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初步研究

基于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每年导致200万住院病例和20万死亡病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关于轮状病毒复制、致病及免疫机制等相关基础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2017年,Komoto等建立了基于14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但是,目前该系统还存在效率低、所得病毒滴度较低等问题。并且,除了Komoto实验室,还没有其他实验室成功利用该系统进行病毒研究的相关报道。为了建立基于质粒的反向遗传学系统,我们按照Komoto的思路进行了 14质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构建尝试,但14质粒共转染细胞后未能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且未检测到病毒蛋白的表达。随后,我们对14质粒系统进行了优化。首先对转染细胞系和转染试剂进行了优化,确定所用细胞系为B SR-T7/5,所用转染试剂为XtremeGENE;其次,由于病毒双层颗粒转导细胞后可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我们尝试将病毒双层颗粒组成蛋白VP1、VP2、VP3、VP6加入反向遗传学系统。然而VP1、VP2、VP3、VP6表达质粒与1 1个转录质粒共转染后未能获得病毒颗粒;最后,考虑到14质粒共转染数量太多,转染效率低,我们设计克隆将轮状病毒的11个转录质粒减少到四个。蛋白表达情况检测结果显示四个转录质粒共转染细胞后VP2和VP6表达量均高于11质粒,并且电镜观察到胞内存在少许类病毒颗粒,但未观察到明显的病毒质区。检测NSP2蛋白表达情况,我们发现胞内无NSP2蛋白表达,这可能是未形成病毒质区的原因。另外,我们对转录质粒转录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转录质粒所转录出的病毒RNA 3’末端存在非病毒序列。病毒基因3’末端序列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基因组包装,并进一步影响到病毒颗粒的生成。综上所述,优化后的四质粒系统比14质粒系统蛋白表达水平更高,共转染细胞后可观察到少许类病毒颗粒。另外,我们发现病毒质区的形成和病毒基因序列3’末端序列准确性会直接影响重组病毒的产生。因此,本研究为建立更高效的基于质粒的反向遗传学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轮状病毒概况
  •     1.1 轮状病毒的基因组
  •     1.2 轮状病毒的蛋白
  •     1.3 轮状病毒的分类及命名
  •   2 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
  •     2.1 轮状病毒致病流行情况
  •     2.2 轮状病毒流行趋势变化
  •   3 轮状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制
  •     3.1 轮状病毒的感染
  •     3.2 轮状病毒致病机制
  •   4 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
  •     4.1 反向遗传学简介
  •     4.2 反向遗传学系统研究现状
  •     4.3 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应用
  •     4.4 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菌种、质粒、细胞、毒株及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常用溶液配制
  •     2.2 分子克隆实验
  •     2.3 蛋白表达
  •     2.4 SDS-PAGE鉴定
  •     2.5 抗体制备
  •     2.6 抗体的HRP标记实验
  •     2.7 体外转录及RNA鉴定
  •     2.8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9 感染性克隆转染及后续感染细胞
  •     2.10 流式细胞术筛选阳性细胞
  •     2.11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1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13 病毒培养
  •     2.14 病毒感染滴度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轮状病毒14质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建立尝试
  •     1.1 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11个转录质粒的构建
  •     1.2 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3个辅助质粒的构建
  •     1.3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构建
  •     1.4 质粒共转染细胞尝试
  •   2 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优化
  •     2.1 转染试剂优化
  •     2.2 转染细胞系优化
  •     2.3 VP1、VP2、VP3、VP6蛋白对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影响
  •     2.4 转染质粒数量优化
  • 第四章 讨论
  •   1 建立基于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难点
  •   2 HDV核酶长度对其自剪切效率的影响
  •   3 病毒非结构蛋白对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毕妍

    导师: 葛胜祥,李廷栋

    关键词: 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感染性克隆

    来源: 厦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基础医学

    单位: 厦门大学

    分类号: R373.2

    总页数: 79

    文件大小: 5910K

    下载量: 36

    相关论文文献

    • [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 生物技术通讯 2019(06)
    • [2].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疫苗研究的进展[J]. 生物产业技术 2010(02)
    • [3].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狂犬病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1)
    • [4].狂犬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03)
    • [5].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应用[J]. 中国畜牧兽医 2008(12)
    • [6].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进展[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08)
    • [7].反向遗传学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14(04)
    • [8].反向遗传学及其在冠状病毒中的研究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03)
    • [9].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猪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09(10)
    • [10].反向遗传学技术在麻疹病毒属病毒中的研究进展[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反向遗传学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6)
    • [12].反向遗传学技术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家禽 2016(17)
    • [13].TILLING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4)
    • [14].GDP;R&D;反向遗传学[J]. 广东科技 2009(19)
    • [15].反向遗传学技术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10)
    • [16].动物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研究进展[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03)
    • [17].反向遗传学技术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 [18].反向遗传学技术可快捷改善口蹄疫疫苗株的酸稳定性[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0(02)
    • [19].反向遗传学在轮状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01)
    • [2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4(07)
    • [21].基于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取具有精确末端的EV-A71[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20(02)
    • [22].南京农大陶小荣团队建立首个植物多分体负义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体系[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3)
    • [23].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其在狂犬病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08)
    • [24].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在RNA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 动物医学进展 2008(03)
    • [25].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03)
    • [26].反向遗传学技术在负链RNA病毒中的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7)
    • [27].流感病毒重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01)
    • [28].副流感病毒5型载体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学报 2016(08)
    • [29].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及趋势[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03)
    • [30].反向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5)

    标签:;  ;  ;  

    基于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