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物的变化

反复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物的变化

一、鼠脑反复缺血再灌注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凡[1](2020)在《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许多含黄芩方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目前有关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以下简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而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临证应用指征和配伍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特点及主要配伍方法;并运用实验研究观察黄芩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皮质酮(CORT)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从干预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这一维度,探讨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机制,以冀初步阐明抗抑郁方剂配伍黄芩的科学内涵。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 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1986~2019年公开发表的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将其分为临床研究(病例数30例以上,有对照组)、病案及临证加用黄芩三类。①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各部分文献的方剂名称与类别、临床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治病证的证型及病机(病性和病位证素)、症状和舌脉、配伍药物(单味药和药物类别)、黄芩及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与比例等进行频次统计;②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高频症状进行两症状和三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方剂组成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两药、三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证素-症状、药物-症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的证治规律。2.实验研究①采用慢性CORT皮下注射6周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造模3周后分为空白、模型、阳性药、黄芩苷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低剂量和黄芩高剂量7组,分别给药治疗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同时取血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黄芩及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齿状回BrdU/DCX/NeuN叠染细胞数,高尔基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形态、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芩苷对CORT造模后HT-22细胞中上述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及黄芩苷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神经发生的影响;③采用高效液相测定黄芩水煎剂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 共收集整理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文献464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的病例9702例;病案文献122篇,有明确疗效的病案153例;临证加用黄芩文献93篇。三类文献的研究结果如下:1.1临床研究文献在临床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90首,方剂类别9种。使用频率位列前4的方剂类别为和解剂、化痰剂、清热剂、理气剂,其中和解剂(使用频率65.49%)远超过其他类别方剂。和解剂中柴胡类方使用频率最高(56.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所有方剂之首(33.10%)。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明,临床含黄芩抗抑郁方中药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有21种,实证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证型出现频率位列前4的为肝郁气滞(18.72%)、肝郁痰热(12.34%)、肝郁痰阻(10.37%)、肝郁化火(热)(9.66%),累计占51.08%。涉及病性证素1 1种,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主要病性为气滞(85.14%)、火热(46.21%)、痰(30.66%),此外还有气虚(10.97%)、血瘀(10.95%)等。涉及病位证素9种,病位以肝居首(出现频率96.17%),其次为脾(16.03%)、心(12.55%)、胆(6.66%)等。在配伍方面,与黄芩配伍的核心单味药为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分别为88.03%、75.21%;主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30%-60%之间)为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以上除白芍外,均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次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15%-30%之间)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枳壳。常见的两药关联主要有半夏-柴胡、茯苓-柴胡、茯苓-半夏等,常见的三药关联主要有桂枝、半夏-柴胡,大黄、半夏-柴胡,大黄、牡蛎-柴胡,大黄、龙骨-牡蛎,大黄、龙骨-柴胡,桂枝、牡蛎-柴胡,多为上述核心药物与主要配伍药物之间形成的关联。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使用频率93.38%)、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次要配伍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泻下药。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黄芩为2-20g,平均10.50±2.26g;柴胡为6-36g,平均13.45±4.87g;半夏为4-20g,平均10.35±2.54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1.2病案文献在病案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46首,方剂类别8种。所治证型有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郁气滞证(13.95%),其次为肝郁化火(8.53%)、肝火扰心(8.53%)、肝郁痰热(8.53%)、肝郁痰阻(7.75%)、肝郁脾虚6.98%,累计占54.27%。各类方剂使用频率、主治病证的证型、病性及病位、配伍药物及核心配伍药物用量的统计结果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候研究显示,此类方剂主治病证的症状计有92种,涉及舌象15种,脉象10种。其中,主要症状(出现频率>30%)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寐差,纳差,胸胁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淡红,苔黄、白、腻、薄,脉弦、细。次要症状(出现频率在8.5%-30%之间)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多思多虑,焦虑,精神紧张,兴趣减退;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出汗,腹胀,大便稀溏,头痛,叹息,寒热异常感;舌脉表现为舌暗、胖大有齿痕,苔厚,脉数、滑、沉。常见的两症状关联为忧郁-脉弦、纳差-寐差、纳差-脉弦、烦躁-寐差、苔黄-脉弦、苔腻-寐差、舌红-脉弦,常见的三症状关联为易怒、寐差-烦躁,苔黄、忧郁-脉弦,苔腻、纳差-寐差,易怒、烦躁-寐差,舌红、寐差-脉弦,烦躁、脉弦-寐差,纳差、忧郁-脉弦、乏力、寐差-纳差,多为上述主要症状、舌脉与次要症状之间形成的关联。在证治规律即病机、症状与药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利用复杂网络勾勒出3个较为清晰的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联系脉络。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证:涉及的症状有忧郁,少言寡语,悲伤欲哭,厌世求死,反应迟钝,胸胁不适,寒热异常感,胃脘不适,乏力,纳差,腹胀,叹息,嗳气,消瘦,大便稀溏,苔薄,苔白,脉细;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类方。②肝郁痰热、胆热痰扰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精神紧张,幻觉,多思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寐差,头重,四肢不温,呃逆,苔腻,脉滑;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③肝郁化火、肝火扰心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烦躁,易怒,恐惧感,心神不宁,口苦,口干,耳鸣,头痛,腹痛,全身疼痛,小便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脉弦;所用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及龙胆泻肝汤。1.3临证加用黄芩文献在临证加用黄芩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有60首。研究表明,当临床医家运用不含黄芩的方剂治疗抑郁症时,于原方中加用黄芩的主要依据是:主治病证有热盛、肝郁化火、痰热等病理改变,症状表现为口苦,心烦,大便干结或不畅,急躁易怒,舌苔黄腻,口干等。临床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主要为栀子、黄连、龙胆,其次为柴胡、瓜蒌、半夏、牡丹皮、胆南星等清热、理气、化痰药。黄芩的常用剂量为6-20g,平均10.35±2.54g。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中医传统理论可知,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清热泻火以祛热邪;②清气降火以除痰热;③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热;④配伍柴胡、半夏以调畅气机;⑤以寒制温,以防温药助火。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主要作为臣药、佐药,但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2.实验研究2.1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慢性皮质酮40mg/kg皮下注射6周后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新颖摄食中潜伏期增加、食物消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出明显的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且造模6周后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改善CORT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2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而黄芩苷及黄芩治疗3周可增加阳性细胞数(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DCX+/NeuN+/BrdU+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DCX-/NeuN+/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存活的成熟及未成熟神经元数目(p<0.01)。高尔基染色显示,模型组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分支少、形态简单,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而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神经元树突复杂性,增加树突总长度(p<0.05,p<0.01);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统计显示,CORT造模与黄芩苷、黄芩给药均未对神经元总树突棘密度及蘑菇状树突棘密度产生影响(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 1表达降低(p<0.01),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后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在CORT诱导的HT-22细胞上,黄芩苷可上调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p<0.05,p<0.01),而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可抵消黄芩苷作用(p>0.05)。2.3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黄芩水煎剂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物质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217.77±1.96mg/g。结论1.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郁痰热、肝郁痰阻、肝郁化火(热)、肝火扰心和肝郁脾虚等证型。其主治病证以实为主,亦有虚实夹杂。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火热、痰,此外还有气虚、血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为心、脾(胃)等。2.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寐差,纳差,胸胁胀满。次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等。舌脉主要表现为舌红、淡红,苔薄、苔白、苔腻,脉弦、细。3.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半夏,三味药物平均用量分别为10g、13g、10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两药配比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4.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单味药除柴胡、半夏外,主要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和大黄,此外还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和枳壳等。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安神药、补益药、化痰药和清热药,此外还有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和泻下药等。5.对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关系的研究表明:以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类方;以肝郁痰热或胆热痰扰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以肝郁化火或肝火扰心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或黄连解毒汤。6.黄芩和黄芩苷可通过上调PI3K/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CORT抑郁模型小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发挥抗抑郁作用。

