摊销及减值方面的差异 |
(四) 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
第三章 几种主要资产的差异研究 |
一、存货差异分析 |
(一) 存货概念界定及范围比较 |
(二) 存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存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存货期末计量及损失处理比较 |
二、固定资产差异分析 |
(一) 固定资产界定比较 |
(二)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固定资产处置比较 |
三、无形资产差异分析 |
(一) 无形资产概念及界定比较 |
(二)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无形资产处置比较 |
四、投资资产差异分析 |
(一) 投资资产的概念界定及分类比较 |
(二) 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 |
(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 |
(四) 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 |
(五) 长期股权投资比较 |
第四章 资产差异协调的措施、经验及建议 |
一、资产差异协调的措施概述 |
(一) 机械性差异的协调 |
(二) 动机性差异的协调 |
二、资产差异协调的经验总结 |
(一) 机械性差异协调的经验 |
(二) 动机性差异协调的经验 |
三、从资产差异协调引发的建议 |
(一) 差异协调的适用原则 |
(二) 差异协调的建议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概述 |
1.1 中国企业年金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
1.1.1 企业年金的概念 |
1.1.2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公共年金保险)的区别 |
1.1.3 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
1.1.4 企业年金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
1.2 企业年金会计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企业年金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因分析) |
1.3.1 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中的一般论述 |
1.3.2 新旧福利经济学对建立企业年金的理论支持 |
1.3.3 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cir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
1.3.4 消费理论与收入保障制度 |
1.3.5 人力折旧概念(The Human Depreciation Concept) |
1.3.6 延期工资概念(Deferred Wage Concept) |
1.4 企业年金的性质和分类 |
1.4.1 企业年金的性质 |
1.4.2 企业年金的分类 |
1.5 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1.5.1 发展企业年金是我国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
1.5.2 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 |
1.5.3 有助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1.5.4 有助于减少或克服企业和职工的短期化行为 |
第二章 西方国家企业年金会计处理 |
2.1 西方国家企业年金会计概述 |
2.1.1 企业年金发展历程比较 |
2.1.2 西方国家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模式 |
2.2 加拿大的企业年金会计处理 |
2.3 美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处理 |
2.3.1 美国企业年金会计的基本特征 |
2.3.2 确定缴费计划的会计处理 |
2.3.3 确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的构建 |
3.1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的目标 |
3.1.1 企业年金会计目标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有利于做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企业年金的调控管理 |
3.1.2 企业年金会计目标提供对企业年金履责情况的考核信息 |
3.1.3 企业年金会计目标提供加强企业年金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信息 |
3.2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
3.2.1 企业年金的会计主体假设 |
3.2.2 企业年金的持续经营假设 |
3.2.3 企业年金的会计分期假设 |
3.2.4 企业年金的货币计量假设 |
3.3 企业年金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
3.3.1 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
3.3.2 企业年金负债的计量 |
3.3.3 企业年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3.4 企业年金会计的核算原则 |
3.5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
3.5.1 第一阶段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
3.5.2 第二阶段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企业年金会计体系应用的宏观经济后果分析 |
4.1.1 企业年金会计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
4.1.2 企业年金会计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
4.2 企业年金会计体系应用的微观经济后果分析 |
结论 |
一、企业年金会计新旧体系转换问题研究 |
二、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模式分阶段的选择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课题 |
(9)从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异同看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差异是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
1.1 所得税政策与会计政策的联系 |
1.2 所得税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
2 我国建立所得税会计的必然 |
2.1 是会计改革和所得税制改革要求 |
2.2 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需要 |
2.3 是会计理念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
3 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建议 |
3.1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 |
3.2 投资抵免 |
3.3 纳税亏损 |
4 结论 |
(10)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信息披露方式的演进 |
2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3 强制披露的分析与研究 |
3.1 强制性信息披露产生的市场基础 |
3.2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体系分析 |
3.2.1 证券立法 |
3.2.2 会计规范 |
3.2.3 审计规范 |
3.3 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
3.4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现状 |
3.4.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执行状况的实证分析 |
3.4.2 2002年年报披露问题的探析 |
3.4.3 年度审计视角的考察 |
3.5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现状的发展对策 |
3.5.1 公司治理机制 |
3.5.2 独立审计机制 |
4 自愿披露的分析与研究 |
4.1 自愿披露的理论基础 |
4.2 自愿披露推行的内外部条件 |
4.2.1 公司主动披露动力 |
4.2.2 证券市场进化需求 |
4.3 自愿披露的主要内容 |
4.4 制约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若干因素的研究 |
4.4.1 成本效益原则 |
4.4.2 自愿披露的可靠性认定 |
4.4.3 投资者素质的高低 |
4.5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现状 |
4.6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现状的发展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一种所得税时间性差异核算方法——摊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方法研究[J]. 程振东. 大众投资指南, 2019(06)
- [2]石油合作产量分成合同下作业者的会计核算研究[D]. 龚长芳. 深圳大学, 2018(07)
- [3]会税差异与盈余质量[D]. 周娇.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4]关于资产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及协调问题研究[D]. 刘智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5]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D]. 邓中华. 中南大学, 2010(01)
- [6]新准则与新税法税会差异研究——基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和利润表的税会差异分析[J]. 李晓红,德力格尔. 财会通讯, 2010(22)
- [7]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08(08)
- [8]中国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研究[D]. 龙振海. 河南大学, 2007(06)
- [9]从会计政策与所得税政策的异同看所得税会计的发展与完善[J]. 张筝.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5(01)
- [10]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莉. 天津工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