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用于实现电缆的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包括:待测组件,待测组件为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组成的测试模型;电源组件,电源组件与待测组件电连接;制潮组件,制潮组件具有潮湿区域,待测组件设置在潮湿区域内,潮湿区域内设置有与待测组件相抵的阻水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难以模拟实际腐蚀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电缆的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包括:待测组件(10),所述待测组件(10)为所述缓冲层(11)与所述皱纹护套(12)组成的测试模型;电源组件(20),所述电源组件(20)与所述待测组件(10)电连接;制潮组件(30),所述制潮组件(30)具有潮湿区域,所述待测组件(10)设置在所述潮湿区域内,潮湿区域内设置有与待测组件(10)相抵的阻水带(323)。
设计方案
1.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电缆的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包括:
待测组件(10),所述待测组件(10)为所述缓冲层(11)与所述皱纹护套(12)组成的测试模型;
电源组件(20),所述电源组件(20)与所述待测组件(10)电连接;
制潮组件(30),所述制潮组件(30)具有潮湿区域,所述待测组件(10)设置在所述潮湿区域内,潮湿区域内设置有与待测组件(10)相抵的阻水带(3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潮组件(30)包括:
加湿器(31);
潮湿腔体(32),所述潮湿腔体(32)与所述加湿器(31)连通,所述加湿器(31)向所述潮湿腔体(32)输入湿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31)包括:
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内存储加湿液;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箱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的水位低于所述待测组件(10)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湿腔体(32)内设置有隔板(321),所述待测组件(10)设置在所述隔板(321)上,所述隔板(321)两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孔(3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322)设置为多个时,所述待测组件(10)上的两电极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连通孔(32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水带(323)设置在隔板(321)上,所述阻水带(323)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隔板(321)和所述待测组件(1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11)与所述皱纹护套(12)紧密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组件(10)上设置有测试载荷(40)。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性能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电化学腐蚀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的腐蚀。在反应中,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其反应过程称为阳极反应过程,反应产物是进入介质中的金属离子或覆盖在金属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或金属难溶盐);介质中的物质从金属表面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其反应过程称为阴极反应过程。在阴极反应过程中,获得电子而被还原的物质习惯上称为去极化剂。在均匀腐蚀时,金属表面上各处进行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的概率没有显著差别,进行两种反应的表面位置不断地随机变动。如果金属表面有某些区域主要进行阳极反应,其余表面区域主要进行阴极反应,则称前者为阳极区,后者为阴极区,阳极区和阴极区组成了腐蚀电池。直接造成金属材料破坏的是阳极反应。
根据腐蚀的作用原理,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者的区别是当电化学腐蚀发生时,金属表面存在隔离的阴极与阳极,有微小的电流存在于两极之间,而单纯的化学腐蚀则不形成微电池。近代概念指出在高温腐蚀中也存在隔离的阳极和阴极区,也有电子和离子的流动。据此,出现了另一种分类:干腐蚀和湿腐蚀。湿腐蚀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的腐蚀,是典型的电化学腐蚀,干腐蚀则是指在干气体(通常是在高温)或非水溶液中的腐蚀。
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但实际运行中的电缆水含量较少,不能使阻水带中的聚丙烯酸钠形成一定浓度的电解液,这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若采用一定浓度电解液的电化学腐蚀装置,在试验中难以模拟实际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难以模拟实际腐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用于实现电缆的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包括:待测组件,待测组件为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组成的测试模型;电源组件,电源组件与待测组件电连接;制潮组件,制潮组件具有潮湿区域,待测组件设置在潮湿区域内,潮湿区域内设置有与待测组件相抵的阻水带。
进一步地,制潮组件包括:加湿器;潮湿腔体,潮湿腔体与加湿器连通,加湿器向潮湿腔体输入湿气。
进一步地,加湿器包括:储液箱,储液箱内存储加湿液;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在储液箱上。
进一步地,储液箱的水位低于待测组件的高度。
进一步地,潮湿腔体内设置有隔板,待测组件设置在隔板上,隔板两侧连通。
进一步地,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孔。
进一步地,连通孔设置为多个时,待测组件上的两电极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连通孔。