王莹[2](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宫文霞[3](2019)在《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发病和高致死率等特点,其危害已越来越引起医药卫生界的重视。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仍未取得根本突破。因此,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发现疗效确切的抗抑郁药物是医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归作为祖国传统医学“补血活血”要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美称,“药王”之美誉。相关研究表明当归在经典抗抑郁复方中使用频率高且占有重要地位,如逍遥散、无忧汤、当归芍药散、抑肝散等,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单味药当归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CUMS模型、和小鼠绝望模型也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然而,这些报道仅观察了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未关注当归对抑郁症模型血液系统的影响。此外,抑郁症模型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紊乱的现象,当归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当归中部分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如:阿魏酸、香草酸、丁苯酞。然而,关于当归化学成分的抗抑郁活性仍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1)从当归单味药层面出发,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明确两者间的的相关性和机制,不仅为当归药性理论的拓展提供科学依据,还将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2)从当归单体层面出发,系统地从当归中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活性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从中药当归中开发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抗抑郁天然产物奠定药理学基础。目的:(1)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从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当归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及机制;(2)从当归中系统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3)验证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活性进行,并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孤养结合CUMS抑郁模型,以体重、糖水偏爱率、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再以外周血象、血气、以及血流变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大鼠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对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血清和肝脏(贮藏血液的器官)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和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当归对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进而阐明当归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机制;最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当归对CUMS大鼠肝脏中的HIF-1α、PDK-1和LDHA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明确HIF-1α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在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功效中的重要作用。(2)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获得当归提取物,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当归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单体成分,通过波谱解析(NMR、MS)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再结合文献报道从市场上购买已知的当归的化学成分。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获得当归的单体成分,为当归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奠定物质基础。再分别采用皮质酮、谷氨酸、和H2O2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最后运用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3)采用小鼠悬尾试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对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的体内抗抑郁药效进行验证;采用MTT法和LDH释放法检测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MPs)、细胞内Ca2+浓度和活性氧(ROS);采用试剂盒法测定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NR2B、p-CaMK II、p-JNK、p-p38、细胞色素C、Bax、Bcl-2、caspase-3水平。结果:(1)7.5 g生药/kg和15 g生药/kg的当归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显着性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升高。慢性不可预知刺激大鼠28天能使SD大鼠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核细胞百分比(MO%)、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pH显着性降低,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全血粘度显着升高的现象,当归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UMS引起的血液系统紊乱。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行为学综合指标与血液系统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较高,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养血功效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的40个生物标志物和肝脏中的47个生物标志物均发生了显着性变化,给予当归干预后,血清中的26个和肝脏中的27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此外,当归还能抑制CUMS抑郁大鼠的HIF-1α、PDK-1和LDHA的过表达。(2)从当归药材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Z-丁烯基苯酞(1)、藁本内酯(2)、E-丁烯基苯酞(3)、棕榈酸(4)、cis-Z,Z’-3a.7a’,7a.3a’-dihydroxyligustilide(5)、Tokinolide A(6)、Tokinolide C(7)、β-谷甾醇(8)、Riligustilide(9)、12-异戊烯酰基-14-乙酰基-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10)、法卡林二醇(11)、阿魏酸松柏酯(12)。Tokinolide C是未经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从市场上购买到的当归中的化合物11个,其中包括洋川芎内酯A(13)、洋川芎内酯H(14)、洋川芎内酯I(15)、新蛇床内酯(16)、欧当归内酯A(17)、阿魏酸(18)、5-羟甲基糠醛(19)、欧前胡素(20)、香草酸(21)、伞形花内酯(22)、正丁基苯酞(23)。体外实验研究表明,洋川芎内酯A和阿魏酸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和Tokinolide A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和正丁基苯酞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5-羟甲基糠醛和阿魏酸松柏酯对AS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阿魏酸松柏酯能显着性缩短TST、FST的小鼠不动时间;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细胞凋亡率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Ca2+内流、p-NR2B、p-CaMK II、p-JNK、p-p38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ROS生成,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MMPs下降,Bcl-2/Bax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结论:(1)当归能有效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现象。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调节血液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能涉及TCA循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脂代谢、牛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HIF-1α信号通路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是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2)洋川芎内酯A、阿魏酸、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Tokinolide A、洋川芎内酯I、正丁基苯酞和5-羟甲基糠醛可能是当归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3)阿魏酸松柏酯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与调节NMDAR-CaMKII-MAPKs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和抗线粒体凋亡有关。

陈志维[4](2019)在《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加味当归补血片是依据“精源于脾,血生于气,阴阳互根”的中医理论,由黄芪、当归以及淫羊藿三味中药按5:1:5的质量比例制成,具有补肾助阳,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妇女绝经后肾阳虚证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症状,是一种易诱发骨折风险的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产生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骨生成与骨吸收平衡受到破快,骨密度降低而产生的。为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的发生,现代医学常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即在妇女围绝经期时开始补充雌激素,以预防骨质疏松。在发生骨质疏松后,患者需长期服用调节骨代谢与形成的药物,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并不满意。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可属于“骨痿”的范畴,与肾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肾为先天之本,女性进入“七七之年”后,肾气渐衰,天癸耗竭,阴阳失衡,从而累及各脏腑,产生不同的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论治,对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而言,常以补先天之肾入手,兼调后天脾胃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前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加味当归补血方可以促进MG-63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另一方面可增加受雌激素影响的基因在MCF-7细胞的表达水平,说明加味当归补血片可以直接影响成骨过程,也可以起到雌激素样作用间接促进骨生成,从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理及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含淫羊藿制剂造成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偶有报道,作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用药,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用药周期漫长,而淫羊藿又是加味当归补血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长期安全性需接受更多的考察。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的方法,先预测加味当归补血片抗骨质疏松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可能潜在的毒性作用,然后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对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加味当归补血片的新药开发、临床应用以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筛选出黄芪、当归、淫羊藿三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设定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以及人体肠道细胞通透性≥-0.4作为药代动力学筛选指标,筛选出加味当归补血片中的入血成分作为活性成分,并从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的预测作用靶点(Putative target,PT)。