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速度结构论文_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速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噪声,波速,结构,背景,速度,各向异性。

地壳速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1](2019)在《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安徽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安徽台网25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运用频率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采用H-Kappa扫描法反演得到安徽地区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纵横波速度比。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皖西南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和淮河以北的皖北平原地区,其中大别山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位于35—39 km范围内,相对较厚;皖南地区位于33—36 km范围内;皖北以平原为主,地壳厚度位于30—33 km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与安徽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H-K扫描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波速比基本处于1.70—1.8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界面倾斜角度不大的前提下,利用横向均匀分层模型的波形反演实现接收函数的波形拟合,得到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计算结果显示,安徽地震监测台站下莫霍面上表面S波速度一般为3.6—3.9 km/s,而界面底部大约为4.3—4.6 km/s,莫霍面处的速度起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王旭,陈凌,凌媛,高一帆,张建勇[2](2019)在《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新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的频率依赖性特征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高频近似假设下直达P波理论振幅公式,拟合单个台站不同频率下观测的直达P波振幅-射线参数分布,提取各个频率下的S波速度;通过近似的频率-深度转换,将不同频率观测的S波速度投射至地下不同深度处,得到单个台站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相较于传统的反演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先验模型,且其横向分辨率和垂向分辨率仅分别取决于台站间距和数据频率.将新方法应用于从青藏高原东北缘至四川盆地中部的一条近线性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资料,提取了该地区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了地壳浅层波速结构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小尺度横向变化的关系.基于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稳定克拉通与活动构造带沉积盆地特点差异、探讨了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过程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宇,雷建设,张广伟,梁姗姗,孙长青[3](2019)在《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_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细兵,熊振,范小平,陶小叁,彭小波[4](2019)在《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叁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着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冯红武,颜文华,郭瑛霞,严珊,王卫平[5](2019)在《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陕西及邻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处理陕西及邻区所布设的257个宽频带台站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获得陕西及邻区地壳(6~39 km)高分辨率剪切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1)渭河盆地顶部形成于新生代,厚的沉积层造成其浅部显着的低速异常,盆地中、上地壳为低速结构。渭河盆地与南北两侧地质构造单元交界区域的下方存在高速与低速结合带,以及在块体间相互运动的作用下,在块体内部,特别是界带深部可能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为渭河盆地及邻区的地震孕育发生提供深部环境。(2)南鄂尔多斯块体并不是一个均匀的整体,块体地壳浅层东薄西厚的低速异常结构,可能与鄂尔多斯自显生宙以来的整体掀斜,以及晚白垩纪以来差异性整体抬升和受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有关。块体中地壳速度比上地壳和下地壳较高。壳内不存在显着的低速体,说明壳内低速体并没有贯穿整个鄂尔多斯地块。我们推测南鄂尔多斯块体仍保留着稳定克拉通的属性,其地壳结构可能反映了克拉通早期形成时的结构特征,至今还未遭受明显改造。(3)秦岭造山带东,西深部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具有分段分区的特征。造山带中地壳速度较高,可能因在板块碰撞和造山过程中,下地壳物质被抬升进入中地壳,从而造成中地壳速度偏高。(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孟亚锋,姚华建,王行舟,李玲利,冯吉坤[6](2019)在《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郯庐断裂带是贯穿我国东部北北东走向的一条深大断裂,其中南段及其邻区(115°E—121°E,29.5°N—35°N)穿过了大别造山带、苏鲁造山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合肥盆地.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我们使用安徽省和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105个台站(固定台站98个,流动台站7个)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时间范围从2014年5月到2015年7月,共计14个月.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从垂直分量互相关函数中最终提取了2590条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周期范围为5~30s的瑞利波方位各向异性相速度分布图,再反演每个网格点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得到一维层状横波速度模型,然后拼合起来组成叁维横波速度模型.根据本文反演结果并综合已有资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在北大别、蚌埠隆起、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合肥盆地北部大桥凹陷区域存在中地壳横波高速体,可能与岩石圈和下地壳拆沉以及中生代中国东部大范围岩浆活动有直接关系,更深层原因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相关;(2)苏鲁造山带南缘,垂直于嘉山响水断裂,从南向北中上地壳低速体深度变浅,这个低速体可能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与扬子板块接触处的破碎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接触的边界;(3)郯庐断裂合肥—嘉山段两侧以及大别造山带东缘短周期瑞利面波相速度快轴方向与郯庐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可能是叁迭纪碰撞期与白垩纪时期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结果;(4)合肥盆地南部15~20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快轴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反应该区域中下地壳快波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推测是大别造山带折返的痕迹;(5)郯庐断裂带的结构和地震活动性存在明显的分段性,嘉山—郯城段郯庐断裂带现今地震活动性弱,但发生过较强的古地震,推断现今郯庐断裂带宿迁段可能处于闭锁状态,从长远来看要注意该地区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孔祥艳[7](2019)在《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中亚造山带中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经历了复杂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天山造山带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现今造山运动强烈,是开展陆内造山研究和内陆地震活动研究理想的天然试验场。