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茉莉酸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茉莉,抗逆性,生理,诱导,抗性,甲酯,类化合物。
茉莉酸类论文文献综述
许一菲[1](2019)在《茉莉酸类对植物抗逆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茉莉酸类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内源性激素,在植物的抗性方面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它们在植物的抗虫性、抗病性、抗盐性、抗寒性、抗旱性、抗氧化以及抗热性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08期)
马茜文,周灿,黄品,党雪平[2](2019)在《分子印迹涂层的茉莉酸类植物激素固相微萃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以顺式-茉莉酮(CJ)为模板的分子印记聚3,4-乙烯二氧噻吩涂层(CJ-MI/PEDOT),与气相色谱(GC)联用,建立植物组织中茉莉酸类植物激素(JAs)的CJ-MI/PEDOT-GC分离分析方法,优化萃取条件如盐度、搅拌速率、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方法检出限(LOD)为2. 0 ng m L-1,线性范围为8 1 000 ng·m L-1(R2=0. 992 1).该方法提高了PEDOT涂层对于目标物的选择性,已成功应用于植物组织中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的检测.(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静霖[3](2019)在《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逆境生理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逆生长,产生严重危害。论述了茉莉酸化合物对植物的生理损伤,以及高温、低温、干旱等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2期)
焦龙,蔡晓明,边磊,罗宗秀,李兆群[4](2018)在《茉莉酸类化合物:从植物的诱导抗虫防御反应到生长-防御权衡》一文中研究指出茉莉酸类化合物(jasmonates,JAs)可外源诱导植物产生抗虫防御反应.因此,JAs在植物生理及植物保护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在约40种植物上外源施用JAs对鳞翅目、半翅目等植食者及其天敌所产生的生态影响,并从JAs诱导植物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抗虫反应、诱导系统抗性、诱导方法、田间诱导抗虫表现、应用现状等方面对JAs诱导植物抗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本文结合最新研究结果,从植物体内信号交流、JA信号途径节点调控等方面,对植物体内与JA途径相关的生长-防御"权衡"进行了综述.最后,本文对今后外源JAs诱导植物抗虫研究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促进相关研究及JAs田间应用的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泽波[5](2018)在《黄栀子细胞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及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其果实中含有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绿原酸类物质是其中重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由于果实中绿原酸类物质含量偏低,尚未受到研究和生产人员的重视。实验室前期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地诱导出了黄栀子愈伤组织,虽然愈伤中含有绿原酸类物质但含量较低。本文优化了黄栀子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通过筛选获得了优良的愈伤组织,建立了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的技术体系,并对细胞中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为了进一步提高了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含量,采用茉莉酸甲酯对细胞进行诱导,显着提高了产量,在此基础上对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的分析,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探索了茉莉酸甲酯诱导黄栀子细胞合成绿原酸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黄栀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利用不同激素浓度组合,诱导出了四种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结果表明MS+0.3 mg·L-1 KT+0.5 mg·L-1 NAA+30·g L-1蔗糖+0.7%琼脂的激素浓度组合的愈伤诱导率可达97.78%。愈伤经多次继代筛选后,获得了淡黄色,生长迅速,质地紧密且表面有明显颗粒感的愈伤组织,其适合作为种子愈伤进行下一步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以上述优良愈伤建立了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并对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有无光照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5%(细胞接种鲜重/培养液体积)接种量+40%(培养液体积/摇瓶容积)装液量+120 rpm+连续光照适合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培养。在此条件下,细胞培养至第12天,达到最大细胞生物量23±0.25 g·L-1(干重)。(2)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定性与定量检测:利用LC-TOF-MS/MS与HPLC对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LC-TOF-MS/MS结果表明,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中主要含有7种绿原酸类物质: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5-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O-咖啡酰基-4-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宁酸、丙二酰-4,5-二咖啡酰奎宁酸,其中丙二酰-4,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首次在栀子中发现;建立了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HPLC定量检测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后,表明此方法可用于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分离与定量检测;测定了生长周期内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含量与产量变化,其最大值分别为1.24±0.07 mg·g-1(培养第6天)与23.42±0.9 mg·L-1(培养第14天)。