通过OMIM、PharmGKB、DurgBank、TTD、CTD数据库查找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靶点(Anti-osteoporosis target,AT),将加味 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靶点与骨质疏松症靶点进行交集,得到加味当归血片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靶点(Putative anti-osteoporosis target,PAT)。另将所有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骨质疏松靶点进行并集,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构建靶点蛋白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关联度大于2倍平均关联度的关键靶点(Keytarget,KT)作为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靶点。将PAT和KT进行并集,得到加味当归血片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靶点(Core target,CT)。利用DAVID数据库对CT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综合解读加味当归补血片的分子作用机制、生物通路以及潜在药理活性。2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通过计算机毒理学预测软件eMolTox对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的潜在毒性进行预测分析,找出加味当归补血片的潜在毒性富集器官及系统。通过计算机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admetSAR分析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与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以及肾有机阳离子转运体(Renal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ROCT)的相互作用,结合eMolTox预测分析加味当归血片中可能具有肝毒性及肾毒性的成分。3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骨骼的影响研究以11月龄自然衰老雌鼠作为实验对象,设定衰老模型组(蒸馏水);加味当归补血片受试药组(高剂量0.22g生药/mL、中剂量O.11g生药/mL、低剂量0.055g生药/mL);西药阳性药组(结合雌激素片10.42μg/mL)以及中药阳性药组(右归丸0.45g/mL)。每组8只,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4个月,末次给药后动物禁食12h。测定大鼠全身、腰椎、双侧股骨颈以及双侧股骨的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率以及骨小梁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比较各组间差异。4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以11月龄自然衰老雌鼠作为实验对象,设定衰老模型组(蒸馏水);加味当归补血片受试药组(高剂量0.88g生药/mL、中剂量0.44g生药/mL、低剂量0.11g生药/mL,分别为临床剂量的80、40、10倍)。每组30只,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6个月,6个月后停药,停药后给予等量蒸馏水继续观察1个月。每天观察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每日摄食量、饮水和二便情况,每周测摄食量,饮水量1次;给药前和给药后每周测体重1次;分别于给药3个月,6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禁食14小时,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性激素六项水平;给药期间及结束时各组取10只大鼠放血处死,对其进行剖检,肉眼观察各主要脏器大小、颜色、硬度、表面光滑情况及胸、腹腔有无积液。测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子宫、卵巢湿重,求出脏器系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1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中含有33个入血活性成分,共关联235个PT。通过OMIM、PharmGKB、DurgBank、TTD、CTD 数据库查找与得到 AT 共 132 个,与 PT交集后得到12个PAT。通过PPI分析,得到48个KT。将KT与PAT并集得到53个CT,当中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素G/H合成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等。对53个CT进行GO及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的基因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刺激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DNA转录的正向调控等。通过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可通过直接及间接通路影响骨代谢,从而起到防治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作用。另外富集程度较高的还有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绝经后多发肿瘤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为加味当归补血片在绝经后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2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加味当归补血片预测得到的主要毒性器官/系统为肝脏及内分泌系统,提示其肝毒性风险及对内分泌的影响较大。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对CYP450的抑制泛杂性以及对P-gp抑制的计算机预测结果提示,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元(lcarintin)以及8-异戊二烯-黄酮(8-prenyl-flavone)是具有高风险肝毒性的成分。对活性成分的ROCT抑制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加味当归血片中活性成分对ROCT无抑制作用,提示其肾毒性风险较低。3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骨骼的作用影响结果结果显示,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全身、腰椎、双侧股骨颈及双侧股骨BMD均高于衰老模型组,其中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全身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雌性自然衰老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加味当归补血片高、中、低剂量组全身、腰椎、左侧股骨颈及双侧股骨BMD均高于衰老模型组,其中的中、低剂量组全身BMD,低剂量组腰椎BMD,高剂量组右股骨BMD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另一方面,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及各给药组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率及骨小梁数均高于衰老模型组,部分组别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或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加味当归补血片可提高自然衰老雌鼠的BMD,缓解自然衰老雌鼠骨小梁的结构退化,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有一定的抗骨质疏松作用。4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包括空白组在内各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进食量、饮水、体重增长等均无异常变化;加味当归补血片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检查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指标如尿酸、血糖、甘油三酯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有下降趋势;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1月后也未见改变。对激素六项水平的检查发现,与空白组相比,各给药组在给药3个月、6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的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升高,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和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降低。结果表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低、中、高三个剂量给药6个月后对自然衰老雌鼠的基本状态无明显影响,恢复期观察1月后也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对激素水平影响的结果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临床应用剂量的安全性较高,对调节自然绝经后内分泌水平紊乱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对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能通过多个作用靶点,多种生物通路影响骨生成,为加味当归补血片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解释。研究同时也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在提高免疫力,肿瘤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计算机毒理研究发现,加味当归血片对肝脏及内分泌系统具有潜在毒性或重要影响,其中预测肝毒性高风险成分来源于淫羊藿,与文献报道相符。通过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的临床应用剂量对肝功能、肾功能没有影响,提示其临床应用剂量安全性较高。此外观察也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能调节体内E2、P、T、LH、FSH以及PRL的水平,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是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促进骨生成而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可作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进行开发。

李志平[5](2018)在《橙盖鹅膏菌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橙盖鹅膏菌(Amanita caesarea),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云南以及四川的高原地区。目前对于橙盖鹅膏菌的研究包括改善它的生长环境,评估其中的离子含量,分析其主要成分等方向。也有研究指出橙盖鹅膏菌中多糖的可能结构,并以ABTS+方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推测橙盖鹅膏菌中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是在生物体内并未得到证实。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检测了橙盖鹅膏菌中一些组分的比例,结果发现,橙盖鹅膏菌富含多种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糖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含有较丰富的钾元素和硒元素,并且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较低,这也为橙盖鹅膏菌成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药物奠定了一定的安全基础。本研究探究鹅膏菌水提物(AC)对细胞损伤以及动物A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我们采用HT2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谷氨酸(L-Glu)诱导的细胞损伤作为细胞模型。结果表明,在25 mM L-Glu诱导的细胞凋亡中,3h的AC预处理显着地提高了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缓解线粒体功能损伤,并且改善细胞内ROS累积和Ca2+的稳态失衡;同时降低了高表达的caspase-3、calpain-1、凋亡诱导因子(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以及Bax。与单独给予L-Glu的HT22细胞相比,AC提高了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磷酸化活性,降低了PTEN的磷酸化表达。在动物实验中,我们以AlCl3和D-半乳糖(D-gal)诱导的AD小鼠为模型,并以每天250、500、1000 mg·kg-1的剂量灌胃给药28天。结果发现,AC有效增加了动物的自主活动能力,在转棒实验中提升了小鼠的耐力,并且减少了其在水迷宫实验中寻找平台的时间,说明了AC能显着地缓解AD样的行为。结合ELISA实验我们发现,AC可以降低脑内的淀粉样蛋白(Aβ)的堆积,通过增加脑内和血清内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水平,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水平,改善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AC还可以进一步降低ROS的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因此,在这一部分实验中,我们初步明确AC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AD小鼠的保护作用,为AC成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药物提供初步实验基础。为进一步探究AC发挥抗氧化和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我们对水提物中的多糖进行粗提取。提取后,用sevage试剂除去多糖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并进行梯度醇沉。结果发现,与60%和70%醇提多糖相比,80%的醇沉多糖具有更显着的提升细胞活力的作用。因此,在这一部分实验中,我们采用了80%醇沉多糖(ACPS)进行实验。同样采用L-Glu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我们发现,3h的ACPS预处理会显着地恢复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及ROS的产生,在HT22细胞中恢复线粒体膜电势。与L-Glu诱导的模型组相比,ACPS显着提高了细胞核转录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 2)的转录活性,降低胞浆中的Nrf 2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降低Keap-1蛋白的表达,提高了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 1)和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单位(GCLC)的活性。