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论文和设计-卢志铭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多根连接线,多根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一插孔,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二插孔,多个所述第二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二插孔内。本实用新型无需识别连接线和插孔的大小,有利于实现连接线在两个绝缘壳体上的自动插接,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设计方案

1.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多根连接线,多根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一插孔,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二插孔,多个所述第二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二插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的第一插孔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插孔,且所述第一插孔贯穿第一绝缘壳体的上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燕尾槽,所述右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与两条燕尾槽分别对应的凸条,所述左壳体与右壳体通过凸条嵌入燕尾槽卡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一侧设有两个弹性卡钩,两个所述弹性卡钩分别设于左壳体和右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均设有多个第一插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均包括有由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段、第一中部定位段和第一卡持段,所述第一容置段和第一卡持段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中部定位段的宽度,所述第一容置段与第一中部定位段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导入斜面,所述第一中部定位段与第一卡持段的相接处形成第一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倒钩部,所述第一倒钩部卡于第一卡持段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的第二插孔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插孔,且所述第二插孔贯穿第二绝缘壳体的上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下伸出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下端均具有弹性卡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插孔均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二容置段、第二中部定位段、第二卡持段和底部定位段,所述第二容置段和第二卡持段的宽度均大于第二中部定位段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置段与第二中部定位段的相接处设有第二导入斜面,所述第二中部定位段与第二卡持段的相接处形成第二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二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倒钩部,所述第二倒钩部卡于第二卡持段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端头伸出底部定位段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插孔的第二卡持段均具有位于第二绝缘壳体侧面的开口。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插板连接器的主要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以及多个铆线端子,使用时绝缘本体固定有PCB板上,铆线端子的一端与连接线的裸铜线铆接,另一端插入到绝缘本体中与PCB板上线中电连接。然后,由于现有的绝缘本体上的插孔大小不一,插接的端子也不一致,有的端子同时铆接两根、三根、甚至四根电线,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准确识别不同的电线和不同的插孔,从而使得现有的设备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其能实现连接线的全自动插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多根连接线,多根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一插孔,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二插孔,多个所述第二插孔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插装于第二插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的第一插孔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插孔,且所述第一插孔贯穿第一绝缘壳体的上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燕尾槽,所述右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与两条燕尾槽分别对应的凸条,所述左壳体与右壳体通过凸条嵌入燕尾槽卡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一侧设有两个弹性卡钩,两个所述弹性卡钩分别设于左壳体和右壳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均设有多个第一插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均包括有由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段、第一中部定位段和第一卡持段,所述第一容置段和第一卡持段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中部定位段的宽度,所述第一容置段与第一中部定位段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导入斜面,所述第一中部定位段与第一卡持段的相接处形成第一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倒钩部,所述第一倒钩部卡于第一卡持段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的第二插孔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插孔,且所述第二插孔贯穿第二绝缘壳体的上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绝缘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下伸出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下端均具有弹性卡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二插孔均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二容置段、第二中部定位段、第二卡持段和底部定位段,所述第二容置段和第二卡持段的宽度均大于第二中部定位段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置段与第二中部定位段的相接处设有第二导入斜面,所述第二中部定位段与第二卡持段的相接处形成第二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二插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倒钩部,所述第二倒钩部卡于第二卡持段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端头伸出底部定位段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二插孔的第二卡持段均具有位于第二绝缘壳体侧面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并在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上分别设置大小一致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从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将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分别固定在相同或不同的PCB板上,无需识别连接线和插孔的大小,机器通过简单的程序设置即可实现连接线在两个绝缘壳体上的自动插接,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壳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绝缘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第一绝缘壳体; 11、左壳体; 12、右壳体;

13、第一插孔; 131、第一容置段; 132、第一中部定位段;

133、第一卡持段; 134、第一导入斜面; 14、弹性卡钩;

15、燕尾槽; 16、凸条; 20、第二绝缘壳体;

21、第二插孔; 211、第二容置段; 212、第二中部定位段;

213、第二卡持段; 214、第二导入斜面; 215、底部定位段;