(3)黄栀子细胞生产绿原酸类物质的诱导及诱导子的筛选:以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 JA)、硝普钠(SNP)、黑曲霉真菌诱导子(ANE)四种诱导子对细胞进行了诱导,以提高绿原酸类物质的产量。结果表明,四种诱导子对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合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以Me JA的诱导效果最佳,其优化诱导条件为:在细胞培养第5天加入200μM Me JA(终浓度),作用时间3天,诱导后细胞中绿原酸类物质的含量与产量较对照组(不添加诱导子)分别增加了19.51(20.98±1.13 mg·g-1)与14.14(232.32±9.1 mg·L-1)倍。(4)Me JA作用下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本文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分别对对照组(G0h)、Me JA诱导8 h(G8h)和20 h(G20h)的黄栀子悬浮培养细胞等叁个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7069个高质量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和N50分别为655 bp和1051 bp;将Unigenes通过Blast X与NR、Pfam、String、Swissprot、GO、COG和KEGG七个公共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有80.7%的Unigenes在公共数据库得到注释,为进一步分析茉莉酸甲酯诱导黄栀子绿原酸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生物信息学信息。(5)Me JA作用下细胞基因差异表达分析:Me JA诱导8 h后细胞的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0h_vs_G8h)及Me JA诱导20 h后细胞的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0h_vs_G20h)这两个比较组中分别有3611与340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表达量上调的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有较多DEGs富集到与JA合成及其信号转导相关、绿原酸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的途径当中;两个比较组中分别比对到2158及1978个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在两个比较组当中均有较多DEGs注释到能对JA信号刺激进行响应并能够调节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家族当中;对直接参与调节“苯丙素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途径”的上调MYB转录因子进行了统计,有17个MYB转录因子表达发生上调,其中MYB111、MYB60、MYB85以及MYB15等转录因子基因参与调节了苯丙素类物质生物的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途径”中,有11个绿原酸类物质合成酶基因发生显着上调;此外,采用RT-q PCR对9个与绿原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这9个基因表达量均发生显着上调且上调结果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一致。因此,此次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黄栀子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技术体系,并以Me JA进行诱导并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Me JA诱导促进细胞合成绿原酸类物质的分子机制,为黄栀子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秋利,高登涛,魏志峰,王志强,刘军伟[6](2018)在《茉莉酸类物质对“映霜红”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茉莉酸甲酯(MJ)和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对晚熟桃"映霜红"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映霜红"为试材,于果实S3时期(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用MJ 250 mg·L~(-1)和PDJ 100mg·L~(-1)对果实进行处理,研究果实发育时期以及成熟期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色泽、果实硬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MJ 250 mg·L~(-1)和PDJ 100mg·L~(-1)处理使"映霜红"桃果面色泽L*值、a*值、b*值均显着高于对照,h*值均显着低于对照,其中PDJ处理更显着;MJ、PDJ处理还增大了单果质量、纵径、横径、侧径、果实硬度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其中以PDJ处理的较为显着,但对可滴定酸含量影响不显着。MJ和PDJ处理对"映霜红"桃果实成熟期的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均无显着性影响,但显着增大了单果质量,其中PDJ处理效果更为显着,减小了色差综合指标h*值,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结果说明了MJ 250mg·L~(-1)和PDJ 100mg·L~(-1)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晚熟"映霜红"桃果实的大小以及外观品质,但PDJ处理效果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8年03期)
孙晓文,郭景南,高登涛,魏志峰,宋英珲[7](2016)在《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理效应及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茉莉酸(jasmonic acid,简称JA)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简称Me JA)为代表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简称J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具有广谱的生理效应,不仅能提高植物体对逆境胁迫的抵御能力,而且在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JAs能使作物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提高作物抗旱性,促进细胞膨大、分裂,调节种子萌发、促进植物生殖生长等。在园艺作物生产中,可以应用JAs改善果实色泽、香气,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果实冷害,抑制真菌发展,提高贮藏品质等。