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语心理词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词典,二语心理词汇,词汇表征,词汇联想
母语心理词汇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宇[1](2017)在《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之二语心理词汇表征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人脑中的输入、通达和表征方式具有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张金桥、冯丽萍在认识到这一特异性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汉字的心理加工方式、阅读与习得进行了相关调查与研究。有些学者如董艳萍、桂诗春,从语言本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构词法上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大不同,并提出问题“这种不同是否体现在大脑的词汇表征中”。总体来讲,在汉语词汇内部结构与词汇在人脑中的输入、通达和表征方式是否相关的问题上,以及如果相关,以何种方式产生关联的问题上,国内外的相关学术调查研究仍然为数不多。本文依托董燕萍(1998)提出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采取词汇联想测试(看——写)的研究方法,着眼于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处于的中高级阶段这一共时平面,对于双音节合成动词的反应类型与汉语母语者的相同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汉语心理词汇网络的构建。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选题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二语心理词库和汉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二语心理词库的理论;并明确了本文的调查角度及研究方法。第叁章为本文实验设计以及预实验的实施情况。第四章分析并对比了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与汉语母语者对汉语双音节合成动词叁种结构的反应类型。第五章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对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通过实验调查结果分析,本文认为,对于以英语为母语处于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1)二语心理词汇的网络构建以语义为主导;(2)词素在学习者汉语心理词汇网络构建中发挥指导性作用;(3)词汇结构差异对学习者心理词汇网络构建产生影响,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汉语词汇结构特点与母语构词方法共同作用;(4)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当有条件地加强多义词素不同义项的区分;(5)在状中结构的双音节动词教学中,应加强对于状词素的分析与教学。(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7-05-23)
彭程,王同顺[2](2016)在《母语迁移对二语心理词汇中搭配习得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二语心理词汇的理论,通过对比不同水平习得者对不同类型的二语搭配的反应来探索母语迁移对二语搭配习得的影响。笔者采用即时搭配判断测试,测试语料包括一致性搭配(即正迁移)和非一致性搭配(分为一语特有搭配和二语特有搭配,即负迁移和零迁移),以及名词性搭配和动词性搭配。数据总体表现为,在正迁移和负迁移搭配上,高水平组的正确率显着高于低水平组;在零迁移上,两组没有显着差异。两组均呈现以下趋势:零迁移搭配的正确率显着大于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得分均大于负迁移;名词搭配正确率均低于动词搭配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一致性以及搭配类型都对二语搭配习得有显着影响,但叁者之间无交互效应。(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朴秀璟[3](2016)在《以汉语和朝鲜语为母语的高中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词汇是心理学家们在研究词汇理解时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脑的词汇系统包含有关词条的全部信息和词汇知识。如今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成为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词汇研究的核心。在以往心理词汇的研究中,以Aitchison (2003)为首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通过词汇联想测试,分析刺激词和反映词之间的联想模式可知词汇是如何连结和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众所周知,词汇学习是二语学习的关键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心理词汇的结构特点和联想模式来构建符合中国学习者的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词汇学习能力、增加词汇量。本文试图探索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的双语和叁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试图比较汉族学生的一语汉语和二语英语心理词汇,朝鲜族学生的一语朝鲜语、二语汉语和叁语英语心理词汇的异同点。再对汉族学生和朝鲜族学生的英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进行对比。本文以语义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137名高中一年级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汉族学生和朝鲜族学生进行母语和外语的看-写词汇联想测试。每个测试语言选取30个刺激词,以英语词汇为主,汉语和朝鲜语的刺激词是英语刺激词的翻译对等词。之后以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汉族和朝鲜族高中生在多种语言的词汇联想测试中均产出较多的语义反应,表明语义联想模式为高中生心理词汇的主要联想模式。本研究支持心理词汇的的语义观。第二,汉族学习者的英语心理词汇联想模式主要为纵聚合模式,朝鲜族学习者的则主要为横组合模式。第叁,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刺激词的词性影响二语和叁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双语和叁语心理词汇呈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式。本研究试图发现高中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认知规律,对不同语言背景的英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心理词汇的存储和表征方式有理论意义,并且对词汇教学和学习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16)
李锐[4](2014)在《熟练英汉学习者心理词汇非母语性的双语Stroop色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今研究热点(单语)心理词汇的延伸,双语心理词汇发轫于心理语言学。近期文献表明,双语心理词汇概念表征存在叁种关系:(近似)重合((near)equivalence)、部分重合((partial) equivalence)、分离(non-equivalence)。基于现有文献鲜有研究双语心理词汇“非母语性”的现状,本研究以英汉熟练二语(L2)学习者为受试,旨在探究其双语心理词汇鲜有探讨的非母语性特征。拟沿用双语Stroop范式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讨。定量方法有:双语Stroop色词效应;定性方法为:结合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探讨受试的双语心理词汇的“非母语性”特征,30名英语专业大叁学生应邀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为:受试首先需完成一项问卷(参阅Appendix A)以了解其基本情况;进而要求受试进行双语Stroop色词实验,该实验程序由E-prime1.1编制而成,主要收集其正确率(Accuracy,简称ACC)和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研究问题主要有:1)在熟练英汉双语者中,是否出现双语Stroop干扰效应?2)如果出现,L1与L2干扰效应是否趋同?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两个因素(2×2)的实验设计,其中因素一为语言类型(Language Categories),有两个水平:中文、英文;因素二为语义条件(SemanticConditions),也有两个水平:一致、不一致。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1)在中、英文条件下,Stroop干扰效应显着(F(1,29)=5.574, p=.025<.05),表明双语形式在概念表征中都得到激活,即双语的形式都通达(同一)概念表征;2)如援引“修正层级模型”,双语Stroop效应支持非对称(asymmetrical)模型(p=.000<.001),表明在熟练英汉学习者的心理词汇中,仍旧存在非母语性特征,即其为非平衡双语者。从以上实验得知,熟练汉英双语学习者的双语心理词汇的双语形式层(F1/F2)都通达其共享的概念表征(即颜色);进一步对双语概念层与共享概念层的联结强度进行分析,受试的双语心理词汇表征支持“修正层级模型”,即其双语心理词汇具备一定的“母语性”特征。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得出了对未来研究、教学实践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志军,郝瑜鑫[5](2014)在《母语环境下美国汉语学习者心理词汇发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单音节多义形容词词义对比的角度切入,使用实验研究和语料库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母语环境下美国学习者汉语心理词汇发展的状况。