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线性频率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线性频率转换,准相位匹配,轨道角动量,光学超晶格
非线性频率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林众宇[1](2019)在《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相位、偏振等具有特殊分布形式结构光束的研究成为国际上的热点之一。1992年Allen等人提出了光束的轨道角动量独立于自旋角动量。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亦称光学涡旋光束;由于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动力学性质和量子性质,具有螺旋形相位波前带来中心相位奇点从而产生中空光强分布的这种旋转光束,其在微粒操控、高容量高速率的大规模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超分辨显微成像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潜在价值与应用,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兴趣。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束可以采取线性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线性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一方面可以拓展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工作波长;另一方面,在频率转换的过程中,基波光携带的轨道角动量会转移至谐波。特别的,对于频率上转换过程,可以在实现短波长激光输出的同时获得高阶轨道角动量。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光学超晶格作为非线性晶体,实现了高效的高拓扑荷数涡旋光束的倍频输出。分析、研究了倍频转换特性,重点关注了相位匹配条件和转换效率等。具体包括:1.绪论部分,简单回顾激光技术以及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介绍其与光学涡旋光束相关的背景、应用前景、研究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关注的研究话题,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方面的文献进展等。2.第二章主要介绍轨道角动量的基本特性,包括光子轨道角动量大小的推导、主要典型的光束加载轨道角动量方法与轨道角动量的检测等;介绍光学涡旋光束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光束LG光束的强度分布、波矢变化等性质,为后续进行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展开奠定基础。3.第叁章进行高拓扑荷数LG光束倍频特性的研究,采用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数值求解作为基本研究工具,基于1342nm声光调Q纳秒激光器,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在周期极化钽酸锂PPLT晶体上,通过一个单通过程实现较高效率较高拓扑荷数的倍频过程;并且发现LG光束倍频的最佳匹配温度漂移现象,进行相关分析解释,非线性过程是一个相位敏感的过程,通过简单的一个倍频过程,就能观察到LG光束倍频时的最佳匹配温度漂移,不论LG光束的径向参数束腰半径w0、径向阶数p带来的额外径向波矢,还是LG光束的角向量子数拓扑荷数l带来的额外角向波矢,都能导致横向波矢分量的产生,从而使纵向波矢改变,为我们在超晶格人工微结构的设计时,修正补偿新引入的相位失配提供帮助,使之动量守恒重新满足相位匹配条件,提高光学非线性转换效率。4.第四章基于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数值求解作为基本研究工具,进行完美涡旋倍频特性的理论研究,考虑LG光束倍频效率随拓扑荷数的增大而降低,而完美涡旋光束光强最大处距光斑中心半径wr大小不随拓扑荷值l变化,希望通过该特性进行完美涡旋光束的倍频,对比LG光束倍频,得到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使得大于一定拓扑荷数后,完美涡旋光束的倍频效率将高于LG光束倍频效率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吴曜东[2](2019)在《相位匹配调控的轨道角动量非线性频率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光束因其独特的螺旋波前分布,在光通信、量子技术、光学微操控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携带OAM光束的产生和调控,可以通过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手段。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可以进一步拓展此类光束的工作波段范围;同时,基频光携带的OAM会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转移至谐波。前期的相关研究工作中,普遍认为OAM在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遵循守恒规律。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非线性过程的OAM转移规律会受到相位匹配机制的调控。在本文中,我们围绕一维光学超晶格中几种非共线的倍频过程,以及角向极化超晶格中的倍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OAM在倍频过程中的转移规律,具体包括:1、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以及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涡旋光的基本性质、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2、第二章中首先介绍Laguerre-Gaussian(LG)光束的数学形式,阐述了携带OAM的光束的光场特性,以及线性产生和调制的方法。接着从耦合波方程出发,描述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线性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能量、动量守恒,其轨道角动量也需要保持守恒。此外,还介绍了携带OAM光束拓扑荷数的测量方法。