本文通过对茉莉酸类物质在植物抗逆性、生长发育过程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茉莉酸类物质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邹凯,刘泽波,陈继光,尹忠平,上官新晨[8](2017)在《甜叶菊毛状根的诱导培养及茉莉酸甲酯对其绿原酸类物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诱导甜叶菊毛状根,建立毛状根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体系,研究茉莉酸甲酯对绿原酸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经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侵染的甜叶菊叶片外植体,共培养14 d后产生毛状根。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和rol C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甜叶菊毛状根基因组中。MS液体培养基较B5、WPM更利于甜叶菊毛状根生长及绿原酸类物质的积累,培养35 d后,干质量增加约30倍,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最高含量分别为3.47、11.47、3.04 mg/g。毛状根在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周时分别添加15、45、10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进行诱导,处理后第1、2、4、8天收获,毛状根的生长量和绿原酸类物质含量均有提高,其中以45μmol/L茉莉酸甲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3种绿原酸类物质的总产量是对照组的2.68倍(P<0.01)。以上结果表明,甜叶菊毛状根培养可用于绿原酸类物质的生产,经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显着提高绿原酸类物质的产量。(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崔伟婵,李霜雯,严善春[9](2016)在《不同光照下外源茉莉酸类物质对兴安落叶松防御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光照和外源茉莉酸类物质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防御蛋白的协同影响,借助自然光照和遮荫处理,模拟林地自然环境中不同郁闭度下的光照条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在落叶松盆栽苗上喷施茉莉酸(JA)和茉莉酸甲酯(Me JA),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测定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活性均显着高于自然光照下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在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的25%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的活性均在50%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值。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喷施Me JA和JA后,SOD、PPO和PAL的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POD与蛋白酶抑制剂CI和TI活性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喷施诱导剂后,显着低于对照(p<0.05)。总体来看,防御蛋白对Me JA的响应强于JA。喷施Me JA和JA后,SOD和PAL在25%自然光照下活性最大,PPO在50%自然光照下活性最大。表明不仅光照和Me JA、JA在单独存在时影响落叶松防御蛋白的活性,而且在光照与Me JA或JA同时存在时对落叶松防御蛋白还存在交互影响。在遮荫条件下喷施Me JA诱导效果优于JA。在生产中适当加大林分的郁闭度,适时喷施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提升兴安落叶松的化学防御能力,达到抵御害虫危害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刘雪媛,王梦雪,石姚黄[10](2016)在《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茉莉酸是植物体内的天然植物激素,具有广谱的生理效应。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茉莉酸类化合物作为内源性信号分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自身防御。本文对茉莉酸类化合物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抗逆性,对果实的保鲜作用,以及茉莉酸类化合物与水杨酸、脱落酸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6年16期)
茉莉酸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以顺式-茉莉酮(CJ)为模板的分子印记聚3,4-乙烯二氧噻吩涂层(CJ-MI/PEDOT),与气相色谱(GC)联用,建立植物组织中茉莉酸类植物激素(JAs)的CJ-MI/PEDOT-GC分离分析方法,优化萃取条件如盐度、搅拌速率、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方法检出限(LOD)为2. 0 ng m L-1,线性范围为8 1 000 ng·m L-1(R2=0. 992 1).该方法提高了PEDOT涂层对于目标物的选择性,已成功应用于植物组织中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的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茉莉酸类论文参考文献
[1].许一菲.茉莉酸类对植物抗逆性的作用[J].河北农机.2019
[2].马茜文,周灿,黄品,党雪平.分子印迹涂层的茉莉酸类植物激素固相微萃取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刘静霖.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逆境生理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19
[4].焦龙,蔡晓明,边磊,罗宗秀,李兆群.茉莉酸类化合物:从植物的诱导抗虫防御反应到生长-防御权衡[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刘泽波.黄栀子细胞培养生产绿原酸类物质及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作用[D].江西农业大学.2018
[6].李秋利,高登涛,魏志峰,王志强,刘军伟.茉莉酸类物质对“映霜红”桃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18
[7].孙晓文,郭景南,高登涛,魏志峰,宋英珲.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理效应及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6
[8].邹凯,刘泽波,陈继光,尹忠平,上官新晨.甜叶菊毛状根的诱导培养及茉莉酸甲酯对其绿原酸类物质积累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
[9].崔伟婵,李霜雯,严善春.不同光照下外源茉莉酸类物质对兴安落叶松防御蛋白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刘雪媛,王梦雪,石姚黄.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科技经济导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