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子入党三部曲(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兰[1](2021)在《铸魂立心 弘道立身》文中研究指明编者按8月17日,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自2019年1月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站在践行“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坚定干部师生政治信仰,增强基层组织政治?
王楠,谢成才[2](2021)在《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暑假第一天,临沂大学"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学党史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子们就踏上了社会实践之路。通过重走"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让广大青年学子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感悟党的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浸润学生的血脉……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沂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支持创办的滨海建国学院,是一所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
杜玉蓉[3](2021)在《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
鲁冰[4](2021)在《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新颖[5](2021)在《安波音乐创作及理论成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明姝[6](2021)在《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邱明君[7](2021)在《重大纪念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蕴及实践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莉[8](2021)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从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颁布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在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而努力。但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倾斜并没有让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场域,向往进城的逃离倾向成为当下大部分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密切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生存状况俨然已经成为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抓手。然而,处于同一学校场域内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乡村教师展现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诉求难免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现状。鉴于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不同年龄阶段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幸福生活。这将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以家乡T镇中学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生活世界展开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之后按照“年代世代”的划分方法,将乡村教师划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微群体。通过剖析四代乡村教师的生命历程及思想流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身份认知”“身份情感”“身份职责”和“身份关系”,以此展示四代乡村教师多元复杂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价值体验,打破了对乡村教师的泛化性与刻板性概述。对本研究而言,首先,厘清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发展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剖析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观念迥殊和代际差异的理论依据。其次,田野调查的性质决定了本研究需要对T镇中学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场域,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变迁以及T镇中学的发展面貌等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地域因素做出介绍。研究通过记叙和分析教师们的成长经历、职业态度、同事关系及其流露出的情感表达全方位呈现了四代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总体来看,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乡村教师开始进入了职业早期,他们工作认真但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迷茫;经历了改革开放新观念冲洗的“80后”乡村教师开始重新审自我身份,他们希望被公平对待,力争取得更多的成就;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程度较低,他们一部分处于热情消散求稳定的状态,一部分力图抓住机遇评上高级职称。以上三代教师均表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选择考进县城。迈过艰苦岁月,如今面临退休的“60后”乡村教师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及职业评价则给出了“满意”、“还不错”的答案。此外,访谈中还暴露出了职称评选不公、乡村教师人际关系冷淡,同事相处出现代内倾向性与代际间隔阂性等问题。来自社会外部变迁造成的代际差异、学校场域的人文环境及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无不影响着四代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研究指出,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关心不同代际教师的诉求;乡村教师个人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以此增强乡村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贾佳[9](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凯杰[10](2020)在《高校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但冲突和对抗也随之而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想要以此来构建霸权体系和最终实现其政治目的。中国面对着日益加剧的文化霸权渗透,我国高校首当其冲,深受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的危害。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我国高校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来抵御和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高校师生的抵抗能力,积极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渗透。本文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了选题和选题价值,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文化霸权生成机理的论述,在对文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渗透含义的概述的同时对文化霸权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和论述了其生成机理;第三部分是对文化霸权渗透的目的、手段以及具体表现的分析,论述了其具体目的和常用手段,并从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这三方面进行了探究;第四部分是对文化霸权渗透下给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以及不良影响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和探究了其深层原因;第五部分是探究高校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所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从高校层面入手通过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建设这三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培养学子入党三部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子入党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1)铸魂立心 弘道立身(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推动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
坚持标本兼治 培育时代新人 |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
学好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 |
探索高校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 |
筑牢高层次人才队伍政治根基 |
