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小关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关节,腰痛,螺旋,脊神经,退行性,骨盆。
腰椎小关节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明,李文欣,刘健华[1](2019)在《16层螺旋CT对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1月治疗的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诊断,以判断诊断方法。结果:经16层螺旋CT检测,发现患者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且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关节腔积气,关节面破坏、骨质硬化,出现椎间孔狭窄、关节恻隐窝变窄等征象。结论: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中采用16层螺旋CT可明显观察患者关节病灶具体的体征情况,促进临床对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认知度。(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汪利凤,肖萍,徐森胤[2](2019)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药物治疗,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β、TNF-α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治疗中,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疗效显着,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IL-1β、TNF-α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9期)
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3](2019)在《退行性L_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叁者在D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节段L_4椎体DLS患者33例(DLS组),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行立位腰椎侧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根据MR扫描图像计算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行腰椎CT横断面扫描,测量腰椎小关节突头尾侧的小关节角度,计算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度;根据腰椎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尾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在DLS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小关节角度与DHI、椎间盘退变指数、P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LS组DHI降低,椎间盘退变指数升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PI、PT、SS加大(P均<0.05),LL无明显变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HI(HR=0.00,95%CI为0.00~0.02)、PI(HR=1.16,95%CI为1.14~1.18)、小关节角度(HR=0.90,95%CI为0.88~0.91)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间盘退变指数与DHI、与小关节角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614,P均<0.05),与PI呈正相关(r=0.561,P<0.05);DHI与小关节角度呈正相关(r=0.546,P<0.05),与PI呈负相关(r=-0.267,P<0.05);小关节角度与PI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 DLS患者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骨盆后倾;DHI降低、PI增大、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者是发生DLS的危险因素,且叁者相互作用,PI增大,进一步加重DHI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引起DL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杨兆,李斌本[4](2019)在《B超引导和X线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B超引导和X线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 2018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B超引导组采用B超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X线引导组采用X线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及疗效进行评估,VAS降低≥50%视为有效,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显着差别,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各自术前均显着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治疗后3个月,B超引导组和X线引导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7%和82.2%,至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仍维持在50%以上。相比X线引导组,B超引导组手术时间更短(22.2±3.5 min vs 32.4±6.9 min,P<0.01);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B超引导下行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疗效显着且持久,与X线相比疗效相当。超声具有快速、无损、无辐射、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明,宫林海,赵大鹏,朴宁[5](2019)在《多层螺旋CT联合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容积再现(VR)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准确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75例腰椎小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MSCT扫描,并基于VR成像技术进行叁维图像重组,探查腰椎小关节形态与结构变化,评估腰椎小关节损伤分级,并与X射线平片、轴位CT进行比较。结果:X射线平片、轴位CT和MSCT联合VR检查共检出175例腰椎小关节损伤的519个病变点;X射线平片与轴位CT在关节呈"含气"征象、关节囊区域钙化、椎小关节半脱位、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突骨质隐匿性碎裂及椎小关节突陈旧性骨折等征象检出率明显低于MSCT联合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47,x2=38.891,x2=25.828,x2=39.721,x2=31.924,x2=41.370;P<0.05)。MSCT联合VR检查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分级中Ⅰ级23例(占13.14%),Ⅱ级32例(占18.29%),Ⅲ级73例(占41.71%),Ⅳ级27例(占15.43%),Ⅴ级20例(占11.43%)。120例≥Ⅲ级的腰椎小关节损伤患者经术中探查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位置、形态及脱位情况,与MSCT联合VR成像检查结果均一致,准确率较高。结论:MSCT联合VR成像可提高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准确性,为腰椎小关节损伤的分级与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郑寅峰,郑建军[6](2019)在《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平面重建(MPR)与曲面重建(CPR)两种重建技术评估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关节突成型技术(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区域及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TF-PEF手术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CT扫描,然后进行MPR和CPR重建获得术区上关节突冠状面,通过TF-PEF前后对比,探讨两种重建方法评估腰椎关节突关节(LFJ)关节面切除区域的价值;根据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关节面形态分为直面型组、曲面(C型)I组、曲面(非C型)II组,探讨各组内两种重建方法测量手术切除关节面长径和短径的价值。