22、定位柱; 221、弹性卡头; 23、开口;

30、连接线; 31、第一连接端子; 32、第二连接端子;

33、第一倒钩部; 34、第二倒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如图1-4所示,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壳体10、第二绝缘壳体20和多根连接线30,多根所述连接线30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连接端子31和第二连接端子32,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端子31对应的第一插孔13,多个所述第一插孔13大小一致,所述第二绝缘壳体20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连接端子32对应的第二插孔21,多个所述第二插孔21大小一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31插装于第一插孔13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2插装于第二插孔21内。

具体的,多个所述第一插孔13均包括有由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段131、第一中部定位段132和第一卡持段133,所述第一容置段131和第一卡持段133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中部定位段132的宽度,所述第一中部定位段132与第一卡持段133的相接处形成第一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31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30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一插孔13内,所述第一连接端子31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倒钩部33,所述第一倒钩部33卡于第一卡持段133内,并且第一倒钩部33与第一卡持台阶抵触相接。为了便于第一连接端子31插入,所述第一容置段131与第一中部定位段132的相接处设有第一导入斜面134。多个所述第二插孔21均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二容置段211、第二中部定位段212、第二卡持段213和底部定位段215,所述第二容置段211和第二卡持段213的宽度均大于第二中部定位段212的宽度,所述第二中部定位段212与第二卡持段213的相接处形成第二卡持台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2的一端与对应的连接线30铆接连接,另一端分别由上往下插装在对应的第二插孔21内,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2的外侧面凸设有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倒钩部34,所述第二倒钩部34卡于第二卡持段213内,并且所述第二倒钩部34与第二卡持台阶抵触相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2的端头伸出底部定位段215外,伸出长度約为10mm。为了便于第二连接端子插装,所述第二容置段211与第二中部定位段212的相接处设有第二导入斜面214。

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上的第一插孔13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插孔13,且所述第一插孔13贯穿第一绝缘壳体10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的一侧设有两个弹性卡钩1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包括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所述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上均设有多个第一插孔13。所述左壳体11的一侧表面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燕尾槽15,所述右壳体12的一侧表面设有与两条燕尾槽15分别对应的凸条16,所述左壳体11与右壳体12通过凸条16嵌入燕尾槽15卡扣连接,两个所述弹性卡钩14分别设于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上,组装时,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通过弹性卡钩14安装于对应的PCB板上。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绝缘壳体20上的第二插孔21呈两排分布,每排均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插孔21,且所述第二插孔21贯穿第二绝缘壳体20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壳体2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下伸出的定位柱22,所述定位柱22的下端均具有弹性卡头221,组装时,所述第二绝缘壳体通过定位柱22卡扣安装于对应的PCB板上。多个所述第二插孔21的第二卡持段213均具有位于第二绝缘壳体20侧面的开口23。通过设置所述开口23,从而在出现连接不良时,可将工具通过开口23伸入到第二卡持段213内,使第二连接端子32上的第二倒钩部34收拢,从而取出第二连接端子32,实现重新组装。

应理解为,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和第二绝缘壳体20既可以组装于相同的PCB板上,也可组装于两块不同的PCB板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和第二绝缘壳体20上的插孔不限于两排八个设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只需保持插孔孔径大小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壳体10、第二绝缘壳体20,并在第一绝缘壳体10和第二绝缘壳体20上分别设置大小一致的第一插孔13和第二插孔21,从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将第一绝缘壳体10和第二绝缘壳体20分别固定在相同或不同的PCB板上,无需识别连接线30和插孔的大小,机器通过简单的程序设置即可实现连接线30在两个绝缘壳体上的自动插接,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218172.0

申请日:2019-07-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896308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H01R13/40

专利分类号:H01R13/40;H01R13/46;H01R12/51;H01R12/71;H01R43/20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东莞昱亿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昱亿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上兴路9号

发明人:卢志铭

第一发明人:卢志铭

当前权利人:东莞昱亿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双喜

代理机构:44419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兰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自动化对插连接器论文和设计-卢志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