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流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流,密度,临界,关系式,过冷,滤器,聚变。
热流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宋景欣,张发斌[1](2019)在《基于热流密度分布模型的连铸倒角结晶器温度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流密度分布模型,建立了全弧形板坯连铸机倒角结晶器窄面冷却水流动和铜板传热耦合的数学模型。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拟合得到描述连铸结晶器热流密度对结晶器高度的函数表达式。铜板表面沿拉坯方向的热流密度呈非线性分布,弯月面附近的热流密度先急剧增加然后迅速减小,在距离弯月面0.1 m处的热流密度达到最大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结晶器距上口150~200 mm的铜板表面温度最高达到608~678 K,低于723 K的铬锆铜再结晶软化温度;尽管该区域铜板水缝的最高表面温度近420 K,但不影响整体传热。计算的铜板温度与热电偶测量值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炼钢》期刊2019年06期)
刘津平,孙铭泽,焦龙,扈琪,石睿智[2](2019)在《仿植物蒸腾作用的高热流密度散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照植物蒸腾作用原理,利用毛细结构和相变技术研究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问题。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散热对象、乙醇溶液作为相变工质,考察了不同种类毛细材料特性和材料厚度对散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毛毡材料价格便宜、加工方便,能够把LED的温度降到80℃。毛毡材料的厚度以8~12 mm为宜,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在80%以上散热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蒋波涛,黄新波[3](2019)在《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地预测临界热流密度(CHF)对于反应堆的安全和运行十分重要。针对现有人工神经网络(ANNs)预测方法所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GPR)的CHF预测方法。首先对获取的当地条件下CHF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利用训练数据对GPR模型进行训练,并得到最优超参数;再利用训练好的GPR模型对CHF进行预测,并将结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重要参数对CHF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与RBFNN相比,GPR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小的误差,且与对应的实验值吻合较好,其参数趋势符合通用的趋势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青,江剑[4](2019)在《热流密度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爆炸场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并伴随着高速的气流。热毁伤效应是评判爆炸场热毁伤元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而热毁伤效应主要用热流密度来表示,为获取爆炸场的热毁伤效应程度,设计了一套以嵌入式硬件系统为平台,结合虚拟仪器技术,适用于爆炸场的热流密度测试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模块、下位机子系统与上位机子系统组成,可实现对爆炸场热流密度的测试与存储,提供了一种对爆炸场热毁伤效应分析的方法。此测试系统集成度高、操作简单、采样速率高、存储数据可随时读取,存储容量可达2 MB。实验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能够有效测试爆炸场的热毁伤效应程度。(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齐亚航,李震,高鹏,周铁涛[5](2019)在《微区熔覆锡青铜凝固组织与热流密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表面熔覆处理是改善其耐磨性的有效手段,但熔覆过程温度变化较快,不易于直接测量。基于ANSYS模拟计算获得熔覆层温度变化,并进行组织分析,构建工艺-温度-与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利用氩弧作为热源在铜基体上微区熔凝制备锡青铜熔覆层。通过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对熔覆过程温度场不同位置处的微观组织观察分析,确定微观组织和热流密度之间的定性关系。通过对微小熔池内部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和微观组织的观察分析,建立熔池内部晶体形态、大小、分布和过冷度与冷却速率的关系模型,重点对锡青铜熔覆层中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晶粒尺寸、枝晶臂间距、析出相δ相和单质Pb大小与热流密度负相关,确定了柱状晶/等轴晶转变(CET转变)与热流密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拟参数的调整可将该模型扩展应用至不同材料微区熔覆制备工艺。(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彭通[6](2019)在《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变堆偏滤器承受极高热负荷,当所受热载超过临界热流密度(CHF)时,会出现偏离泡核沸腾(DNB,传热恶化的形式之一)现象,从而致使换热系数发生骤降,管道温度飞速增高,最终导致偏滤器损坏,极大威胁着聚变装置的运行寿命。临界热流密度是偏滤器安全评审中重要的热工水力参数,因此研究临界热流密度对偏滤器冷却系统设计、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作为冷却介质,分析了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传热理论与模型,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通过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结合临界热流密度及其两相相互作用模型对竖直向上单边加热光滑管和内插扭带管的CHF和压降进行了研究。(1)热力学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分析了固体组件的温度场。对过冷沸腾传热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内插扭带管质量流速与入口过冷度对CHF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在冷却管横截面上有两种冷却模式:欠热泡核沸腾区和液体单相对流传热区,在靠近热载面区域,欠热泡核沸腾起主要作用。远离热载面区域,液体单相对流传热为主要冷却模式。随着热载的增大,横截面上欠热泡核沸腾区域逐渐扩大;临界热流密度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质量流速为G=9756 kg/m~2 s比质量流速G=9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7.33%,同时,比质量流速G=8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04.76%;临界热流密度随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57 K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0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85.63%,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91.19%。(2)结构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研究了长径比、内插扭带管的扰动比和扭带宽度比对CHF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与光滑管内流场相比较,内插扭带管能有效地推迟偏离泡核沸腾(DNB)发生,延迟传热恶化;临界热流密度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减小,且长径比越小,其对壁面温度急剧上升的延迟作用越明显。在其他参数相同时,管道长径比L/D=21.4要比管道长径比L/D=27.3发生DNB的位置滞后69.86%,比L/D=36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69.51%;减小扰动比可延迟内插扭带管的壁温飞升,增加临界热流密度,且较小的扰动比对CHF的影响更大。