用党的建设引领民办高校各项工作 |
培育堪当大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
(2)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论文提纲范文)
深挖红色富矿,强化红色文化育人 |
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特色思政教育 |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实践扎实育人 |
秉承老区传统,打造国防教育品牌 |
(8)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代际 |
2.乡村教师 |
3.身份认同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田野调查法 |
(八)研究过程 |
一、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卡尔·曼海姆对“代”问题的最初洞察与深思 |
1.代际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
2.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代问题 |
3.层层涵括的代际定义 |
(二)玛格丽特·米德对代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1.“地球母亲”——玛格丽特·米德的传奇人生 |
2.代沟理论——玛格丽特·米德的思想精髓 |
3.跨越时空的交汇——米德与曼海姆代际思想的碰撞 |
(三)张永杰、程远忠关于代际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
1.《第四代人》——我国代际研究的瑰宝之作 |
2.代的双重属性——代的内涵与释义 |
3.“跨代与滞代”——代的复杂性 |
4.“代”的文化表征 |
二、田野调查区域的背景介绍 |
(一)T镇及周边的自然地理 |
1.自然环境情况 |
2.自然灾害 |
(二)T镇及周边的人文历史 |
1.T镇延续的风土人情 |
2.T镇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 |
(三)T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
1.新世纪以前,以农为本与固守乡土 |
2.新世纪以来,土地承包与外出打工 |
(四)T镇中学的发展历程 |
1.回溯小镇中学的历史轨迹 |
2.T镇中学的当下面貌 |
3.教师们的在校生活 |
三、不同“代”的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 |
(一)“上好最后一堂课”的“60 后”教师 |
1.迈过艰苦岁月、马上退休的T1M老师 |
2.洒脱淡然、自豪满足的T2M教师 |
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外来媳妇T3F老师 |
(二)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 后”教师 |
1.得过且过的T5M老师 |
2.无欲无求,认真工作的T7F老师 |
3.苦闷无奈的T8F老师 |
(三)成为教学主力军的“80 后”教师 |
1.愤懑不平、想去县城的T10M老师 |
2.既来之,则安之的二胎准妈妈T11F老师 |
3.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层教干T12F老师 |
(四)挑起教育新担的“90 后”教师 |
1.“乐天派”的异乡姑娘T13F老师 |
2.“压力山大”的T14M老师 |
四、不同代际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源自社会代际变迁的影响 |
1.生物年龄及成长背景的差异 |
2.社会文化的变迁 |
3.教育政策的变化 |
(二)源自乡村场域下的特殊影响 |
1.乡村文化的特殊性 |
2.乡村学校组织文化相对淡薄 |
3.乡村教师共同体松散 |
(三)源自乡村教师个人的独有影响 |
1.家庭因素导致的个人经验意识的分层化 |
2.关键性人物对乡村教师职业选择的引导 |
3.乡村教师的整合性态度在教育观念上的体现 |
4.性别之差导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之异 |
五、增强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对策分析 |
(一)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 |
1.注重政策倾斜,“留住”乡村教师 |
2.保障乡村教师权利,关注其现实诉求 |
3.引导大众理解乡村教师的不同代际特征 |
(二)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 |
1.提倡民主治校,共筑和谐校园 |
2.关注职称问题,遵循评选公平机制 |
3.构建和谐办公室,增强不同代际教师的凝聚力 |
(三)乡村教师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 |
1.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 |
2.提升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 |
3.参与构建包容和谐的同事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高校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相关概念及生成机理 |
2.1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相关概念概述 |
2.1.1 文化概念的概述 |
2.1.2 文化霸权的含义 |
2.1.3 文化渗透的内含 |
2.2 文化霸权的生成机理 |
2.2.1 文化霸权产生的历史原因 |
2.2.2 文化霸权产生的现实原因 |
3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目的、手段及具体途径 |
3.1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目的、手段 |
3.1.1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目的 |
3.1.2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手段 |
3.2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具体途径 |
3.2.1 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中的文化霸权渗透 |
3.2.2 文化产品输出上的文化霸权渗透 |
3.2.3 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上的文化霸权渗透 |
4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对高校学生造成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
4.1 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遭受冲击 |
4.1.1 共产主义信仰遭受动摇 |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遭受冲击 |
4.1.3 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弱化 |
4.2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弱化 |
4.2.1 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缺乏信心 |
4.2.2 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缺乏信心 |
4.2.3 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缺乏信心 |
4.3 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
4.3.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 |
4.3.2 对光荣红色革命文化认同感降低 |
4.3.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降低 |
5 高校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对策 |
5.1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5.1.1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5.1.2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1.3 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民主 |
5.2 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
5.2.1 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5.2.2 不断加强光荣红色革命文化教育 |
5.2.3 持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
5.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建设 |
5.3.1 提升自身思想觉悟 |
5.3.2 提高自我警觉意识 |
5.3.3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培养学子入党三部曲(论文参考文献)
- [1]铸魂立心 弘道立身[N]. 李玉兰. 光明日报, 2021
- [2]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J]. 王楠,谢成才. 教育家, 2021(29)
- [3]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杜玉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D]. 鲁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安波音乐创作及理论成果研究[D]. 王新颖. 沈阳音乐学院, 2021
- [6]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D]. 黄明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重大纪念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蕴及实践对策研究[D]. 邱明君. 西南大学, 2021
- [8]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D]. 李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9]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高校应对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研究[D]. 赵凯杰. 中北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