一方面,在AlCl3和D-gal诱导的细胞模型中,42天的ACPS给药改善了小鼠的异常行为。ACPS抑制Aβ多肽在脑中的沉积,通过相关酶的调节减轻了氧化应激水平。同时,ACPS提高了血清、下丘脑和全脑的Ach、ChAT的活性,降低AchE活性,恢复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ACPS在动物组织中通过纠正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来改善AD小鼠的线粒体功能。在这一部分实验中,我们发现ACPS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治疗AD的潜在药物。为了探究橙盖鹅膏菌在抗氧化和AD保护中发挥活性的具体成分,我们进一步对多糖进行纯化,采用DEAE-52离子交换柱对多糖进行纯化得到ACPS-1,采用高效液法相分析得到其相对分子量为33500Da,并结合红外光谱检测其中的主要官能团为-OH、-C-H、-C=O、-COOH、-C-O-C以及吡喃糖的存在。结合Sephadex G200以及G75凝胶,按照分子量对多糖进一步纯化,得到纯化多糖ACPS-2。将纯化后的多糖作用于8月龄的APP/PS 1基因突变小鼠6周。结果发现,ACPS-2显着地改善了小鼠AD样的行为,降低脑内的Aβ和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p-Tau)的表达,对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异常表达均起到了较好的恢复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清、下丘脑、垂体、海马中的抗氧化应激因子,提高抗氧化作用。我们同样进行了蛋白组学的分析实验,筛选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采用GO富集分析出这些蛋白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蛋白功能及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定位、KEGG通路分析,初步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所富集的细胞内的相关信号通路,为ACPS-2的作用初步筛选作用靶点。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橙盖鹅膏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橙盖鹅膏菌的组成成分,探究橙盖鹅膏菌水提物对AD动物的保护作用和抗氧化活性;初步阐明橙盖鹅膏菌水提粗多糖基于抗氧化应激机制改善AD引起的脑损伤;并进一步纯化了粗多糖,明确纯化多糖对APP/PS 1双基因突变A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同时,基于蛋白组学研究,揭示橙盖鹅膏菌纯化多糖对AD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通路。本文阐明橙盖鹅膏菌治疗AD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为橙盖鹅膏多糖作为药物治疗AD提供药理学基础。

陈杰[6](2018)在《高苯丙氨酸对小鼠脑的毒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苯丙氨酸血症是(hyperphenylalaninemia,HPA)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的缺失,引起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及其旁路代谢产物在血液及组织中大量堆积,进而对脑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损伤。Phe在大脑发育时期水平过高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如果新生儿没有被早期诊断或者患病后没有进行早期的治疗,就会严重影响到婴儿智力的发育,出现易怒、焦虑、好动等神经精神症状。从饮食上限制Phe摄入量是目前治疗此病的最好方法,但长时间限制Phe摄入对于患儿来说很难。因此,研究Phe的毒理机制并找到减少Phe毒作用的方法对预防及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苯丙氨酸灌胃小鼠,观察其对小鼠脑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高苯丙氨酸状态下小鼠脑损伤及机制。方法:将40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四组分别为高剂量组(4.20mmol/kg)、中剂量组(2.10 mmol/kg)、低剂量组(1.05 mmol/kg),对照组(高纯水)。小鼠以苯丙氨酸灌胃28天后,检测血清及脑组织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脑组织中ROS、8-OHdG、MDA氧化损伤水平,SOD、CAT、GSH-Px、GSH抗氧化能力,DA、5-HT、NE、Ach(全血)神经递质含量,AchE、DBH、MAO神经递质相关酶活性,NAA、NSE、SM神经元结构损伤水平,MBP、NFP、GM1髓鞘结构损伤水平,PI、PC、PE细胞膜磷脂组分水平,Na+-K+-ATP酶,Ca2+-Mg2+-ATP酶细胞膜ATP酶活性。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LSD法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脑系数变化灌胃期间,各组小鼠活动正常,无死亡情况。各剂量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组小鼠脑系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变大(P<0.05)。2.血清及脑组织中Phe、Tyr、Phe/Tyr含量各组间小鼠血清中Phe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Tyr含量高于高、中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高、中、低剂量组Phe/Ty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Phe/Tyr值高于低剂量组(P<0.05);各组间小鼠脑组织中Phe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Tyr含量低于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Phe/Tyr值无明显差异(P>0.05)。3.脑组织氧化损伤测定结果各剂量组ROS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高、中剂量组ROS含量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8-OHdG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8-OHdG含量高于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MDA含量低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SOD活力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剂量组CAT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高剂量组CAT活性显着低于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GSH-Px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高剂量组GSH-Px活性低于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GS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并随苯丙氨酸剂量的升高而降低(P<0.05)。4.神经递质及神经递质相关酶测定结果高、中剂量组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DA含量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5-HT含量均低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低剂量组5-H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N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中剂量组NE含量低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Ach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中剂量组Ach含量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AchE活性均低于其他各组,中剂量组AchE活性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DBH活性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MAO活性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5.神经元细胞及髓鞘损伤标志测定结果高剂量组NAA含量均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中剂量组NA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NS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NSE含量随苯丙氨酸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各剂量组SM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间SM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MBP含量低于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中剂量组MBP含量低于低剂量组,低剂量组MB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NFP含量低于其他各组,中剂量组NFP含量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GM1含量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6.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及ATP酶活性测定结果高剂量组PI含量低于中、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低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PC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各剂量组PE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Na+-K+-ATPase活性均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Ca2+-Mg2+-ATPas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高、中剂量组Ca2+-Mg2+-ATPase活性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Ca2+-Mg2+-ATPase活性高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以高苯丙氨酸灌胃小鼠后,高苯丙氨酸可抑制脑组织氧化代谢过程;减少神经递质DA、5-HT、NE、Ach的合成;降低神经递质相关酶AchE、DBH活性、升高MAO酶活性;降低神经元细胞损伤标志NAA、SM含量,增加NSE含量;降低髓鞘损伤标志MBP、NFP、GM1含量;降低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PC、PI的含量,对PE含量无影响;降低细胞膜ATP酶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

王国丽[7](2018)在《人参皂苷Rb1对抑郁CUMS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BDNF-TrkB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我国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作为我国百草之王,具有丰富的药用成分群,主要为人参皂苷、多糖、蛋白质、挥发油、氨基酸、无机元素、肽类物质、多种维生素、有机酸、生物碱、脂肪类、黄酮类、酶类以及甾醇等,其中人参皂苷为其主要药效成分。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人参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且人参根和花蕾中均含有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其中代表性成分PPD型人参皂苷Rb1和PPT型人参皂苷Rg1不仅含量丰富,二者产生的药效也不同。传统上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学习、记忆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有关人参制剂对抑郁症的影响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由张仲景(150-219 A.D.)撰写的《伤寒论》中记载的“小柴胡汤”,人参为该传统方剂中的重要组分(柴胡30 g,黄芩18 g,人参18 g,半夏18 g,甘草18 g,姜黄18 g,酸枣仁12 g),并且该方剂已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治疗。2003年Kennedy和Scholey报道称,人参的临床适应症之一是抗抑郁。然而系统地对人参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在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神经元保护和神经营养因子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1)采用RP-HPLC法对6年生园参不同药用部位中20种人参皂苷单体进行含量分析,主要包括PPD型人参皂苷Rg5、F2、Rb1、Rb2、Rb3、Rc、Compound K、Rd、Rg3、Rh2和人参二醇;PPT型人参皂苷Rf、Rg1、Rg2、Re、F1、Rk3、Rh1、Rh4和人参三醇。结果发现,人参须根、主根和花蕾中均含有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b1和Rg1分别作为PPD型和PPT型的代表性成分,在须根、主根和花蕾中均含量丰富。不同样品中20种人参皂苷总含量主要以人参须根水提物最高,其次为人参花蕾水提物、人参主根水提物、人参须根原粉和人参花蕾原粉,而人参主根原粉总含量相对较低。本文首次通过急性应激模型和药物诱发模型探讨园参其不同药用部位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相同生药量(1.5 g生药/kg)下主根、须根、花蕾水提物和原粉以及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b1和Rg1的抗抑郁活性。结果发现,在OFT中小鼠活动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人参须根、花蕾及主根水提物不仅显着降低正常小鼠在FST和TST中的不动时间;逆转利血平诱导小鼠眼睑下垂、肛温下降和运动不能;显着增加5-HTP诱导小鼠甩头次数;且抗抑郁效果大体趋势为须根水提物>花蕾水提物>主根水提物,这种差异可能与其所含人参皂苷的种类和含量有关;人参须根、花蕾、主根原粉给药却不产生抗抑郁活性,其原因可能与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口服后膜通透性、活性胆汁排泄及生物转化降低导致的生物利用度差有关;本文意外的发现是PPD型人参皂苷Rb1具有显着的抗抑郁活性,尽管近几年来人们多集中于人参皂苷Rg1的抗抑郁活性研究,对人参皂苷Rb1的抗抑郁活性却鲜有报道。以上结果证明,基础性成分人参皂苷Rb1也许可作为抗抑郁药物有效成分的新靶点,接下来本文系统性探讨了人参皂苷Rb1抗抑郁效果。