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湖北省来凤县高级中学44500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6-034-0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教学中有关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爱祖国、爱生命、爱自然和环境等等。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内容,教师除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平时还应注意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与生物科学有关资料。如我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又如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杂交试验,于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从1979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使全国每年至少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为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把有关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华民族增了光,为人类粮食问题的“绿色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激励,另一方面为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而自豪。这些无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对其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一些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的故事,用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生物学史实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达尔文环球旅行5年,搜集了大量素材,终于推翻了特创论,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孟德尔致力于植物杂交试验,历时8年,终于发现了遗传的两大规律。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时间,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中外著名的巨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祖国。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讲解。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品种等。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同时,我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由于盲目的、不科学的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因此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亟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不要因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一面,不讲落后的一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我国可耕地总和仅占世界的7%,许多动植物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植被减少、洪水泛滥等,以危机感来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二、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恶化,环境严重污染等。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语气沉重地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人类在审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同时,已经深刻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科学手段是必需的。但是“标本兼治”必须通过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身的环境保护行动。因此,环境教育成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和行为,关系着新世纪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同时就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把环境教育搞好,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飞跃,进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与环保教育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学教师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三、热爱生命教育
人是万物之灵,人生来不仅仅是活着,还要使有限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呢?笔者认为,一个人一是要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生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是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比如,结合《运动》”的学习,了解运动系统常见疾病及预防,自己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结合《消化与吸收》的学习,自己和家人制定膳食计划,设计每天的食谱实质科学、合理。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学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具体说,生物学教学就可以结合青少年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讲解有关人体的知识,使之认识、了解自我,解开人的生理现象之谜,从而顺利渡过青春期。如,笔者在教学《人的发育》时,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让学生了解人的发育过程及变化、青春期的性发育特点、青春期的生理卫生,记住其中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做了如下的比较与分析:①在小学四五年级时(约9-10岁)和现在(约17--19岁)比较,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记忆力、理解力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为什么?②你的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是在什么时候,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怎么处理?③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心理上有哪些变化,遇到了那些困惑,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全班总结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每个人都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沉着应对青春期出现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生的意义。
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家访谈是生物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学习科学家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精神。如:必修一:与邹承鲁院士一席谈,必修二:与杨焕明明教授一席谈等,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五、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课本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思想:局部是整体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整体又表现出局部不具有的特征。例如,细胞中的每个细胞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细胞器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存在。由细胞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统一整体——细胞,表现出了生命活性,任何一个细胞器则不能单独体现生命活动。这就如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专长,但很多时候,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生物新陈代谢中同化和异化的关系,都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此观点。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分析其内、外因的变化特征,如,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生物性状决定的内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在分析问题时,既能抓住主要矛盾,又能照顾到全体。其余还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质量互变规律,世界物质性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等等。
通过生物课教学,不断进行各种教育,启发诱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他们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具有健康的身心及优良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