进一步地,阻水带设置在隔板上,阻水带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隔板和待测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待测组件上设置有测试载荷。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潮组件的设置可以制造并模拟电缆的潮湿环境,待测组件用以模拟使用中的电缆,电源组件用以模拟现实中的微电流电化学腐蚀环境,阻水带的设置可以使待测组件保持在潮湿状态,这样的设置可以完全模拟出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进而使电缆的缓冲层与皱纹护套的电化学腐蚀试验更加准确可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难以模拟实际腐蚀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待测组件;11、缓冲层;12、皱纹护套;20、电源组件;30、制潮组件;31、加湿器;32、潮湿腔体;321、隔板;322、连通孔;323、阻水带;40、测试载荷。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化学腐蚀试验电极装置,用于实现电缆的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包括待测组件10、电源组件20和制潮组件30。待测组件10为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组成的测试模型。电源组件20与待测组件10电连接。制潮组件30具有潮湿区域,待测组件10设置在潮湿区域内,潮湿区域内设置有与待测组件10相抵的阻水带323。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制潮组件30的设置可以制造并模拟电缆的潮湿环境,待测组件10用以模拟使用中的电缆,电源组件20用以模拟现实中的微电流电化学腐蚀环境,阻水带323的设置可以使待测组件10保持在潮湿状态,这样的设置可以完全模拟出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进而使电缆的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的电化学腐蚀试验更加准确可靠。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难以模拟实际腐蚀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电源组件20的两极可以直接设置在待测组件10的两侧,潮湿环境下可以有一定导电的作用,进而会在待测组件10上产生一定的微电流,以模拟实际中的电化学腐蚀环境。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制潮组件30包括加湿器31和潮湿腔体32,潮湿腔体32与加湿器31连通,加湿器31向潮湿腔体32输入湿气。上述结构中通过加湿器31可以使潮湿腔体32内部处于潮湿状态。潮湿腔体32的设置可以降低湿气流失使制潮组件30具有可以持续的潮湿区域。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加湿器31包括储液箱和加热组件。储液箱内存储加湿液。加热组件设置在储液箱上。上述结构用以产生蒸汽并使潮湿腔体32内部处于潮湿状态。进一步地,上述加湿液可以设置为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特定的溶液,以模拟更加复杂的潮湿环境。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储液箱的水位低于待测组件10的高度。上述结构可以使待测组件10处于潮湿环境而不是直接泡在水里,以保证电化学腐蚀试验的准确稳定可靠。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潮湿腔体32内设置有隔板321,待测组件10设置在隔板321上,隔板321两侧连通。上述结构可以更加方便地安装待测组件10,且可以使待测组件10处于潮湿状态。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隔板3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孔322。上述结构可以保证隔板321两侧的连通,进而使待测组件10处于潮湿状态。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连通孔322设置为多个时,待测组件10上的两电极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连通孔322。上述结构可以保证待测组件10上的两电极均可以处于潮湿状态进而通过水汽作为导体在待测组件10上产生微电流。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阻水带323设置在隔板321上,阻水带323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隔板321和待测组件10之间。上述结构中的阻水带323的设置可以使隔板321上的潮湿环境更加持久稳定,以确保试验的正常进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紧密接触。上述结构可以模拟电缆的实际使用中的状态,使试验更加准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待测组件10上设置有测试载荷40。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模拟电缆的实际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始终处于微电流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皱纹护套12的材质为铝或者铝合金。本装置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反应如下:
总反应:4Al+3O2+6H2O=4Al(OH)3↓
阳极:Al-3e+3OH-=Al(OH)3↓
阴极:O2+2H2O+4e=4OH-
随后的反应:2Al(OH)3=AlO3+3H2O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制潮组件30的设置可以制造并模拟电缆的潮湿环境,待测组件10用以模拟使用中的电缆,电源组件20用以模拟现实中的微电流电化学腐蚀环境,阻水带323的设置可以使待测组件10保持在潮湿状态,这样的设置可以完全模拟出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进而使电缆的缓冲层11与皱纹护套12的电化学腐蚀试验更加准确可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一般电化学腐蚀试验装置采用一定溶度的溶液做电解液与实际电缆运行环境下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不符难以模拟实际腐蚀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5995.9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416890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G01N 17/02
专利分类号:G01N17/02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41号
发明人:刘若溪;刘宏亮;车瑶;王智晖;任志刚;郭卫;姜磊;辛月;赵西元;钟力生;高景晖;帅萌
第一发明人:刘若溪
当前权利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代理人:韩建伟;张亚辉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