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中的共有义项较早为学习者掌握;中级阶段开始对目的语特有义项有所认识,但是与母语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母语特有义项开始干扰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在保持共有义项的同时,习得目的语特有义项,从而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二语心理词库,与母语者接近,同时逐渐摆脱母语特有义项的干扰。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和学习建议。(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赵毅[6](2013)在《留学生与母语者心理词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对母语和二语受试的调查及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和论述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两者词汇联想的特点。经过量化处理的数据显示,母语者的心理词汇性质和二语的心理词汇存在显着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和英语心理词汇不同,日韩、欧美的心理词汇和汉语母语者的心理词汇有着显着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聚合关系中。第二,日韩者心理词汇的组合关系数量和正确率上不如欧美测试者;从构成组合关系的比例上看,日韩者所提出的组合搭配的比例普遍比欧美者的要低。第叁,在语素联系和字形联系中,日韩者的心理词汇中语素联系比欧美和母语者多,而欧美者的心理词汇中字形联系反而比日韩者要多。第四,母语组中理科生的词汇网络具有辐射能力远,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18期)
曾玲[7](2012)在《母语与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词汇自由联想试验,考察了20个英语及物动词和20个英语不及物动词以及这些词对应的中文动词在二语学习者头脑中的反应,探究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并结合词典及教材中的动词编纂体例,求得动词学习的理想模式。(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2年07期)
李妮[8](2012)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单词联想测试考察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水平与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相关。语言水平提高时,语音反应和无关反应逐渐减少,语义反应即聚合和组合逐渐增加。当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到了中级阶段,其语义网络就已经形成,并且向着母语者的方向发展,但这种语义网络和母语者的语义网络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经历从语音到语义的过程,学习者最初建立的系统以语音为主,而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义联系开始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音联系的消失,因为词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是语音的、聚合的或组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郑咏滟[9](2011)在《从联想反应类型和母语影响看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二语词汇联想研究颇为活跃,但是针对学习者的词汇联想反应究竟以哪种类型为主以及母语对反应类型的影响,各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对JohnRead的词汇联想测试进行修订并引入母语干扰项以考察母语对反应类型的影响。87名大学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完成该测试。分析表明,受试的聚合型反应与组合型反应并无显着差异,但是在组合型反应方面更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受试的聚合型知识与词汇量同步增长,组合型知识却无显着增长,说明他们的二语心理词汇重组可能出现停滞。结果表明,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意识,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和停滞现象,促成二语词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1年01期)
李慧[10](2010)在《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关于心理词汇组织方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语义网络模型、词汇深度发展模式及二语词汇习得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一语与二语心理词汇的异同。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母语者与二语者对某些词的反应来透视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方式,并考察词汇深度对其心理词汇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本质、构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模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运用词汇联想测试和词汇深度测试,以15名中国英语学习者与15名英语母语者为受试展开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母语者与二语者的心理词汇总体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语者的语音反应多于母语者;但以词汇深度为维度时,两组受试的反应随着对词汇的熟悉程度的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即对于掌握程度较深的词,以语义反应为主,语音及其他非语义反应较少,反之对于掌握较浅的词汇,两组受试者的反应均以语音或其他非语义反应为主,语义反应较少。这一结果表明,词汇在融入整个二语词汇网络中要经历一个由语音主导到语义联结的转变过程,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教学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针对二语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水平采用相应的教法,应重视语音联结在心理词库组织中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语义联结重组二语词汇,并重视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母语心理词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基于二语心理词汇的理论,通过对比不同水平习得者对不同类型的二语搭配的反应来探索母语迁移对二语搭配习得的影响。笔者采用即时搭配判断测试,测试语料包括一致性搭配(即正迁移)和非一致性搭配(分为一语特有搭配和二语特有搭配,即负迁移和零迁移),以及名词性搭配和动词性搭配。数据总体表现为,在正迁移和负迁移搭配上,高水平组的正确率显着高于低水平组;在零迁移上,两组没有显着差异。两组均呈现以下趋势:零迁移搭配的正确率显着大于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得分均大于负迁移;名词搭配正确率均低于动词搭配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一致性以及搭配类型都对二语搭配习得有显着影响,但叁者之间无交互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语心理词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思宇.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之二语心理词汇表征描述[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7
[2].彭程,王同顺.母语迁移对二语心理词汇中搭配习得影响的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6
[3].朴秀璟.以汉语和朝鲜语为母语的高中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联想模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6
[4].李锐.熟练英汉学习者心理词汇非母语性的双语Stroop色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5].王志军,郝瑜鑫.母语环境下美国汉语学习者心理词汇发展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
[6].赵毅.留学生与母语者心理词汇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3
[7].曾玲.母语与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动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8].李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郑咏滟.从联想反应类型和母语影响看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1
[10].李慧.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关于心理词汇组织方式的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