研究这一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的固定地震台站和我们架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对天山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新疆地震台网52个固定地震台站和天山地区新布设的11个流动地震台站为期1年的观测数据,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41°N-48°N,79°E-91°E)周期10-50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图像和周期6-35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图像。(2)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得到的天山及邻区的相速度频散数据,使用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盖层南深北浅,最厚处可达15km。在天山造山带北部和南部的盆山交界附近,地壳内部存在明显的向造山带方向倾斜的低速区,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的俯冲在中国境内主要发生在天山造山带中部,东西部只存在较弱的单向俯冲。天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反映出介质具有较低的力学强度,在挤压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变形和隆升,下地壳低速异常可能与存在古板块缝合带、天山南北两侧的大陆块体双向俯冲以及挤压变形等密切相关。(3)通过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揭示了中国境内天山地区(41°N-46°N,79°E-91°E)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下方的地壳厚度介于55km与63km之间,其中地壳厚度在新疆巴州地区的BLT地震台站附近最大,约为63km。塔里木盆地的平均地壳厚度约45km,准噶尔盆地的地壳厚度为47km。在天山北部和天山南部盆山接触带附近,地壳内部存在多个明显的低速层,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的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和分布范围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支持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下方俯冲的动力学模式,其中天山南缘的俯冲范围比北缘大,东部地壳的俯冲不明显或处于早期俯冲阶段。天山造山带内部地壳存在多个低速层分布的地区,它们大多与目前正在发生强烈隆升区相对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吕子强[8](2019)在《天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造山带作为世界上典型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由数条平行山脉及山间盆地组成,同时夹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哈萨克地台几个刚性块体之间。这些构造块体不仅控制了天山造山带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而且影响了不同地质单元的演化进程,形成了特殊的构造环境。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得天山造山带的现今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并呈现出大量的E-W向逆断层以及频繁的强震活动等。因此,开展天山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对于认识天山地区的深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大陆动力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基于整个天山造山带地区的背景噪声资料,围绕天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利用整个天山造山带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国内外5个台网108个台站的连续波形资料提取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所选台站横跨东、中、西天山,极大的改善了天山地区地震学研究的覆盖范围。在背景噪声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中,为了提高经验格林函数的信噪比,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归一化方法。其中,采用滑动均值的时间域归一化方法获取了周期8-50 s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用于天山地区瑞利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的成像研究。同时,采用频率-时间域归一化方法获得了周期7-200 s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作为天山地区全波形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研究的观测数据。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取长周期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提高了信噪比。(2)利用整个天山地区周期8-50 s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数据,开展瑞利面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联合反演。研究结果表明,浅部结构与地表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低波速异常主要分布于沉积层厚度较大的盆地地区,而高波速异常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比较活跃的山脉地区。东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存在比较弱的低波速异常,而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汇聚边缘的上地幔区域则表现为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现近NS向的特征,暗示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已经俯冲至东天山的下方。中天山地区的中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均呈现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且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比较复杂,表明中天山地区的整个岩石圈结构已经弱化,热物质上涌可能是影响各向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西天山及帕米尔高原的上地幔区域存在低波速异常,各向异性表现为NW-SE方向,可能与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南向俯冲有关。塔里木盆地内部存在相对弱的低波速异常,推测塔里木盆地可能已经受到上涌的地幔热物质的侵蚀和破坏。(3)基于周期7-200 s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开展了天山地区全波形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研究。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瑞利面波在叁维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测量观测与理论波形之间的相位差。然后,采用散射积分法计算出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叁维有限频敏感核。进而,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P波和S波速度,获得研究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叁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天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具有显着的横向非均匀性,并且与地表的地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中天山-塔里木盆地的碰撞边缘呈现出明显的高波速异常,暗示塔里木盆地的岩石圈可能已经俯冲至中天山的下方。中天山地区的下地壳至上地幔存在明显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与地幔热物质的上涌过程密切相关。相比于中天山地区的低波速异常,东天山的地幔岩石圈则呈现出相对的高波速异常,暗示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已经俯冲至东天山的下方,可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幔热物质的上涌。西天山的上地幔区域所呈现出的弧状低波速异常则可能与欧亚大陆岩石圈的俯冲消减过程有关。同时研究发现,作为中、西天山分界线的费尔干纳断裂两侧形成了明显的速度差异,且该速度差异从地壳一直延伸至上地幔,表明费尔干纳断裂可能是一条岩石圈尺度的断裂。