3、第叁章介绍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共线倍频过程中的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我们通过求解格林函数,建立了携带OAM光束在非共线倍频过程中的理论处理方法。在实验上,我们在一维周期极化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几种重要的相位匹配机制(共线倍频、非线性布拉格衍射、非线性拉曼-奈斯衍射等),研究了相位匹配对OAM转移的调控机制。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保持一致。4、第四章,我们对非线性角衍射中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类比线性的角光栅,我们研究了二阶非线性系数x2在角向受到调制的非线性相位光栅中倍频光的OAM谱分布。初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倍频衍射场的OAM谱不仅和入射光的轨道角动量相关,还与x2的角向极化周期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7)
洪丽红[3](2019)在《铌酸锂亚波长薄膜的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是扩充激光频率窗口的重要手段,而非线性光学晶体则是实现这些效应的重要功能材料。铌酸锂(lithium niobate,LiNbO_3,LN)具有优越的电光、声光和非线性等光学特性,以及从350nm到5200nm波段的宽透明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集成光学领域。近来,单晶铌酸锂薄膜(lithium niobate on insulator,LNOI)的出现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亚波长尺寸单晶铌酸锂薄膜凭其光束紧束缚性以及丰富的光学特性已经被开发为一种备具前途的非线性集成光学材料平台,迄今多种高集成度、高性能的铌酸锂薄膜器件被成功制作,包括如电光调制器,微盘谐振腔,滤波器等。但是关于铌酸锂亚波长薄膜光学和结构属性以及非线性光学效应特性的物理研究报道并不多。另外,铌酸锂芯片级器件制造上较为昂贵且耗时,因此对此结构中的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和频率转换的模式色散、基本物理特性等都应进一步地探讨。同时,开拓更为高效且高精度的理论分析方法来定性且定量地分析这些结构和器件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效率是十分需要的。这些要求在当前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中均是尚未能够满足的。基于这个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铌酸锂单晶亚波长薄膜二次谐波产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问题,系统建立了一个充分考虑铌酸锂晶体介电常数和折射率双折射特性,以及各向异性非线性极化率张量的非线性耦合模理论体系。考虑的是基频波和倍频波的不同波导模间的SHG效应,涉及薄膜波导模矢量光场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我们从铌酸锂亚波长薄膜波导的电磁场理论出发,分析计算了不同厚度的铌酸锂薄膜波导中TE与TM偏振的波导模在紫外至红外整个宽频带的模式色散曲线。进而,我们系统研究了基频波导模通过SHG效应高效率转换到倍频波导模所需要的相位匹配条件。利用基频波与倍频波导模的模阶数、偏振态以及薄膜波导的厚度、对称性等物理参量的多样可调自由度,我们可以初步找到一系列模式相位匹配方案。进一步地,因为模式相位匹配往往仅发生在非常有限的分立的泵浦基频波长中,所以,在模式相位匹配前提下,从非线性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我们发展铌酸锂薄膜的非线性耦合模理论,计算有效非线性耦合系数,获得小信号和大信号条件下非线性耦合模方程的解析解,并且给出非线性频率转换效率对泵浦光的强度、偏振、波长、非线性耦合系数和晶体长度的显式解,确定最优化的模式匹配方案。我们的解析理论和公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对微纳米尺寸单晶铌酸锂薄膜中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物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并为泵浦激光的SHG转换效率提供一种更为便利的准确定量评估工具。这种解析理论同时也对微纳尺度的铌酸锂薄膜非线性光学器件的性能提升和功能创新十分有益。(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2)
胡晨阳[4](2018)在《宽带非线性频率转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频率转换是拓宽激光频谱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双折射相位匹配和准相位匹配是实现非线性频率转换的两个核心方案。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宽谱脉冲激光光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科学研究中。相较于传统的基于连续激光的非线性光学理论,宽谱飞秒脉冲激光与非线性介质相互作用的频率转换的理论模型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扩展。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做了较为系统的计算方法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及样品制备和光学测量的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我们首先对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将考虑泵浦损耗的有效非线性系数模型从二次谐波产生推广到了更加普遍的叁波混频的非线性过程中,阐述了准相位匹配晶体的理论设计方法,深化了其物理内涵,不仅定性定量地分析准相位匹配晶体产生的二阶非线性效应,还能够简洁直观地分析和设计非线性光子晶体结构。其次,我们从有效非线性系数模型理论出发,设计了基于近红外宽谱脉冲光源的铌酸锂啁啾非线性光子晶体结构,可以在单块晶体中对多个级联非线性过程提供相位失配补偿。利用脉冲电压极化技术制备了样品,非线性光学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和制备的样品可获得涵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高效可调谐超连续谱输出、另外,输出激光的光谱分布可以通过调制入射泵浦激光的中心波长以及偏振方向进行调节,实验结果为宽带激光光谱整形以及可调谐超连续激光光源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方案。