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扰动比y=6比y=10发生DNB的位置滞后27.88%,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20.64%;内插扭带管扭带宽度比的增大可延迟管道内壁壁温飞升,使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扭带宽度比w=0.43比w=0.29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6.04%,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41.66%。(3)过冷流动沸腾压降分析分析了光滑管与内插扭带管结构参数(长径比、扰动比、扭带宽度比)与热力学参数(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对过冷流动沸腾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长径比L/D=36比L/D=27.3的压降大121.87%,比L/D=21.4的压降大221.76%;随着扰动比的减小,内插扭带管进出口间的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扰动比y=2比y=6的压降大19.74%,比y=10的压降大21.89%;随着扭带宽度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也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宽度比w=0.86比w=0.43的压降大3.83%,比w=0.29的压降大10.80%;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质量流速G=12000 kg/m~2 s比G=9756 kg/m~2 s的压降大20.21%,比G=8000 kg/m~2 s的压降大68.85%;随着入口过冷度的减小,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比ΔT_(sub,in)=107 K的压降大18.02%,比ΔT_(sub,in)=157 K的压降大24.86%。图[42]表[5]参[6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5)
黄贤浪[7](2019)在《一种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种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和计算机仿真,解决了基于模块穿通风冷的高热流密度的综合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测试试验证明该设备的热设计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06期)
陈岩松[8](2019)在《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新型散热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互联网开始兴起,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在互联网中的主导地位,自此之后,很多社会机构、公司纷纷建立、扩大自己的数据中心,随之而来的是数据处理业务爆炸式的增长。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数据机房热流密度的不断增大和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解决数据中心能耗过高、热环境差的问题迫在眉睫。本课题应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位于长春市的某高校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散热差、能耗高的现象。其次,针对目前常见的节能改造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改造效果。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基于微热管阵列的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新型散热技术应用的散热效果和节能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数据机房由于气流组织和机柜排布等问题导致机房热环境差,研究发现,机柜间排风温差最大可达到30℃,不均匀性最大达到37.6%;进风温差不均匀性最大达到40%,机房内最高温度达到73℃,超过了规范允许的最高温度45℃。2、优化气流组织和机柜排布能使机柜间进风最大温差不均匀性降低至23.6%,机柜间排风最大温差不均匀性降低至到34%,机柜内最高温度降低至50℃,但仍不满足规范要求。该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冷源利用水平,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高效散热的问题。3、基于微热管阵列的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散热改造属于“主动散热”改造,余热回收效果明显;机房内最高温度为39℃,符合规范规定的45℃标准;柜间进风温度不均匀性最大达到19.4%,机柜间排风口温度不均匀性最大达到39.8%。4、采用以微热管阵列为换热芯的微热管阵列换热器进行冬季新风加热,在降低空调冷负荷的前提下,降低了值班室新风热负荷,按照设定条件,每年可节约电能3204 kWh。(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国正,王博,刘国强,雷鸣[9](2019)在《基于棒束元件的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公式修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现有的圆管和棒束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关系式,包括Bowring关系式,Katto关系式。它们是关于含汽率、压力、冷却剂质量流速、当量直径、进口过冷度等参数的函数。分析研究这些经验关系式与重要参数的数学关系。分析经验公式要用到MATLAB计算工具,用MATLAB作图得到各个关系式所预测的临界热流密度随各参数的变化趋势,便可直观地得到经验关系式计算所得的CHF与各个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王博,刘国强,赵国正,雷鸣,冯健[10](2019)在《基于W-3公式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现有的W-3棒束临界热流密度(CHF)经验关系式与含汽率、压力、冷却剂质量流速、当量直径、进口过冷度等参数的数学关系,本文采用MATLAB程序对该CHF经验关系式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通过分析W-3经验关系式随参数变化特点,来优化W-3经验关系式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热流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仿照植物蒸腾作用原理,利用毛细结构和相变技术研究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问题。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散热对象、乙醇溶液作为相变工质,考察了不同种类毛细材料特性和材料厚度对散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毛毡材料价格便宜、加工方便,能够把LED的温度降到80℃。毛毡材料的厚度以8~12 mm为宜,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在80%以上散热效果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流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宋景欣,张发斌.基于热流密度分布模型的连铸倒角结晶器温度分布研究[J].炼钢.2019
[2].刘津平,孙铭泽,焦龙,扈琪,石睿智.仿植物蒸腾作用的高热流密度散热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9
[3].蒋波涛,黄新波.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J].核动力工程.2019
[4].王青,江剑.热流密度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5].齐亚航,李震,高鹏,周铁涛.微区熔覆锡青铜凝固组织与热流密度的关系[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6].王彭通.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模拟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7].黄贤浪.一种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19
[8].陈岩松.高热流密度数据机房新型散热技术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9].赵国正,王博,刘国强,雷鸣.基于棒束元件的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公式修正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10].王博,刘国强,赵国正,雷鸣,冯健.基于W-3公式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