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肆意增长,对金钱的追求也不择手段,几乎每个角落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将财富与幸福画等号的事情比比皆是,为了金钱抛弃亲情,更有甚者直接将金钱与爱情画等号。他们以为,只要拥有了财富,便一定会幸福。事实证明他们只不过是拿幸福换取了财富而已。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来自物质的享受,亦不是为了图名也不为利,而是在于灵魂能够开展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弘扬和宣传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阐明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以平衡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财富;德行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赚取财富,以及如何对待财富成为了永恒的社会主题。因为财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带来幸福,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准确的来说,财富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物质基础,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许多难关,而幸福则是我们一生所在追寻的对生活意义的自我感悟。在追寻过程中,感悟财富变成了我们追求的对象,而对幸福的感悟能力则显示出了不同人对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的消费的理解有所不同,随之导致了不同人在财富与幸福之间做出了迥异的选择。
c) 当在其他很近的两点发生串扰,如A、a,C、c, D、d,E、e,F、f等,或者在第二次绕线圈环行时发生串扰,与上述情况类似.
滑动聚束方式下波束在地面照射区域具有一定移动速度vf,因此在增加定点聚束每个波位脉冲驻留数,打破波束扫描速度与飞机平台速度的平衡,进而使得波束在地面照射区域具有一定的移动速度。这里引进滑动系数k(k≥1),滑动聚束方式下,波位驻留脉数N0=k·R·sin(θv)/va·PRF,通过设置k的取值,调节波束在地面的滑动速度。
一、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生病时,健康就是幸福,有人说,贫穷时,吃饱就是幸福,还有人说,孤独时,有人陪伴就是幸福。不错,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的一种生活体悟,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和人生目标的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肆意增长,对金钱的追求也不择手段,似乎,财富成了好多人努力奋斗的唯一诉求。结婚,生孩子,孝敬父母,似乎这些事情没有钱都不行。在他们看来,住不起大房子,就是不幸福,开不起豪车,也是不幸福。总而言之,他们把所有的不幸福归于没有钱,所有让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就都是不幸福。他们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殊不知,快乐与财富只是幸福来源的一种方式,想要获得幸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快乐与财富的追求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快乐与金钱来追寻幸福,但不能止于此。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四因说的观点,他认为凡是事物都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而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也是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当中,每一件事物都有他的目的因。“人的任何一种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他认为,善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在众多目的当中也区分主导的善和从属目的的善。而因自身而被追求的是主导的善,其余便是从属的善,从属的善是成就主导善的手段。很明显,幸福便是最终的善也是主导的善,因为人类追求幸福不是为了得到其幸福的附属品,而是为了得到幸福本身。所以,亚里士多德相信,幸福是人生最大的善,其他的善一定是为了实现幸福的工具。而财富在人生道路上,确实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是财富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完善的,因为人们追求财富,并不是因为他是财富而追求他,而是因为追求它得到它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一定量的心理上的安慰,身体上的享受,事业上的顺利而已。财富终究还是沦为了谋求最高善道路上的一个工具,一个途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最高目的论中看到,幸福才是最高的善,是终极唯一的,手段与工具确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彼此并不一定是和谐一致的。
美国学者坎贝尔曾做过一份研究,是关于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的,他发现在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家庭形态当中,可以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当中,财富出人意料的排位到了第十一位,而综合评价只有十二中因素,也就是说财富处于影响幸福因子的倒入第二位,其影响力微乎其微。而类似的统计由中国新华网,在2004年公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处于中国农村的较低收入的群体其幸福获得感要比城镇居民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统计,都显示出了财富与幸福获得感的断裂,这种非同步性,而这种不协调的原因究竟在哪?
那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告诉我们,金钱并不等于幸福,财富只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财富是不是等同于幸福?拥有财富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平衡点又在哪里?