最后,为了进一步阐述激光脉冲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的物理内涵,定性定量地分析超短激光脉冲在非线性晶体中的非线性作用,我们提出了宽带非线性耦合波理论,并编写了针对倍频和差频的相应数值模拟仿真算法程序。我们分析了BBO晶体中的倍频和KTA晶体中的差频过程,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显示了该算法的精确性及应用于定量分析宽带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的巨大潜力。该算法中还可以引入不同的材料折射率,在二阶非线性系数中加入周期调制,或者加入非共线角的影响。这些表明该算法的功能可以进行广泛的拓展,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非线性频率转换实验需求,进一步充分地说明了该理论模型和算法具有很强的拓展性,这为非线性晶体的设计和实验方案优化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而且强大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唐道龙[5](2018)在《非线性频率转换中高效率位相匹配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高效率非线性频率转换的核心是操控关键的位相匹配条件。然而,在实际的非线性频率转换中,非线性晶体中的温度和色散以及光束的发散性等物理效应均将限制理想位相匹配条件的实现。随着激光平均功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光谱带宽的不断增大,这些物理效应对位相匹配和频率转换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着,高效率频率转换也因此面临着关键挑战。为了实现高平均功率、宽光谱带宽等状态下的高效率频率转换,必须探索位相匹配新方式,开发位相匹配新技术。针对这个研究目标,本文在理论与实验上着重研究了以下四方面内容:1.聚焦涡旋光束倍频中的位相匹配优化研究涡旋光束具有与普通高斯光束不同的强度分布以及光束发散性等特征,这决定了涡旋光束在倍频过程中将呈现新规律。本文第二章理论上研究了聚焦涡旋光倍频中的位相匹配优化。我们发现,在非临界位相匹配条件下,涡旋光束获得最高倍频效率的最佳聚焦参数与Boyd/Kleinman(BK)经典准则预测的高斯光束倍频的最佳聚焦参数完全一致;然而,在临界位相匹配条件下,BK准则却不再适用于涡旋光束。由于光束发散性的影响,涡旋光束倍频的最佳聚焦参数将随着涡旋光束阶次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为了获得最高倍频效率,还需要引入轴上位相失配。在临界位相匹配条件下,随着涡旋光阶次的增大,所要求的位相失配量将逐渐减小。另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位相匹配条件下倍频光的涡旋光束特性。2.倍频中的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迄今为止,高平均功率状态下的高效率倍频仍然是激光技术领域的一个瓶颈性难题。其原因在于,倍频晶体中的杂质缺陷对基频光和倍频光的吸收会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场畸变),从而破坏关键的位相匹配(位相失配畸变)。为了提升高平均功率状态下的倍频效率,首先需要增大倍频过程的温度(接收)带宽。针对这一难题,在本文第叁章中,我们创新提出利用非共线构型来实现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倍频过程的温度带宽。在基于LiB_3O_5(LBO)晶体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中,相比于传统的共线位相匹配,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可将倍频中的温度带宽提升13倍至50 K×cm~(1/2)。我们也研究了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在高平均功率激光倍频中的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共线位相匹配,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在倍频效率和光束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3.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中的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利用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技术(OPCPA)已经可以获得峰值功率超过拍瓦的超短超强激光。然而,在高平均功率状态下,非线性晶体内由杂质缺陷吸收而引起的热效应会破坏放大过程中的位相匹配,进而降低放大器的放大能力。针对此问题,在本文第四章中,我们同时利用非共线构型和角色散这两个自由度来操控OPCPA中的位相匹配条件,创新提出了对于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的新型位相匹配技术。传统的非共线OPCPA将非共线构型用于实现波长不敏感位相匹配,而本文则将非共线构型用于实现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此外,通过利用角色散来修饰信号种子光,我们同时实现了波长不敏感位相匹配。本文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这种新型位相匹配技术的性能,在基于LBO晶体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中,该位相匹配技术能将OPCPA放大器的温度带宽提升6倍。此外,该位相匹配技术也具有支持宽带激光放大的能力,在近红外波段能产生脉冲宽度小于20 fs的超短脉冲。4.基于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的高平均功率OPCPA理论设计非共线构型是操控位相匹配的有效手段,之前的研究主要将非共线构型用于实现OPCPA中的波长不敏感位相匹配,而我们发现非共线构型也可以用于实现温度不敏感位相匹配。但是,通常情况下实现这两种位相匹配所要求的非共线角度并不相同,因此仅利用非共线构型难以同时实现这两种位相匹配。针对该难题,我们在第五章中通过整体设计晶体环境温度和信号光波长等位相匹配参数,仅采用非共线构型就可以使得位相匹配对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首次实现了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位相匹配的“多参数”设计能力。