结果曲面(C型)I组及II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直面型组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测量切除关节面的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PR与CPR两种重建方法均能很好的评估TF-PEF术后LFJ关节面切除的区域;对于切除程度的评估,需要结合CT横断面上术区上关节突面的形态,选择合理的重建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毛文琪,熊朝霞,胡林峰,黄金亮,周瑜斌[7](2019)在《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单节段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25例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均接受脊柱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3d、3个月、半年患者腰痛的VAS评分及术后半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治疗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9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3 d(2.5±1.2)分、3个月(0.8±0.3)分、半年(0.9±0.4)分较术前(7.6±2.2)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9±5.2)%与术前(65.8±10.3)%比较有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术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疼痛(术前该区域无疼痛),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贾程森,李锡泽,刘沙鑫[8](2019)在《腰椎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PNF技术对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腰椎动态关节松动术(Mulligan)结合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对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2名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都分别采用徒手腰椎动态关节松动技术(Mulligan),试验组同时增加PNF技术来增加躯干核心肌群与骨盆周围肌群稳定。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前采用Oswestry腰痛残疾问卷ODI(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及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每位患者经过1周叁次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ODI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试验组干预前后的差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其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关节松动(Mulligan)结合PNF技术对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效果显着。明显优于徒手腰椎动态关节松动技术(Mulligan)。(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慧琴,苏美意,张振宁,王朝峰,欧志文[9](2019)在《范德辉运用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小关节错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俯卧牵抖冲压法为龙氏腰椎正骨十法中的一种,不仅重视调整骨与关节之间的平衡关系,也重视骨与周围肌肉等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平衡,可使筋柔骨正。范德辉教授临床运用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错位时,重视神经定位、触诊定位、影像学定位的叁步定位诊断法,分期择法,对不同类型的腰椎错位分型论治,强调筋骨同治,防治结合,以正骨为主,配合多种疗法,灵活运用,疗效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继业,舒永辉,朱权,张泽宇,李王绩[10](2019)在《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不对称应力作用下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A组),小关节退变组(B组),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组(C组),12只/组。A组通过穿刺抽吸髓核组织产生椎间盘退变,B组通过切除左侧小关节囊造成小关节退变,C组同时接受A组和B组的处理。分别对叁组的L3/4、L4/5、L5/6左侧小关节加载拉簧,分别于术后3月、6月拍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术后6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结果不同组间腰椎侧凸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F=24.865,P=0.000)。组内比较,各组6月时Cobb角较3月时更大(均P<0.05);同一时间点,C组较A、B组Cobb角更大(均P<0.05),但A、B组间Cobb角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不同组间小关节软骨退变程度Mankin评分有显着性差异(F=22.009,P=0.000),C组较A、B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B组较A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椎间盘、腰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变可导致腰椎发生侧凸,腰椎侧凸又会加重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受力的不对称,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腰椎侧凸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腰椎小关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药物治疗,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L-1β、TNF-α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治疗中,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疗效显着,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善IL-1β、TNF-α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小关节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春明,李文欣,刘健华.16层螺旋CT对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2].汪利凤,肖萍,徐森胤.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9
[3].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退行性L_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9
[4].杨兆,李斌本.B超引导和X线引导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的疗效比较[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5].李明,宫林海,赵大鹏,朴宁.多层螺旋CT联合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6].郑寅峰,郑建军.不同CT重建技术评估TF-PEF术后腰椎小关节面切除情况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
[7].毛文琪,熊朝霞,胡林峰,黄金亮,周瑜斌.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9
[8].贾程森,李锡泽,刘沙鑫.腰椎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PNF技术对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9
[9].吴慧琴,苏美意,张振宁,王朝峰,欧志文.范德辉运用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10].张继业,舒永辉,朱权,张泽宇,李王绩.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中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