财富是什么?财富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阶段随之产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由于大量剩余产品的聚集,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强的占有欲,并最终导致了人们产生了财富的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不同时期的财富必然存有不同的理解,当今社会我们把财富理解为对人类有一定价值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指可以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物品,而精神财富指的是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东西。而在两者之间,物质财富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因为他是我们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的必要保障。而亚里士多德也对此作出肯定,他说道“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的必需品,他就无法生存”。按照他的理解,维持生命的正常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工具,而财富就是对这种工具的大量聚集。
糖尿病肾病的饮食管理十分重要,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蛋白质摄取量密切相关,低蛋白饮食在大量蛋白尿者还可以减少蛋白尿。肾功能正常的临床糖尿病肾病(DN)期患者,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应比没有肾病的人少,应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8克[8]。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坚持低蛋白饮食,需关注其营养状况的改变,同时补充适量复方α-酮酸有助于维持营养状态,同时有肝病者或生长发育期、妊娠等时则不宜过度限制蛋白质的摄取。糖尿病肾病患者摄取蛋白质应以高质量的优质蛋白质为宜。所谓优质蛋白质是指含身体必需的氢基酸较丰富的蛋白质,此类蛋白质在体内容易转化为机体本身各种结构蛋白。
二、财富观的伦理学体现
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时空,从这些大多数至今也没有生锈,仍然满盈铜色斑驳的餐具,我似乎看到了在“天下膏腴之地,莫盛于齐者”的沃土之地,一个个名君贤相、英帅良将的身影,一场场承载着历史,寄托着情怀,更演绎着政治色彩的宴席——
因此,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和财富关系的论述,对于当今社会如何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财富与幸福的辩证关系
由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可知,财富只不过是寻求幸福这样的终极善路途中的一个手段一种工具而已,他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幸福的到来。虽然说等到获取大量财富以后,其可以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好处,但这并不能和幸福画取等号。毕竟,幸福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定的物质需求,还有大量的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只是财富物质的获得必然不能与幸福等同。类似青年人所追求的爱情、老百姓心中的友情,这都有助于幸福感的获得,其并不是通过交易可以买卖的。因此,获得了幸福感,必然有财富物质的参与,但是仅仅是有财富物质的充实,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一)财富与幸福的背离关系
幸福作为一种主导性的善,其不具有量化的特征,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认知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量化体系来规定幸福的具体指标。所以根本无法建立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来规定幸福的标准。而财富作为追求幸福的工具之一,在不同人之间或者在同一人不同时期,必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在这种幸福与财富不统一的过程中,即便是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也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
(二)财富对幸福影响的局限性
幸福的非量化,注定了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只有处于不断满足新欲求的路上,才会感觉到幸福。如果一直处在对过去事物的满足感中,我们很快便会感觉到乏味,随之寻找新的未被满足的欲求。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满足需要的一生的实践。而关于这种不断寻找更高层级需求,并且想办法去满足他的这样的人类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类对外在社会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台阶式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毫无疑问,财富的确可以满足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随着底层需求的满足,人类会迅速的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财富对欲望的满足则不在重要。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农村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要稍微高一些,因为他们的欲望需求还留存在对物质的追逐当中。而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则相对来说,难以满足。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高等级欲望难以满足的条件下,财富与幸福产生了偏离。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讲究的是各方面安定有序,要打造一个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理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长期的付出努力。而把财富与幸福等同,必然会给每一个国民带来一定的苦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借鉴一些启示。尤其是近些年,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炫富,导致了现实生活的抢劫、仇富行为的发生,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财富的分配环节没有做到适度,产生了过度的贫富差距。因此,接下来我们国家的财富分配一定要借鉴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高俊华.合于德性的幸福――有感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理论[J].文史博览,2006.
[4]韩伟娟.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7).
作者简介:刘洋(1990-),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伦理学专业。
标签:财富论文; 幸福论文; 亚里士多德论文; 目的论文; 需求论文; 《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论文; 黑龙江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