通过耦合OPCPA过程与热传导过程,我们理论上研究了该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在高平均功率OPCPA中的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波长不敏感位相匹配,温度和波长均不敏感位相匹配技术在转换效率和脉冲特性等方面都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胡杨[6](2017)在《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朱健强、刘德安研究团队在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相关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提出并实验验证了新一类相位匹配方法——电压调谐相位匹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1月2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7](2017)在《上海光机所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技术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员朱健强、刘德安研究团队在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相关技术方面取得研究进展。提出并实验验证了新一类相位匹配方法——电压调谐相位匹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2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18,043901,(2017)]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崔子健。审稿人对该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该论文的主题能够引起科学家(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雄杰[8](2015)在《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高斯光束调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网络信息处理基站需要同时处理多个波段的光子信息,而在传输过程中通常却选择在光纤中传播低损耗的近红外光,因而在量子网络中需要一种可以处理频率转换同时量子特性可以得到保持的技术,这就是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在红外探测、地对星通信、量子保密通信、光谱测量等方面的应用使其备受关注,采用高斯脉冲或者高斯光束的上转换可以有效提高上转换效率和降低暗计数,因而大多数频率上转换方案采用了横截面为高斯分布的高斯光束或者时域上为高斯分布的高斯脉冲光束。尽管高斯光束或者高斯脉冲相关的频率上转换实验进展常有报导,但是对于高斯光束或者高斯脉冲参与的上转换过程中的量子传递特性和光子数统计特性理论仍然有待完善,同时对于不同泵浦强度以及不同束腰等情况下的高斯光束调制方法还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在弱光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理论基础上开展了高斯脉冲光的转换效率变化和转换光子数比率变化分析以及时域同步的高斯脉冲量子特性保持特性分析、高斯光束以及拉盖尔-高斯光束的调制方法的研究。围绕不同强度、不同束腰、不同形状下的高斯脉冲光和高斯光束的频率上转换进行理论计算模拟,这对基于高斯光束频率转换的量子网络的构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首先,我们基于弱光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理论研究了高斯泵浦脉冲强度与转换效率时域上分布的关系,模拟计算了不同强度脉冲泵浦条件下的上转换过程的转换效率曲线,结果表明随泵浦光强的增强转换效率呈现周期性振荡变化。其次,我们基于量子叁波耦合方程探讨了信号光和泵浦光时域上分别为连续相干光场和高斯脉冲相干光场时的非线性频率上转换过程中的光子数量子统计分布的保持和传递特性。模拟结果脉冲模式的非线性频率上转换过程可以传递和保持入射的信号光子的光子数量子统计分布特性。第叁,我们提出一种有效的高斯光束调制方法,通过直接调节频率上转换过程中的泵浦光强度来快速实现。我们基于弱光频率上转换理论模拟计算了高斯光束的横截面转换效率和上转换光子数比率,同时我们也模拟了在不同泵浦束腰下的转换光子数比率,基于这些模拟结果,我们总结了基于上转换的高斯光束调制方法以及潜在的应用。最后,我们在上述基础上模拟了拉盖尔-高斯光的频率上转换,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我们的理论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我们的结果对于探究弱光非线性作用过程和发展新型量子上转换器件和基于频率转换的量子操控器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0)
李雄杰,丁晶新,汤瑞凯,周茜,史学舜[9](2014)在《脉冲模式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光子数量子统计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上转换技术在量子光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对脉冲模式的单光子水平的频率上转换的光子数量子统计和传递特性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在相互作用绘景下用叁波混频方程重点讨论了时域上分别为连续相干光场和高斯脉冲相干光场的信号光和抽运光相互作用的非线性频率上转换过程中的光子数量子统计分布的保持和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式的信号光子和抽运光场相互作用下,非线性频率上转换过程可以传递和保持入射的信号光子的光子数量子统计分布特性,对于发展新型量子上转换器件和基于频率转换的量子操控器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茜[10](2014)在《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中红外波段少光子探测及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红外光源、光谱成像及探测技术正在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量子级联激光、半导体激光及四波混频拉丝等技术可以很容易得到中红外光源。