(2)通过引用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NAN190、酮色林、昂丹司琼、哌唑嗪、育亨宾、SCH23390、氟哌啶醇、荷包牡丹碱、酮色林),激动剂(NMDA、巴氯芬)及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瑞波西汀、非他酮)后可改变人参皂苷Rb1在急性应激模型FST中的抗抑郁样行为;同时检测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皮层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显示:人参皂苷Rb1显着上调小鼠FST后5-HT、5-HIAA、NE、DA和GABA水平,下调Glu水平,而HVA和DOPAC没有显着差异。(3)通过建立小鼠CUMS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b1对神经递质、HPA轴及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关键蛋白BDNF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小鼠自主活动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与CUMS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b1(10、20 mg/kg,i.g.)显着增加小鼠体重及在SPT中的糖水偏爱程度,缩短小鼠在FST和T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抑郁CUMS模型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皮层中5-HT、5-HIAA、NE、DA和GABA水平,下调Glu含量,而HVA或DOPA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显着上调抑郁CUMS模型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皮层中BDNF水平;显着抑制小鼠CRH mRNA水平、ACTH及CORT浓度的升高;显着抑制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H&E染色及Nissle染色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b1(10、20 mg/kg,i.g.)干预后改善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细胞及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异常等情况。(4)观察TrkB受体拮抗剂ANA-12与人参皂苷Rb1联合用药后对抑郁CUMS模型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内关键蛋白BDNF、AKT、ERK1/2和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ANA-12(0.5 mg/kg,i.p.)干预后并未改变小鼠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中BDNF的水平,却能完全拮抗人参皂苷Rb1(20 mg/kg,i.g.)对TrkB受体及其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显着降低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中p-TrkB/TrkB、p-AKT/AKT、p-ERK1/2/ERK1/2及p-CREB/CREB的比值。综上,人参具有显着的抗抑郁样作用,大体趋势为:须根水提物>花蕾水提物>主根水提物,且水提物的抗抑郁效果优于粉末给药。除此之外,PPD型人参皂苷Rb1具有显着的抗抑郁活性,尽管近几年来人们多集中于人参皂苷Rg1的抗抑郁活性研究,对人参皂苷Rb1的抗抑郁活性却鲜有报道。人参皂苷Rb1可能通过影响单胺能(血清素能,NE能和DA能)和氨基酸能(Glu能和GABA能)受体传递、保护抑郁CUMS模型小鼠HPA轴及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发挥其抗抑郁样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DNF-TrkB转导途径有关。

贺栋业[8](2018)在《金花茶药用叶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重度恐惧、意志活动减弱和认知功能低下等为核心症状的心境障碍性精神疾病。抑郁症人群发病率和患者致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而且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它已经成为全球性主要公共精神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抑郁症临床治疗药物较多,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氯胺酮等,但这些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均较为显着,并且价格非常昂贵,因此研发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的抗抑郁症药物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金花茶在我国不仅被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也是广西壮族地区民间传统用药,其药理作用广泛,主要用于防治咽喉炎、痢疾、黄疸型肝炎、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研究已发现金花茶药用叶部位含有较多抗抑郁作用相关活性成分,但是关于其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金花茶叶水提取物体内对抑郁模型大、小鼠的行为、生理影响和体外对皮质酮诱导神经分化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防治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加工制备金花茶叶子粉末,考察粒径分布、颗粒形态和大类活性成分溶出量,并对其中与抗抑郁相关的单体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粒径分析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经添加2%助剂的微切技术处理后,粉末粒径在0.2~40μm范围内所占百分比例达到79.18%,且颗粒形态均匀,细胞破碎充分。大类活性成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方法制备的水提取物中黄酮、多酚、皂苷、多糖、儿茶素含量分别为 11.78 ±0.62%、6.15 ±0.29%、9.43 ±1.19%、34.60 ±3.37%、1.99±0.11%,这些活性物质的含量均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水提取物。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采用2%助剂微切粉制备的水提取物对皮质酮损伤分化型PC12细胞的最小保护作用剂量为20 μg/mL,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检测结果显示,该提取物中与抗抑郁作用相关的单体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芦丁、咖啡因、L-茶氨酸和人参皂苷Rgl。(2)以昆明小鼠和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金花茶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的行为及生理水平的影响及其防治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FST和TST实验结果显示,100、200 mg/kg金花茶提取物均显着降低小鼠的不动时间,且能够增加TST后小鼠脑部和血清中5-HT、DA、NE的含量。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各剂量金花茶提取物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并无影响。药物互作抑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200 mg/kg金花茶提取物显着地提高100 mg/kg 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次数,并有效地逆转静脉注射2 mg/kg利血平所引起的小鼠眼睑下垂和体温下降等抑郁样症状。长期温和应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50、100 mg/kg金花茶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CUMS诱导的大鼠体重增加量的下降和蔗糖偏好兴趣的缺失,并降低大鼠血清中CORT、ACTH、MDA水平,提高SOD和GSH-Px水平。免疫组化和HE染色结果进一步证明,各剂量金花茶提取物能够显着提高CUMS实验大鼠海马各区域神经元BDNF的表达,从而显着改善海马结构的病理损伤。上述结果揭示金花茶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HPA轴系统、单胺能系统、抗氧化系统介导发挥其体内抗抑郁功效。(3)以分化型PC12细胞作为体外研究模型,考察金花茶提取物对糖皮质激素-皮质酮毒性损伤分化型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MTT实验和LDH实验结果表明,20、40、80μg/mL金花茶提取物可以显着地抑制皮质酮对分化型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Hoechst 33342染色、PI染色、DNA片段化分析和AV-FITC/PI双染结果一致表明金花茶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发生。各剂量金花茶提取物不仅可以恢复凋亡分化型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提高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还可以降低ROS水平、Ca2+浓度以及Caspase 3/9的活性,说明其通过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的调控发挥细胞凋亡抑制作用。分别采用ELISA、WB和FQ-PCR法检测分化型PC12细胞内PKA、p-CREB蛋白和BDNF mRNA水平,结果阐释金花茶提取物能够通过调控PKA-CREB信号通路上调分化型PC12细胞内BDNF基因表达,从而以神经保护方式起到防治抗抑郁的作用。(4)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和亚慢性毒性实验对金花茶提取物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7天急性攻毒实验结果证明金花茶提取物半数致死量LD50>5000 mg/kg。14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各剂量金花茶提取物对小鼠的食物摄入量、水摄入量、体重、脏器系数、血液红细胞数、血液红细胞数、血清肌酐及肝脏AST、ALT水平均未产生任何影响。28天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600 mg/kg金花茶提取物显着提高了小鼠血液RBC水平,而未对其它上述指标产生显着性影响。脏器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金花茶提取物组小鼠出现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结果表明,金花茶提取物并无遗传毒性。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金花茶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剂量的高度安全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微切助互作技术的优化处理得到了含有较高活性成分的金花茶水提取物,揭示了其在动物实验水平上的抗抑郁作用及剂量安全性,并进一步发现金花茶提取物是通过对线粒体凋亡通路和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双向调控发挥抗抑郁作用,为金花茶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姚蓓蓓[9](2019)在《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临床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一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AIS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脑饮,疗程10天。选取治疗第1天、第10天为疗效观察点,观察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第10天,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第10天,两组间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西药联合通脑饮治疗AIS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通脑饮可以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生活能力及中医临床症状。实验二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代谢组学研究目的:1.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比AIS痰瘀阻络证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液代谢谱,筛选出AIS痰瘀阻络证的特异性血清代谢物,并对这些代谢物加以分析,初步探究这些代谢物在AI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2.对比通脑饮治疗AIS痰瘀阻络证前后的血液代谢谱,并对这些代谢物加以分析,初步探究通脑饮治疗AIS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利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对AIS痰瘀阻络证、健康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物谱进行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结果:1.多元统计分析显示AIS痰瘀阻络证与健康对照组有15个差异性代谢物。与健康组相比,AIS痰瘀阻络证组上升的物质有胆碱、肌酐、焦谷氨酸、脲基琥珀酸、磷酸胆碱、L-乙酰基肉碱、L-犬尿氨酸、异亮氨酸、琥珀酰肉碱、十七烷酸、神经鞘氨醇、花生酸和LysoPC(20:3(8Z,11Z,14Z)),下降的物质有L-酪氨酸、神经酸。2.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上升的物质有菜油甾醇,下降的物质有N-十一烷甘氨酸、琥珀酰肉碱、亚油酸肉碱、反式肉碱。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上升的物质有神经酸,下降的物质有胆碱、尿酸、L-乙酰基肉碱、异亮氨酸、N-十一烷甘氨酸、植物鞘氨醇、反式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20:3(8Z,11Z,14Z))。结论:1.血清代谢组学提示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与AIS痰瘀阻络证密切相关,有助于进一步阐明AIS痰瘀阻络证的发病机制。2.通脑饮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尿酸代谢,改善脑缺血症状。