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推测东天山、中天山和西天山受到不同构造块体的作用或者共同作用,可能存在不同的动力学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田凡凡[9](2019)在《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密集台阵地壳P波速度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庐断裂带潍坊段属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最北部地区,总体呈NNE走向,自南而北由四条主干断裂逐渐演变成两条主干断裂。其北部为渤海湾地区,西北部有华北盆地,东北部有胶辽隆起,西南部为鲁西隆起,东南部濒临黄海。相对于郯庐断裂带其它地区,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尚不清楚。因此,郯庐断裂带浅层速度结构,特别是潍坊段的地壳速度结构,对于深入认识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布设于研究区302个短周期(5 s)密集(台间距为5 km)流动地震台阵获取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多道互相关技术拾取了3003条高质量P波到时数据,采用快速行进远震成像技术反演了研究区下方深至30 km水平向高分辨率(约30 km)的P波精细速度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郯庐断裂带以西地区30 km的地壳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高波速异常,在断裂带内部除36.5°N-36.7°N之间的高波速异常外均显示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而在断裂带以东地区高低波速异常分布为较为复杂,成像结果还勾勒出断裂带与周边地区明显的分界特征。因此,推测断裂带为地幔热物质上涌至地壳继续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另一方面,论文利用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数据开展了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的有益探测实验,对今后充分利用短周期数据开展类似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罗松,姚华建,李秋生,王伟涛,万柯松[10](2019)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高分辨地壳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及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高分辨的地壳速度模型有助于约束和理解该地区的成岩成矿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文章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的107个固定台和82个流动台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高分辨地壳叁维横波速度模型.首先通过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提取周期为5~50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然后采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反演混合路径的频散走时数据得到叁维横波速度结构.棋盘检测板实验结果表明,叁维横波速度模型的横向分辨率约为0.5°~1.0°,纵向分辨率随着噪声的增强和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高分辨叁维横波速度模型揭示:(1)研究区下地壳-上地幔顶部存在V形高速异常带,其中V形的西支从南向北依次穿过江汉盆地、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镶盆地,东支位于郯庐断裂带和长江断裂附近,与郯庐断裂带近似平行,囊括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体区域.西支和东支所夹的低速异常体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速异常体隆起,尤其是在郯庐断裂带、长江断裂以及阳新-常州断裂附近异常突出,并且高速异常体隆起的强度沿成矿带走向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V形高速异常带和成矿带中下地壳的高速异常体隆起可能代表冷却了的燕山期底侵的上地幔侵入岩.印支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相互汇聚,以及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多向漂移及其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和后撤拉张,使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广泛发育深大断裂系统;冷的俯冲洋壳脱水导致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以及温差导致强烈的上地幔物质对流,使得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然后沿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系统上升至地表,与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等成岩成矿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地壳速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的频率依赖性特征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高频近似假设下直达P波理论振幅公式,拟合单个台站不同频率下观测的直达P波振幅-射线参数分布,提取各个频率下的S波速度;通过近似的频率-深度转换,将不同频率观测的S波速度投射至地下不同深度处,得到单个台站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相较于传统的反演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先验模型,且其横向分辨率和垂向分辨率仅分别取决于台站间距和数据频率.将新方法应用于从青藏高原东北缘至四川盆地中部的一条近线性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资料,提取了该地区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了地壳浅层波速结构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小尺度横向变化的关系.基于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稳定克拉通与活动构造带沉积盆地特点差异、探讨了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过程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速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安徽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王旭,陈凌,凌媛,高一帆,张建勇.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新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3].杨宇,雷建设,张广伟,梁姗姗,孙长青.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李细兵,熊振,范小平,陶小叁,彭小波.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叁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2019

[5].冯红武,颜文华,郭瑛霞,严珊,王卫平.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陕西及邻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J].地震工程学报.2019

[6].孟亚锋,姚华建,王行舟,李玲利,冯吉坤.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孔祥艳.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8].吕子强.天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9].田凡凡.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密集台阵地壳P波速度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9

[10].罗松,姚华建,李秋生,王伟涛,万柯松.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高分辨地壳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及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横跨天山造山带的地壳上地慢S 波速度结...壳幔过渡带模型及理论反射地震图一8利用近邻算法反演得到的31ON线各节点...川西台阵的台站分布一n沿130N线川西台阵各台站7方地壳上地...测线及其邻区地质构造与地震测线位置...

标签:;  ;  ;  ;  ;  ;  ;  

地壳速度结构论文_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