中红外波段的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分子振转跃迁、探测碳氢键光谱指纹、监测空气质量,甚至分析人体呼出气体用于医学诊断等。然而,中红外探测器,如碲镉汞探测器、锑化铟探测器、锑化镓探测器、硒化铅探测器等及中红外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及暗噪声水平都大大限制了中红外光源的应用。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这一新型技术,利用非线性和频的方法将中红外单光子信号上转换到可见光波段,进而使用高性能的硅探测器实现中红外单光子信号的间接探测。本论文以实现少光子水平的中红外探测及成像为研究目的,围绕如何实现高效率、低噪声、高灵敏度等核心参数展开研究与讨论,主要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非线性和频的方法,实现高效率低噪声中红外频率上转换探测。利用锁模的掺镱全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作为中红外探测的强泵浦光,掺氧化镁的周期极化的铌酸锂晶体(MgO:PPLN)作为二阶非线性介质,实现了中红外少光子超灵敏频率上转换探测。系统转换效率高达32.9%,系统噪声仅为1.1×103cps,每个脉冲里噪声概率为6×10-5。2.基于中红外少光子超灵敏频率上转换探测系统,构建了4f成像系统,利用电子增强型耦合器件(EMCCD),获得了中红外少光子成像,转换效率最大为12.5%,并分析了黑体辐射对系统背景噪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非线性频率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光束因其独特的螺旋波前分布,在光通信、量子技术、光学微操控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携带OAM光束的产生和调控,可以通过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手段。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可以进一步拓展此类光束的工作波段范围;同时,基频光携带的OAM会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转移至谐波。前期的相关研究工作中,普遍认为OAM在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遵循守恒规律。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非线性过程的OAM转移规律会受到相位匹配机制的调控。在本文中,我们围绕一维光学超晶格中几种非共线的倍频过程,以及角向极化超晶格中的倍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OAM在倍频过程中的转移规律,具体包括:1、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以及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涡旋光的基本性质、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2、第二章中首先介绍Laguerre-Gaussian(LG)光束的数学形式,阐述了携带OAM的光束的光场特性,以及线性产生和调制的方法。接着从耦合波方程出发,描述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线性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能量、动量守恒,其轨道角动量也需要保持守恒。此外,还介绍了携带OAM光束拓扑荷数的测量方法。3、第叁章介绍了携带OAM的光束在非共线倍频过程中的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我们通过求解格林函数,建立了携带OAM光束在非共线倍频过程中的理论处理方法。在实验上,我们在一维周期极化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几种重要的相位匹配机制(共线倍频、非线性布拉格衍射、非线性拉曼-奈斯衍射等),研究了相位匹配对OAM转移的调控机制。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保持一致。4、第四章,我们对非线性角衍射中轨道角动量的转移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类比线性的角光栅,我们研究了二阶非线性系数x2在角向受到调制的非线性相位光栅中倍频光的OAM谱分布。初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倍频衍射场的OAM谱不仅和入射光的轨道角动量相关,还与x2的角向极化周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线性频率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林众宇.携带轨道角动量光束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吴曜东.相位匹配调控的轨道角动量非线性频率转换[D].南京大学.2019
[3].洪丽红.铌酸锂亚波长薄膜的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胡晨阳.宽带非线性频率转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5].唐道龙.非线性频率转换中高效率位相匹配研究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胡杨.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科学.2017
[7]..上海光机所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技术研究获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7
[8].李雄杰.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高斯光束调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李雄杰,丁晶新,汤瑞凯,周茜,史学舜.脉冲模式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光子数量子统计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4
[10].周茜.基于非线性频率上转换的中红外波段少光子探测及成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