陈丽娟[10](2017)在《基于Insulin/IGF-1信号通路探讨健脾益智法促进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值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脾主运化"理论角度,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研究健脾益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健脾益智法可能通过能量代谢的角度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继续深化脾脑相关理论,为中医药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思路。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脾主运化"理论的深层内涵进行研究:完善"脾主运化"理论的概念,提出升清降浊是脾主运化的重要内容、脾胃为枢是脾主运化的内在动力、运谷化营是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藏营运营是脾主运化的深层气化;其次,指出"脾藏营充营"和"营舍意主思"是脾主运化在脾脑相关中的作用机制,脾脑相关的关键物质是脾运化水谷,化生的营气;最后,从脾主运化与能量代谢现代应用研究的角度探讨了脾脑的相关性。实验研究部分,本实验以MCAO模型(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大鼠为载体,设立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每组于术后按存活时间又分为以下3个亚组,分别为1d、3d、7d。评估各组大鼠术后2h神经缺损情况,判断是否造模成功。比较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血清胰岛素的含量。RT-PCR法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PI3K、AKT、PTEN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比较各组大鼠的 Brdu、BrdU/GFAP、Brdu/NeuN 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天,中药组与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比较Brdu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术后7天,LY294002组Brdu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中药组、LY294002+中药组。提示健脾益智颗粒能促进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中药组大鼠缺血区BrdU/GFAP双染阳性细胞数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明显增加,提示健脾益智颗粒能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的分化。Brdu/NeuN的实验未见到明显新生神经元,考虑可能是实验周期太短,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不明显。中药组大鼠海马AKT、PI3K的基因表达较LY294002组升高,中药组PTEN的基因表达明显低于LY294002组,提示健脾益智颗粒通过促进PI3K/AKT活化,控制PTEN的表达,实现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二、鼠脑反复缺血再灌注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鼠脑反复缺血再灌注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相关疾病的论述
    二、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辨证与治疗
    三、清热药及含清热药方的抗抑郁研究
        1 清热药
        2 含清热药方
    四、黄芩及含黄芩方的抗抑郁研究
        1 黄芩及其活性成分
        2 临床常用的含黄芩方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治病证与配伍方法研究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 方剂来源
        2 文献筛选标准
        3 资料规范
    二、数据挖掘方法
        1 频数统计
        2 关联规则分析
        3 复杂网络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研究文献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2 总有效率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4 主治病证
        5 配伍方法
        6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7 小结
        (二) 含黄芩抗抑郁方病案文献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2 主治病证
        3 配伍方法
        4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5 证治规律
        6 小结
        (三) 临证加用黄芩文献
        1 原方及主治证型
        2 加用黄芩所对应的病机与症状
        3 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
        4 黄芩用量
        5 小结
    四、讨论
        1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2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证候特点
        3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常用配伍方法
        4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类别及功效
        5 黄芩在抗抑郁方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1 抑郁症神经发生假说
        2 抗抑郁药对神经发生的作用
    二、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三、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四、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2.1 心境低落
        2.2 认知功能损害
        2.3 意志活动减退
        2.4 躯体症状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4.1 脑内神经递质
        4.2 神经内分泌
        4.3 神经免疫
        4.4 神经营养因子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5 抑郁症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疗法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1.1 沿革概要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药
        2.2 针灸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2 组方意义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3.1 抑郁症
        3.2 失眠
        3.3 癫痫
        3.4 心血管疾病
        3.5 消化系统疾病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行为绝望模型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5 小结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5 小结
讨论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ERK通路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3)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当归抗抑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当归在抗抑郁复方中的现代研究
        2.2 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2.3 基于抑郁症分子机制的当归抗抑郁作用研究
        2.4 结语
    3 浅谈“养血解郁”的科学内涵
        3.1 中医理论指导
        3.2 现代科学研究
        3.3 结语
    4 体外抑郁模型研究进展
        4.1 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 细胞
        4.2 原代神经元细胞
        4.3 原代神经胶质细胞
        4.4 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
        4.5 其它
        4.6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第一节 当归对CUMS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大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结合孤养模型(CUMS)的建立
        1.3.3糖水偏爱实验
        1.3.4旷场实验
        1.3.5强迫游泳实验
        1.3.6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当归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1.4.2 当归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1.4.3 当归对CUMS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的影响
        1.4.4 当归对CUMS大鼠直立次数的影响
        1.4.5 当归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养血解郁”学说研究当归对CUMS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2.3.2 血常规分析
        2.3.3 血气分析
        2.3.4 血流变分析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对CUMS大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2.4.2 当归对CUMS大鼠血气指标的影响
        2.4.3 当归对CUMS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2.4.4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3.1 引言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清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3.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3.4.2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3.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3.4.4 当归干预抑郁症和贫血两种发病机体代谢物谱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当归干预CUMS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2 肝脏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4.4.2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4.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肝脏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基于HIF-1α信号通路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的提取
        5.3.2 Western Blot步骤
        5.4 实验结果
        5.4.1 当归对CUMS大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
        5.4.2 当归对CUMS大鼠乳酸脱氢酶-A(LDHA)表达的影响
        5.4.3 当归对CUMS大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三章 当归的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分离所获得的化合物及结构鉴定
        1.4.2 购买所获得的化合物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细胞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PC12 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
        2.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3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4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H2O2 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盐酸氟西汀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阿魏酸松柏酯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小鼠绝望模型的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作用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小鼠悬尾试验
        1.3.3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
        1.3.4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悬尾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4.2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药物处理
        2.3.3 细胞存活率测定
        2.3.4 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测定
        2.3.5 细胞凋亡率测定
        2.3.6 Hoechst33324-PI双染
        2.3.7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乳酸脱氢酶释放率的影响
        2.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NMDA-CaMKII-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内钙离子测定
        3.3.2 免疫印迹
        3.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NR2B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Ca~(2+)的影响
        3.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CaMKII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JNK 和 p38 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4.3.2 细胞内SOD活力的测定
        4.3.3 细胞内MDA含量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ROS的影响
        4.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SOD活力的影响
        4.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 MDA 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5.3.2 免疫印迹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Bcl-2、Bax、细胞色素 C、和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附录

