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黑穗病性论文-肖新换,阙万才,黄宁,刘峰,苏炜华

抗黑穗病性论文-肖新换,阙万才,黄宁,刘峰,苏炜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黑穗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蔗,14-3-3基因,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PCR

抗黑穗病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新换,阙万才,黄宁,刘峰,苏炜华[1](2016)在《与甘蔗抗黑穗病性相关的14-3-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14-3-3基因在甘蔗黑穗病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甘蔗抗黑穗病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筛选出的1个与14-3-3基因同源的EST序列作为探针,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甘蔗ROC22品种中分离到1个Sc14-3-3基因(Gen Bank Accession Number:KJ577592),并对其序列信息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ORF长771 bp,编码256个氨基酸残基;Sc14-3-3是定位于细胞质的亲水蛋白,无跨膜螺旋区及信号肽,有10个Ser、3个Thr和7个Tyr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并在N-端有4个蛋白结合区和1个多核苷酸结合区,对翻译和能量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该蛋白属非ε类群,其N-端和中间区域在不同物种间相对保守,C-端差异相对较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c14-3-3基因可能参与甘蔗对生物逆境的细胞免疫响应,其对Me JA介导的信号途径应答较SA和ABA早;黑穗病菌胁迫下,Sc14-3-3基因在甘蔗抗感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其在抗黑穗病品种YC05-179中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变化明显,揭示了该基因参与甘蔗对黑穗病的应答反应。以上结果为甘蔗Sc14-3-3基因的功能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甘蔗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后备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韩新运[2](2003)在《甘蔗抗黑穗病性检测SCAR标记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栽培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植蔗区普遍发生,造成感病品种蔗茎产量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在旱地甘蔗上为害更为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迄今甘蔗抗黑穗病性鉴定,仍采用人工接种田间种植的表型进行鉴定,但通过此法对抗性的确定至少需两年新植或一新一宿的种植鉴定,周期长、工作量大,难以对大规模的样品进行测试,只能在高代进行且存在环境的互作效应,针对抗病性的早代选择盲目性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基于基因组核酸水平的差异,不存在环境的互作效应,因此,可显着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可检测甘蔗抗黑穗病性的SCAR标记。本文通过预备试验,优化了甘蔗RAPD反应组份和反应程序,建立了适于甘蔗的RAPD反应条件。采用随机引物PCR扩增,对杂交亲本Ya71-374、Co1001及其部分杂交后代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到与抗、感特异的多态性片段各一条,片段大小分别约为700bp和800bp。采用T-MD 18克隆载体,对700bp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CR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克隆子用于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的实际长度为702bp,根据其两端的序列,设计了一对上、下游长度分别为23bp和22bp的引物,并对上述材料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材料均扩增出一条702bp的条带,但感病亲本和感病个体中还扩增出一条长约400bp的多态性片段;初步研究还显示一组用于常规抗性鉴定的标准对照种也有类似的标记结果,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该SCAR标记有望用于甘蔗抗、感黑穗病基因型的鉴定。其上、下游引物的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5’TTCCCCCGCTGCCCTCTTTTCTT3’ 下游引物:5’TTCCCCCGCTCGGACACCTGTT3’(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3-05-01)

许莉萍,林彦铨,傅华英[3](2000)在《甘蔗抗黑穗病性评价及品种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 ,对福农 83- 36等 9个新品种和 2个主栽品种 (ROC10和闽糖 70 - 6 11)进行抗黑穗病性鉴定 .通过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等 5个流行病学参数 ,结合标准对照种的抗性表现 ,综合评价其抗性 ,同时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进一步验证 .结果表明 ,福农 83- 36、桂糖 84 - 332、川糖 78- 111及 2个主栽品种未发病 ,属高抗 ,云蔗 81- 173、福农 91- 0 70 7为抗 ,福农 81- 74 5为中抗 ,粤糖 85- 172 2、福农 90 - 6 6 52和闽糖 86 - 877为感 .文中还对如何客观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性进行了探讨 .(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龚得明,林彦铨,陈如凯[4](1996)在《甘蔗抗黑穗病育种技术的研究 ——Ⅲ.甘蔗芽若干特性与抗黑穗病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用不同甘蔗品种,以田间抗黑穗病鉴定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蔗芽形态学特性及芽鳞糖苷类物质含量与其对黑穗病抗性的关系,为甘蔗抗黑穗病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抗黑穗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甘蔗栽培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植蔗区普遍发生,造成感病品种蔗茎产量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在旱地甘蔗上为害更为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迄今甘蔗抗黑穗病性鉴定,仍采用人工接种田间种植的表型进行鉴定,但通过此法对抗性的确定至少需两年新植或一新一宿的种植鉴定,周期长、工作量大,难以对大规模的样品进行测试,只能在高代进行且存在环境的互作效应,针对抗病性的早代选择盲目性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基于基因组核酸水平的差异,不存在环境的互作效应,因此,可显着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可检测甘蔗抗黑穗病性的SCAR标记。本文通过预备试验,优化了甘蔗RAPD反应组份和反应程序,建立了适于甘蔗的RAPD反应条件。采用随机引物PCR扩增,对杂交亲本Ya71-374、Co1001及其部分杂交后代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到与抗、感特异的多态性片段各一条,片段大小分别约为700bp和800bp。采用T-MD 18克隆载体,对700bp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CR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克隆子用于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的实际长度为702bp,根据其两端的序列,设计了一对上、下游长度分别为23bp和22bp的引物,并对上述材料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材料均扩增出一条702bp的条带,但感病亲本和感病个体中还扩增出一条长约400bp的多态性片段;初步研究还显示一组用于常规抗性鉴定的标准对照种也有类似的标记结果,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该SCAR标记有望用于甘蔗抗、感黑穗病基因型的鉴定。其上、下游引物的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5’TTCCCCCGCTGCCCTCTTTTCTT3’ 下游引物:5’TTCCCCCGCTCGGACACCTGTT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黑穗病性论文参考文献

[1].肖新换,阙万才,黄宁,刘峰,苏炜华.与甘蔗抗黑穗病性相关的14-3-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6

[2].韩新运.甘蔗抗黑穗病性检测SCAR标记的建立[D].福建农林大学.2003

[3].许莉萍,林彦铨,傅华英.甘蔗抗黑穗病性评价及品种的抗性鉴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

[4].龚得明,林彦铨,陈如凯.甘蔗抗黑穗病育种技术的研究——Ⅲ.甘蔗芽若干特性与抗黑穗病性的关系[J].作物学报.1996

标签:;  ;  ;  ;  

抗黑穗病性论文-肖新换,阙万才,黄宁,刘峰,苏炜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