(4)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加味补血片及其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淫羊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 当归补血汤及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研究及主要治疗药物
        3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主要治法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概况及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定义
        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意义
        3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常用数据库及工具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及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骨骼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及小结
    第二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及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思路、结果与讨论
        1 整体研究思路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1 研究的创新性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2 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附录3 防治骨质疏松症生物作用靶点
    附录4 加味当归补血片长期安全性评价病理学检查报告
    附录5 统计学审核证明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5)橙盖鹅膏菌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1章 综述
    1.1 真菌概述
        1.1.1 真菌简介
        1.1.2 药用真菌有效成分
        1.1.3 真菌药理作用
    1.2 鹅膏菌概述
    1.3 橙盖鹅膏菌
        1.3.1 橙盖鹅膏菌简介
        1.3.2 橙盖鹅膏菌药理作用
    1.4 多糖概述
        1.4.1 多糖的制备
        1.4.2 多糖的主要功效
        1.4.3 多糖检测方法
        1.4.4 真菌多糖研究现状
    1.5 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现状
        1.5.1 阿尔兹海默症
        1.5.2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
        1.5.3 阿尔兹海默症症状
        1.5.4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
        1.5.5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橙盖鹅膏菌的成分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仪器设备
        2.2.2 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DNS法测还原糖
        2.3.2 氨基酸测定
        2.3.3 核苷酸测定
        2.3.4 离子检测
        2.3.5 脂肪酸检测
    2.4 实验结果
        2.4.1 A.ceasarea主要成分
        2.4.2 A.ceasarea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
        2.4.3 脂肪酸的组成比例
        2.4.4 橙盖鹅膏菌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橙盖鹅膏菌水提物对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保护作用的初步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细胞系
        3.2.3 实验试剂及抗体
        3.2.4 实验动物
        3.2.5 实验测定试剂盒
    3.3 实验方法
        3.3.1 橙盖鹅膏菌水提物(AC)的制备
        3.3.2 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方式
        3.3.3 小鼠分组
        3.3.4 水迷宫实验
        3.3.5 疲劳转棒实验
        3.3.6 自主活动实验
        3.3.7 Westernblot研究
        3.3.8 MTT实验
        3.3.9 细胞凋亡实验
        3.3.10 ROS检测实验
        3.3.11 MMP检测实验
        3.3.12 Ca~(2+)检测实验
        3.3.1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AC对L-Glu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3.4.2 AC对L-Glu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AC对L-Glu诱导线粒体损伤的影响
        3.4.4 AC对L-Glu诱导的影响Ca~(2+))增多影响
        3.4.5 AC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3.4.6 AC改善D-gal和AlCl3诱导的AD样行为
        3.4.7 AC对AD小鼠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影响
        3.4.8 AC对AD小鼠大脑中SOD、ROS的影响
        3.4.9 AC对小鼠血清和组织中Aβ1-42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橙盖鹅膏多糖对阿尔兹海默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ACPS的提取
        4.3.2 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方式
        4.3.3 水迷宫实验
        4.3.4 旷场实验
        4.3.5 实验测定试剂盒
        4.3.6 MTT实验
        4.3.7 细胞凋亡实验
        4.3.8 ROS检测实验
        4.3.9 Ca~(2+)检测实验
        4.3.10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JC-1)
        4.3.11 Western blot实验
        4.3.12 免疫组化染色
        4.3.13 HE染色
    4.4 实验结果
        4.4.1 ACPS的结构分析及对L-Glu诱导细胞损伤的作用
        4.4.2 ACPS通过Nrf2信号通路抑制L-Glu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损伤
        4.4.3 ACPS对L-Glu诱导的MMP降低的影响
        4.4.4 ACPS对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4.4.5 ACPS抑制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
        4.4.6 ACPS对AD模型小鼠行为和Aβ沉积的影响
        4.4.7 ACPS对小鼠器官毒性实验
        4.4.8 ACPS对AD小鼠胆碱能神经系统及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橙盖鹅膏菌纯化多糖在APP/PS1基因突变小鼠中的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仪器设备
        5.2.2 实验试剂及抗体
        5.2.3 试剂盒
        5.2.4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5.3.2 多糖分离纯化
        5.3.3 多糖分子量检测
        5.3.4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5.3.5 纯化多糖红外光谱检测
        5.3.6 样品收集
        5.3.7 水迷宫实验
        5.3.8 旷场实验
        5.3.9 免疫组化染色
        5.3.10 HE染色
        5.3.11 蛋白组学分析
        5.3.12 BCA检测
        5.3.13 丙酮沉淀
        5.3.14 蛋白重溶、还原、烷基化以及酶解
        5.3.15 去除SDC
        5.3.16 多肽脱盐
        5.3.17 nano-UPLC分离
        5.3.18 LC-MS/MS
        5.3.19 MaxQuant分析和LFQ定量
        5.3.20 统计检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3.21 统计学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橙盖鹅膏菌多糖的提取纯化
        5.4.2 ACPS-2对APP/PS1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5.4.3 ACPS-2对APP/PS1小鼠Aβ和p-Tau表达的影响
        5.4.4 ACPS-2对APP/PS1小鼠神经递质及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5.4.5 ACPS-2对AD小鼠脏器病理学影响
        5.4.6 蛋白组学分析
        5.4.7 蛋白定量丰度分布
        5.4.8 定量重复性实验
        5.4.9 差异表达倍数分析
        5.4.10 聚类分析
        5.4.11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分析
        5.4.12 KEGG通路分析
        5.4.13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表1. APP/PS1差异蛋白检测结果

(6)高苯丙氨酸对小鼠脑的毒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苯丙氨酸的概述
    1.2 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可导致的相关疾病
    1.3 高苯丙氨酸血症概述
        1.3.1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1.3.2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
    1.4 新生儿高苯丙氨酸血症筛查
    1.5 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方法
    1.6 高苯丙氨酸血症研究现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苯丙氨酸溶液的制备及各剂量组配制
    2.4 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及处理
        2.4.1 动物选择
        2.4.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5 实验方法
        2.5.1 小鼠全血及血清的收集
        2.5.2 小鼠脑系数测定
        2.5.3 小鼠脑组织匀浆制备
        2.5.4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标准品及衍生液的配制及含量测定
        2.5.5 小鼠脑组织蛋白含量测定
        2.5.6 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指标测定
        2.5.7 小鼠脑组织神经递质含量测定
        2.5.8 小鼠脑组织神经递质有关酶测定
        2.5.9 小鼠脑组织神经元损伤测定
        2.5.10 小鼠脑组织髓鞘结构损伤测定
        2.5.11 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测定
        2.5.12 小鼠脑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力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脑系数的测定结果
    3.2 小鼠血清及脑组织中Phe、Tyr、Phe/Tyr变化
        3.2.1 小鼠血清Phe、Tyr、Phe/Tyr变化
        3.2.2 小鼠脑组织中Phe、Tyr、Phe/Tyr变化
    3.3 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情况
        3.3.1 小鼠脑组织中ROS、8-OHdG、MDA含量
        3.3.2 小鼠脑组织SOD、CAT、GSH-Px活性及GSH含量的变化
    3.4 小鼠脑组织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3.4.1 神经递质的测定结果
        3.4.2 神经递质代谢相关酶的测定结果
        3.4.3 神经元损伤指标的测定结果
        3.4.4 髓鞘结构损伤指标的测定结果
        3.4.5 脑神经细胞膜磷脂组分的测定结果
        3.4.6 对脑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各组小鼠血清、脑组织中苯丙氨酸及酪氨酸含量的影响
    4.2 高苯丙氨酸对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作用的影响
    4.3 高苯丙氨酸对小鼠脑组织代谢的影响
        4.3.1 神经递质的影响
        4.3.2 神经递质有关酶的影响
        4.3.3 神经元损伤指标的影响
        4.3.4 髓鞘结构损伤指标的影响
        4.3.5 神经细胞膜组分的影响
        4.3.6 细胞膜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7)人参皂苷Rb1对抑郁CUMS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BDNF-TrkB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抑郁症的概述
        1.1 抑郁症的病因
        1.2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2.1 人参的研究背景
        2.2 人参保护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2.3 人参对抑郁症的治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人参不同药用部位在急性应激模型和药物诱发模型中的抗抑郁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人参皂苷Rb1对小鼠脑内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参皂苷Rb1对抑郁CUMS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人参皂苷Rb1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金花茶药用叶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抑郁症研究现状
        1.1.1 抑郁症的定义及类型
        1.1.2 抑郁症的危害
        1.1.3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1.1.4 抑郁症实验研究模型
    1.2 抗抑郁药物发展概述
        1.2.1 抗抑郁化学合成药物
        1.2.2 抗抑郁药用植物
    1.3 金花茶研究进展
        1.3.1 金花茶种类及分布
        1.3.2 金花茶植物化学成分
        1.3.3 金花茶现代药理学功能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金花茶叶超微粉的制备及其活性物质的分析和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花茶叶不同粉末的制备
        2.2.2 颗粒粒径分析
        2.2.3 颗粒形态观察
        2.2.4 金花茶叶水提取物制备
        2.2.5 黄酮成分含量测定
        2.2.6 多酚成分含量测定
        2.2.7 皂苷成分含量测定
        2.2.8 多糖成分含量测定
        2.2.9 儿茶素含量测定
        2.2.10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的毒性检测
        2.2.11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受损的保护作用检测
        2.2.12 液质联用鉴定神经保护作用相关活性成分
        2.2.1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槲皮素、芦丁和咖啡因含量
        2.2.1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处理方法制备的金花茶粉末的颗粒粒径分布
        2.3.2 不同处理方法制备的金花茶粉末的颗粒形态分析
        2.3.3 不同粒径金花茶粉末的水提取得率
        2.3.4 金花茶提取物大类活性成分分析
        2.3.5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毒性的影响
        2.3.6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受损的保护作用分析
        2.3.7 金花茶提取物神经保护作用相关活性成分鉴定
        2.3.8 金花茶提取物槲皮素、芦丁和咖啡因的含量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金花茶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的行为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试剂
        3.1.4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金花茶提取物制备
        3.2.2 动物分组及药物施用
        3.2.3 小鼠明暗箱实验
        3.2.4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3.2.5 行为绝望模型
        3.2.6 小鼠旷场实验
        3.2.7 药物互作抑郁模型
        3.2.8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
        3.2.9 HE染色观察大鼠脑部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
        3.2.10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部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金花茶提取物对明暗箱实验小鼠行为指标的影响
        3.3.2 金花茶提取物对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小鼠行为指标的影响
        3.3.3 金花茶提取物对行为绝望实验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
        3.3.4 金花茶提取物对小鼠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3.3.5 金花茶提取物对小鼠自主活动能力的影响
        3.3.6 金花茶提取物对5-HTP诱导小鼠甩头次数的影响
        3.3.7 金花茶提取物对利血平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3.8 金花茶提取物对CUMS实验大鼠行为指标的影响
        3.3.9 金花茶提取物对CUMS实验大鼠HPA轴系统的影响
        3.3.10 金花茶提取物对CUMS实验大鼠氧化水平的影响
        3.3.11 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3.3.12 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蛋白表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金花茶提取物对皮质酮毒性损伤分化型PC12细胞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金花茶提取物制备
        4.2.2 PC12细胞诱导神经分化
        4.2.3 分化型PC12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4.2.4 皮质酮浓度筛选
        4.2.5 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
        4.2.6 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测定
        4.2.7 细胞凋亡检测
        4.2.8 线粒体凋亡通路检测
        4.2.9 PKA-CREB-BDNF信号通路检测
        4.2.10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神经生长因子对PC12细胞的诱导分化
        4.3.2 分化型PC12细胞的生长曲线
        4.3.3 皮质酮对分化型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4 金花茶提取物对受损的分化型PC12细胞存活率影响
        4.3.5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LDH释放率影响
        4.3.6 金花茶提取物对损伤的分化型PC12细胞形态影响
        4.3.7 金花茶提取物对分化型PC12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4.3.8 Hoechst 33342染色分析分化型PC12细胞凋亡
        4.3.9 PI染色分析分化型PC12细胞凋亡
        4.3.10 分化型PC12细胞的凋亡发生率
        4.3.11 分化型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4.3.12 分化型PC12细胞的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
        4.3.13 分化型PC12细胞内Ca~(2+)浓度
        4.3.14 分化型PC1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4.3.15 分化型PC12细胞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
        4.3.16 分化型PC12细胞蛋白激酶A水平
        4.3.17 分化型PC12细胞磷酸化CREB的蛋白表达量
        4.3.18 分化型PC12细胞内BDNF mRNA水平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金花茶提取物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金花茶提取物制备
        5.2.2 动物分组及药物施用
        5.2.3 半数致死量测定
        5.2.4 急性毒性实验
        5.2.5 亚慢性毒性实验
        5.2.6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5.2.7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金花茶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5.3.2 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病理指标变化结果分析
        5.3.3 急性毒性实验小鼠脏器病理切片结果分析
        5.3.4 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病理指标变化结果分析
        5.3.5 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脏器病理切片结果分析
        5.3.6 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金花茶提取物高分辨质谱图谱
附录B 金花茶提取物及L-茶氨酸高分辨质谱图谱
附录C 金花茶提取物及咖啡因高分辨质谱图谱
附录D 金花茶提取物及芦丁高分辨质谱图谱
附录E 金花茶提取物及人参皂苷Rg1高分辨质谱图谱
附录F 金花茶提取物及槲皮素高分辨质谱图谱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临床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现状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治疗方法
    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1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证型分析
        3.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
    4 缺血性脑卒中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4.1 诊断与分型
        4.2 预后
第二部分 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内容
        3.1 基线资料
        3.2 观察项目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健康对照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6.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6.3 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
        6.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7. 讨论
第三部分 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与耗材
        1.3 软件
    2. 病例选择
    3. 方法
        3.1 血清标本采集及保存
        3.2 样品制备
        3.3 LC-MS分析条件
        3.4 方法学验证
    4. 统计分析
        4.1 多元统计分析
        4.2 通路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组(T+W)与健康组(H)比较
        5.2 对照组治疗前(W)、治疗后(WF)与健康组(H)比较
        5.3 治疗组治疗前(T)、治疗后(TF)与健康组(H)比较
    6. 讨论
        6.1 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代谢组学分析
        6.2 对照组代谢组学分析
        6.3 治疗组代谢组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NIHSS评分
    附录3: 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附录4: 中风病中医证候积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Insulin/IGF-1信号通路探讨健脾益智法促进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值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脾主运化的深层内涵
        1.1 脾主运化的概念
        1.2 升清降浊是脾主运化的重要内容
        1.3 脾胃为枢是脾主运化的内在动力
        1.4 运谷化营是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
        1.5 藏营运营是脾主运化的深层气化
    2 脾主运化在脾脑相关中的作用机制
        2.1 脾藏营充脑
        2.2 营舍意主思
    3 脾主运化与能量代谢的现代应用研究
        3.1 脾主运化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3.2 脾主运化在现代代谢疾病研究中的运用
    4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健脾益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4.1 缺血性脑卒中与能量代谢
        4.2 健脾益智法与缺血性脑卒中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药物试剂的制备及给药
        2.3 MCAO模型的复制
        2.4 标本的处理
    3 指标检测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梗死体积测定
        3.3 放射免疫分析测定
        3.4 免疫荧光检测
        3.5 RT-PCR检测
        3.6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放射免疫分析血清胰岛素
        4.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
        4.3 脑梗死体积的测定
        4.4 各组大鼠海马PI3KmRNA表达水平
        4.5 各组大鼠海马AKTmRNA表达水平
        4.6 各组大鼠海马PTENmRNA表达水平
        4.7 Brdu免疫荧光结果
        4.8 Brdu/GFAP双染阳性细胞数结果
        4.9 各组Brdu/NeuN双染阳性细胞数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鼠脑反复缺血再灌注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D]. 赵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2]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宫文霞. 山西大学, 2019(01)
  • [4]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D]. 陈志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橙盖鹅膏菌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志平. 吉林大学, 2018(04)
  • [6]高苯丙氨酸对小鼠脑的毒性作用[D]. 陈杰. 吉林大学, 2018(01)
  • [7]人参皂苷Rb1对抑郁CUMS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BDNF-TrkB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 王国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8]金花茶药用叶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D]. 贺栋业.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瘀阻络证的临床和代谢组学研究[D]. 姚蓓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基于Insulin/IGF-1信号通路探讨健脾益智法促进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值分化的机制研究[D]. 陈丽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反复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6种氨基酸、单胺递质及其代谢物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